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作文指导 手机版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国王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去做生意。第一个仆人用一锭银子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赚了5锭,于是国王便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把那锭银子一直包在手巾里保存得好好的。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并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请你根据自己读这段文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提示】这就是马太效应,它反映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①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某一个方面(金钱、名誉、地位)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容易居功自傲、跌跟头;而一般人则无人问津,甚至还会遭受非难和妒忌。当然,其产生的“荣誉追加”和“荣誉终身”等现象,能促人奋斗。②资本、人力会流向发达地区,导致贫富分化。循环往复,地区差异会越来越大。可以与当今建立和谐社会联系起来谈。③情感上的爱憎也会这样。对喜欢的人、事、物更喜欢,对厌恶的更厌恶,影响对人、事、物的正确判断。④教育和机遇方面,富者通常会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楚国有个边境城邑叫卑梁,那里的姑娘和吴国边境城邑的姑娘同在边境上采桑叶,她们在做游戏时,吴国的姑娘不小心踩伤了卑梁的姑娘。卑梁的人带着受伤的姑娘去责备昊国人。昊国人出言不恭,卑梁人十分恼火,杀死吴人走了。吴国人去卑梁报复,把那个卑梁人全家都杀了。卑梁的守邑大夫大怒,说:“吴国人怎么敢攻打我的城邑?”于是发兵反击吴人,把当地的吴人老幼全都杀死了。吴王夷昧听到这件事后很生气,派人领兵入侵楚国的边境城邑。攻占夷以后才离去。吴国和楚国因此发生了大规模的冲突。吴国公子光又率领军队在鸡父和楚国人交战,大败楚军,俘获了楚军的主帅潘子臣、小帷子以及陈国的大夫夏啮,又接着攻打郢都,俘虏了楚平王的夫人回国。

    请你根据自己读这段文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提示】从做游戏踩伤脚,一直到两国爆发大规模的战争,直到吴军攻入郢都,中间一系列的演变过程,有一种力量把事件一步步无可挽回地推入不可收拾的境地。

    ①一个存在内部联系的体系中,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导致一连串的连锁反应。②一个最小的力量能够引起的或许只是察觉不到的渐变,但是它所引发的却可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③一旦发生,势不可逆转。④当这种趋势一旦出现,还只是停留在量变的程度,难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只有当它达到某个程度的时候,才会引起外界的注意。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年齐白石的关门弟子许麟庐善于模仿老师画虾蟹,惟妙惟肖。齐白石先生对他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或“学”或“似”,或“学”一生,或“似”一生,或先“似”后“学”,成就也多种多样。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请你根据自己读这段文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提示】学即创造,似是模仿。学,就要加工、改造、融合前人的成果,结合自己的实际,画自己的东西,创自己的笔墨,它实际上是个如何借鉴、继承的问题。不囿于成见,开拓进取。似,毫无新意,只能是死路一条。任何物质文明、理论创新等均是学的结果。①先似后学,强调“学”的重要性。②学以致用者生,模仿学步者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个代表的理论、一国两制、农村包围城市等,均是“学”的结果;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等,都是“似”的结果。

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曾有一位老师这样教导学生:“我们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调整自我,但是我们信守的原则是不变的。”

    请你根据自己读这段文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提示】在调整中坚守,在坚守中调整。①生活在急剧变化。我们应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同时坚守正直、真诚、善良等美好的人格。可以调整自己的方法、心态、步骤,改变原有的情况,使适应客观环境和要求;要坚决守卫自己的信念、思想、原则、理想、情感、价值取向、刚强、真善美,不离开、不改变。②两个关键词,都要谈到。两方面可有所侧重,但必须阐述揭示两者的辩证关系。如果割裂开来,孤立地阐述××必须调整X×或××必须坚守X×,则属偏离题意。内容相照应,体现出两者的内在辩证关系,不能割裂开两个关键词,分别论述,造成偏题。可以联系以下材料:屈原、文革以前的中国经济、庄子等,前苏联、贪官污吏、东欧某些国家、项羽、汪精卫;清政府,苏轼、一国两制、改革开放、司马迁、鲁迅、为人处世等,路线、真善美、正确的思想、传统、精神、人格、正义,心态、方法、策略、步骤。

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在活动时,身体各有关部位必须有一系列不断协调的运动。这些运动相互配合,协同一致。从而使活动迅速而准确地完成。我们开车,大脑负责思考,眼睛负责观察各种情况,耳朵负责听取各种声音。手负责把握方向盘和其他手动设备,脚负责控制油门、离合和制动器,只有多种器官协调一致,方能将车开到目的地。如果眼睛不与其他器官协调,车子虽可以开动,但不仅不能到达目的地,还会酿成重大事故。

    请你根据自己读这段文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提示】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内外均需要协调。任何事物均要不断地协调,才能进步、成功,否则就要受到损害。物与物、身体、心理、思想、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与国之间、现实与欲望、主观与客观、思想、政策与行动等各个方面均要协调。要抓住“不断协调”。协调的目的是优化,达到更好。

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年轻人,整日埋怨环境不好而使自己平庸无才。一次,听说深山寺庙里有一位高僧会移山之术,于是前往求教。来到寺庙后,年轻人就向高僧提出了学习移山之术的请求。高僧说:“好吧,请随我来。”接着,高僧就带着年轻人朝身体左侧的一座高山走去。翻过高山来到山下以后,高僧说:“年轻人,这座山刚才在我们的左侧,现在移到了我们的右侧,这就是我的移山之术。”年轻人迷惑不解,高僧进一步说道:“客观环境是不可改变的,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年轻人若有所悟。

    请你根据自己读这段文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提示】①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要求改变别人的情况较多,而改变自己的情况较少,但是也有许多不同甚至相反的情况。②环境是不会变的,只能改变自己。③改变什么:思维方式、思想、志向目标、态度、心态、性格、习惯、方法、角度、外貌、语言。④为什么要改变。改变有什么好处:能够改变自己,就可能成功;不能改变自己很可能失败;穷则思变,变则通。⑤怎样改变:结合自己、环境、现在与未来的需要,改变以顺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顺应自己的发展。

    要辩证分析问题:尽管有些原则的东西(目标思想志向等)不能改变,但实现目标等的途径、方法这些是可以审时度势、灵活多变的。

    材料可以有:周处改凶强侠气,洗心革面;廉颇负荆请罪;齐王纳谏;唐太宗之鉴;三省吾身;孟母三迁;皇甫谧经安史之乱,由无=恶不作而洗心革面.学有所成并培养范仲淹等人;杨惠由平平画工而成雕塑鼻祖;班固最初只是军中文书。

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管理大师彼得•圣吉说:“优秀的人不会在理性与直觉之间做出选择,或者说在大脑与心灵之间进行取舍,这就好比他们不会选择只用一条腿走路。或者只用一只眼睛观察。”

    请你根据自己读这段文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提示】理性与直觉均很重要,二者可以融合。理性和直觉就像人类智慧的左右手,前者长于分析与证明,而后者或许对于判断和创造性活动更为关键。①强调理性与直觉的融合。理性中有直觉,直觉中也包含着理性。直觉对我们理解现象是重要的,如果没有严谨的逻辑分析,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由直觉导出的结论可能是错误的。所以,不能以感觉代替事实,用直觉判断代替逻辑推理。盲人与瘫子的故事就是如此。我们必须学会整合两者,才能找到走出森林的路。②直觉是从经验出发得出的看法,带有鲜明的个人体验。直觉判断是一种瞬间的领悟,没有具体的细节和过程,而是一种对整体的直接审视;理性思维的过程正好相反,它是对具体细节连续的,有序的分析,因此理性思维需要一定的时间。

相关链接:作文指导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