一面(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教案编写与执教者:六店中心校 李本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外貌描写和作者感受融为一体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侧面描写人物的写法。

  (3)理解记叙文在记叙的基础上议论抒情的运用。

  2.能力目标

  (1)理解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高分析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的能力。

  (2)提高记叙文写作中描写人物突出人物特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认真体会鲁迅先生真诚地关心和帮助进步青年的情怀,从中受到鼓舞,并提高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加深对他的感情。

教学设想:

    1.安排三教时。

    2.引导学生体会三写鲁迅肖像在反映人物精神、气质上的作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通过“‘一面’的印象的分析,加深对‘一面’的力量”的理解,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三写肖像的文字,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讲解和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4.以课文为借鉴,结合作文,写一个初次相识的人的外貌特征。

课文主题

  在鲁迅先生不幸逝世的时候,作者怀着悲痛和崇敬的心情,深情地回忆了四年以前同鲁迅先生邂逅一面的往事,通过对先生的外貌、语言和行动的描写,颂扬了鲁迅先生关怀、帮助进步青年的品格和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表达了踏着鲁迅先生足迹奋勇向前的决心和意志。

教学过程

一、与“一面”有关的成语

一面之缘 见一面的缘分 

一面之交 只见过一面的交情。比喻交情很浅。 

一面之词 争执的双方中一方所说的话。 

网开一面 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独当一面 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

二、解题 

《一面》是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最初发表在1936年11月5日出版的《中流》杂志一卷五期上,当时离鲁迅逝世只有半个月时间,第二年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先生纪念集》。在这以后的四十多年中,多次被收入各地结集出版的鲁迅回忆录里。作者阿累当时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一个普通的汽车售票员,他回忆了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偶尔相遇的“一面”的印象,逼真地勾画了鲁迅先生真切动人的形象,从而写出了“一面”的力量、“一面”的意义,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揭示了鲁迅先生是和劳苦大众永远站在一起的这一深刻主题。用“一面”作题目,朴实、亲切,反映的是记叙的中心:“一面”的印象;同时也是主题所在:“一面”的力量——“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三、词的音、形、义

地窖(jiào):收藏东西的地洞。 

赫然(hè):显耀、盛大。见义中注解。 

嵌着(qiàn):把东西镶入凹处。 

窘相(jiǒng):为难。文中有“不自在”意。 

颓唐(tuí):精神不振作 

熏黑(xūn):烟气接触物体 

憎恶(zēng wù):人一厌恶 

虐待(nüè):凶狠刻薄待人。 

揩油(kāi):见注解。 

恣情(zì):放纵、无所顾忌。 

抚摩(fǔ)、摩挲(suō):见注。 

抖擞、(sǒu)见注。 

脑勺(sháo)勺,一种器具,此为比喻。

四、学习记叙文知识 

(一)文体知识梳理(指导学生阅读新芽文集)

1、记叙要素 

记叙的要素有六个,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叫做“六要素”。 作为一篇记叙文,记人记事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要素才能说清楚。

2、记叙文中的顺序指的是什么呢? 

记叙文中的顺序指的是: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安排材料的先后。 

安排材料先后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了文章的顺序也不会是一种。主要的有:时间顺序,也可以说是事物发展的顺序。记叙文以记人记事为主,人物的活动离不开事件,所以,按照事物发展的过程,即时间的先后来展开记叙,是记叙文最基本的顺序。空间顺序,即按照地点的不同、空间的变换来安排文章的材料。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有空间顺序,先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此外,还有按照事物的性质安排顺序、按照感情的发展变化安排顺序等。这些顺序,以后都要接触到,这里了解一下、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时间顺序。 

3、按时间顺序、或事物发展的顺序来安排记叙的材料,都有哪些方式(通常叫记叙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依次板书: 

4、什么是顺叙? 

“顺叙”就是原原本本按照事物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自然过程来安排材料,事物发展的过程往往也是时间先后的过程。所以,时间顺序和事物发展的顺序在文章中是统一的。 

我们今天学习的新课《一面》,就是采用“顺叙”的方法来安排材料的一篇范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 

1、简介课文。 

本文写的人物是谁?本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本文的作者是谁?本文写作在什么年代? 

    本文写的主要人物是鲁迅。 

鲁迅,生于1881年,1936年10月19日去世,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写于1936年10月,鲁迅逝世的当月。本文的作者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30年代在上海学习、当售票员,后加入共产党,参加过罢工,1936年后从事写作和翻译。 

本文写的是作者和鲁迅的一次见面。 

a.画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语句。 

一九三二年秋天,一天中午,还要等半个钟头的样子,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一九三六年十月。 

b.画出本文表示地点的语句。 

上海,虹口公园,内山书店,店里,店后面长台子旁边,南面,北面,里面,书店的门。 

c.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接班还要等半个钟头,到内山书店躲雨,歇歇。经过:翻看书籍,内山老板殷勤接待,买书缺钱,与鲁迅会面、交谈并接受赠书。结果:从“一面”中受到巨大鼓舞和影响。

2、快速阅读。 

要求:本文约2600多字,按每分钟读300字算,给10分钟读完一遍,不必细看,了解大概,掌握整体情节结构。本文以空行隔开,分为两个部分,记叙主要在第一部分,带着课后练习看课文,划分第一部分的层次,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作者和鲁迅的一面之交。拿起笔,在每一层次的空白处做上记号,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一下层次大意。

①本文第一部分写了作者进内山书店看到鲁迅然后离开内山书店的全过程。这一过程,既是时间顺序,又是事情发展的顺序。 

②本文第一部分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l、2两段,写“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 

a、1——2自然段,这一层首先交代了时、地、人、事,引导学生分别划出。“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钟头”,以至于“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这是旧社会汽车工人生活的写照。“摇晃”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工人辛苦颠簸的生活。 

b、借助注释简介内山书店店主内山完造。内山完造,日本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的朋友。1913年他来到上海,当过日本药房职员,后来开设内山书店,与鲁迅交谊很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回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致力于日中友好活动,任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曾经多次访问中国,1959年在北京病逝,遗体葬在上海。著有《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花甲录》和记述中国见闻的随笔集数种。 

第二层次:3至17段,写内山的热情接待我,“我”买书的困难。 

a、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提示,这一自然段是第一次集中笔墨写鲁迅肖像。在写肖像之前,首先写书店里“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说得很快”、“有时忽然一阵大笑,象孩子一样的天真”,气氛和谐而又活跃。文章由朗朗的笑声写到“模糊辨出”的最初印象,因为是“阴天,暗得很”,又是在“店后面长台子旁”,印象当然不甚清晰,却也勾出了人物的大致轮廓反映了人物的外貌特征。 

提问:作者是抓住人物怎样的外貌特征,勾勒出鲁迅的大致轮廓的?学生回答,教师的摘要板书:“瘦瘦的”、“五十上下”(以上总写大概的印象)、“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支烟嘴”(再从衣着、嗜好写印象)。

b、4——14自然段,这一层,写了作者翻检书籍和内山老板的殷勤接待,写了“我”渴望买书却又力不从心的矛盾心理。先看,翻看南面一排社会科学杂书,作者觉得怎样?翻到《毁灭》一书时,“我”的心情又怎样?为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一般的社会科学杂书,“觉得没有什么合意的”,翻到《毁灭》时,马上记起杂志上介绍过“是一本好书”,又见到“鲁迅译”三字,“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可见鲁迅著作的感召力,鲁迅是为劳苦大众说话,和劳苦大众心心相通的。 

c、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将第5自然段删节过的文字与原文比较,怎样才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毁灭》?”加上这一句,更显出“我”的惊喜之情,作者又是在翻检过一般的社会科学杂书作过比较之后,此时,尽管“秋风”“细雨”(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扭”字,很形象,把风雨人格化了),“店里冷得象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我”却就像在黑暗中见到了光明,地窖里遇到了阳光一样,惊喜之情,无可言状,“《毁灭》?”句正表达了我的这样一种心情,表达了“我”渴望读到鲁迅的书的一种急切之情。“赫然”表达了对鲁迅的无比敬仰,“……便……立刻……”,又表达了惊喜之情。 

d、请大家说说这里的“忽然”一词的作用。 

在学生议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作者对社会科学杂志不合意,“秋风”“细雨”又令人冷得扫兴,通过“忽然”一转,又是另一种感情,这样不仅使前后文贯连了起来,而且突出了作者想得到《毁灭》的渴望和对鲁迅的崇敬的心情。 

e、指名再读第6——14自然段,体会内山老板对“我”热情接待的感情。内山老板是鲁迅先生的朋友,我们中国人民的朋友,他是这样同情中国、同情穷苦工人,内山老板确是值得我们敬爱和感激的“先生”。 

f、引导学生找出反映“我”渴望看到鲁迅译的《毁灭》,却又无钱买书这种矛盾心理的词语、句子。词语:“窘”、“踌躇”、“摩挲”,引导学生看课本有关注释;句子:“……拿在手里,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J、第17自然段写作者仔细观察后的深刻感觉,使读者进一步加深印象。请同学上黑板作这方面的选词填空练习(出示小黑板):    

“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安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按摩)(严厉、严肃)和——(慈祥、慈爱)交织着的——(抚摩、抚摸)似的。    

第三层次:18至38段,写“我”和鲁迅的会面。 

a、“我”正踌躇,老人出来了。文章又一次集中笔墨描绘了鲁迅的肖像,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二写肖像的第19自然段,

b、要求学生在16——24自然段中分别找出人物肖像描写(通过人物外貌的描绘,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叫做肖像描写)、语言描写(通过人物语言,去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叫做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用人物行动去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叫做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用人物的所想所感去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叫心理描写)的有关文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①肖像描写集中在第19自然段。②语言描写:“你要买这本书?”“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这种诚恳的劝告,充满了感人肺腑的挚爱。③行动描写:“他看了我一眼”、“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这样的诚恳、热情,这与平素见到的“西装同胞的嘴脸”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心理描写,集中在第20、第25两个自然段。本文较好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第三层次写 “一面的情景”,第二层次就写 “一面的起因”,第一层次就写 “一面的背景”。这也正是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c、讲读第24——31自然段。 

教师范读。简析:通过对话描写,说出了鲁迅的赠书。鲁迅的赠书使作者大为感动、振奋,平添了力量,恢复了勇气。

d、在这基础上,三写鲁迅肖像。我们看,三写鲁迅肖像与前两次的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教师边归纳边板书)第三次肖像描写,既写外貌,又写精神,是前两次肖像描写的综合。这是它的主要特点。同时,对烟嘴和长衫写得更细了(第32节):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牙黄羽纱的长衫”作者所以一再写这些特点,目的是为了表达作者对鲁迅的崇敬心情和使读者对之不断加深印象。(要求学生将第三次肖像描写与前两次相同的和不同的,分别用双线和单线把它们划出来)

e、当作者想起这正是哪本杂上的一段访问记所写的时,他的心情无比激动。请同学们回答,哪些词、句表达了作者激动的心情。

学生回答,明确:“您就是——”,“——”这里表示由于十分高兴激动而说不出话来:“结结巴巴”、“喜欢得快要跳起来”;“一定是他!”“一定是他!”的重复;两个“蹦”字。鲁迅的表情是“微笑”、“点头”,显得那样的安祥、慈爱,充满了对穷苦工人的信赖和关切,对青年一代的鼓励和希望。 

指名朗读第36自然段。启示体会用词: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 

集体朗读第36自然段中“这一来不会错了……越老越顽强的战士”连起来读,进一步体会通过肖像描写突现人物性格和精神的作用。“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用时间的停顿突出“瘦”,与上文的顽强呼应,显示了鲁迅的精神状态。 

f、结语:“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甚至亲自送书给一个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工人,这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怀;孩子般天真的笑声,使人想见先生性格的爽朗;诚恳地推荐别人的书,先生又是多么谦逊;那“带着奖励似的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先生那“黄里带白的脸”,“那竹枝似的手指”,“瘦得教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于细微处见精神,鲁迅的品格是多么伟大!“一面”的印象有着无可估量的精神力量!

(三)学习第二部分(即结尾段)议论感想,写的是见“一面”的什么呢?能不能也用一个词概括? 

在学生的回答中比较、分析、明确:第二部分写出“一面的影响”。 

a、集体慢速朗读第39自然段,体会作者为什么能在“历尽……”“受尽……”“艰苦”和“虐待”的情况下,能“咬紧”牙,“哼都不哼一声”,“总是昂着头”?这力量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思考、议论,明确:这力量是从“一面”来的,是“一面”给了作者这样巨大的精神力量。因为“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b、提问:在这一段里接连用了一系列动词,从表达思想内容来说,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议论回答,明确:这一系列词都是写“我”在种种艰苦和非人的待遇面前怎么能咬紧牙关,昂首挺胸的,充分显示了“一面”给人的巨大力量。 

提问学生:“历尽”与“受尽”的位置在文中能否对调?明确:不能。互换后动宾搭配不当。 

c、齐读第41、42、43自然段。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的心情,同时也进一步写了“一面”的力量,决心“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三)知识运用

1、如果你就是阿累,是一个力求上进的先进青年,通过回忆,重写《一面》,可以自已重拟一个你认为恰当的题目。

2、(1)本文重点是叙事还是写人

从整篇文章看,本文是记一件事呢,还是写一个人?回答肯定是两种答案均有。本文是既写人又记事。写人和记事是分不开的,人的活动构成事件,事件当中表现人物。但从文章的整体倾向来看,又有重点在于写人或记事的不同。从本文的整体看,虽然记的是一件事:作者和鲁迅的一次会见,而重点却在写人。 

(2)为什么说本文的重点放在写人上? 

一般地说,记叙文记事的目的都是为了写人。这篇文章写一个普通工人和鲁迅的“一面”之缘,就更是如此。 

本文通篇都是记事,但事情的每一个部分的记叙都围绕着写人。 

3、本文具体写作者和鲁迅见“一面”这件事在第一部分的第三层,为什么要写第一第二层呢?这两层与第三层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把第三层的内容用“一面的情景”来概括,那么,第一、二层应该怎样概括呢? 

第一层次:写“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 

第二层次:写内山热情接待和买书困难。出现了鲁迅的模糊形象、鲁迅的名字。 

第三层次:写有幸见了“一面”,鲁迅的关怀。辨识出鲁迅。 

4、第二部分(即结尾段)议论感想,写的是见“一面”的什么呢?能不能也用一个词概括? 

在学生的回答中比较、分析、明确:第二部分写出“一面的影响”。 

5、小结: 

这篇文章着重刻画人物。文章中虽有不少记事的成分,但这些记事是为了交代时代背景、描写人物出现的具体环境,记事还是为了刻画人物。重点放在人物刻画上,意在突出主要人物鲁迅的高尚品格;这也正是这篇文章记叙的重点。

本文写事是完整的统一的,两大部分之间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以“一面”为核心事件,写出了前因后果,焦点集中在这“一面”“的主人公鲁迅身上。

五、人物描写学习 

1、描写的分类 

2、本文重点写鲁迅,用笔最多的是外貌描写,这是本文人物描写的重点。 

(1)为什么本文人物描写的重点是外貌描写呢? 

这是由本文记的事的特点决定的。本文记的是一次见面,只能是人物外部形象的记实。而人物外部形象给作者的印象又非常突出,这就决定了要细致刻画人物外貌。

(2)本文是怎样描写人物外貌的呢?这里,我们讲一讲外貌描写的基本知识,在这方面,前人给我们总结了很好的经验,这些经验就变成了一些理论知识。就本文有关的情况来看,有这样三点值得重视: 

①抓特征。人的外貌有很多共同的特征,如果只是一般化的描写,那就会是“千人一面,”写了等于没写。因此,写外貌必须抓住人物的特征,即区别于其他人的最大的不同点。 

②有视角。即要选择一定的角度去观察、去描写。这就是说,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人物外貌,要把外貌放到具体的环境中去。这样,人物就活了,描写就有角度了,外貌的表现层次也就丰富多样了。 

③表现性格。如果只是为了写人物外貌而写人物外貌, 就会失去外貌描写的目的和意义。写外貌必须能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 

(3)下面,我们根据这三点来分析课文中外貌描写。 

a、本文几次写了鲁迅的外貌,通过什么视角、抓住了哪些特征?细细梳理课文,划出重点,概括回答问题。 

第一次描写:在暗处,只能模糊辨出形体:写了长衫(因有颜色)、烟嘴(因有火光)。 

第二处描写:在近处,看得清楚了;写了面孔、寸发、胡须。这三样都抓住了特征,直坚的寸发,隶体“一”字的胡须是鲁迅形象的特色,而黄白的面孔则是劳累的表现。 

第三次描写:面对面,可以仔细辨认。前两次描写的总绘,还是面孔、寸发、胡须、长衫、烟喝,只是更细致、更具体了。 

随讲随出现板书: 

外貌描写 

视角           特征 

暗处(模糊) 长衫、烟嘴 

近处(清楚) 面孔、寸发、胡须 

对面(仔细) 总体描绘 

b、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外貌特征的,突出的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作者写鲁迅的面孔、寸发、胡须、长衫,都各具特色,都与作者的视线相适应,而最主要的是突出了他的“瘦”,因过分的操劳而损坏了健康的战士的形象。 

c、作者从外貌描写中怎样表现人物的性格?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感受到鲁迅的精神和人格的伟大? 

①描写本身的感情倾向。提问:从哪些语句中体现出来? 

第一次描写;“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②用抒情写感受,烘托人物。提问:从哪些语句中体现出来? 

第二次描写:鲁迅看了“我”一眼之后,文中写道。“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第三次描写:似乎认出是鲁迅之后,“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 

③用适当的议论来深化人物性格。提问:从哪些语句中体现出来? 

第三次描写:认出鲁迅后,“正是他,站在行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第二部分:“前面是一条路……”

以上诸种手法的运用,使鲁迅的外貌更具内在的表现力量,突出了他的无限关怀后辈和刚毅、坚韧的性格。 

以上内容,依次出现板书:

3、知识运用:用300字左右的一段话对你最喜爱的一个人进行描写,重点放在外貌描写上,注意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六、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

  作者写自己的感受,侧面表现鲁迅品格之高尚、精神之伟大,比如,写先生看了“我”一眼,“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又如,当“我”摸出银元交到鲁迅先生手里又看到那只瘦骨嶙峋的手时,“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这些都烘托出鲁迅伟大人格的感人之深。对内山的描写也是对鲁迅先生的一种衬托,内山的“殷勤”,目的还主要在于推销,同鲁迅赠书的真诚形成对比,从而突出了鲁迅满腔热情地关怀青年工人的成长。本文的环境描写也是一种衬托,店堂内外的阴冷正是反衬着鲁迅赠书的温暖。

七、伏笔和照应。 

(一)知识点传授

文中鲁迅的出场和描写、“我”对鲁迅的逐步辨认,都不是一次完成的,有一个过程,作者行文中必先有一些暗示,能不能找到帮助“我”从出鲁迅的伏笔? 

在学生寻找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划出下列语句,说说有无暗示作用① 那笑声里,仿佛带着一点“非日本”的什么东西。 

② 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③ 他是谁?……我一进门的时候本来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 

以上文字连起来就会发现,从最初看到鲁迅到最后认出鲁迅,在行文中都流露了自己的心理活动,作好了伏笔。

(二)知识运用

下边是本文开头三处伏笔,试指出下文与这三处伏笔的照应之处1.“我”本来要去接班,但还要等半个钟头。 

暗示与鲁迅会面的时间短暂,给下文“我”与鲁迅仅见“一面”所受到的巨大鼓舞和影响,埋下伏笔。 

2.“我”是一个因为繁重的劳动而“困软得很”的穷售票员。 

给下文“我”买书缺钱产生困窘,由鲁迅帮助解决,因而更加崇敬鲁迅,埋下伏笔。

3.“我”不到别处,而到内山书店去歇歇。 

“我”是个进步青年,内山书店出售进步书刊,“我”到内山书店歇歇,翻阅书籍,能汲取知识和力量。这为下文看到鲁迅译著,会见鲁迅,埋下伏笔。 

八、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并批注。 

(一)知识点传授

1、回忆性文章的用语,常蕴含着作者的深情。记叙的语言,有的是交代情节有的则带有抒情意味,用抒情的笔调来叙事,来描写。 “遣词造句”本文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很多。 

“结结巴巴”:一种激动的心情,一时难以用语言表达。 

“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蹦出来,”。当时社会环境险恶,怕有密探之流在旁边,显示特有的机警,显示对鲁迅特有的爱护和崇敬。 

“带着体温”: 表明这是作者艰苦劳动所得,虽少却很珍贵。

“他的手多瘦呵!我鼻子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 表现鲁迅忧国忧民,操劳一生,作出了极大的自我牺牲。“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是作者被鲁迅的崇高品质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所深深感动。“恭敬地鞠了一躬”,是作者对鲁迅的由衷感谢和崇敬。 

“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似的。”:用自身的感受表现对鲁迅的崇敬。 

“我低了头,头脑里轰隆轰隆的。我不敢看他的脸。”:矛盾复杂的心情,反衬出鲁迅对年轻人的深切关切之情。 

2、第二部分的议论,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语句工整,对仗,含义极其丰富:应该恣情地悲痛,但我们不愿。时代的责任感、鲁迅的遗志也使我们不能,事实上,这已经表达了作者恣情悲痛的心情。 

“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于计算的”:鲁迅的死造成了难以计算的巨大损失,我们不愿计算是因为我们要完成鲁迅未竟的事业。

九、破折号在本文中有如下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提示,③表插说,④表话题转换,⑤表话没说完。请辨析下边的例子: 

1.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 

2.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 

3.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胡辨出……( ) 

4.一个矮小而结实的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 

5.我……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 

6.“哦!您,您就是——”( ) 

7.我……摸摸里衫上的袋——袋里只剩一块多钱……( ) 

8.那种正直而慈详的眼光,使我立该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 

9.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 ) 

1.(⑤) 2.(④) 3. (③) 4. (①) 5.(④) 6. (⑤) 7.(①) 8.(①) 9.(②)

十、作业练习 

1、有人认为删去第二部分,文章会更精练、更集中、更符合回忆录的写法。你觉得这种意见对不对?为什么? 

这种意见不对。第二部分既是沉痛的悼念,又是冷静的思索,表现了“一面”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这部分的抒情和议论,画龙点睛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口头介绍下列“镜头”: 

书店的全景 书架一角的近景 一本书的特写。

书店的全景:“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往上钻。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

书架一角的近景:“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

一本书的特写:“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3、作者的笔触引着我们进入内山书店:像摄影机一样实录往事;焦点聚在鲁迅身上,形象光彩照人。作者对鲁迅外貌的描写是由远及近、从粗到细,逐步“摄制”成的。 找出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特征的“中景”“近景”、“特写”的语句。学生逐项朗读,教师作适当讲解。 

提示: 

中景:

“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教师讲解: 

 因为在暗处看,距离又远,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体态(瘦)、年龄、衣着;句中的“模糊”、“火光”、“烟雾”则是对远而暗的揭示。 

近景: 

引导学生朗读第19节。 

教师讲解: 

鲁迅从店后面走出来,距作者较近,观察较细,描写也就进了一层:先写面容,次写头发,再写胡须,把人物最鲜明的外部特征,由整体到局部逐一展现在面前,逼真地再现了鲁迅外形消瘦精神抖擞的形象,从而由形入神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 

特写: 

 引导学生读出写手的语句:第23节“竹枝似的手”,第38节“他的手多么瘦啊!” 

引导学生读出写外貌的语句:第32节“黄里带黑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面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教师讲解: 

鲁迅先生以极低的价格把两本好书卖给了一个“被人轻视的工人”。“我”不能不“惊异地望着他”,距离很近,犹如电影里放大了的特写镜头,再次展现人物鲜明的外部特征,连同对“手”的描写,表明了“他”的健康“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灭了”的现实,深情地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 

    4、作者写鲁迅先生外貌时抓住了什么特征?(用一个字表达)描写这一特征有什么作用? 

提示: 

“瘦”。“瘦”是鲁迅先生顽强战斗忘我工作的结果。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这样反复描写,不仅使鲁迅的形象深印在读者心里,而且构成了一条内在线索,把全文联成有机的整体。 

5、作者写内山书店和鲁迅外貌的观察特点是什么? 

提示: 

观察特点是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