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蒹葭》教案 杨金萍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赏析诗歌,体会诗歌的含蓄美、朦胧美、意境美、音乐美。 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体会诗歌的含蓄美、朦胧美、意境美、音乐美。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中人物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课堂设计 一.导入新课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从古至今,有许多诗人吟诵过爱情,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与描写爱情有关的诗句。元好问有一问倒千古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温庭筠“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经典作品——《蒹葭》 二.简介《诗经》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开山鼻祖,是四书五经之一,被俸为儒家经典,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305篇诗歌,又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可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头创作,雅:祭祀和宴会的乐歌居多,颂:贵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为主,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三种, 赋:敷陈其事而真言之者也(叙事、抒情) 比:以此物比彼物(比喻、比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环境描写) 三.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感知诗的主要内容 1.自读诗歌 2.纠正读音后齐读诗歌 四.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意(出示小黑板)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金,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所在的仙乡琼楼,主人公忽儿逆水而上,忽儿顺水而下,但伊人可望而不可及,令人无限惆怅。 蒹葭 苍苍 萋萋 采采 茂盛的样子 白露 为霜 未唏 未已 干完 伊人 一方 之湄 之诶 岸边 溯洄 长 跻 右 弯曲、曲折 溯游 央 坻 止 水中的高地 五.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听课文的配乐朗读,体会诗中的情感。 1.听课文配乐朗读 2.指导朗读,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读出凄凉之景,惆怅之情。 3.指名个别同学朗读(3个同学) 六.赏析诗歌 1.文中的抒情主人公在做什么?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苦苦,急切追求。 2.抒情主人公在苦苦急切地追求伊人,他追求到了吗?你怎样看出的? 明确:没有,从“宛在水中央”。宛,好像 3.这首诗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明确:是追寻不到后的哀愁,伤感、无奈、朝思暮想 4.你是怎样看出的? 明确:从主人公的行动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从环境描写中,环境描写烘托,渲染气氛,有凄凉之感。 5.教师总结:诗人没有直接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如何思念伊人,而是通过行为环境来体现我们觉得这首诗有一种含蓄美。 6.诗中的伊人是如此让抒情主人公苦苦寻觅,你觉得伊人应是怎样的形象? 学生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明确:可能有蒙娜利莎那样的神秘 可能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 林黛玉般的多愁善感 7.教师总结:伊人的身份,(是男是女),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的朦胧,缥渺的美感,由此,我们觉得这首诗有一种朦胧美。 8.如此可爱,可敬,可亲的伊人,他一定置身于一个同样美丽的环境,那是一个怎样的环境? 请同学们来描绘这个意境。 9.教师描绘,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美丽的意境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方状,空中雾霭迷蒙,弯路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徘徊在岸边,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的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及,于是徘徊往复,心醉神速。 10.教师总结:意境美:烟水迷离的景致和伊人美丽的身影浑然一体, 萧瑟凄凉的秋景和主人公惆怅的心情的化而生。 11.再读诗歌,体会这首歌的节奏美,节奏上给你怎样的美感? 音乐美:四言诗,二节拍 押韵 运用叠句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每一段只换五个字而已,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12.用两个词语,俗语来概括你对本诗的阅读感受 令人遐想,美不胜收 可望而不可及 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中有画 为伊人消得人憔悴 七.表情朗读,直至成诵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诗 2.写一段赏析文字,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