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人教版高二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哀江南 (教案) 【教学目标】 (一)能够有表情地诵读全篇曲词,能说出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指出课文中体现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写法的语句并能评价其表达效果。 (三)能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简析自己喜欢的句子及其重点词语的妙处;能找出尾声一曲所用的对偶、排比句并能简析其表达效果。 (四)能够以“谒陵”为题,改写[驻马听]一曲。 【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 ① 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对古典戏曲中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有所了解。 ② 熟悉对偶、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③ 有鉴赏诗歌语言的一般常识。 2、目标分析 ① 目标1是在学生原有“朗读技巧”和“揣摩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知识”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属于动作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学习。 ② 目标2和目标3是学生对原有的鉴赏训练要求“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和“鉴赏诗词语言”的进一步应用。属于高级技能的学习。 ③ 目标4是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其迁移的条件是: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有写作散文的能力。属于高级技能的运用。 3、课型与课时 课型——以鉴赏技能训练为主的课。 课时——1课时。 4、教学方法:以讨论法为主。 5、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细读课文注释,了解课文曲词大意。 2.找出曲词中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并加以分析。 一、播放图片,引起兴趣 1、播放图片——《哀江南》的有关图片。 2、问:同学们,看着这一幅幅图片,你们能想起我们曾学过的一首词吗? 学生回答。多媒体显示《扬州慢》。以此引起对《哀江南》的学习兴趣。 二、告知目标,引起注意 用多媒体呈现教学目标。 1、能指出课文中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写法的句子,评价其表达效果。 2、能简析自己喜欢的句子及其重点词语的妙处;能找出尾声一曲所用的对偶、排比句并能简析其表达效果。 3、以“谒陵”为题,改写[驻马听]一曲。 (以上约用3分钟) 三、研读课文 (一)检查预习情况。 1、作者简介(请一位学生回答) 多媒体显示: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又号岸堂,尝自称云亭山人。曲阜(今属山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代著名戏曲家。少年就开始搜集资料,准备写南明兴亡的戏剧。中年后,曾得到康熙帝的褒奖,被任命为国子监博士,官至户部员外郎,结识了很多著名的明末遗民,感受了浓重的爱国思想,终于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经营十载的《桃花扇》,终于“三易稿而书成”,并轰动京城。《桃花扇》的成功,使孔尚任誉满文坛,时人将他与《长生殿》的作者洪昇并论,称作“南洪北孔”。 2、字词读音和意思, 多媒体显示: 刍(chú)牧之场:放牛羊吃草的地方。 秣(mò)陵:南京的古称。 长楸(qiū)高的楸树。 窗寮(liáo):双层窗的外层称“窗”,里层称“寮”。 丹墀(chí):涂以红漆的宫殿阶上之地。 饿莩(piǎo):饿死的人。 枭(Xiā0)鸟:凶猛的鸟。 舆(yú)图换稿:地图变了样,意思是江山易主。 (以上约用4分钟) (二)朗读课文,体验情感。 1、老师范读。 2、请一位学生朗读。 3、提示一些句子的节奏。 4、揭示课文的感情基调。 如: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容易冰消!”末句:一曲终了,尾字重读,适当延音。如:“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腰”适当延长半拍。 (以上约用7分钟) (三)分析课文,鉴赏写法。 本文主体部分由七支曲子组成,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概括。 讨论如下四个问题: (1)七支曲子可分几部分,各写什么内容? 明确:三部分。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浓郁、悲怆的基调。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抒发亡国之痛。 第七支曲子是尾声,为写苏昆生总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之痛。 (2)苏昆生凭吊了哪些地方?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用什么方法写景的?(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重点凭吊了明孝陵、明故宫、秦淮一带的板桥和旧院。是按苏昆生览游南京的行踪为线索,由远而近,描写了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此处要强调) (3)景物描写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中间五支曲子依次描写了孝陵、故宫、秦淮、板桥和旧院的凄凉、荒败的景象,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作者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种写法叫寓情于景。 (4)课文中哪些语句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明确:“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 (以上约用7分钟) (四)复读课文,鉴赏语言 1、分组学生交流预习中的学习收获:把你认为词语找出来,把自己的体会告诉同学们。 各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学生有可能点到的词句例析。 (1)“横白玉八根柱倒”一句中,一个“横”字。一个“倒”字,写出了景象的凄凉。“横倒”是无顺序地乱倒,可见是遭受战争创伤的见证。又加亡“倒”的是白玉柱.又隐隐可见当年的繁华。由眼前景联想到当年景,自不免悲从中来.亡国之恨顿生。 (2)“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今日却极端衰败的景象。 (3)“剩一树柳弯腰”,一个“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4)“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此句的重点是“猛抬头”,这三个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秣陵重到”的情态。“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与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城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 (5)“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这是苏昆生第一眼看到的景象,四个修饰词“残、废、瘦、空”非常形象,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躺在空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战马,更显凄凉。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6)“宜人宫门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莩”。苏昆生一路行来,早又到宫院门前,此时的苏昆生虽是樵夫打扮,直入宫门,再也不会有禁军前来喝问,一个“直”字写出了苏昆生当时的行状,更写出了国家的兴替。如此“直人宫门”,更使人想到当年的花色品种警戒森严,再用“一路蒿”衬之,更加展现出今日的空阔、凄清已非一日。当年的六宫粉黛,莺莺燕燕,如今躺卧香榻、龙床的却是几个乞丐,是讽刺,是痛恨?免不了有对权奸误国的责恨,但更多的是“草木无主,家亡国破”的感慨。 (7)“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黄花遍地,红叶凝技,正应是游人摩肩接踵,到处莺歌燕舞,笙笛齐奏之时,而眼前却只有几只冷蝶翻飞,冷清清、凄惨惨,越是写花之嫩,叶之新,越是显出“无个人瞧”的凄冷。尤其是“有些”一词,用得极妙,有没有?“有”,有多少?“些”,无心去数,无心去瞧,寥寥黄蝶,索然翻飞,虽有生气,却更显冷凄,几笔淡淡勾勒,却道出了无限的伤古吊今之情。 (8)“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此三句道尽人间沧桑,作者所流露的已不仅仅是亡国之恨,更具有历史巨变的沧桑感和切肤之痛。乌衣巷、莫愁湖、凤凰台,当年皆为繁盛之地,“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如今却是瓦砾遍地、鬼哭枭鸣。今昔景象的变化越大,越能使人感受到家国之变的哀痛。 (9)“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这一个“梦”字,直抒胸臆,写出了亡国破家者的惟一选择,“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这“残山梦”中最难解的便是故国情怀,这已不仅仅是对故国的凭吊,更有对权奸误国的不堪回首和一腔怨愤,还包含着对殉难诸臣的凭吊的一往情深。 2.尾曲〔离亭宴带歇拍煞]是全曲结尾,也是全剧的收束,是苏昆生总吊南京。在前几支曲的写景基础上,直抒胸臆,唱出强烈的亡国哀痛,并点明主旨,请同学们读后,画出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并体会其作用。 明确:对偶句: 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 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排比句: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作用:这段曲词大量运用排比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使曲词具有声情并茂的强烈效果。 (以上约用10分钟) (五)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1、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守陵阿监几时逃(皇帝的坟) B.收酒旗重九无聊(端阳节) C.冷清清的落照(落日的光辉) D.不信这舆图换稿(地图) 2、对[驻马听]和[沉醉东风]两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驻马听]写明朝皇陵的衰败重在突出无知牧童和守陵人的破坏。 B.[沉醉东风]写昔日皇陵的建筑物早已残破不堪,种种满了野草和野鸟。 C.“牧儿”句叙写明皇陵已成为一些小孩的玩乐场所。 D.“乞儿”句表明明皇陵已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的栖息地和安葬地。 (答案:A。皇陵的衰败是改朝换代使然,与牧童和守陵人无关。) 3、下列曲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红叶无个人瞧”,大有物是人非之感,与姜夔的“念桥边芍药,年年知为谁开”有同工之妙。 B.“秋水长无人过少”句,回忆以往清秋时节,水阔天长,行人稀少。 C.“残山梦最真”,山河已残破,但过去的一切景物在梦中还最为真切。 D.“眼看他起来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美与丑、兴与亡的快速对比转换揭示了历史的沧桑和人事的无奈。 (答案:B。“秋水长天人过少”写的是现实萧条人烟稀少的景象。) 4、对全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曲选取明朝皇陵和秦淮河最具特色的两项景物,表现昔盛今衰的变化。 B.前部铺写唱曲人目睹的凄凉景象,寓情于景。 C.后部[离亭宴带歇拍煞]直抒胸臆,大放悲歌。 D.全曲哀切感人,表达了唱曲人怀念昔日红尘生活和世事无常的感叹。 (答案:D。表达的应是亡国之痛。) 5、以“谒陵”为题,改写[驻马听]一曲。 学生自己写作。 小组交流后在全班交流。 (以上约用10分钟) 四、思维延伸,深入探索 1.明代末年有一位著名的鼓词作家,叫贾凫西,所作的鼓词《木皮人鼓词》通俗易懂,在民间流传甚广。他的作品,是文人创作和当时民间文艺相结合的杰出成果。对我国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有划时代的贡献和深远影响。他的思想对孔尚任少年时期的影响甚深,也成为孔尚任立志采用通俗文艺形式来反映南明兴亡的内在力量。《哀江南》套曲就是借自贾凫西的《历代史略鼓词》,包括曲牌都一模一样。可见,《哀江南》一曲中借对南明王朝的凭吊,激发当代人的故国情感,唤醒了潜在的民族意识。同学们,请讨论一下,孔尚任在借李香君和侯方域的离合之情,表达了对南明的“兴亡之感”后,为什么还要安排这一场《余韵》,且要借苏昆生等人之口来演唱呢? 讨论明确:最后一场戏中,三个次要人物老赞礼、柳敬亭、苏昆生出场。痛定思痛,凭吊南明的覆灭,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以隐逸者的身份来讽刺那些应聘出山的“识时务的俊杰”和为清朝奔走效劳的不肖子孙。这样,就实现了全剧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完整性,并且通过这些在当时处于下层社会的普通百姓反对权奸、关心国事、不做顺民的正义感和民族气节来激发当代人的情感,唤醒潜在的民族意识,圆满地贯彻作者“借离合之情,抒兴亡之感”的真正意图。 2.《桃花扇》的结局一反常规,由人们习惯的大团圆变为悲剧性的结局,有人认为不符合中国人的欣赏观念,与孔尚任同时代的顾彩就把本剧的结尾改为大团圆。抗日战争时期著名剧作家欧阳予倩又改为候方域做了清朝的官,穿着清朝官服去庵中寻找香君,被香君斥骂而走的结局。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讨论明确:悲剧性的结局,打破了古代戏剧大团圆的程式,给读者和观众留下了更大的思考余地,同时又把个人的情爱同国家的兴亡结合起来。更有力地突出了“借离合之情,抒兴亡之感”的创作意图。 改为大团圆的结局,虽符合人民的愿望,但流于俗见,缺乏艺术力、同时也削弱了主题的深刻性。 欧阳予倩所改的结局,符合历史真实,同时也适应当时抗战的大背景,弘扬民族气节,批判汉奸行为,和原剧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上约用3分钟) 五、课外作业。 欣赏下面这首诗,看看它与课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异同,写一段短评。 乌 衣 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