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之一)(苏教版高一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学习目标: 1.认识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在小说尤其是记叙文中所起的作用; 2.认识战争与人的关系、战争给人心灵和肉体上以及人类甚至人类文化带来的巨大伤害,同时; 3.引发对战争的思考,激发珍爱和平、热爱祖国、励志图强的情感。 学习重点: 1.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了解战争的本质根源。 2.激发珍爱和平、励志图强的情感,认识“和谐发展”这一当今社会乃至国际关系主题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 认识战争与人的关系、战争给人心灵和肉体上以及人类甚至人类文化带来的巨大伤害。 学习时间: 一至两课时(视探讨进度而定) 学习方式: 引导式与探究式研习。 辅助工具: 多媒体 学习过程: 一、基础过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镜框( ) 甲胄( ) 绚( )丽 疲惫( ) 吞噬( ) 坍( )塌 惬( )意 粗犷( ) 褪色( ) 模( )样 包扎( ) 呢喃( ) 油腻( ) 瘦削( ) 肃穆( ) 啐( ) 诅( )咒 憎( )恶 百卉俱腓( ) 2.文学常识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出生于德国科隆市,诞生在一战期间,二战爆发,伯尔被征入法西斯军队服役,先后在法国、前苏联、罗马尼亚作战,1945年被俘,同年12月获释,返回科隆。1947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开始成为专业作家,他希望通过小说使人们从恐怖的战争中认识过去,清算历史,在痛苦的回忆中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他的成名作是出版于1949的中篇小说《火车正点》,伯尔认为“战争是无聊的”,不管什么样的战争,它只能给人们带来死亡,因此他把战争归结为一种可怕的自然现象,人类失去理智的产物。他的作品另有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1950年),长篇小说《亚当,你到哪里去了?》等。它们揭露和批判法西斯侵略战争,以被迫充当炮灰的普遍德国士兵的遭遇,反映了德国人民的苦难。这些作品的基调灰暗、抑郁,把战争渲染成一场抽象的人与命运的搏斗,结果是人的毁灭。20世纪70年代,伯尔的创作出现了新的高峰,1972年因“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的灵敏技巧和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获诺贝尔文学奖。中篇小说《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1974年)为其赢得了世界声誉。 二、研习文本 (一)整体认知 1.小说中的“我”是什么身份?受了什么伤?伤势如何?文章是怎样写“我”的伤势的? 2.“我”又是什么身份?“我”所在的位置是哪里?文章是怎样写“我”对这个位置的确认的? 3.在“我”被抬到“美术教室”里的全过程中,始终有一个人在“陪伴”着“我”,这个人是谁?文章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写到这个人? 4.文章的结尾给人眼前一亮,所有的谜底在此全都被揭开,试说明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默读最后两段,谈谈你的体会? (二)深入探究 5.尽管我们是受害方,但我们都具备着人类特有的人性美,即我们优秀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给我们打下的深深烙印,那就是包容心、同情心。带着包容心、同情心,你将如何描绘这位伤兵——一个中学生——未来的生活?从这种描绘中,你认识到了什么? 6.“我”对母校的确认,其实已经有了很多的证据,但都被“我”一一否定,最终是以“我”在三个月前用六种字体书写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句话才得到真正确认。请你走进“我”的内心世界,研讨: (1)在众多的证据下,“我”为什么对自己的母校不敢确认? (2)为什么直到用六种字体书写的铭文的出现时才敢确认? (3)确认是自己的母校后,我有哪些表现?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 (4)看似无意的情节,恰是作者有意的安排,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其一:作者为什么要叠加“我”的三个“确认”?其二:作者为什么要把“我”安排在自己的母校?) [请结合文本讨论分析作答] 7.小说中的“我”经历了这场战争,并且失足、失手,几乎失身,可谓“英勇无比”,他这一“壮举”有没有得到同胞、国家的认可?“我”当时是以什么样的目的或心态去参战的?而今“我”后悔了吗?醒悟了吗? [阅读新教材中相关段落,讨论回答] 8.三个月前,“我”因“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句话,由学校走上战场,而今……这句话到底是什么用意?你能用一句话或仿写道明它的含义吗? [明确]这句话的来历请看P50下面的注解。 总结:请同学们分别用一句话或口号表明自己对战争的认识。 (三)拓展提高 9.下面是有关战争造成的人员伤亡报道,阅读以进一步提高认识。 (1)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蒙受空前灾难。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扩展到40个国家的国土,有五六十个国家参战。这场战争造成共计5700万人死亡,其中德军死亡400万,犹太人600万。 (2)越战:战争长达12年,美军死亡5.6万,30多万人受伤。在战争中失去双腿的伦道夫•巴克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愤怒地控诉道:“(政府)要我们为了自由和理想去(越南)战斗,而战争却使我永远失去了自由。而且至今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了一种什么样的理想和自由去战斗。每年我除了与那些悲惨的战友们泪流满面地团聚外,似乎痛苦与孤独就是我生活的全部。” …… (四)情感培养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过去了六十年,在这六十年间,曾对世界人民犯下战争罪行的法西斯国家对它们的历史是怎样看的呢?阅读下面两段史料,回答问题。 消息一: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 1970年12月7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突然双腿下跪,并发出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勃兰特以此举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 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消息传来,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无不拍手称赞。1971年12月20日,勃兰特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消息二: 每年8月15日前后,日本内阁成员都要掀起一股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的风潮。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今年1月1日第四次参拜靖国神社。自当选以来,小泉曾四次参拜靖国神社。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8月10日表示,他不会屈服于国际社会的压力,明年还要参拜靖国神社。 (1)结合本文联系现实思考,为什么德国在二战后能反思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承认本国在历史上所犯的罪行并敢于承担责任,而日本却不能? (2)假如你是胡锦涛主席智囊团的成员,或是中国的领导人物,面对中日关系的过去和现实,将如何制定对日本的外交政策?请用一段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 (3)阅读胡主席的讲话,思考:中国领导人对日本确定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请用一句简明的话表达出来,不超过20字。 我愿在此重申,中国政府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的方针没有改变。我们将严格遵守《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政治文件,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分歧,加强两国在广泛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强民间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扩大共同利益,以实际行动致力于发展21世纪的中日友好合作关系,使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胡锦涛 答: 三、结束。 学习了本文,做为新世纪的青少年,你是怎样看待和平与发展的,你将怎样做?请以“和平与发展”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