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小学教改“新概念”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育新闻 手机版




 

新华网     2001-02-23     记者杨金志 

 

    新世纪伊始,一场酝酿许久的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在上海破土而出。在这场被称作“二期课改”的全方位革新中,“大德育”、 “研究型学习”、“双语教学”等新概念成为“领衔主演” ,目标则直指素质教育。 

    德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卖花姑娘”吴春梅的故事感动了每一个同龄人。这个徐汇区南洋模范中学的小姑娘家境贫寒,一边上学一边卖花,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考进了上海交通大学。学校的老师告诉记者,要不是区里的“同龄人教育”工程,吴春梅不会被发现,也不会给生活越来越富足的上海学生一次深刻的震撼。“‘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让学生学雷锋,也让他们学身边的人,他们感觉更亲切,学起来也更有目标。”徐汇区教育局局长李骏修这样解释“同龄人教育”。 

    贴近实际,紧跟时代,讲求“可操作性”,是上海此次德育教改的总方向。从成文的规定看,既有确保课时和考试的内容,更注重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比如实行社区志愿者记载卡等制度;其它课程、社区活动、社会组织都成为德育的载体,比如开展回收废电池的“绿色家园行动” ,与妇联红、十字会等社会组织合作“少女十六岁教育”、自救教育;年轻人是网络世界的“宠儿”,有关网络道德、网络心理的研究已经起步,德育信息资料库的建设紧锣密鼓,学生自建网站也越办越红火。 

    局限于课堂说教的框子被突破了,“大德育”呼之欲出,天地无比广阔。 

    研究型学习:重要的是过程 

    西南位育中学高二的学生这个寒假过得不轻松,不过他们不是为寒假作业所累,而是忙于上图书馆、上网查找有关中国古典诗词的资料。语文老师许贵荣每年寒假前都要布置一篇论文,让学生们按照自己的爱好确定研究对象和题目。找资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师生还要一道商量题名和提纲,组织、修改文章,最后请来大学教授主持论文答辩。“不少论文的精深程度出乎我的意料,而且同学们的兴趣和自信心都普遍提高了。”许老师欣慰地说。 

    在八十年代的“一期课改”里,课程被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而“二期课改”则把课程分为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按照规定,研究性课程今年将在高中普遍开展,而初中和小学也将部分开设探究型课程。不少教育者指出:“‘研究型课程’是手段,目的是培养学生‘ 研究型学习’的习惯。”“研究型课程”,名字是新的,但很多学校早已在实践了。不只是在实验室里,更多的学生在课外遨游书海、设计问卷、走上街头、走访专家,调查大商场的空气污染问题,探究一个地区的历史变迁,乃至把素质教育的课题揽入怀中。 

    “我们培养的是一种探究精神,不是拔苗助长出所谓的‘神童。”一位教育工作者这样概括“研究型学习”的本质。 

    外语课改:更加原汁原味 

    如今在上海的不少学校里,教生物的老师时常会带领学生一起唱环保英文歌,教地理的老师会用英语流利地说出一串专用术语和地名。外语教学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上海正在准备新的飞跃,“双语教学”是最引人注目的突破点。今年下半年市重点中学将正式进行“双语教学”试点,明年则推广到各区重点中学,而部分市区目前已经先走一步。双语教师的培养也方兴未艾,已经搞了四年试点的普陀区新黄浦实验学校现在已经培养了18名双语教师,徐汇区则连续三年从澳大利亚和美国请来外籍教师开培训班。 

    站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国际化程度与日俱增,上海加强外语教学势在必行。从数量看,从今年秋季开始,上海将从小学一年级普及英语教学,学生中小学阶段学习英语的课时从1200课增加到2500课。从质量看,教材、多语种教学都有所突破:原版教材的使用日益广泛,四年前在三所学校试用的英国牛津教材,现在出现在上海一半学生的课桌上;部分学校把目光投向更多的语种,卢湾区二医大附中的高中生可兼修英、法两门外语。 

    双语教学也好,原版教材也好,目的是让学生学得更原汁原味。 

 

相关链接: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