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两组(苏教版高一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板块三:历史画外音

《图片两组》教案

教学设计:

1、本篇课文和以往的语文课不同,它的学习材料是两组图片。虽然都表现了反战的主题,但与前两篇小说相比,表现手法很不相同。图片把思想诉诸视觉,有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读图的时代,语文无所不在,教会学生解度图片,了解其思想内涵,是一种语文能力,在这次语文课堂上要教给学生图片鉴赏的方法。

2、战争是残酷的,它揭示着血腥的杀戮,亲人离散的颠沛流离,战火硝烟中的摧残和毁灭。在这一堂课上,归纳出 “战争与人”的主题,着重引导学生关注战争中“人的命运”,特别是普通人的苦难。人类必须正视战争造成的苦难,启发学生珍惜和平,并思考如何制止战争。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认识战争的残酷与苦难,珍惜和平与现在的幸福生活;

2、能力目标:学习图片鉴赏方法,能准确解读图片内容,提高读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图片内容最具震撼力的细节,逐层深入的解读图片,并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难点:正确把握图片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摄影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我们学了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讲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一个普通士兵的遭遇。由此我们感叹:战争啊,成就男子汉,战争也让男子汉流泪;战争可怕,可怕战争。但我们也就只是一个看客而已,仅仅通过语言文字,大家对战争的感受不很真切。下面,我们来看、听一个视频:大导演冯小刚的最新力作《集结号》,抢先发布的主题曲《兄弟》。

播放视频《兄弟》(杨坤演唱)

二、视频解读。

出示歌词,配以《集结号》剧照两幅

岁月锋利,那是最最致命的武器

谁也无法,把曾经都抹去

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容易

还有什么,比倒下更有力

没有火炬,我只有勇敢点燃我自己

用牺牲,证明我们的勇气

还有什么,比死亡更恐惧

还有什么,比子弹更无敌

没有躲避,是因为我们永远在一起

用牺牲,证明我们没放弃

这就是战争,这就是战争时候人的命运。画面、音乐、歌词(文字)三者互连相通,合为一体,向我们传达了更加真实的战争。

三、第一组图片。

下面,我们再来看些图片。思考战争,思考战争与人。(翻到课文60页)

摄影作品是瞬间艺术且永远定格。今天我们的任务很特殊,要把这些可视的定格的图片转换成语言文字,思索历史的画外之音。《兄弟》歌词就是战争图片的画外音。

板书:

可视画面————语言文字(画外音)

阅读    小说

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又深刻地把握画面的内涵呢?

我想啊,艺术相通,触类旁通,我们能否以阅读技巧的方式来解读图片,尤其是小说的解读方式,因为每幅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1、第一幅举例。小说有三要素:人物、环境和情节。

中心人物:一个坐在地上大口哭泣的孩子。

环境背景:坍塌的建筑物,一片狼藉。(地震还是轰炸?)

情节想象:孩子的父母呢?为什么看不到尸体?虽然我们在图片上看不到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但是我们面对画面,似乎听到了飞机的呼啸,看到了硝烟中惊惶、呐喊、奔跑的人们。片刻间,妻离子散,阴阳相隔……我们能读到“历史的画外音”。(信息搜索后讲)

细节观察:脸上的污迹(血迹),身上的衣服破烂,地上碎片凌乱。(战争的惨烈)

信息搜索:(读小说要了解作品的写作时代背景,读图也要知道拍摄的时代背景)日本轰炸上海火车南站,等候撤离的1800人,只有300人死里逃生。(轰炸)

再根据这些内容,是不是心有戚戚焉,文如泉涌,倚马可待了?

画外音:呼啸着俯冲的轰炸机,此起彼伏的凄厉的爆炸声,如山崩塌的断壁残垣,横陈的尸体惨不忍睹,汩汩流淌着的鲜血,在日寇轰炸后留下的一片废墟上,害怕的小男孩孤独无助地发出撕心裂肺的哀号:“妈妈,妈妈……你在哪里……”

题目:妈妈,你在哪里(学生起个标题)

如此,图片立马活了起来,更有震撼里了。

画外音的来源:对图片细致的观察,结合背景信息,发挥想象,调动情感。

画外音的作用:扩充图片信息,揭示图片的意义,有更好的宣传效果。

主题探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流离失所,生灵涂炭。

(思考战争,控诉战争)

2、小结:由此,我们明白,读懂一幅图片,写出画外之音,细心观察之外,还要有所删选,有所方向,发挥想象。

读图要素:

把握中心内容

抓住细节部分(外貌、动作、神态等)

结合背景信息

调动想象情感(关键重点)

思考主题意义(目的效果)

3、实验第二幅。

中心内容:一名士兵拥抱他的爱人。

环境背景:空旷的场地。(无人欢呼)

细节观察:一只手,一条腿,头上的纱布,横着的一根拐杖。(不是凯旋,捡了条命回来)

信息搜索:美国越战结束,妻子在机场等候归来的丈夫。

情节想象:年轻人相亲相爱,新婚不久,美国对越南宣战。他出征,迈着军人雄健的步伐。今天他归来……(由学生想象情节)

画外音:

归来

炮火四起  用最安静的眼神  我远远望你而去

如年度日  在最安静的夜里  我守望你的归来

累累伤痕  用最安静的心态  我拥抱你的眼泪

画外音要准确把握(合理想象)画面内涵,也要简练有创意的表达,不拘一格,更引人深思,更有宣传教育的效果。(一位不离不弃,坚忍忠贞的妻子形象)

思想主题:战争的伤害是普遍的,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和损失,同样也给侵略者自己带来深重的苦难。战争两败俱伤,残害了无辜的平民。

战争,人的命运如此悲惨,这些人本来可以有正常的生活,有幸福的家,有对美好明天的追求,然而战争夺走了一切。战争可怕,可怕战争。

四、课后作业:给图三、图四完成画外音。

尝试这种读图方式,把握画面内涵,理解摄影者的意图,揭示图片的意义。给照片配画外音:新闻报道,一个故事,一段散文,一首诗歌,一个标题,一段乐曲等。既要有对图片原意的阐述,也要注意有创意的表达。

图三要点:

中心内容:父亲拥抱儿子。

细节观察:父亲的痛苦与无奈的表情,孩子的哭泣;父亲的手,一手握小孩,一手端枪(一端是亲情,一端是国家,他会选择什么)。

情节想象:孩子刚过完生日,还来不及好好地摆弄父亲买的生日礼物,父亲就要上前线了。以后他们也许天各一方,父亲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归来。

画外音:战争是无奈的,孩子必须要等待。其实父亲是很爱这孩子的,但为了保护更多的人,他必须离开自己的孩子,也许他会死,也许孩子也会死…… 

主题意义:战争使人民家庭破碎,骨肉离散。

标题:《无奈的哭泣》,《抉择》,《爸爸,别去》

图四要点:

中心内容:迈步的孩子,一边路旁成堆的尸体。

环境背景:宽阔的路面,葱郁的树林。(和死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细节观察:孩子神情坦然(麻木),步伐从容,扭头不看左侧。(孩子恐惧吗)

信息搜索:宁静的中午,纳粹溃逃,德国贝尔森集中营。

情节想象:天气晴好,小男孩出来玩耍……

画外音:宁静的中午,贝尔森集中营内,道路旁横陈着被纳粹折磨致死的尸体。小男孩走在路上,脸转向一旁。对散发阵阵恶臭的尸体早已麻木,死亡对他来讲已不再陌生,麻木的眼神让看到的人都感到心痛。

标题:失血的心灵,黑色的童年

主题探究:战争会扭曲人们的心灵。(麻木不仁,不知善恶美丑)

五、创意探讨第二组图片。

图五要点:

中心内容:人们欢聚,拍手笑颜。

细节观察:百姓脸上灿烂的笑容,拥到街上奔走相告的兴奋激动神态。

信息搜索:被奴役了14年的中国东北人民听到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消息。

情节想象:“九•一八”后,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十四年的期盼啊!

画外音:

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

张老三,一起去,我们一块欢呼去。

标题:我回来啦。(这是一首抗战时期广为传唱的歌曲,通俗真切,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能马上唤起人们的共鸣)

图六要点:

中心内容:一群妇女喜笑颜开地走在街上。

细节观察:紧紧拉在一起,脸上溢满笑容,背后军人的笑貌英姿(他们保卫了和平,抵制了侵略,他们也不用流血牺牲了,他们被庆祝的人们的欢乐情绪所感染)

信息搜索:德国法西斯投降,伦敦妇女穿上节日盛装去参加庆祝活动。

情节想象:在德国空军狂轰滥炸,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妇女不可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美丽。她们已经好久没有照过镜子,好久没有买过衣服打扮自己了。

画外音:让欢喜代替了哀愁呀微笑不会再害羞

让时间懂得去倒流叫青春不开溜

让贫穷开始去逃亡呀快乐健康留四方

让世间找不到黑暗幸福像花儿开放(歌曲《祈祷》,音画互补,冲击更强烈)

标题:祈祷和平(远离战争)

主题: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对战争的厌恶。(对比第一组)

总结全课:由图片到文字的延伸扩展,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摧残和灾难,让我们祈祷和平,远离战争。国家、人类需要和平,同学之间也要维护和平。我们也学会了怎样去解读图片,相信大家的文学素养有所滋润提高。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