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理科?潜能测试能定夺吗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育新闻 手机版




 

新闻晨报     2001-02-23     朱颜 

 

    据近日媒体报道,北京教育考试院潜能研究中心推出了学生潜能测试。专家根据学生对测试中500道题目的答案,作出专门的分析报告,为受测学生文理分科的选择提供参考。一些学生果真因此而改变了报考方向。 

    如果在我们身边也出现这种测试,你会不会去尝试一下万一测试结果跟本人兴趣相背,你将如何取舍从“文”还是投“理”,你的选择标准究竟是什么? 

    仅作参考不可全信 

    目前我们使用的测试题主要是从美国引进后再针对实际情况稍作修订而成的。它的测试手段,一是通过电脑软件测试,二是纸笔测验。复旦大学也有类似测试,多的时候一天有20至30人接受测试。 

    “潜能”这两个字比较含糊,这种测试其实是对你的兴趣、性格、价值观进行分析,得出你学业或职业上的心理倾向。因此,在港台地区这种“生涯规划”受到广泛重视,其测试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所谓“文理”的取舍上,更多的人利用这项测试来更全面地了解自我,更好地规划未来。许多企业也利用心理测验来帮助人力资源部门加强职业管理。其实,个人潜在的心理倾向和兴趣在大方向上还是符合的,只是兴趣可能会在后天被有目的地改变。 

    在测试的准确性上,它取决于选择的多样性、代表性,测试的规范性、严谨性。稍有偏差就会跟真实情况产生很大出入。因此,如果真要去测试,还是去比较权威的机构稳妥些。 

    不过,再权威的机构、再科学的测试,其结果也只能作参考。“潜能”就像基因,只能表示你有这种倾向性、可能性,具体的发展还是会受到社会、家庭或兴趣的影响。如果完全依赖“潜能测试”结果,可能给自己带来负面暗示,增添不必要的困惑。(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颜世富) 

    了解自己未尝不可 

    我熟悉的一家日资企业在招收新员工时,也搞潜能测试,不仅做习题,还要通过机器测出一些曲线图,根据曲线波动幅度,测试抗疲劳的能力,反应是否敏捷,性格内向还是外向。 

    我觉得学生文、理分科时,进行潜能测试也未尝不可,这样可使学生尽可能客观地对自己进行全面了解,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了解自己的身高、体重一样正常。如果一位文科方面的偏才测出自己也有理科方面的潜质,说不定增强了他重新补习数理化的信心,有可能成为全才的话,他以后专业会发展得更好些。如果一位全面发展的学生对从“文”投“理”举棋不定的话,进行测试,多一个方面的参考也不是坏事。 

    问题的关键是,潜能测试只能作参考,而不能夸大其作用,后天的主观能动性才是最重要的。(潘祁) 

    潜能未必要发挥 

    我目前读的是理科班。如果当初有机会去测潜能,并测出我在文科上有潜能的话,我还是会选理科。因为我觉得有了潜能未必意味着将来一定能出成绩。 

    首先我觉得兴趣才是学习的主导。我偏爱物理,题目计算中就算出现好几个根号我也会不厌其烦地“钻”下去,有这样的劲头,相信我一定能学有所成。潜能是我素质的另一方面,就让它“潜”着好了。毕竟一个人以后的发展不可能面面俱到的。 

    其次我们选科目还和形势、时机有很大关系。我觉得我有优势且将来出路广才选物理。要是单凭潜能测试就贸然换方向,那是不切实际的。 

    所以,测出潜能来并不表示我按潜能的方向来发展会最有利,还是按兴趣和实际情况拿主意的好。(翁炜) 

    以分数为准 

    我是市重点学校的高二学生,老师早就督促我们对文理科专业的选择自己要有个方向。我根据自己物理、数学成绩较语文、历史优,感觉到自己只有选择理科了。可我平时在学校电视台搞采编,又是学生会负责宣传工作的,对新闻宣传有一份割不断的偏爱情愫。而学校电视台高三学友报考复旦新闻系也非常吸引我。这样,选择专业方向对我是两难。 

    根据父母的意思,高考关键是分数。理科分数优越,只有选择理科了。而放弃我的兴趣爱好特长,父母也于心不忍。若有学生潜能测试的话,我愿意尝试一下。我想知道,我是理科方面有潜能,还是文科方面略胜一筹。 

    但我不会以它为唯一标准。要是我的文理科成绩相当,我会以它为参考依据。要是文理科分数有点差距,理智点还是以分数为先。毕竟现在的高考还是以分数为准的。(朱晶) 

    早有测试该多好 

    从上学起,我就是个全科发展的“好”学生,可学科平衡却让我在分科时难以取舍。我的理科成绩略优于文科成绩,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父母希望我继承他们的衣钵。可我觉得在文史的世界里更自由自在、得心应手。 

    起初,我偷偷地填报了文科。没想到老师也对我的理科极有信心,于是私下和我的父母商量,最后把我“扔”进了理科班。跟爸妈赌了一星期的气,我妥协了。之后在理科班拿的第一,却再也不能让我开心了。这样,我“郁郁寡欢”了一年,终于高三上半学期,父母让我转到了文科班。 

    现在,我已经在北大读研究生了,从来也没后悔过当初的选择。但有时还会有点遗憾,假如当时就有这种“潜能测试”,一定能用科学的方法把我文科方面的潜能表现给父母和老师看,就不用那么费劲了。(方方) 

    不会去测试 

    我不赞成儿子去做类似的测试。选文选理,应根据他自己的爱好和志向。他现在倾向于选理科,万一测到他适合从文,他即使分在理科班,心里还会患得患失的。 

    现在所谓的潜能测试题,出得蛮粗糙的,如果测出孩子文学修养好,就劝他去文科班,这个做法不好。其实,很多学理的,文学素养也很好,杨振宁、苏步青、谢希德就是极好的例子。到了一定的高度,文、理是相通的。儿子虽然喜欢自然科学,但从小开始,我没放松过对他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他文、理基本上是平衡发展的。至于将来走哪条路,就看他的志向,我不希望他受别的因素的影响。 

    记得20多年前,我面临文、理分班时,因为我小时候特别会做应用题,哥哥觉得我选理科更有发展。尽管我的兴趣在文学,受其影响一念间选了理科。毕业后,从事机械制图几年,最后历尽曲折才换了个我心仪的社会工作。回归兴趣,我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所以我决不以潜能测试的结果来左右儿子。(何令) 

    100%成功吗 

    以500道测试题作为一个学生对文理的取舍标准,是不是太草率了。再说,这500道题的科学性、合理性即使有,或者真有大量的实验结果和论证时间作为根据和条件,还是会有局限性或不确定性,甚至有误导的概率出现,也许那个测试结果不宜选文科的同学某一日突然爆发出一鸣惊人的文学才华也说不定。 

    姑且假设这项测试的成功率为80%,很不错的效果了,但是还有20%失误率呢,怎么办?听其言信其道的学生如果误入了这20%的话,那么对他而言就是百分之百的失策了。所以,这种方法只能作为一个小小的参考因素,有时候500道题的测试还不如平日里踏踏实实迎战成千上万道题目的检验,然后再给自己号脉来得管用。(走进) 

    测试应私人化 

    潜能测试可以让自己对自己多点了解,做一个也无妨。但我不愿接受这种“集体行动”式的测试。我希望能自己挑选提供测试的机构,这样信任度就大;我希望在我想要做测试的时候去做,而不是让学校统一安排时间;我还希望测试结果直接送到我手里而不是公开给老师、同学,免得让他们的眼光给我造成心理压力,应该说我的潜能情况属个人信息,透不透露给别人由我决定。 

    除了选文理科,将来还会有很多情况令人考虑去做“测试”;不过测试必须私人化,我爱做哪种就做哪种,爱做几次就做几次。 

 

相关链接: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