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零分作文看中学生读写素养的培养(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高考范文 手机版 | ||||
湖北省巴东一中 胡其林 每年高考阅卷结束后,语文科都会产生一批“另类”作文,这类作文由于某种原因都是毫不留情地被老师判为零分。零分作文的出现对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和复习备考提出了警告,也迫使我们不得不去反思当代中学生读写素养的培养中出现的问题。 先看看几则高考零分作文节选片断: “传递?很抽象的一个东西,我是个天才,就用传统的说文解字来论证它。传,从人从专,偶的神啊,这不是独裁者吗?一个人专——我可没有藐视高考的意思啊!递,从走从弟,这个意思——逃跑了的小弟弟,那不是太监吗?再次声明,我没有讽刺高考是太监哟,从前有个人……现存有很多我们,除了拼搏高考,就什么都不做了……瞧我的乌鸦嘴。”(2007年广东卷作文《传递》) “谁出的题目呀?现存的星空还灿烂吗?怎么不改成美丽的太湖水呢?这个比较有现实意义。作为一名高中生而言,对于这些小孩子才会感兴趣的东西没有激情。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翻白眼!闲话少说,还是要写作文,现在来论证怎么才能看见头上的灿烂星空吧:拿一大棒子,狠狠地打在头上。”(2007年江苏卷作文《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 “屎意的生活(估计专门这样写的),要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来创造。可惜我不是赵利华。老师,我觉得你的生活很诗意,因为你的学问和那个什么什么的差不多。不说这些了,还是写作文要紧,写什么呢?我们就从唐诗说起。说起唐诗不得不说一个人,伟大的诗人苏东坡,这个唐朝最伟大的诗人……”(2007年湖南卷《诗意的生活》) “看到这个题目,心理很沉重,为什么现在的高考居然掺入了商业的元素呢?连移动的广告都打出来了?悲哀!我能?你就牛B吧!移动不是什么好东西,联通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你看看他们的恶心伎俩吧—— 欢迎大家使用小灵通,我家里的人都在电信上班!”(2007年辽宁卷作文《我能》) 以上零分作文有一个共同特点:思想消极,趣味低级,表达上胡言乱语甚至以“恶搞”来哗众取宠,完全不按章法和要求写作。这部分考生的做法是对神圣高考的一种亵渎,是对命题者和阅卷老师的挑衅,判为零分实不为过。通过现象看本质,零分作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部分中学生语文素养的缺失,也反映了当今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的应试教育痕迹。 窥一斑见全豹,学生在考试中犯的错误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屡见不鲜的。一些学生知识面过窄,在写作中常犯一些不可饶恕的知识性甚至常识性的错误。在我校高三的一次月考中,语文试卷中有一道仿写题,要求学生依照例句形式仿写。阅完卷后,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人欢喜让人忧。下面是我摘录出来的三位学生的仿写: 强壮的男人有了女人的陪伴,更显威猛;漂亮的女人有了男人的呵护,更显温柔。——真是男女相依呀! 丈夫有了妻子的疼爱,更加强壮;妻子有了丈夫的爱抚,更显温柔。——真是夫妻同心呀! 潇洒的小伙有了姑娘的陪伴,更显勇猛;温柔的姑娘有了小伙的依靠,更具魅力。——真是男女心有灵犀呀! 以上三则仿写,从形式上看姑且不论,单从学生选材的角度和思想内容上看,仅抓住男女关系大作文章,视野狭窄,语言表达缺乏意蕴。掩卷沉思,这到底是学生的思想意识出了问题,还是语文素养出了问题?考试中出现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反思,对中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精神的拷问。 高考零分作文的出现,这绝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它必然有一个文化背景。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学生学习渠道多,阅读对象广泛,但他们对琳琅满目的文化不能去伪存真,吸取精华。同时,各种青春系列文化、网络文化、娱乐文化等大众文化泛滥,学生远离了课本、读本,远离了名著等经典文化,结果经典文化正在课堂上悄然退出,“杂”文化正在潜滋暗长。加上各种出版物质量参差不齐,错误连连,以讹传讹,学生有时接受的信息也是错误的。长期以往,当代中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中呈现出一种世俗化、平庸化、大众娱乐化趋势,形成了中学生语文素养的“贫血症”。综合起来这种“贫血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错位,张冠李戴 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阅读面过于狭窄,积累不丰富,记忆不准确,一些文史知识缺乏等导致犯知识性、常识性错误。譬如,学生在写作中喜欢引用名人名言、古诗句,在引用中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知识错位现象。有一位文科生把意大利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说成是鲁迅先生甚至是汪国真的。更不可思议的是,有位学生竟然在作文中把中秋节写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并且还大肆抨击韩国把中秋节抢注为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又如一些名言名句都是有出处的,学生不熟悉,笼统地冠以“古人说”和“俗话说”头衔。在古诗文默写题中,学生记不准确,写不到字,默写时牛头不对马嘴,闹出一系列笑话。究其主要原因,学生阅读面狭窄,缺乏精品意识,死记硬背。 2、学习功利性强,知识面窄 虽然高考作文命题年年有创新,但学生写作素材上岁岁大同小异。迫于高考的压力和风险,许多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学生写作文总是很保守,把上一届中高考中涌现出来的满分作文、优秀作文奉为圭臬,极力模仿,甚至花大力气去背诵。结果年复一年高考作文在选材上大多雷同,用阅卷老师的话说就是:“吃古人的一碗饭。”每年阅卷归来,许多语文阅卷老师深有感触地说:“我又与古代伟人、名人、英雄人物来了一次亲密的接触。”面对高考作文命题,一些中学生难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生活,只好搜肠刮肚、胡编乱造,形成了大量考试作文“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局面。如写“创新发明”时,大约80%的学生的材料大都是“一牛两爱一瓦特,外加一夫人一鲁班”;写“忠义”无非是选择屈原、司马迁、陶渊明、苏轼、岳飞等历史人物。学生要么为古人歌功颂德,要么对历史妄加评论,写作素材反反复复就是那么几个人、几件事,毫无新意,毫无个性。有些素材在学生笔下甚至变了形,走了味。这样的写作与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是背道而驰的。 当代中学生的中高考作文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真实反映,也应该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缩影,而高考作文的写作内容年年总是陈陈相因,甚至出现上述的令人深思的零分作文。学生这种知识面窄、功利性强、保守的学习现状,不得不引起语文老师对“语文性质是什么”、“语文课堂教什么”、“语文高考考查什么”等问题的深刻反思。 3、为文造情,平庸不堪 也许大家都不会忘记,1998年高考学生在考试中所反映出来的写作“诚信”问题。当年高考作文题目是《坚韧——我追求的品质》和《战胜脆弱》(二选一),据考后媒体报道,一个只有三十人考生的考室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写家庭出现了很大的变故情节(大意是父母早亡,自己凭着坚韧的品质,艰苦奋斗终于成功)。这种编造故事、游离话题的文章,形象平庸雷同,情感苍白虚伪,令人审美疲劳,不忍卒读。其实在课堂作文教学中,这种缺乏文化底蕴的、缺乏创新思想的写作现象也是不胜枚举的。如写亲情,离不开父母端茶送水、生病日夜陪伴、默默关爱等日常琐事;写老师总是抓住无私奉献、家庭清苦无憾、儿女无人照看等细节;写同学就写互帮互助、彼此关爱、团结友爱等老一套;写景总是实“画”实说,甭说诗情画意什么的。至于写博大精深的文化,学生更是无话可说,无病呻吟。 由于学生长期生活在学校内,过着“三点一线”的单调枯燥的生活,学业负担重,生活的激情几乎泯灭殆尽,所以写文章就像挤牙膏似的,“为赋新诗强说愁”。在学生作文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喜欢写“题记”“后记”等模式化的内容,一个素材有时连续被运用到几个不同的话题中而不觉得腻(这样的学生可以去当编导啦),有的作文总是千篇一律的结构(呈典型的“观点+例子+结论”三段论),有的文章一味旁征博引,过分追求语言美,结果以辞害意等等。写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体验,结果拼凑出来的文章就好比是冬天的干白菜,淡而无味。 4、阅读泛滥,缺乏品位 当今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各种媒体为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学习呈多元化、立体化、大众化趋势。面对众多的文化产品,学生往往缺乏甄别能力,沉溺于一些平庸文化之中,阅读泛滥,缺乏品位。近些年来,青春系列文学(以韩寒、郭敬明、张小曼、安妮宝贝等人为代表)、网络文学,娱乐文化、时尚文化都倍受学生青睐,相反,我国经典文化却束之高阁,很少有人问津。中学生在选择课外书籍时是饥不择食,来者不拒,缺乏一种标准、一种品位。据不完全统计,80年后作家的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成了学生阅读的首选,娱乐性杂志成了学生课余休闲的调味品;武侠、言情小说,奇幻系列小说,卡通作品等也成了一部分学生课外阅读的必修课;而我国的经典名著、优美的诗歌散文、冷峻的文化随笔却受冷落。学生对课本上古诗文学习不感兴趣,却对时尚文化、娱乐文化快等快餐文化情有独钟。在教学《红楼梦》小说单元时,我在班上进行了随机调查,能把中国四大名著原著读完的学生不足三分之一,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看电视了解作品大致内容的。但学生在谈某个明星时却是滔滔不绝,了如指掌。这种本末倒置的泛滥阅读势必会造成学生写作无话可说,语文能力和素养严重贫血。 为了避免高考零分作文的悲剧再度上演,进一步提高当代中学生的文化素养,改变当前语文课堂教学“高慢差费”的现状,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和复习备考中要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核心,以中高考改革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他们素养为终极目标,加强备、教、辅、改、考、评各个教学环节的研究。我认为当前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与写作教学首先要着力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突破: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的学生来说,兴趣能引领他们从未知走向已知,是他们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永恒动力。如果学生在某一方面失去了兴趣,尽管你人为地去弥补,也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首要的工作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老师要研究语文教材、教法、学法、学生实际和以及高考改革形势,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语文学科有着独特的个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终身的。语文教学不像数理化学科那样大搞题海战术,要把“双基”的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把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融入在阅读和写作中,真正做到“读写听说”四种能力同步发展。 其次,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变师生单一互动为师生立体互动,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和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学要摒弃应试教育的痕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诸如讨论会、辩论会、故事会、研究性学习等,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研究、创新”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一个张扬个性、施展才华的大舞台。 再次,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电视、网络、图书馆、校园文化墙、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课堂和课外生活。 最后,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语言文字学科的学习不同于其它科目,它既要从文本中摄取大量基础知识,也要从生活中、从实践中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时空,让学生走出书斋,走进社会与自然,在大语文环境中学习知识,积淀文化素养。况且这与当今高考改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要求是一致的。另外作为语文老师,要倡导学生博览群书,哪怕是武侠类通俗文学也要以开放的心态允许学生涉猎一些,只要注意阅读场合就行了。 二、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制胜的法宝 光有学习兴趣,不注重学习方法,教学有时也会事倍功半。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是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成绩的不二法宝。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教学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我们既要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接受能力,也要考虑学科自身教学的特点;既要注重常规教学,也要加强考试研究。下面着重从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角度来谈谈对教法的研究。 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要求是:“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传统作文教学做法是:老师重视写作理论知识的灌输,轻视学生实际写作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参与和情感体验;总遵循“(老师)命题或出题——(学生)写作——(老师)批改——(老师)讲评”老一套思路。整个写作环节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的思想与情感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尽管他们也参与了,但收效甚微。如果一改常规作文训练思路,倡导开放式个性化写作,加强写前指导和评后辅导(主要是面批),学生就不会谈文色变,视写作为苦役了。 譬如,在写作教学中老师不妨给学生创作的空间和自由,学生的写作恐惧感被消除了,兴趣被激发了,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写作中让学生自己出题,不规定统一上交时间,允许学生借鉴模仿,甚至把作文的修改工作也交由学生自己互评互改来完成。灵活处理课堂作文教学,就会把学生从讲评课上的“局外人”转变为参与整个写作过程的主角。学生摆脱了“三一律”的束缚,结果就会写出许多有个性、有创新、高质量的作品。同时,这也解放了老师,有利于老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写作指导,在指导中有针对性地把有关写作的基本知识教给每个学生,这比单纯的知识讲解要有效得多,实用得多。 当然,开放式个性化写作方法不是万能的、一成不变的。我们在高一高二年级可以大量运用,但到了高三作文备考时,我们还是要根据高考需要转向,加强学生聚合思维训练,尤其是学生写作中审题和选材能力及作文构思能力的的强化训练。 写作与阅读是息息相关的,阅读面的宽窄决定了写作质量的高低。因此,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能力至关重要。那么怎样引导学生科学有效的阅读呢? 当前中学生阅读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往往只追求故事情节,结果阅读与写作严重脱节。尽管学生阅读东西很多,但写作时不会整合运用,言之无物。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阅读课要根据阅读目的、阅读对象、阅读情境选择不同的方法。阅读课上老师要加强指导,切忌搞“放养式”阅读。 具体说来,首先要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新课程标准》有关“阅读教学”的要求给学生开出每学期或每次的阅读书单,并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如摘抄一二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或写文章内容提要、读后感、书评等,做到不动手不阅读,防止学生休闲式阅读。其次灵活采取多种阅读方式,把阅读与“说”“写”能力结合起来训练,以防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譬如抽一个单位活动时间开展读书报告会,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开展主题式阅读,然后在班上进行研讨,最后写成文章,与开展研究性学习相结合;通过在班上办“阅读小报”和黑板报形式来共享阅读资料等等。最后老师还要适时地介绍一些名人或学者的科学读书方法,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阅读方法和习惯。另外,语文老师也要加强阅读,从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上遴选一些风格不一的精品时文,以专题形式印发给学生进行补充阅读。这对提高学生阅读品位、积累写作素材、拓展知识面有着重要作用。长期坚持这样做,学生就会改变平庸化、娱乐化、休闲式等阅读现状,在品位与口味上与老师保持一致,况且老师也从中提升了自己的文化素养,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也要加强宏观监控和科学指导。总体上既倡导学生博览群书,雅俗共赏,又要注重提高阅读品位,有针对性的阅读。但对毕业班学生要把阅读与考试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做到广、专、精。毕业班学生复习备考时间紧,学业负担重,要求学生远离武侠言情小说和网络游戏,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专题阅读和精品阅读上。阅读内容不能仅限于学生手中的《读者》《青年文摘》,还要重点关注一些语文专业杂志如《散文》《散文百家》《杂文》《新作文》等 ,原则上不倡导学生此时去阅读鸿篇巨著。针对学生网络阅读情况,老师要根据自己的网上阅读习惯给学生推荐一些精品网站,如中华语文网(《语文报》门户网站),新浪、搜狐、雅虎、网易等知名网站的“新闻频道”和“读书频道”,南方周末网等。这些网站大都开辟了“在线阅读”栏目,老师要指导学生在网上有选择性的阅读。 总之,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也是培养中学生文化素养的一个主战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不断反思,勇于探索,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寻找一种科学、高效、有序、快捷而实用的教学方法,来改变当代中学生畸形的读写现状,切实提高他们的读写素养以及文化素养。我坚信: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地进行读写教学的研究与改革,高考零分作文会越来越少甚至绝迹的,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也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的。 作者邮箱: hql-ly@sohu.com 相关链接:高考范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