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㈠教学目标:

 1“言”方面

状语的正常使用和倒装

“而”字做连词的两种用法:承接和修饰

“之”字的五种用法

2“文”方面

烛之武的形象分析:

① 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 勇——“夜缒而出,见秦伯”

③ 智——125字,三寸不烂之舌退秦晋两支大军。

㈡教学过程:

 1 《左传》简介

生读注解①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做。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蛤方面定额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注意两点:

  ① 何谓“编年体”? ——中国的历史有三种编撰的方法:

一是国别体,按国家来编写。尤其在春秋战国,国家很多,各个国家分别编写自己的历史,如《国语》、《战国策》等;

二是编年体,按照年代的顺序写,现代的中学历史课本都是编年体。

三是纪传体,以一个人物为中心进行写历史,对人物进行做传。如《史记》和“二十四史”等;

补充“二十四史”的资料。——从《史记》开始,到《明史》结束。都是以人物为中心进行做传的记写历史。《屈原列传》就是以屈原为中心。

②《春秋》三传

《春秋》微言大义,十分难懂。后人多为做传,其中三家传比较好,被称为“春秋三传”。分别是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其中《左传》的文学价值是最大的。

   

2 文本分析

  先通讲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人物分析。

① 故事发生的背景:(生齐读)

   “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

   重耳,即晋文公,是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年老的时候,宠爱一个妃子骊姬,想把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立为太子,把原来的太子申生杀了。太子一死,根据立嫡立长的原则,献公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危险,纷纷逃到别的诸侯国去避难了。

  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途中经历了八个国家,每个国家对他的态度都各不相同。我们来看其中两个国家的对他的态度。

   一是“郑”:

重耳流亡到郑国的时候,郑国有一个大臣叫“叔詹”的对郑国国君说“晋公子重耳与众不同,很有天子之姿,我们应该礼遇他。”但郑文公说“每天路过的公子那么多,怎么能一一礼遇呢?”将不礼。叔詹又谏曰:如果不礼遇他,不如把他杀了,以免后祸。郑文公不听,放重耳过去了。 

这是这场战争的第一个借口,当初我流亡的时候,你没有给我应有的礼遇。叫“无礼于晋。”

二是“楚国”对他的态度

 晋公子重耳到楚国的时候“楚子飨之”,给他很好的待遇。 然后楚成王就问他“公子若返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那什么来回报我呢?重耳答曰:若将来万一晋楚发生战争,我将“退避三舍”以报(三舍即90里)。后晋楚真的发生了一场战争——城濮之战。

在这场战争中,郑和楚原本是盟国。后楚国将被打败的时候,郑国抛弃楚国,向晋国靠拢,以渴望能得到晋国的谅解。可是并没有得到晋国的谅解,两年后,晋就以郑在城濮之战中 “贰于楚也”也就是对楚国有二心。发起了这场战争。

春秋“无义战”,每个国家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战。只要有一个借口就行。 

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秦师出无名),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② 教师示范朗读

③ 学生自由朗读第一二段,讨论重点、难点字词和句式。

④ 教师解疑

①ⅰ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句式分析

句子成分:

     

          主语                     谓语             宾语

 ( Adj)          [adv/V+Prep/N]           (Adj)  ~~~~

         N/Pron                    V/Adj            N/Pron

一个句子,先找出它的谓语部分(V/Adj),谓语之前的是主语(N/Pron),谓语之后的是宾语(N/Pron)。

“以  其   无礼  于晋,且  贰  于楚  也”

[  ]         [   ]

            V    V+Prep    V   N+Prep

     “于”是一个介词.有两种情况;

(1)于+地点      “在、从、到”    

(2)于+人物      “向、对、对于”

如果“于晋”是宾语的话,因该是“以其无礼晋”——晋,名词做宾语。 

在这里,“于晋”是介宾短语做状语,并且位置在谓语之后,是状语后置。 

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以其于晋无礼,于楚贰”。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照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翻译。——因为他对晋国无礼,对楚国有二心。

(课文的注解有误,只是意译而不是直译。)

如下段的“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    ]

①ⅱ“今急而求子”

             

   “而”用于两件事/两个动作之间,表连接关系。有两种用法:

(1)两个动作或事情一前一后发生,表承接。

          去食堂而吃饭

(2)两个动作一起发生,一个伴随另一个,做伴随状语,表修饰。

          跳而笑 (跳修饰笑的状态)

该文可以为:“有了急事而求你”———承接

            今天着急忙慌得求你——修饰。(求人的一种状态)

如后文“夜缒而出”——在晚上用绳子送出去(表示出的一种状态)

①ⅲ “之”的五种用法

  前两段出现最多的字就是“之”。分别由不同的用法。

   (!) “公 从 之”和“许 之”

              ~          ~

在宾语的位置上,作代词用,可译为“他”、“这件事”等

       “子犯请击之”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间的独立性,起到缓和语气的作用,可以不翻译。

      “邻之厚,君之薄也”

      “行李之往来”

“君之所知也”

 “也已”是两个语气词的连用,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烛之武说这句话的语气是什么样的?——抱怨,加强抱怨的语气。第五册李白《蜀道难》开头是三个语气词的连用“咦嘘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相当于现在的“阿、阿、阿。”

 (3)“是寡人之过也。”

             (  )●     

       

         这  是  一条幽僻的路。

                (      ) ●

~~~~~~~

“寡人之过”整个作谓语;而谓语之中又有中心“过”——谓语中心语

“寡人”是定语,修饰中心语“过”

“之”位于定语和中心与之间,做助词用,翻译为“的”

(4)“夫晋,何厌之有?”

            ~~

整个句子是宾语前置。“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

(5)“辍 耕 之 垄上”(《陈涉世家》)

         ~    ~~

   “之”在谓语的位置,做V用,翻译为“到”

(6)“烛之武”和“佚之狐”

   “烛”是姓;“武”是名。

“之”用在姓名之间,表示这个“武”是“烛”家的。是贵族的标志。

并不是所有的名字都有“之”,比如后面的“杞子”、“杨孙”等就没有。

①ⅳ“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    [  ]    [     ]    ~~

“而”是连词,表两个动作之间的承接;

 “于君”做状语,是状语后置——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敢”——冒昧,表谦逊之词。

“以(之)”——介宾短语做状语,“用它,拿它”

“执事”——对对方的敬称

翻译:假如灭亡了郑国对你有利的话,我冒昧的那它来麻烦您——把我们给灭了吧!(这是外交辞令,语言艺术。)

①ⅴ “所字结构”——“所+V” 构成名词性结构。“所……的”

“君 之 所知 也”

今天星期二

 “失 其  所与”          

      ~  ~~        (名词做谓语是少有的情况,须特殊记忆)

(失去自己所结盟的。)

①ⅵ   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⑤“烛之武”形象分析?

齐读这一段,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烛之武?

教师明确:

④ 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但也看出烛之武率真的性格。

⑤ 勇——“夜缒而出,见秦伯”

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可见局势的紧急,只能在晚上从城墙上送出去。也可以看出烛之武的勇敢。 

⑥ 智——125字,三寸不烂之舌退秦晋两支大军。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经这样评价说客:“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那么烛之武又是怎样以三寸之舌说退秦师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学习。重点分析其语言艺术。

   生齐渎这125个字,思考问题ⅰ

ⅰ 在这125个字之中,认为那句话最具有语言魅力,或最能打动秦穆公?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显示自己的弱小,给对方以满足感。(譬如你要揍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结果那个小朋友抖抖索索的对你说-_我知道你一揍我,我指定会完,会给你很大的满足感)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假如灭了我们对你有利的话,那我冒昧的拿这件事来麻烦你——求你把我们给灭了吧!) 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发言,拉进双方的距离。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以也

秦晋围郑图

军事上讲究“远交近攻”而不是“近交远攻”,违背了军事原则。这是有难度的。

 

 

      d“ 邻之后,君之薄也” 春秋无义战,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战争。

      e“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ⅱ这几句话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教师指导:

烛之武一能否上来就说“夫晋,何厌之有?”

明确:秦晋在历史上的关系非比寻常,素有“秦晋之好”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显示自己的弱小,给对方以满足感。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以也

d“ 邻之后,君之薄也”

e“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f“且君尝为晋君赐,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秦君完全可以这么想:虽然越国以鄙远很难做到。但我可以帮助晋国打胜后,晋国把自己的一块土地分给我不也是很好的吗。但烛之武并没有给他这个希望,那么我们就来回顾历史上晋国是怎么对待你的。——挑拨离间之计。

  你曾经帮助晋惠公回到自己的国家当上国君,他也曾答应给你焦、瑕两块地方作为回报,但他早上刚度过黄河,晚上就修筑防御工程,亲自撕毁了诺言。可见晋国是个忘恩负义、朝令夕改的小人,不足以让人信任的。

  这其实是移花接木,把晋惠公的事情安在晋文公的身上。并且采取了夸张的手法。(晋惠公是夷吾,当初因为骊姬之祸,和重耳都逃离了国家,但骊姬之子刚当上国君没几天就被大臣杀死,这时候晋国出现真空,看夷吾和重耳谁能先返回国家,谁就是国君。夷吾乡秦穆公求救,答应以后给他两块地方作回报,但却自食其言。)

g“夫晋,何厌之有?即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显示自己的弱小,给对方以满足感。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灭郑危秦)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存郑益秦)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晋贪无厌)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