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教案《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二选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2.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祭文的写法。 3.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祭文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理解导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由韩愈的《马说》《师说》;或“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名言引入新课教 学。 二.韩愈和他的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 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顾问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 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 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 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做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 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 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 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 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四.朗读课文:正音正句读。 1.给下列词语注音: 不省( )所怙( )、殁( )死、汴( )州、孥( )、薨 ( ) 嗣( )位、殒( )生、奴婢( )、窆( )、尚飨( )颍 ( )水 2.给下列句子断句: ①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②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③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五.分析理解第一~三段: (一)导析 1.一词多义辨析 ①致 A 乃能衔哀致诚 B 致敬亭于幕府 C 将成家而致汝 D 何意致不厚 E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F 老妇前致词 G [蒋]干还,称瑜雅量高致 ②就 A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B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 也 C 指物作诗立就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③之 A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C佯狂不知所之者 D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E 告汝十二郎之灵 ④始 A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B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C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D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E 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 ⑤舍 A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 B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C 至舍,四支僵不能动 D 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 避之 E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F 屋舍俨然 2.理解文化现象 ①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 ②告汝十二郎之灵 ③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 ④请归取其孥 ⑤明年,丞相薨 ⑥万乘之公相 (二)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这三段的意义: 答:第一段叙述我听闻侄儿去世准备祭奠的经过;第二段书写身世与家世之不幸的孤苦无 依;第三段叙述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表现自己的悔恨和遗憾。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答: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 3.这几段总体是为了突出什么意义? 答:突出与十二郎的深厚情谊,即虽为叔侄,实为兄弟。 六.作业:朗读课文,翻译前三段。 第二课时 一.分析四~六段。 (一)导析 1.一词多义辨析: ①其 A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B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 齐国其庶几乎 E 汝其善抚之 ②信 A 其信然邪?其梦邪? B 愿陛下亲之信之 C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D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 尽心中无限事 E 烟涛微茫信难求 ③然 A 呜呼!其信然矣! B 虽然,我自今年 来 C 吴广以为然 D 然不自意 能先入关破秦 ④穷 A 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B欲穷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 C固将愁苦而终穷 D孤灯耿霜夕,穷 山读兵书 2.词类活用 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②遇汝从嫂丧来葬 ③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④其传之非其真邪 ⑤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⑥入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⑦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 ⑧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3.区别古今意义: ①明年,丞相薨 ②去年,孟东野往 ③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④未可以为信也 ⑤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 (二)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这三段的段意。 答:第四段感叹命运不公,痛惜诸兄之死;第五段痛惜十二郎之死;表现对十二郎的深沉的 思念。 2.第四段写的痛惜诸兄之死,与本文主旨有何关系? 答:烘托自己内心悲痛之甚。诸兄死悲,十二郎死更悲。 二.分析七~九段 (一)导析 1.一词多义分析 ①书 A 汝去年书云 B乃丹书帛曰: “陈胜王”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E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F 《书》曰:“满招损,谦得 益。” G 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②比 A 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B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 C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D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E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③以 A 未始以为忧也 B 其竟以此而殒其身 乎 C 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 D 使者妄称以应之乎 ④然 A 其然邪?其不然邪 B 其信然邪?其梦邪 C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D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⑤ 如 A 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 B日初出大如车盖 C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D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2.区别古今词义 ①汝去年书云 ②比得软脚病,往往 而剧 ③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④未始以为忧也 ⑤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 (二)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段意 答:①第七段表现对十二郎的子女的怜悯;②第八段写自己对十二郎因软脚病不在意的惭愧 之意; ③第九段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日期“无知”的愧疚之情。 2.这三段中,一段以感叹结尾,两段以问句结尾,作者是在叹什么?又在感什么? 答:均是感叹十二郎的去世,抒发自己的悲痛。 三.分析第十~十二段: (一)导析 1.一词多义分析 ①食 A 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 B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 敢会宾友 C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病 A 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 B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E君子病无能焉 F向吾不为斯役,则 久已病矣 ③意 A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B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 常在沛公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E何意致不厚 ④长 A 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B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C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D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E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F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 之多艰 G茅檐长扫净无苔 H府吏长跪告 I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2.下列各句中哪些字是通假字?怎样理解? 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②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③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④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⑤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⑥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⑦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3.区别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则待终丧而取以来 ②然后惟其所愿 ③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二)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段意: 答:第十段写对十二郎子女家属的安排及改葬之事;第十一段写自己对不能与十二郎同生死 的悲痛之情,以及替他教子养女的愿望;最后一段再次表现其内心的哀痛。 2.这几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 答:替他处理家务后事;替他教子养女;反复表现愧疚之意。 四.分析篇章结构: 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 从身世和 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 无穷,抱憾 终生。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 郎之死的 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 遗孤等事。 五.总结特点: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 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 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 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林野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 “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 体。”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项 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清代古文家刘大櫆说:“文资变……一集之中篇篇 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 之。” 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 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 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 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 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 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 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 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 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痛。 3.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 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 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不知时, 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 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2.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祭文的写法。 3.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祭文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理解导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由韩愈的《马说》《师说》;或“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名言引入新课教 学。 二.韩愈和他的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 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顾问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 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 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 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做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 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 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 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 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四.朗读课文:正音正句读。 1.给下列词语注音: 不省( )所怙( )、殁( )死、汴( )州、孥( )、薨 ( ) 嗣( )位、殒( )生、奴婢( )、窆( )、尚飨( )颍 ( )水 2.给下列句子断句: ①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②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③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五.分析理解第一~三段: (一)导析 1.一词多义辨析 ①致 A 乃能衔哀致诚 B 致敬亭于幕府 C 将成家而致汝 D 何意致不厚 E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F 老妇前致词 G [蒋]干还,称瑜雅量高致 ②就 A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B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 也 C 指物作诗立就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③之 A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C佯狂不知所之者 D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E 告汝十二郎之灵 ④始 A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B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C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D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E 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 ⑤舍 A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 B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C 至舍,四支僵不能动 D 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 避之 E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F 屋舍俨然 2.理解文化现象 ①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 ②告汝十二郎之灵 ③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 ④请归取其孥 ⑤明年,丞相薨 ⑥万乘之公相 (二)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这三段的意义: 答:第一段叙述我听闻侄儿去世准备祭奠的经过;第二段书写身世与家世之不幸的孤苦无 依;第三段叙述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表现自己的悔恨和遗憾。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答: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 3.这几段总体是为了突出什么意义? 答:突出与十二郎的深厚情谊,即虽为叔侄,实为兄弟。 六.作业:朗读课文,翻译前三段。 第二课时 一.分析四~六段。 (一)导析 1.一词多义辨析: ①其 A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B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 齐国其庶几乎 E 汝其善抚之 ②信 A 其信然邪?其梦邪? B 愿陛下亲之信之 C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D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 尽心中无限事 E 烟涛微茫信难求 ③然 A 呜呼!其信然矣! B 虽然,我自今年 来 C 吴广以为然 D 然不自意 能先入关破秦 ④穷 A 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B欲穷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 C固将愁苦而终穷 D孤灯耿霜夕,穷 山读兵书 2.词类活用 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②遇汝从嫂丧来葬 ③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④其传之非其真邪 ⑤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⑥入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⑦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 ⑧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3.区别古今意义: ①明年,丞相薨 ②去年,孟东野往 ③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④未可以为信也 ⑤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 (二)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这三段的段意。 答:第四段感叹命运不公,痛惜诸兄之死;第五段痛惜十二郎之死;表现对十二郎的深沉的 思念。 2.第四段写的痛惜诸兄之死,与本文主旨有何关系? 答:烘托自己内心悲痛之甚。诸兄死悲,十二郎死更悲。 二.分析七~九段 (一)导析 1.一词多义分析 ①书 A 汝去年书云 B乃丹书帛曰: “陈胜王”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E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F 《书》曰:“满招损,谦得 益。” G 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②比 A 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B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 C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D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E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③以 A 未始以为忧也 B 其竟以此而殒其身 乎 C 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 D 使者妄称以应之乎 ④然 A 其然邪?其不然邪 B 其信然邪?其梦邪 C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D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⑤ 如 A 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 B日初出大如车盖 C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D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2.区别古今词义 ①汝去年书云 ②比得软脚病,往往 而剧 ③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④未始以为忧也 ⑤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 (二)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段意 答:①第七段表现对十二郎的子女的怜悯;②第八段写自己对十二郎因软脚病不在意的惭愧 之意; ③第九段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日期“无知”的愧疚之情。 2.这三段中,一段以感叹结尾,两段以问句结尾,作者是在叹什么?又在感什么? 答:均是感叹十二郎的去世,抒发自己的悲痛。 三.分析第十~十二段: (一)导析 1.一词多义分析 ①食 A 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 B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 敢会宾友 C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病 A 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 B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E君子病无能焉 F向吾不为斯役,则 久已病矣 ③意 A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B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 常在沛公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E何意致不厚 ④长 A 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B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C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D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E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F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 之多艰 G茅檐长扫净无苔 H府吏长跪告 I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2.下列各句中哪些字是通假字?怎样理解? 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②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③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④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⑤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⑥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⑦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3.区别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则待终丧而取以来 ②然后惟其所愿 ③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二)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段意: 答:第十段写对十二郎子女家属的安排及改葬之事;第十一段写自己对不能与十二郎同生死 的悲痛之情,以及替他教子养女的愿望;最后一段再次表现其内心的哀痛。 2.这几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 答:替他处理家务后事;替他教子养女;反复表现愧疚之意。 四.分析篇章结构: 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 从身世和 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 无穷,抱憾 终生。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 郎之死的 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 遗孤等事。 五.总结特点: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 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 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 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林野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 “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 体。”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项 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清代古文家刘大櫆说:“文资变……一集之中篇篇 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 之。” 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 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 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 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 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 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 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 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 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痛。 3.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 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 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不知时, 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 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2.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祭文的写法。 3.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祭文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理解导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由韩愈的《马说》《师说》;或“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名言引入新课教 学。 二.韩愈和他的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 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顾问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 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 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 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做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 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 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 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 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四.朗读课文:正音正句读。 1.给下列词语注音: 不省( )所怙( )、殁( )死、汴( )州、孥( )、薨 ( ) 嗣( )位、殒( )生、奴婢( )、窆( )、尚飨( )颍 ( )水 2.给下列句子断句: ①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②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③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五.分析理解第一~三段: (一)导析 1.一词多义辨析 ①致 A 乃能衔哀致诚 B 致敬亭于幕府 C 将成家而致汝 D 何意致不厚 E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F 老妇前致词 G [蒋]干还,称瑜雅量高致 ②就 A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B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 也 C 指物作诗立就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③之 A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C佯狂不知所之者 D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E 告汝十二郎之灵 ④始 A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B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C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D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E 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 ⑤舍 A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 B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C 至舍,四支僵不能动 D 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 避之 E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F 屋舍俨然 2.理解文化现象 ①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 ②告汝十二郎之灵 ③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 ④请归取其孥 ⑤明年,丞相薨 ⑥万乘之公相 (二)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这三段的意义: 答:第一段叙述我听闻侄儿去世准备祭奠的经过;第二段书写身世与家世之不幸的孤苦无 依;第三段叙述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表现自己的悔恨和遗憾。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答: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 3.这几段总体是为了突出什么意义? 答:突出与十二郎的深厚情谊,即虽为叔侄,实为兄弟。 六.作业:朗读课文,翻译前三段。 第二课时 一.分析四~六段。 (一)导析 1.一词多义辨析: ①其 A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B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 齐国其庶几乎 E 汝其善抚之 ②信 A 其信然邪?其梦邪? B 愿陛下亲之信之 C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D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 尽心中无限事 E 烟涛微茫信难求 ③然 A 呜呼!其信然矣! B 虽然,我自今年 来 C 吴广以为然 D 然不自意 能先入关破秦 ④穷 A 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B欲穷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 C固将愁苦而终穷 D孤灯耿霜夕,穷 山读兵书 2.词类活用 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②遇汝从嫂丧来葬 ③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④其传之非其真邪 ⑤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⑥入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⑦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 ⑧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3.区别古今意义: ①明年,丞相薨 ②去年,孟东野往 ③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④未可以为信也 ⑤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 (二)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这三段的段意。 答:第四段感叹命运不公,痛惜诸兄之死;第五段痛惜十二郎之死;表现对十二郎的深沉的 思念。 2.第四段写的痛惜诸兄之死,与本文主旨有何关系? 答:烘托自己内心悲痛之甚。诸兄死悲,十二郎死更悲。 二.分析七~九段 (一)导析 1.一词多义分析 ①书 A 汝去年书云 B乃丹书帛曰: “陈胜王”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E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F 《书》曰:“满招损,谦得 益。” G 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②比 A 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B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 C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D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E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③以 A 未始以为忧也 B 其竟以此而殒其身 乎 C 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 D 使者妄称以应之乎 ④然 A 其然邪?其不然邪 B 其信然邪?其梦邪 C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D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⑤ 如 A 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 B日初出大如车盖 C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D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2.区别古今词义 ①汝去年书云 ②比得软脚病,往往 而剧 ③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④未始以为忧也 ⑤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 (二)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段意 答:①第七段表现对十二郎的子女的怜悯;②第八段写自己对十二郎因软脚病不在意的惭愧 之意; ③第九段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日期“无知”的愧疚之情。 2.这三段中,一段以感叹结尾,两段以问句结尾,作者是在叹什么?又在感什么? 答:均是感叹十二郎的去世,抒发自己的悲痛。 三.分析第十~十二段: (一)导析 1.一词多义分析 ①食 A 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 B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 敢会宾友 C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病 A 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 B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E君子病无能焉 F向吾不为斯役,则 久已病矣 ③意 A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B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 常在沛公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E何意致不厚 ④长 A 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B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C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D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E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F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 之多艰 G茅檐长扫净无苔 H府吏长跪告 I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2.下列各句中哪些字是通假字?怎样理解? 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②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③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④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⑤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⑥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⑦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3.区别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则待终丧而取以来 ②然后惟其所愿 ③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二)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段意: 答:第十段写对十二郎子女家属的安排及改葬之事;第十一段写自己对不能与十二郎同生死 的悲痛之情,以及替他教子养女的愿望;最后一段再次表现其内心的哀痛。 2.这几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 答:替他处理家务后事;替他教子养女;反复表现愧疚之意。 四.分析篇章结构: 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 从身世和 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 无穷,抱憾 终生。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 郎之死的 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 遗孤等事。 五.总结特点: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