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再认识(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摘要: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是,现实中真正能够识美、懂美、赏美、爱美的人士却不是很多,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觉得大有责任去利用教学之便,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审美教育。本文重点从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审美情趣、激起审美情感、诱发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弥补审美失真等六个方面对审美教育加以论述,也算是对自己教学经验的一次总结。

关键词:中学;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就是美育。它具有多种功能,既可以启真,又可以储美。审美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塑造人的情感心灵,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个性,而且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锻炼意志,生成美德。通过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有其固有的优势和长处,这是其他任何美育形式都替代不了的。而中等职业教育中,不少学生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究其原因,我认为这与他们的审美能力有很大关系。语文学习中,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与他们的审美兴趣,情感需要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美育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读后齿颊留香的优秀篇目比比皆是,蕴涵有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力求让课堂成为美育的殿堂,利用其优势和长处集中而有效地施行美育。融审美教育于文学作品的学习与欣赏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地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有昂扬的情趣,才有无尽的吸引力,才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创设审美情境。

审美情境具有丰富多彩的审美因素,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综合地、整体地对学生施以影响,因而有利于调动学生产生审美激情和审美体验,从而全面塑造人的审美心理结构。

首先要精选审美媒介。进行审美教育必须借助审美媒介,充分发挥其传导作用。审美媒介多种多样:就教学来说,教材就是媒介;就教法来说,运用的各种手段即是媒介。就教材而言,应根据各种文体的特点,选出可供品味咀嚼的美感因素更为集中的内容作媒介,或者按类把零散片段组合成美感因素更为集中的媒介。比如教学《守财奴》一文,就可以筛选葛朗台“看待金子”的文字,把“看”的内容和占有金子的“占”的内容作为审美媒介来实施审美教育。就教法而言,必须按照具体文章的特色,采用恰当的手段作为审美媒介。如教学《荷塘月色》一文,就可以绘制画面,采用教学图片。这些方法作为审美媒介都能够达到美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审美追求。

其次要渲染审美气氛。教师要用生动感人的语言、意趣横生的人事、形象逼真的动作等创设审美情境,渲染审美氛围,创设出特有的审美情境。这种情境氛围既能够使学生处于情感感染之中,以情动情、引起共鸣,又能够在和谐愉悦中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例如教学《阿Q正传》,上课之处,先介绍几个类似阿Q事迹的真实故事,然后让学生们去阅读课文。这样,一方面弥补了学生审美经验的不足,另一方面,使学生产生了审美激情,审美效果比起一般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再比如《守财奴》中“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这段文字,讲授时教师只要稍作演示,就能够渲染气氛,收到语言评价难以达到的良好效果,使学生进行积极的审美鉴赏。

二、激发审美情趣。

文学作品的美,具有形象的可感性,直接性,离开了具体的形象,美就不复存在。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多是情文并茂的经典之作,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如黄山的秀美,西湖的艳丽,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荷塘月色的恬静淡雅,处处显示出大自然的迷人景色。此外,“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缠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奔放,无不充满震慑人心的艺术魅力。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美的特点,捕捉形象进行分析,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描绘的生动画面,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例如,讲《雨中登泰山》,教师要通过讲述,引导学生追寻作者的踪迹,神游“五岳独尊”的泰山胜景,领略那“雨中的山岚烟云”,“水墨山水画似的层峦叠嶂”,让学生从中获得美的感受,产生审美的情趣。 

要激发审美情趣,仅让学生感知具体形象外露的,显而易见的美还不够,重要的是把学生带进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中去,感知形象蕴涵的更为动人细腻的美。如讲授《雨中登泰山》,在引导学生神游泰山获得美感后,应带领学生更进一步寻幽探胜,通过“悬崖棱蹭”,“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目视而脚不随”等词句的分析,再现作者不畏艰险,敢于攀登的勇气和毅力,从而揭示出要领略无限风光,必须努力攀登的哲理。这样由感知形象外在的美,到感知形象蕴涵的美,步步深入,诱导学生把身心沉浸于美的意境之中,使他们心有所感,情为所动,从而更加热爱美,向往美,追求美。

三、激起审美情感。

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其特点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用情感来撞开学生的心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到:“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列宁也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可见,情感对于审美追求、真理追求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情感,才能强化审美活动的内驱力,才能谈得上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凭借审美对象引发学生的审美愉悦快感,这既是一种享受,又是一种陶冶、一种教育。有时教师要设置疑问来触发审美快感。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首先问道:“在郁闷时,同学们会如何排遣这种心情?”“在小路漫步”、“去林间徜徉” ……接着我介绍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又问:“作者为什么选择荷塘赏月来排遣‘颇不宁静’的心情呢?月色如何?作者的情感怎样?”如此设疑,触发自然,使学生无强迫之感,从而主动接受,倾心赏美。

文学主要是形象思维的结晶,而审美思维始终要伴随形象,因而离不开联想,而吟读作品就可以伴随着形象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审美求真的愿望。叶圣陶在谈到文艺作品的鉴赏时,举了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为例。他说:“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看。看到的只是10个字呀。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这10个字构成的画面。”叶老在这里就生动而意蕴深刻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读书要“驱谴我们的想象”。同时,他还说:“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品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有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中看出一幅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由此可见,吟读作品时诱导学生产生同步联想是激发审美情感,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领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四、诱发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的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应该是客观的对象,而应该是自我的情感。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必须诱导激发学生对审美客体的喜悦感、自由感、惊异感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调动审美主体的审美潜力,产生审美激情,进行深刻的审美体验。为了达到激发审美体验之目的,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了如下两种方法。

第一:设计审美论题。意思是在教学中根据课文的特色,从不同的角度确定多个审美论题,供学生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进行鉴赏评析时自由选择,效果不错。我在教学《荷花淀》时设计了《‹荷花淀›的人情美》、《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对话传神、情深意切》、《‹荷花淀›对话描写比较赏析》、《水生夫妇的爱情观》等10个论题,从多个角度使学生产生美的启迪与体验。就文学作品欣赏的主动观能动性的发挥而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选题鉴赏,学生们普遍认为没有强迫接受知识之感,思维有自由飞翔的天空,因而愿意倾心赏美,并能够陶醉于趣味无穷的体验与想象之中,作称心快意的审美品味。如此,也正合乎黑格尔“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说法。

第二:寻找审美亮点。美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如果不善于或不能够寻找出审美亮点,就不能够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要对美的媒介有美的体验,必须具有美的审视力。教师只要重视知识的多点项的指导,多角度的引导,多方位的比较等思维方式的训练,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中,本人注意启发学生捉疑、质疑、释疑,培养其惊异感,同时授之以审美常用的思维方法,加以训练,学生就能够识别较为复杂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情感……,他必须获得美和道德上的鲜明辨别力。”我想,这里所说的“价值”就是美的属性与真理;“辨别力”就是寻找美的亮点与真理的能力。因此,作为审美教育,一定要培养学生寻找审美亮点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发现美,产生美的体验。

五、提高审美能力。

当代青年学生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阅历浅,知识单一,对事物的鉴别能力比较差。他们既易受正确的审美观念的影响,也易受错误的审美观念的侵蚀,这势必影响到他们对美的准确理解。有一些学生缺乏远大的目标和崇高的理想,以“怪”,“异”为美,以“赶时髦”为荣。这可以说就是受错误的审美观念毒害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清除这些不良的消极因素,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以便正确地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

要准确地理解美,鉴赏美,必须要有准确地把握美的性质的能力。由于美的性质是由美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所以,认识一个具体对象是美是丑,不仅要观察他的种种表象,更重要的是要剖析他的内在本质。在审美教育中,我们必须帮助学生练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剖析美的本质属性,了解美的现象与美的本质的关系,从而获得对美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如小说《项链》中的路瓦栽夫人,虽天生丽质,但心灵并不纯美,是一个爱慕虚荣,醉心于奢华生活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形象。她尽管出身低微,社会地位低下,但由于受资产阶级虚荣心的支配,对奢华的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生活非常向往并尽力追求。为能在上流社会露一下脸,她费尽心思打扮,找女友借来了项链,参加了所谓上流社会的那种灯红酒绿的夜会,然而乐极生悲,在欢乐和赞美声中丢失了项链,最后付出了十年艰辛的劳动。在教学中,应通过对路瓦栽夫人这个人物形象的全面分析,使学生充分领会作者的美学观点:路瓦栽夫人的外表是美的,但她沉醉虚荣,孜孜以求物质享受,结果毁掉了自己的青春,因而她的灵魂是丑恶的。

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以其语文能力为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须帮助他们学习文化,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审美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审美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智力的发展。要让学生领会、欣赏作品再现的生活美,以及作品本身的艺术美,需要依靠对字,词,句,篇和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的运用和分析,以及有关知识的传授来实现。如讲授《谁是最可爱的人》,可以抓住“纯洁和高尚”,“坚韧和刚强”,“淳朴和谦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优秀之花”,“祖国之花”这些文字,并结合事例分析,就可以深深领会人民战士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又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是一首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词作,它语言精练,意境深远,气势磅礴,象一幅色彩斑斓的风景画,词人大笔勾勒,描绘了南国大好秋色的绚丽多姿;它象一首优美的抒情曲,抒写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和改造世界的气概。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和对有关词语的解释,词中描绘的枫叶经霜,万山变红;湘江碧绿,千帆竞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一片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就能很快激起学生的想象和向往,辅以教师启发式的点拨分析:毛泽东写作此词的时代背景、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上半阕由“看”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画,最后到“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由眼前之景过渡到大自然的盛衰枯荣由谁来主宰问题。学生就不难领悟到作者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把眼前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融合在一起,从而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这样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审美能力,加深了对作品的艺术美以及作品再现的自然美、情感美的认识和理解,受到了强烈的美的感染,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起热爱美好的大自然,树立远大理想的热情。

六、弥补审美失真。

审美教育是由施教者、审美媒介、受教者三个因素构成的。审美教育过程中通过审美媒介对审美客体进行审美活动时,会出现审美失真现象。因而,教师要向受教者(学生)弥补审美失真,尽可能缩小失真限度。其最常见的方法是:教师对学生的审美鉴赏作归纳综合讲评。教师给学生多读、多写评析文章,作典范引导。学生之间互相评定。教师讲授鉴赏审美的难点、重点。学生通过教师讲评后,修改其鉴赏评析文章,把教师的评析意见适当地融进自己的习作之中。

简而言之,语文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美的感受力、美的鉴赏力和美的表达力;可以 学生获得审美所必需的文化知识、文学修养,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志趣和形象思维能力;可以“教导人、引导人、鼓舞人”;可以启迪人的智慧,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美的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因此,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不仅是美育的重要手段,而且历来都是感化青少年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同时,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谈美》           朱光潜  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

2、《美学概论》       王朝闻  主编     人民出版社

3、《审美谈》          王朝闻  主编     人民出版社

4、《哲学美学导论》   彭富春  著      人民出版社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