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优质课教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

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方法:讲读结合,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课型:讲读课—通过讲读把握小说的情节,理解有关语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线索,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导致当时中国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益度苦的社会根源。

一、导入新课

1、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故乡的诗词名句,请各组说说看,要是能说出其中的“情”那更好。(学生活动)

是的,“故乡”这个极具魅力的字眼,自古以来,多少迁客骚人吟诵过她,多少海外游子思念过她,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文学大师鲁迅的故乡,一起感受一下这其中的“情”。

2、介绍写作背景

二、指导阅读:

1、按要求阅读课文。

①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

②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比较过去与现在的环境,分析导致当时中国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益度苦的社会根源。(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③本文写于1921年,八十多年过去了,许多语言也发生了变化,试从文中找出与现代汉语词汇不同的词语。

④划出不理解的语句。

4、检查加点字的注音:(小黑板出示)

阴晦(huì)萧索(xiāo)猹(chá)弶(jiàng)

獾猪(huān)髀(bì)愕然(è)颧骨(quángǔ)

嗤笑(chī)瑟缩(sè)惘然(wǎng)恣睢(zìsuī)

三、学生探索研究:

1、小说的情节。

明确:课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顺序。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写“我”回故乡所见之景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交代“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至“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故乡处理搬家事务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至结尾),写“我”渐离故乡时的种种感触。

2、试从文中找出与现代汉语词汇不同的词语。

学生举例

3、“我”想象中的故乡之景应是怎样?而到了故乡后所见之景又是怎样?比较过去与现在的环境,分析导致当时中国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益度苦的社会根源。(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现实中的故乡:是一幅萧索、荒寂、破败的故乡冬景图,这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残酷蹂躏下日益破产的中国农村的缩影。广大的劳苦大众生活贫困,精神上被束缚。这幅荒村景象烘托了“我”在当时的悲凉心情和生活在其中的广大农民的悲惨境遇。

少年的故乡:是一幅“神异的图画”。在这里“我”从闰土的身上获得了“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尽管当时“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可“我”与闰土“不到半日”,“便熟识了”,以至在分别时“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

通过前后环境的对比揭示了辛亥单命后十年间广大农民生活困苦的社会根源,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勾结是造成闰土悲惨命运、闰土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变化的真正原因。这种对比着的景物描写,既充分地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也深刻地反映了农村的巨大变化,起到了景物描写为中心意思服务的作用。

4、试说出“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所包含的含义。

四、迁移:

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的心情。试以“春节的早晨“为话题,展开联想,通过描写自己的所闻、所见的环境,来烘托自己的心情。

五、作业:

1、思考和练习一、二。

2、比较闰土、扬二嫂过去和现在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情。

第二课时

教学课型:讲读课—在具体的环境中分析人物的性格。

教学重点:在对比中分析人物性格,揭示造成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走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根源。

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导致当时中国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益度苦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2、小说中写了哪些人物?

我——闰土——扬二嫂

宏儿——水生

二、合作探究,分析形象:

1、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本文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我”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2、小说是怎样来描写闰土这个人物的?从哪些方面去对比?请细读课文,搜集信息,完成下边的表格。(用小黑板或投影显示以下表格)

对比内容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

语态 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对我态度 “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生活态度 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

——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3、从表中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讨论并归纳: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4、“我”对闰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当年,“我”因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而羡慕不已;现在,“我”为闰土与我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冷漠、隔膜。闰土这个形象闰土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5、既然闰土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

(讨论并归纳:其实这也是一种过对比手法,小说以杨二嫂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来对比衬托闰土的淳朴诚实,从更广泛意义上展示人与人关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6、课文从哪些方面去描写杨二嫂的?表现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三、作业:

1、“我”回家为什么“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2、从闰土见到“我”时,“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们可以看出此时此刻闰土的心情怎样?

3、当闰土“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时,“我”为什么“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4、“我”这次回故乡有没有寻到“我”少年的踪迹?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

5、故事过去了80多年,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像闰土、扬二嫂这样的人?对这样的人你的态度,分别怎样?

举例:“法轮功”的追随者;在这次预防“非典”中,有些人,甚至个别党员干部盲目相信迷信等等。

第三课时

教学课型:朗读课—通过寻读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文中所包含的一条感情线索。

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故事过去了80多年,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像闰土、扬二嫂这样的人?对这样的人你的态度,分别怎样?

2、“我”这次回故乡的心情怎样?

复杂的感情:包含了漂泊的艰辛、思乡的深切和返乡的激动之情。喜悦,将要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见到母亲,母子团聚,即将见到儿时的朋友——“闰土”;凄凉,将老屋买出,即将永远告别“熟识的老屋”,“远离了熟识的故乡”。

3、“我”理想中的闰土,见到“我“后应该是怎样?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怎样?

在“我”的想象中,分别了二十余年后,闰土见到“我”时,应该喜悦地叫我“迅哥!”滔滔不决地向“我”讲述儿时的一切。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是多么地高兴啊!

4、而现实中的闰土见到“我”后又是怎样呢?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又怎样呢?

当闰土见到“我”时,“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此时此刻“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厚障壁”你认为还有哪些说法?)

5、“夜间,我们又谈些闲天,都是无关紧要的话;第二天早晨,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为什么此时我们谈些闲天,“都是无关紧要的话”?

二、寻读。

1、文中写老屋、故乡渐渐远了,但“我”却“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什么原因?

2、“我”希望下一代有怎样的新生活?

3、为什么说到希望,“我”又“害怕起来了”?

4、“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有没有希望,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去努力奋斗,这样的希望必然落空,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百折不挠地为之奋斗,希望终能实现,便“无所谓无”。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对前一句所述事理的形象比喻。从“没有路”到“成了路”,需要“走的人多”,要靠大家去做,去实践。这和“希望”的实现是一个道理。全句强调要为新生活的到来努力奋斗,勇敢实践,去开辟道路,坚信只要努力奋斗,希望一定能实现。这个结尾深化了主题,给人以信心和鼓舞。

5、想到这里,“我”的感情又怎样呢?

三、读完这篇小说后,你对生活有何感悟?面对逆境你有何感受?应怎样去面对?请同学自由谈谈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