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手机版 | ||||
村头那树 摘要:观察思维能力的培育活跃思维,激发兴趣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生活是作文源头活水;真情表达,张扬个性,让学生作心灵的主人;提倡学生写作风格“独创化”,启发学生写作的创新视角;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键词:作文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个性 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很值得关注,我们的作文教学大多一味迎合考评的基本标准,陷入了庸俗化的套路写作。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大都缘于老掉牙的教学方法进行作文方面的施教,如何立意,如何开头,如何过度,又如何结尾等等,讲得有板有眼,让学生习作拿腔捏调、一成不变的作文。这样如法炮制的进行作文教学和学法演练,学生的菱角磨平,灵感尽失,创造力和想象力严重受到了压抑。加上学生的时间所限,读书少,对生活体验不够,涉事不深,领悟不透,缺乏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理论上的升华,写出的作文自然就少了灵气和活力。同时,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常见的都是多灌输少感染,多说教,少陶冶,结果学生写作思维狭窄、题型雷同、语言无味,千人一腔,缺乏了个性与真情。单一的作文教学偏离了学生的作文主体正轨,这样使得我国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要求与束缚了生命灵性的作文教学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初中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攀登更高一层知识高峰关键的过渡阶段,更是中学生人格形成、走入成熟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正是处在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一个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特殊时期。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进行作文教学,就必须找出区别于小学和高中阶段作文教学的不同方法,时代呼唤作文教学的创新! 那么,我们就应该打破传统作文模式,使得学生自由自在的抒写从而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激活学生生机勃勃写作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让他们养成追求个性,走出传统写作的教条囹圄,形成学生自我风格文字表达的良好习惯。然而,我们如何才能在作文的教学上达到这样的目的呢?我认为作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辨别能力、观察力、创造力,让学生不受约束,勇于创新,写出真实的生活,写出由衷的心声,写出充满斑斓的个性。 ⒈提倡写作风格“独创”化 所谓“独创”,那就是不要别人的帮助,依靠自己的思维能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写作思路,凭借自己的创作思维能力完成写作。面对刚刚从小学毕业后进入初中大门的新生,作为中学教师的我们应要求他们摒弃小学阶段习作训练等思想,树立独立写作的意识,培养他们独立创作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求他们一切与写作有关的事情都要自己操办。材料要靠自己观察收集,题目要求靠自己用心拟定,同时主旨也要靠自己是归纳确定,结构也还是要靠自己定夺等等。并且还要求学生随身备一本写作材料记录本,一发现有写作素材,立即记录下来,有了新的感触马上写出来,不要管别人对自己有何看法或者别人对自己的议论与否,每天都要坚持不懈地写作文日记。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学生便会初步树立了独立写作意识;但是,在实践中如还发现学生仍存在独立写作能力尚未进入正轨、规范同时无从下笔时,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和新大纲要求,给学生制定以下几个方面写作训练目标,启发学生写作创新视角。使学生在写作上有材料可写,同时明确训练目标。 ⒈1基本掌握各种表达方式,逐步达到写什么样的文体就用相应表达方式的要求。 ⒈2基本掌握语法修辞常识,并能在写作实践中灵活运用。 ⒈3基本具备能自己会修改作文的能力,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一篇好的文章都是靠经过多次修改中来的,只有学会修改作文,才能算真正具有独立作文的能力。 ⒈4注重让学生逐渐学会整体把握写作过程,要求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学会自我反思、自我领悟和自我调整,对学生树立独立创作意识提出具体要求。 ⒉启发学生写作的创新视角 ⒉1学会多主体、多角度地表现写作话题的不同侧面。如学生写以“人生”为话题的作文时,可采用多主体视角:“母亲告诉我:孩子,人生是一个逗号;父亲告诉我:孩子,人生是一个冒号;爷爷告诉我:孩子,人生是一个引号;奶奶告诉我:孩子,人生是一个长长的省略号。”以这四句话作为每节的总领,通过母亲、父亲、爷爷、奶奶之口,使抽象的人生变得具体、明朗。在写作中运用多主体视角“横看成岭侧成峰”,有利于从不同侧面来展开话题,从不同视角中得出不同结论,使文章更加客观、全面。 ⒉2视角要创新。 ⑴主体心灵独白,主体心灵独白,是指通过主人公的心灵独白来写作。如“写生活告诉我”的内容时,可让学生以给朋友写信的形式,诉说自己被分数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种种感受,考试的成绩高底,分别在家庭、在学校的不同遭遇以及受到种种不同的待遇等。以这样的形式较能使学生容易且客观地反映生活中的体会。康德曾经说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天上的星星和人内心深处的真实”。在作文形式中,使学生直接讴歌的写作形式,通过学生的心灵独白,可使他们的感情宣泄到最高点,这也符合中学生作文“感情真实”的要求。 ⑵观念人格化。观念人格化,是指将某种观念赋予其人格力量,有拟人的手法来写作话题作文。如要求学生写以“把握”为主题的作文时,可让学生以《我叫把握》为题目,运用拟人的写作手法,选取唐太宗李世民两弹元勋邓稼先或者自己身边的真实人或事作材料,说明只能把握好自己,才能走向成功彼岸的道理。以观念自身来表现主题,实现观念转化,同时通过采用拟人的手法,能使文章兴趣盎然,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方便了作者的描述和表达,从而使学生能在下笔的区域。提高写作水平。 ⒊注重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⒊1基础教育作文教学改革在翻新花样上做足了文章,但创新精神严重阙失是不争的事实。重“结果”不重“过程”,难以收到实效。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新的发现,有所创造。 ⒊2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思考思考问题。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立足点去观察,去思考,就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认识,就可能发现他人尚未发现的新特征、新性质等。比如《树》;从“环境”引发其挺拔、不怕困难,从“吸收”与“奉献”引发其巨大贡献,从“根深叶茂”引发基础与成材的关系。 ⒊3逆向思维,反弹琵琶。逆向思维训练可以让学生摆脱思维的僵化、刻板和呆滞,突破思维定势的羁绊。为了激活创新思维,可以启发学生对已成定论的观点、成语、说法等生疑质疑,构思时站在对立面去思考,鼓励提出与传统迥然不同的看法,比如,“滥竽充数”有的学生批评齐宣王的“在其位不谋其政”,“主张吃大锅饭”。又如“班门弄斧”要逆向思维“弄斧到班门,下棋找高手”,不怕出丑,向行家学习,少走弯路,这是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要注意的是,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搜出“心灵上的实际体会到的一个或几个强烈的印象”。 ⒋体验生活,感悟人生,让生活成为作文源头活水 常见这样的现象:命题写得丢三落四,空洞无物的学生,在练笔、日记中却可以公诉得委婉、细腻,诚挚动人。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作文命题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和情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希望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学生内部的意思和情感,然后选写学生能够作的题目给学生作。如果这样,教师出题就等于唤起学生作文的动机。那么怎样让学生体验生活,感悟人生而唤醒其沉睡的心灵呢? ⒋1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为写作增添素材。生活的绚丽多彩,来自于它的复杂组合与瞬息万变,抓住这些,是学会感悟的基础,而抓住的前提是认真细致的观察。观察是“审视,也需要投入,诚心的积极认真的投入,这种投入不仅是形式上参与,更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无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尽量地引导学生去领会、思考,无论对人、事、物,哪怕是枯燥平凡的,也尽可能感受出一种品格、一种情趣、一种哲理、一种时代精神。比如,有感于韩日世界杯上届冠军法国队的表现,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前锋•中场•后卫》的作文,论证了合作精神的重要性。缺失了合作精神,拥有欧洲三大联赛最佳射手的法国队在世界杯上的颗粒无收,让行家大跌眼镜。 ⒋2深入思考,感悟生活,让作文升格。思考就是感悟,感悟包含了体验、咀嚼、顿悟。深入思考,才能不断问为什么,从而让小事情表现大主题,小人物表现得丰满,小角度可以展现全局,小细节可以尽显本质,也就是说洞察生活中潜在或显现的思想意义,从平凡的生活中看出不平凡的意义,悟出事物的内在价值。比如:从“台上对手,台下朋友”悟出“友情生活中的一盏明灯。”又如,“平常的一天”为话题写作有位学生正有感于初三生活的枯燥,母亲的絮叨,却;因母亲买回的一盆水仙花在书桌上吐香而发现:生活本身是多么朴素,又是多么的绚丽多彩。 ⒋3超出课堂,调查研究,“觅食”于丰富的社会生活,通过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积累丰富的表象材料,为日后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同时可以获得写作灵感,触发写作动机,提高感悟社会生活能力。比如:开展调查本地爱国主义故事传说,使学生受到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提高了对社会的认识了解。超出课堂,最要紧的是培养学生捕捉生活中材料的自觉性和善于捕捉的能力,当然需要教师多引导学生锻炼认识生活的能力,认识它的意义,理解它的实质,感受它的价值,掌握它的特点,因为只有真诚拥抱生活,才能抒发心灵深处的真情,诚如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论诗:“诗者:根情,言苗,华声,实义。”写作亦是如此。 ⒋4读写结合,激发灵性,利于创新,阅读所得是写作资源的另一重要来源。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曾玉芹说:“阅读是因文得义的心理过程,是以文会友的交往过程,是书面文化的消化过程,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所以阅读也是一种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方法。读理化书,不仅利于增进科学知识,而且利于培养科学思想;读史地书既扩展了人文知识,也丰富了文思想;读音乐、美术书可以提高欣赏水平;报刊、名著更可以陶冶性灵,增厚文化底蕴。而我们的中学生最大的缺陷可能就是题做得太多,书读得少。正如语文特级教师、教育专家于漪所说:“汉语言文学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浓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 ⒋5创新作文重内在质量,轻外在模式,这是作文的一大进步!这样学生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苦闷,传达自己的渴望,可以驰骋想象,思接千载,情通万里。 ⒌真情表达,张扬个性,让学生作心灵的主人 好的文章是心灵之泉的自然流淌,而每一颗心灵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世界,所以个必理文章的灵魂,文章是心灵的放飞。“新概念”作文就是要让学生真情表达,张扬个性,作自己的主人。传统作文训练环境压抑、沉闷,极大地防碍了学生的写作情绪,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张扬个性,作心灵的飞翔。中学生敏感天真、活泼又富于幽默感,平时叽叽喳喳、嘻嘻哈哈话很多,可是一写作文,就象变一个人,究其原因是我们用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了他们的心灵,忽视了学生个体生命对生活的刻骨铭心的体验和感悟,使他们不能让独特的言语才情诉诸笔端,不能自由自在地外化心灵运行的轨迹。所以我们应该鼓励个体生命以自己的思维触角对外界予以深切关注与体验,使学生流泻出的文字包含心灵深处奔涌而来的生命情思,真实体现个体生命之间形形色色的独特的气息与韵味。如本学期在我大力倡导自由写作、凸出个性,学生积极性高。 另外,还要丰富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生活,使他们情绪饱满地投入其创新写作的摸索,让他们去充分感受生活,从生活中撮创新写作的材料,诚然,教师也应该充分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让其动口、动脑、动手,纷繁多彩的生活会在他们的内心世界激起波澜,馈赠给他们写作的素材和灵感。教师要教学生筛选素材,及时捕捉灵感的方法,使学生创新作文的土壤越积越肥沃。同时,还应转变纯语文教学观和为写而读的功利化的读写结合训练方式,将阅读内容拓展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文面,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中外名著、名人名言,丰富自己的知识量,提高自身的素质等。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大量阅读,让学生获得丰富的间接生产经验和信息,增强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使他们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吸纳精华,达到“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的效果。 ⒍注重在“表达”上下功夫 针对学生下笔时不知从何处开始表达或者如何表达的问题。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真切体验。我们都知道“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所以作为教师的,就要反复强调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和做人一样,做人要真诚,老老实实做人,不哗众取宠。作文也在真实,写实实在在的事,表达自己真真切切的感受和体验。这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才会有生命力。遇到这样的学生习作,作为教师肯定会给以高度的评价。正确的导向定会换来丰硕的成果。 其次,要表达独特的感受。平时的作文批改中,我们特别强调书写自己的独特感受,坚决反对人云亦云、步人后尘,更不通话抄袭别的文章。人云亦云和抄袭的文章,不如不写,只有那些写出独特的作文才有价值,才值得我们加以充分的肯定。不管这种感受是对的还是错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你喜欢的还是你不喜欢的,只要是写出独特感受的,就应该受到肯定和鼓励。负面的感受可以进行艺术引导,使其自我感知和修正,而不能武断地予以否定,更不能在批改时进行嘲讽。 再次,要力求创新表达。创新亦是文章的生命。怎样才会使学生在作文时做到人创意的表达呢?这就是必须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会进行多角度的细致观察,从平常的生活中多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用心捕捉他人没有发现的事物特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突出与众不同的文章来。善于发现是分子间缩合表达的先决条件,如果说前两个表达是从内容上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那么这个表达是从文章的写法上提出要求。好的文章,不仅需要内容上的真实,还要求形式上的独特。所以,加强对学生创新表达训练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⒎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马克•吐温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快乐两个月”。是的,大家都是凡人,谁都想得到别的赞美与肯定,更何况是正在接近成熟中的中学生。赞美是一种鼓励;赞美是一种肯定;赞美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豪感,从而达到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目的。故此,写作应着重情感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学生写作的兴趣与自信方面,让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好写作文最要的内驱力,只要提起学生的写作兴趣,那么指导学生写作就不会是学校教师深感沉重的一大压力了。 总而言之,经过多年来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实践和自己对作文教学的不断反思,我觉得以上几点是学生在写作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激励学生在写作文方面个性化表达的良好习惯,同时也是他们找到写作的创新,摒弃恐惧写作的心理、激起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我认为这些应该成为达到作文教学预期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