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学习目标: 词的有关知识;宋词的风格和特点;写景、叙事、抒情;吟咏;鉴赏;评价;联想和想象。 单元重、难点: 1、了解宋词的不同风格和代表作家在宋词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2、熟读成诵,品味词作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 3、联系词人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准确把握词作的思想内容,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 4、抓住关键词句,利用联想和想象,领悟情景交融的意境。 知识点介绍: 1、词的地位 产生于唐,而大盛于宋,被后人尊奉为能和“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元曲”并驾齐驱“一代之文学”(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 2、词的名称、词牌和分类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也就是词是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词牌是一首词调的名称。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3、词的起源 4、词的派别 宋词从总体上可以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 婉约词——在词史上被称为是正宗和本色当行。内容上多是写离别相思、风花雪月(及言情);格调上委婉柔媚,偏于阴柔之美,音律上浅唱低回,代表作家是柳永、李清照。唐代词人代表是韦庄、温庭筠、南唐后主李煜(举例说明略) 豪放词——是由苏轼开创的。他摒弃了词写离别相思、风花雪月而坦言自我,自然的形成了一种疏朗刚健的独特格调。后来南宋辛弃疾因自己在政治上遭遇排挤,在他笔下词成了抒发因报国无门悲愤不平的工具,形成了豪放洒脱的风格。评论者总将二人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豪放词经过发展无事而不可入,多写事写时政。主题常常是抒发远大政治理想和乐观旷达豪迈积极向上的精神或描写雄奇博大的景物,或登临怀古,咏史伤今,或表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或抒发对雄奇壮美的大自然的赞叹。 5、词的发展阶段(参考史三册21页) 注意:在这部分内容的介绍中突出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他们在词的发展史上的作用,例如要突出柳永对词的发展的贡献,以便讲他的代表作《雨霖铃》;讲苏轼、李清照也要简单介绍他们的地位和贡献。 柳永词两首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2、过程和方法:反复吟咏,感受两首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感受柳永慢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作者的真挚感情和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 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 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课时:2 教学过程: 望海潮 一、导入、作者 自古吟咏杭州西湖的诗词特别多,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其中一篇,看看柳永笔下杭州西湖具有怎样的特色。 介绍作者,课注○1 二、整体感知: 1、读、背,感悟词的美。方法:范读、学生齐读、自由朗读 2、感受杭州的美 师过渡:这首词写了杭州,其中也写了钱塘江西湖。作者笔下的西湖具有哪些特点呢?(学生讨论) 明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是主旨句,在结构上总起全文。(教师用形象的语言描述西湖的美,让学生沉浸在美的画面当中) 教师总结:读柳永的《望海潮》我们不经对杭州西湖有了极大的向往之情,我们被它的美所吸引,这就是柳永词的艺术魅力之一:语言极具表现力,具有画面的美。 3、谈论文章最后两句,和词作的写作目的联系。 三、讨论: 这首词是婉约派的么? 明确:不是。它是豪放词。 内容上、情感上,意向选择上、音律上进行分析。 教师总结:柳永虽是婉约派的代表,但并不是说婉约派的作家就只会写婉约词,也只有婉约词才写的好。这是一种社会现象,以后我们学习豪放派代表苏轼,他的笔下也有很多出色的婉约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柳永婉约词代表《雨霖铃》。 雨霖铃 介绍:此词是柳永慢词的代表作,学习了这首词我们就要了解慢词的特点。 一、整体感知: 感知的内容:全词抒写的是什么? 1、熟读成诵 2、回答所提问题,引出文章的主旨句。 明确:文章书写的是不忍与情人离别的痛苦。 问:作者对这种离别之痛有怎样的认识?(用原文回答) 明确:他认为从古至今多情的人都会为离别而伤心,并且在此冷落的清秋时节分别更让人难以承受。这种离别之苦,就有了厚重的时间感和空间感,这种离别之苦比古人更胜。 原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可以说,这是此词的主旨。一首是有诗眼,一首词也有词眼。此词抒发的就是这种缠绵悱恻的离情,显得哀婉动人。全词因此情而连缀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他也是上下片之间的过渡句。 3、分析词的艺术特色: 过渡:全词写的是与情人离别这件事,围绕这件事作者交待哪些内容? 明确:时间、地点、分别时的具体情况、别后设想。 学生齐读文章,思考上片词人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简单分析:词人写离别一事,融入了写景,作者所写的景物,都带着作者浓重的离情别绪。寒蝉的叫声是如此的凄切,对着长亭一直叫到傍晚。雨也暴下,让人压抑不胜。作者的离愁又像江上的烟波和傍晚的雾气那样浓重。 明确上片写作特色: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情景交融,虚实结合,过渡自然。 4、分析词的下片 明确:下片全是别后设想为虚写。讨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千古名句的原因。 5、分析词的韵律 二、根据本词分析得出慢词的特点。 三、知识拓展: 如何在文学作品中运用虚笔使作品生辉。 1、什么是虚笔; 2、使用虚笔的好处。 四、写作拓展 学生写一段话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运用虚笔。 附录文章:虚笔不虚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春色满园”是虚笔,是想象,“一枝红杏”是实写,是眼前之景。两句虚实映衬,以小景传大景,引发否认无限的遐想,让人获得一种审美满足。曹操的《观沧海》一诗,先是写实景:“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是一个铺垫,给后面写大海设置了一个陪衬,“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以神奇瑰丽的想象写出了大海的雄浑浩瀚。全诗由近及远,由虚到实,显示了景物层次感和意境的深邃。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当飘逸的文思游走于现实和想象之间,才能使文字显得疏密有致,几扎实有舒缓。刚学写作者往往不善于用虚笔,总是一句接一句地写眼之所见,结结实实的,让人有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下面这段写初夏的文字可以说就是如此。 初夏的江南进入了梅雨季节,整天细雨蒙蒙,衣服总是 潮乎乎的,让人不爽,家里的器具常常出现霉点。这时人们也开始换新装了,有的换上了衬衫和体恤,姑娘门的花裙子多了起来,而有些人却还穿着春装甚至冬装。瓜果开始上市,来自粤地的荔枝价格逐年走低,慈溪产的杨梅价廉物美,名叫早春玉红的西瓜也卖得不错。 而下面这篇,就不是这种写法了。 初夏,还能看到春天的背影,而街上已被五色的彩裙所点缀,青春的女孩,活泼的短裙,像一首轻快的舞曲;端庄的少妇,飘逸的长裙使城市多了一道温柔的风景。初夏,也是个多雨的季节。所谓“江南烟雨”历来为诗人画家所钟情。氤氲在烟雨中的青山、绿水、寺庙、古镇就有一派诗情画意。不过,这时节的主妇们却毫无欣赏烟雨的雅兴,他们只盼有个风和日丽的晒洗日。初夏,时令水果成了集市的亮点。绿油油的西瓜、黄澄澄的枇杷,红彤彤的李都争先恐后的从各地赶来了,光是它们艳丽光亮的色泽就足以让人垂涎,让人心动。 裙子、梅雨、水果,两文都写了这些初具初夏时令特征的东西,但是比较一下,相信谁都会喜欢第二篇。为什么写了相同的事物而效果却炯异呢?它们的笔法不同:前一篇3拘泥于眼前之实,后一篇也写了富有时令特征的事物没,但更想把自己对初夏的主观感受告诉读者。 我们在写作时所要表现的生活并不是纯客观的生活,而是被我们感受了的生活,是情感化、意象化了的生活,是已经化为心灵一部分的生活。我们在写作时不能只是刻意地实录和精细的描摹所见的一切。上面两文同样是写初夏时节人们的穿着,前一篇不厌其烦的写了“体恤”“衬衫”“花裙”“春装”和“冬装”,可谓句句皆实写。这种过于泥实的文字也就显得呆板、死结毫无美感可言了,而后一篇只写了“彩裙”,其他的一概省略,它也有实笔,但由实而虚,更多的是表现自己的审美感受和激情想象的虚笔,有虚有实,虚实相映,文章既扎实,又超逸灵活。 除了情感和想象,我们平时所说的间接叙述、侧面描写、整体概述、虚拟事实等也属虚笔……许多名作都善于用虚笔,就像在板结的泥土里渗进了沙子,使文章有虚有实、虚实相生,两者参差变换,各各入妙。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路都是太守如何如何,太守是谁呢?到结尾才点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这种先虚后实的方法,使文章显得轻松洒脱,灵活多姿。如果从开头到结尾都是“欧阳修”如何如何,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有味了。 白居易的《琵琶行》,全诗共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其中第二次是实笔,第一次和第三次都用了虚笔——第一次送客于浔阳江头之时,只写了“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一句,第三次是在琵琶女的自叙身世以后,也仅写了“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淹泣”一句,这种侧面描写、借宾衬主的虚笔用得真是恰到好处/如果三次都是实写或者是详写,恐怕会使全诗拖沓冗长,也破坏了诗的整体美感。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之第四段,一口气写了22个“死”,可谓是一段荡气回肠、悲愤泣血的至情文字。若从用笔的虚实来看 ,其中多的是实笔,而有几处虚笔也写得很好,如“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五日而非可死”、“以小舟涉惊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这几处的“死”是虚拟的,不像“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等“死”是实写,一一皆可按察,但他们不仅没有失实感,还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归途的凶险难料。更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句“呜呼,余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这一概括性的虚笔,它总领全段,实为全段之纲目…… 由于深得虚实相生之法,上面的几段文字都显得迤俪曲折,情思摇曳,我们可以从中接见到不少的东西。由于未得此法,有的作文就让人感到枯燥乏味。(以下部分省略)(《语文学习》2006年第3期)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