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技文阅读题1(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一)

    中国历史上有过一些很出色的人物画家如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等,他们的作品,或线条匀停紧挺,或设色富丽谐恰,或神貌逼真鲜明,我都是喜欢的。但总的说来,被他们所画的人物与他们自身的生命激情未必有密切的血缘关系。他们强调传神,但主要也是很传神地描绘着一种异己的著名人物或重要场面。有没有可能,让艺术家全身心的苦恼、焦灼、挣扎、痴狂在画幅中燃烧,人们可以立即从他的笔墨、气韵、章法中发现艺术家本人,并且从根本上认识他们,就像欧洲人认识拉斐尔、罗丹和梵高?

    很多年以前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过一次历代画展,我在已经看得十分疲倦的情况下突然看到徐渭的一幅葡萄图,精神陡然一震。后来又见过他的《墨牡丹》、《黄甲图》等。他的生命奔泻出淋漓而又洒泼的墨色与线条,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驯与无奈。

    徐渭遭遇过复杂的家庭变故,又曾惶恐于政治牵连。他厌弃人世,厌弃家庭,厌弃自身,实际上他佯狂的背面埋藏的都是悲剧性的激潮。    

    明朝延续着这种在中国绘画史上很少见到的强烈悲剧意义的,便是朱耷。他的具体遭遇没有徐渭那样惨,但作为已亡的大明皇室的后裔,他的悲剧性感悟却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的层面。他的天地全都沉沦,只能在纸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残叶、怪石来张罗出一个个地老天荒般的残山剩水,让一些孤独的鸟、怪异的鱼暂时躲避。这些鱼鸟完全挣脱了秀美的美学范畴,而是夸张地袒露其丑,以丑直锲人心,以丑傲视甜媚。它们是秃陋的,畏缩的,不想惹人,也不想发出任何音响,但它们却都是一副让整个天地都为之一寒的白眼,冷冷地看着,而且把这冷冷地当做了自身存在的目的。它们似乎又是木讷的,老态的,但从整个姿势看又隐含着一种极度的敏感,它们会飞,会游弋,会不声不响地突然消失。毫无疑问,这样的物象也都走向了一种整体性象征。    

    比朱耷小十几岁的原济也是明室的后裔,他与朱耷都是“金枝玉叶老遗民”。但心理状态却与朱耷有很大的不同,精神痛苦没有朱耷那么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与更广阔的自然有了深入接触,悲剧意识有所泛化。但是,当这种悲剧意义泛化到他的山水笔墨中时,一种更具普遍意义的美学风格也就蔚成气候。沉郁苍茫,奇险奔放,满眼躁动,满耳流荡,这就使他与朱耷等人一起与当时一度成为正统的“四王”(王时敏、王鉴、王晕、王原祁)潮流形成鲜明的对照,构成了很强的时代性冲撞。有他们在,不仅是“四王”,其他中国绘画史上种种保守、因袭、精致、空洞的画风都成了一种萎弱的存在,一对比,在总体上显得平庸。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顾恺之由于过分强调传神逼真,导致他只能描绘出一种异己的著名人物或重要场面。

    B.对徐渭的作品,作者在给予肯定的同时,也批评了他那种厌弃人世、厌弃自身的消极意识。

    C.朱耷画幅中的形象虽然都被夸张地袒露其丑,但是这些形象却都燃烧着画家悲剧性的激情。

    D.朱耷的画风不同于原济的主要原因,是他不像原济那样广泛地接触大自然而使悲剧意识泛化。

    E.朱耷、原济的作品与当时的正统画风殊异,其作品代表了一种最具生命力和个性的创作风气。

 2.能在画幅中表现自己的生命激情的画家有

    A.吴道子    B.拉斐尔

    C.徐渭    D.王时敏

3.朱耷与徐渭相比,作品的最大不同是什么?造成这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4.徐渭、朱耷和原济三人的艺术风格的共同点是什么?形成的共同原因又是什么?

答:艺术风格:

共同原因:

 (二)谈趣味(节选)  朱光潜

    一个人不能同时走两条路,出发时只有一条路可走。从事文艺的人入手不能不偏,不能不依傍门户,不能不先培养一种偏狭的趣味。初喝酒的人对于白酒红酒种种酒都同样地爱喝,他一定不识硒味。到了识酒味时他的嗜好一定偏狭,非是某一家某一年的酒不能喝得畅快。学文艺也是如此,没有尝过某一种门户某一派别的训练和滋味的人总不免有些江湖气。我不知道会喝酒的人是否可以从非某一家某一年的酒不喝,进到只要是好酒都可以识出味道;但是我相信学文艺者应该能从非某家某派诗不读,做到只要是好诗都可领略到滋味的地步。这就是说,学文艺的人入手虽不能不偏,后来却要能不偏,能凭高俯视一切门户派别,看出偏的弊病。

    文学本来一国有一国的特殊趣味,一时有一时的特殊风尚。就西方诗说,拉丁民族的诗有为日耳曼民族所不能欣赏的境界,日耳曼民族的诗也有为非拉丁民族所不能欣赏的境界。寝馈于古典派作品既久者对于浪漫派作品往往格格不入;寝馈于象征派既久者亦觉得其他作品都索然无味。中国诗的风尚也是随时代变迁。汉魏六朝唐宋各有各的派别,各有各的信徒。明人尊唐,清人尊宋,好高古者祖汉魏,喜艳妍者推重六朝和西昆。门户之见也往往很严。

    但是门户之见可以范围初学者而不足以羁縻大雅。读诗较广泛者,常觉得自己的趣味时时在变迁中,久而久之,有如江湖游客,寻幽览胜,风雨晦明,川原海岳,各有妙境,吾人正不必以此所长,量彼所短,各派都有长短,取长弃短,才无偏蔽。古今的优劣实在不易下定评,古有古的趣味,今也有今的趣味,我们不必强其同。

    文艺上一时的风尚向来是靠不住的。在法国十七世纪新古典主义盛行时,十六世纪的诗被人指摘,体无完肤;到浪漫主义时代,大家又觉得“七星派诗人”亦自有独到境界。在英国浪漫主义盛行时,学者都鄙视十七、十八两个世纪的诗;现在浪漫的潮流平息了,大家又觉得从前被人鄙视的作品,亦自有不可磨灭处。个人的趣味演进亦往往如此。涉猎愈广博,偏见愈减少,趣味亦愈纯正。从浪漫派脱胎者到能见出古典派的妙处时,专在唐宋做功夫者到能欣赏六朝人作品时,笃爱苏辛词者能领略温李的情韵时,才算打通了诗的一关。好浪漫派而止于浪漫者,或是好苏辛而止于苏辛者,终不免坐井观天,诬天渺小。

1.下列材料中,与“一时有一时的特殊风尚”的观点不一致的是

    A.拉丁民族的诗歌不为日耳曼民族所能够欣赏

    B.明代推崇唐代的风尚,清代推崇宋代的风尚

    C.好高古者祖汉魏,喜艳妍者推重六朝和西昆

    D.寻幽览胜,风雨晦明,川原海岳,各有妙境

    E.法国新古典主义盛行时“七星派”诗遭指摘

2.下面是作者对“趣味”问题的看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阅读兴趣偏狭,不利于初学文艺者的入门。

    B.没有入门的人,他们的趣味往往比较广泛。

    C.学文艺者入门不能不偏,入门后则不能偏。

    D.趣味时时在变迁中,但与民族和时尚无关。

    E.趣味是可以培养的,但应符合时代的精神。

3.作者是如何看待文艺上的“门派”的?

    答:

4.学文艺的人怎样才能免于“坐井观天。诬天渺小”?

答:

参考答案:(一)1.A B(A.“导致……”的原因并非“过分强调传神逼真”,而是画家没有将自己的激情融于人物之中。B.文中并没有批评徐渭的消极意识。)2.BC(B.“让艺术家全身心的苦恼、焦灼……在画幅中燃烧……就像……拉斐尔”。C.“他的生命奔泻出淋漓而洒泼的墨色与线条……”。A.“被他们所画的人物与他们自身的生命激情未必有密切的血缘关系”。D.“这就使他与朱耷等人一起与当时成为正统的‘四王’潮流形成鲜明的对照”。)3.在作品中,徐渭更多的是表现个人的不驯与无奈,而朱耷则更多地表现对整个社会的不满与蔑视。最主要原因是两人的出身不同,徐渭只是一般的文人.而朱耷是已亡的大明皇室的后裔,因此两人对悲剧性感悟的层面也不同。  4.(艺术风格)作品背面埋藏的都是悲剧性的激潮。(共同原因)他们都有一个悲剧性的人生经(或:他们的人生中都有悲剧性的感悟;或:他们的精神世界都是痛苦的)

    (二)1.A D(A.这是阐述“一国有一国的特殊趣味”的观点。D.说明的是“门户之见,不必强求其同”,而不是“一时有一时的特殊风尚”。)2.BC(B.见原文“没有尝过某一种门户某一派别的训练和滋味的人总不免有些江湖气”,句中的“江湖气”指的就是“趣味广泛”。C.见“学文艺的人……看出偏的弊病”。A.原文“从事文艺的人人手不能不偏,不能不依傍门户,不能不先培养一种偏狭的趣味”,可见“不利于”的表述与原文不符。D.原文提到“一国有一国的特殊趣味,一时有一时的特殊风尚”,因此,“与民族和时尚无关”的表述与原文不符。E.原文没有“应符合时代精神”的意思,属于“无中生有”。)3.①文艺上的门派,可以让初学者有所效法;②文艺上的门派,又会使人囿于偏狭;③入门后,就要能凭高俯视一切门户派别,吸纳一切门派。4.①广泛涉猎;②减少偏见;③纯正个人的趣味。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