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岭记(鲁人版高二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一、教学目标 (一)重点掌握“执”、“势”、“说”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学习本文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将记叙、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三)学习史可法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为国捐躯的伟大精神。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的思路与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文为节选。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记叙,后一部分议论抒情。 第一部分(1~3段):记叙了史可法殉国前后的情况及有关的几件事。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段):记史可法殉国前的安排。第二层(2段):记史可法殉国时的情况。第三层(3段):记史可法殉国后的几件有关事情。 第二部分(4段):是就生与死的问题,承接上文,深入议论史可法殉国流芳百代的意义,突出文章中心。作者首先针对“未尝殒于城中”、“忠烈未死”的传说发表议论,并对世俗关于颜真卿、文天祥成仙的传说加以否定。这表明两重意思。一是用历史上忠贞爱国的颜真卿、文天祥同史可法相比,说明史可法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崇高,为人民所纪念。二是这些爱国英烈之所以不朽,不在于他们究竟是以出世还是入世的面目出现,而在于“其气浩然”。他们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对人民永远有着强大的影响,这就深刻揭示了史可法殉国的重大意义。最后作者又写了自己在梅花岭的感受,进一步表达对史可法的崇敬。 总之,通过这段议论,史可法的精神更加清晰,主题揭示得更加鲜明,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更加明确。 (二)作者是怎样刻画史可法的英雄形象的? 分析:作者对史可法是通过正面描述、侧面烘托和反面对比来表现的。 1、2两段是正面描述。文章开始交待时间之后,就用“江都围急”四字交待当地形势,又以“知势不可为”一语写出史可法是在局势已无可挽回的情况下,出于对眼前危局的清醒认识,才下决心“誓与城为殉”的。他不是轻率的人。 对于死,他预先作了安排,考虑周到。他说:“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当他征得史德威同意,帮助他“临期成此大节”时,他欢喜地认史德威为义子,这一喜一认,充分表现了史可法决心为国献身,宁死不辱的精神。 后来城陷时,史可法首先“拔刀自裁”;诸将抱持时,他又“大呼德威”;面对强大的敌人,他“瞠目曰:‘我史阁部也。’”当“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时,他“大骂而死”。描写不多,一个忠烈刚强的民族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第3段写了三件事。一是“忠烈未死”的传闻,二是英、霍山的义军假托史可法的名义抗清。前者反映了人民对史可法的爱戴,也反映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后者说明史可法已经成为民族魂的象征,成为英勇不屈,反抗异族侵略的光辉旗帜。这两件事都从侧面烘托了史可法。第三件事是孙兆奎同洪承畴的交锋。文章对此作了较详的记叙。洪承畴高居上座,却惶恐地询问史可法的生死。孙兆奎被执阶下,却拒不回答,反而针锋相对,尖锐辛辣地羞辱叛徒。作者通过史可法同洪承畴的正反对比,突出了史可法的伟大。史可法的殉国是真的,他虽死犹生,浩气长存;洪承畴的“殉国”是假的,他虽生犹死,遗臭万年。作者对这次交锋的记叙虽较详(相对同段前两件事而言),但直接记叙洪承畴也只两句,寥寥几笔,却把一个大汉奸虚伪、狡诈和狼狈不堪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三)末段几句话应如何理解? 分析:“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出世入世之面目?”作者引述世俗关于颜真卿、文天祥成仙的传说并加以否定,有两重意思:一是用历史上忠贞爱国的人物与史可法相比,说明他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的崇高,值得人们永远纪念;二是指出这些英烈之所以不朽,不在于他们是成为神仙(出世)还是活在人间(入世),而在于他们的浩然之气“常留天地之间”和他们对后世人民的巨大影响。这一观点,既指出了传说的可笑,更明确了史可法等英烈殉国的价值和意义。但是,把爱国精神、民族气节一概而归诸“圣贤家法”,是作者思想局限性的体现。 “想见当日围城光景,……冒其未死之名者哉?”这句话是在前句意思的基础上谈后人的感受和认识。“宛然可遇”已经证明了英烈的精神和气节流传后世,不必再问灵魂是否解脱,更不必再假冒他们的名字来做事。其实,“冒名”一事,作者批评显得过激,为了增强号召力,迅速壮大队伍,以对付敌人,“托忠烈之名”或其他名义也是无可厚非的。 (四)难句译注。 1.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 然:然而。仓皇:指城破时的匆忙混乱。于:介词,表动作对象,可译为“在”、“到”。以:连词,表承接,相当于“而”。为:兼有“做”、“替”二义,“做”对应于“者”,“替”对应于“我”,《五人墓碑记》中“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的“为”亦有类似用法。成此大节:完成这个重大气节(的塑造),指于混乱中不能落到敌人手里被杀,谁来做替我到时候成就殉身大节的人? 2.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即:就。如:像。不可问:无法找到下落。百年而后:一百年之后。而,连词。客:指朋友。想见:想象看到。即:就(是)。面目:形象。宛然:仿佛。是:这,代上文“忠烈面目宛然可遇”。果:果真。而况:更何况。者:相当于“……的情况”。哉:语气词,表反问,相当于“呢”。译:就像史忠烈公的遗骨,(现在)已不可能找到了,(但)(史公殉难)一百年之后(的今天),我登上梅花岭,同朋友谈起史公的遗言,(仍)没有一个人不泪下如雨,在想象中看到当年的围城情况,这就仿佛可以看到史公的(高大)形象了,这样也就不必再去探究他是否果真解脱躯壳成仙成佛了,更何况说他没死,冒用他的名号的做法呢? (五)为什么以“梅花岭记”命题? 分析:文章写史可法殉国的事,以“梅花岭记”为题,原因是:①作者的目的除了记叙史可法殉国的史实,还要借凭吊梅花岭上的史可法墓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否定了画蛇添足的“神仙之说”,赞扬史可法精神永驻,表达自己对史可法的崇敬;②以梅花的冰清玉洁、傲霜怒雪的性格象征史可法的高尚品德,歌颂他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自读指导。 1.课文简析。 史可法是明末著名抗清将领,领兵固守扬州,血战10天,英勇就义。死难时葬衣冠于梅花岭。 文章标题是游记式,而内容却是借此抒发作者凭吊梅花岭上史可法墓时的感情。夹叙夹议,既表彰史可法的忠烈,也表彰丹徒钱烈女和史可法八弟妇的节烈。作者以《梅花岭记》为题,是取梅花“傲霜怒放,冰清玉洁,芳香不染”的象征义,赞颂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和明末爱国人民的民族气节。 全文分为记叙和议论两个部分。 记叙部分共3段。第1段写史可法准备赴难。这一段着重写史可法要求部下帮他临期自杀以成“大节”一事。 第2段记叙史可法英勇就义。分为三层。第一层写史可法城陷后拔刀自裁未成;第二层写史可法壮烈牺牲;第三层写史可法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于梅花岭。 第3段写史可法死后的影响,突出表现他死得伟大。这一段写了三件事:一是“忠烈未死”的传闻,二是英、霍山的义军假托史可法名义抗清。三是孙兆奎同洪承畴的交锋。寥寥几笔,含意深邃:史可法身死,精神未死,虽死犹生;洪承畴身存,精神已死,虽生犹死。 议论部分是第4段,承接上文,深入议论史可法殉国流芳百代的意义,突出文章中心。 本文按史可法就义前、就义时、就义后的顺序叙写,最后对就义加以议论,总结全文。文章处处照应“梅花岭”这个地点,注意选取史可法事迹中典型性的细节加以刻画,以表现史可法的精神。文章议论显得含蓄,言近旨远,令人回味。 (二)自读练习(括号中为参考答案)。 1.给下列加粗的词注音。 鲒琦亭集外编(ji6 q0) 与城为殉(x)n) 瞠目(ch5ng) 急呼麾下(hu9) 神仙诡诞之说(gu! d4n) 蝉蜕(ch2n) 2.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 ①吾誓与城为殉(动词用作名词:殉国之物) ②诸将果争前抱持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③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 (名词活用为动词:穿青衣,戴乌帽,也可以说是省略了动词) ④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 ⑤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名词用作状语:像蝉一样) (三)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 4.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忠烈公)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②(忠烈公及诸将)至小东门。 ③(忠烈公)被执至南门。 ④(客)无不泪下如雨。 ⑤我死当葬(于)梅花岭上。 ⑥何必出(于)世入(于)世之面目。 5.把下列各句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 ①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 ②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 ③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④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 ⑤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实未尝死。 ⑥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小资料〗 (一)补充注释: [抱持]抱住抓住(使史可法不能自杀)。 [大兵]指清兵。清朝写文章,对清兵必须这样称呼。 [忠烈遗言]据《小腆纪年附考》:扬州被围后,史可法作书辞家人,呼史德威诀曰:“我无子,汝为我嗣,以奉吾母。我不负国,法无负我。我死,当葬我于高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侧;其或不能,梅花岭可也。” [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好像(当年)陈涉(起义时)假借项燕(的名义)。项燕世代做楚国的大将,在楚国有很高的威望。陈涉起义初只是一个普通农民,没有社会地位和威望,所以起义时就“诈自称公子扶苏(秦始皇大儿子),项燕为天下唱(同“倡”,倡导)”。 [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经略”是以文官辖武将的大官。“有旧”,有老交情。 [抑未死耶]还是没有死呢?抑,还是。 [恚(hu9)]恨、怨。 [麾(hu9)]指部下。麾,军旗。 [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唐京兆(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安禄山叛乱时,他任平原(现在山东省德县)太守,起兵抗击,各郡响应,被推为盟主。后至京,官至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唐德宗时,藩镇李希烈叛乱,逼他投降,他不屈而死。传说他死后十五年,他的旧仆曾在洛阳同德寺见他“衣长白衫,张盖,在佛殿上坐”。因此,“时人皆称鲁公尸解得道。”以兵解,因被杀而成仙。兵,兵器。解,舍去躯壳而成仙。 [即如]就像、就说。 [而况]何况。 (二)课文删节部分(原文第三部分,即最后一段)。 墓旁有丹徒(现在江苏省镇江市)钱烈女(名淑贤,清兵破扬州城时,她自杀殉国,年仅十六岁)之冢(坟墓),亦以乙酉在扬,凡五死(自杀五次)而得绝[气绝身亡],时[死时]告其父母火(火葬)之,无(不要)留骨秽地(被入侵敌人弄脏了的地方,指沦陷的地区),扬人葬之于此。江右(现在江西省)王猷定(曾在史可法下面担任文书工作,明亡后隐居不出)、关中(现在秦岭以北一带)黄遵岩(清初诗人,生平不详)、粤东(现在广东省)屈大均(清初诗人,曾参加抗清,兵败后剃发为僧)为作传(传记)铭(文体的一种,常刻在墓碑或器物上,以颂功德)哀词。顾(但)尚有未尽表章(同“彰”)者。予闻忠烈兄弟自翰林(史)可程(史可法的弟弟,崇祯进士,选任翰林院庶吉士,曾投降李自成)下(以下),尚有数人,其后皆来江都省墓(扫墓)。适(恰好)英、霍山师败,捕得冒称忠烈者,大将(清军大将)发(押送义军将领)至江都,令史氏男女来认之。忠烈之第八弟已亡,其夫人年少有色(美色),守节(未再嫁),亦出视之。大将艳(羡慕、贪图)其色,欲强娶之,夫人自裁而死。时以其出于大将之所逼也,敢为之表章者。呜呼,忠烈尝恨可程在北(北京),当易姓之间(指李自成入京,朱明王朝崩溃之时。封建时代,帝王把国家看作一人一姓的私产,因此称改朝换代为“易姓”),不能仗节(不能保持节操。作者和史可法认为史可程投降李自成是不能保持节操),出疏(呈给皇帝的奏章)纠(检举、弹劾)之。岂知身后乃有弟妇以女子而踵(追随,引申为继承)兄公(指丈夫之兄,“公”是对史可法的尊称)之余烈乎!梅花如雪,芳香不染(不沾上污浊),异日有作忠烈祠者,副使诸公(指同史可法一起殉国的部将)谅(想必)在从祀(陪同受祭)之列,当另为别室(另辟一间屋子)以祭夫人,附以烈女一辈也(把其他一些烈女也一同附祭)。 (三)史可法殉国时局势。 明代末年,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军声势浩大,关外满洲贵族又不时入侵,明朝统治处于内外交困之中。明朝覆亡前,史可法已在南京任兵部尚书,当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相继入据北京,明朝末代皇帝崇祯自杀的消息传到南京时,江南一带以史可法为首的出身于中小地主阶层的官员打算拥立比较贤明的潞王朱常芳为帝,以马士英为首的出身大地主的官僚和宦党却拥立昏庸无能的福王朱由崧。由于马士英一派得到地方军阀实力派刘泽清、高杰、刘良佐、黄得功等人的支持,福王于1644年即位于南京,建立南明小王朝,年号弘光。史可法虽也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同马士英等共为宰相,但不久就被排挤,督师扬州。 清军南下时,南明政权正处于内乱中。弘光元年(1645)二月,防守黄河的高杰被另一总兵官许定国所杀,许降清,河防大开;同时,驻守武昌的左良玉顺江而下发兵攻打马士英,马士英急调江北的刘泽清、刘良佐、黄得功部溯江防御,江北空虚。清兵趁此机会南下迫近扬州。此时马士英忙于卖官鬻爵,福王热衷于大修宫殿,腐化享乐,后宫女子数以千计。史可法飞章告急,马士英却说他是为了要报功,不予理睬。史可法要求调拨粮饷,马士英也拒不发给,以致“诸军皆饥”。史可法又驰檄召各镇兵马救援,但各部都“逡巡无进师意”。史可法只好以亲军四千人凭城困守。课文中所说的史可法“知势不可为”就是指的这种情况。 扬州一役,史可法及其部将、僚佐表现了壮烈的民族气节。清军曾五次劝降,均遭史可法拒绝。后来部将马鸣碌、汪思诚、马应魁,庄子固、乙邦才等均随史可法壮烈牺牲。清兵破扬州后,又乘夜渡江,福王出走芜湖,被黄得功部将劫夺降清,马士英等逃往杭州,福王小朝廷很快就覆亡了。 (四)作者简介。 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清代鄞县(现在浙江省宁波市)人。他四岁开始读书,十六岁应乡试到省城,拿自己的文章谒见当时名作家查慎行,很受查氏器重。二十六岁入京,也受名作家方苞的赏识。乾隆元年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古士。一年后,被权贵排斥,左迁外补,以知县任用,他就弃官不做,回家安于贫困生活。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明末遗民,他本人也富有民族意识和爱国心,注意收集抗清义士史料,撰写文章,予以表彰,《梅花岭记》就是其中一篇。他自己文章中有“为我讨贼,清乾坤”的句子,因为“贼”字在“清”字前面而被下狱治罪,后来经人营救,才得以免死。 他辞官后,先后主讲过蕺(j0)山书院(在浙江)和端溪书院(在广东)。他一生致力于经史研究。著有《经史问答》、《句余土音》、《鲒琦亭集》,又曾续修明代学者黄宗羲的《宋元学案》,笺注宋代学者王应麟的《因学纪闻》,又七次校订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位有成就的学者。 (五)译文: 顺治二年乙酉(年)四月,江都被(清兵)围困的(形势)很危急。督相史忠烈公知道局势(已)不可挽救,(就)召集众将领告诉他们说:“我发誓与扬州城同作殉国(之物),但(在)匆忙慌乱中不能落在敌人的手里死去,谁(能)帮我在城破时完成这个(为国而死)的大节呢?”副将军史德威悲痛激昂地(表示愿意)担负这一任务。忠烈高兴地说:“我还没有儿子,你应当凭同姓的关系作我的后嗣。我(要)写信(禀告)太夫人,把你(的名字)记入(我的)家谱,排在(太夫人的)孙儿辈中。” 二十五日,(江都)城沦陷,忠烈抽出刀来自刎。众将领果然争着上前抱住他(不让他自杀)。忠烈大声呼唤德威,德威(悲痛)流泪,不能举刀,于是被众将领簇拥着走。到小东门,清兵像密林般地到来,副使马鸣碌、大守任民育和都督刘肇基等众将领都战死了。忠烈就瞪着眼看敌人说:“我就是(大明朝的)史阁部”。被(俘)押到南门,和硕豫亲王用“先生”(的名称)称呼他,劝他投降。忠烈大骂而死。当初,忠烈(留下)遗言:“我死后应葬(在)梅花岭上。”到这时,德威寻找失公的尸骨不能找到,就拿(他的)衣冠(代替尸骨)埋葬他(在梅花岭上)。 有人说:“扬州城被攻破时,有人亲眼看见忠烈穿青衣戴黑帽,骑着白马,跑出天宁门跳入长江而死,不曾死在城内。”自从有了这种话,长江南北就传说忠烈没有死。不久英山、霍山(抗清)义军大规模起义,都假托忠烈的名义(来号召群众),(就)好像陈涉(起义时)假托项燕(的名义)一样。吴中的孙兆奎因起兵失败,被俘押到南京。经略洪承畴同他有老交情,问(他)说:“先生在军中,(是否)确凿知道原扬州阁部史公真的死了呢,还没有死?”孙公回答说:“经略从北方来,(是否)确凿知道原(在)松山殉难的督师洪公真的死了呢,还是没有死?”洪承畴(听后)非常恼怒,急忙叫部下(把他)推出去杀了。 唉!(那些)成神成仙的荒唐无稽的说法,说颜太师因被杀而成仙,文少保也因彻悟“大光明”佛法像蝉脱壳一样遍下了躯壳而成佛,实际上(他们都)不曾死去,殊不知忠义是圣贤人传统的道德准则,那种凛然正气浩大磅礴,永远存留(在)天地之间,为什么一定要(问他的)面目形象是出世成仙成佛还是入世为人了呢?(那种关于他们成为)神仙的说法,正是(人们)所说的“画蛇添足”。就像忠烈的遗骨,(现在)已不可能找到了,(但)百年之后,我登上(梅花)岭,同朋友们谈起忠烈的忠言,没有(一个人)不泪如雨下,(在)想象中看见当时(清兵)围困扬州城的情景的,这就是(说)忠烈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人们眼前,(这也说明)不必去问他果真成仙成佛了没有,更何况假托他没有死而冒他的名义呢?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