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语文教学要用“美”来吸引学生,其宗旨就是在教学中实施美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在我国语文教育传统上,美育思想源远流长,从孔子的“诗教”主张到蔡元培的美育方针,都对美育思想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那么,什么是美育呢?美育,即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它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教育;是陶冶性情、净化情感、美化生活的教育。当今的审美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一代新人的审美感受、审美鉴赏、审美创造的能力。在《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从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出发,提出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的美育任务。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呢?下面就这个问题浅谈一下笔者的几点拙见。

一、美“读”:感受直觉的美

美读是感知语文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它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把文中的人、事、情、物跃然纸上,让学生感受到直觉的美,感受语言的魅力。所谓的美读就是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课文,读者如文中人物,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在美读过程中去与作者沟通、对话,去体味百态人生,去品读点滴生活,在与作者的对话中感受文章,感知情性,获得理解的提升。比如学习《背影》时,初看时,学生很难把握作者在平实的语言中那种真挚的情感,特别是初中的学生没有这种亲身的经历,从小就一直在父母身边长大,对父母的情感还不能完全理解,或者理解不够深刻,就不能体会那种父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和儿子对父亲崇敬的爱。要求教师在示范朗读时注意语气的平缓和深沉,在平实的语言中读出爱意。这样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慢慢地体会父子之间那种难以割舍的真情。再比如读李清照后期作品《声声慢》,由于李清照特殊的经历,作品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对个人对国家的一种哀怨之情,在教读时,让学生在了解背景基础上把握节奏和声调,在反复朗读中去体会作者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沧桑之语。美读时,要注意要用普通话,读音要抑扬顿挫,语调要有变化,要随着文章的感情跌宕起伏,如此朗读,自然会领受文章的美感。

二、美“感”:抓住情感的美

美感美感,情感是关键。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把美育称作“情育”,可见情感对美育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受,再通过自身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肯定或否定的审美评价,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自己在对文章人物的审视和评价中得到性情上的陶冶,真正认识真善美假恶丑,净化自己的心灵。比如在学习《故乡》时,让学生去比较儿时的故乡和现时的故乡,儿时的闰土和现时的闰土,让他们在比较中体会两种不同的情感:对故乡似舍难舍,似分未分;对故乡人似近非近,似亲非亲,认识它们背后的原因,在情感认识中去认识文章的内涵和意蕴,从而达到深刻挖掘文章中心的目的。再比如《岳阳楼记》,在学习时,让学生领会悲喜两重天的情感,悲境中的去国怀乡,忧馋畏讥;喜境中的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在对情感把握中,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这些情感的体验来源于教师的“外”情移植和作品“内”情的感化。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要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使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这些情感”。在文学审美教育中,教师体验的情感来源于对作品所蕴含的情感的体验。这种体验越深,传达时就越能引发学生更深刻的美感。在美“感”过程中,要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把握作者的每一滴情感以及情感的变化历程,做到心中有情,笔下有意。

三、美“形”:把握形象的美

俄国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是在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在抽象的思想”。美和形象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形象就谈不上美与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文章的艺术或情境形象,通过对艺术或情境形象的分析来提升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从而提升审美境界。比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要注意分析文章几个重点人物的形象,从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几个情节中去认识菲利普夫妇的唯利是图、自私冷酷的性格特点,从“我”的那一声“先生”的称呼中领会未泯的良知和一颗善良的心,从而领会资本主义的人情冷暖,把握作者笔下流动的“美”,无论人物是功利的还是非功利的,都能教会学生生活的真实,真实就是一种美。再比如《春》,通过作者对春形象的描绘,让学生即使不在春天里也能感受春浓郁的气息,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沐面而来,领会花的烂漫,草的生机,风的温和,雨的细爽连绵。让春的形象再现眼前,展现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春,又一次回到了身边,这就是形象的魅力。好的作家总是让形象在读者眼前不停徘徊,通过把握形象来把握美,让读者也尝试在生活来捕捉美。对形象美的把握越具体,就越能发现文章的“美”,作者的“美”,也使自己的审美能力得到大大提升,为自己创造美奠定基础。

四、美“悟”:体会愉悦的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这种愉悦感是一种舒畅透彻的感受,是一种呼吸新鲜自由空气的感受。这种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的感受只能在对文章透彻领悟基础上才能显现出来。它不夹杂任何的功利,它是“在审美的王国中,人类摆脱关系网的一切束缚,把人从一切物质和精神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它是文章解读的最高境界,它可以让你“三月不知肉滋味”,也让你产生“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叹。如教读王维《使至塞上》,其中的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果只是让学生去直观体验,这还远远不够,头脑中光有形象,缺乏理性的思考,就很难达到感悟的境界。相反,如果让学生自己去品味每一字,感悟每一个字所带来的意象,然后去体会它“一字不能少,一字不能多”,如《红楼梦》中香菱所言“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字,竟再也找不出两个字来。”带着这种感悟去阅读,从而使阅读进入一个崭新的层面。在长期的积累中,学生已有的中国文学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心态就会对阅读产生影响,在文学笔下,“梧桐的多情,丁香的忧愁;白杨的洒脱,杨柳的缠绵;牡丹的富贵,荷花的脱俗;凤凰的高贵,杜鹃的悲凉”,这些情感和心态自会与文章融合一起,产生新的意境。当学生完成了这种感悟过程后,他们所得到的收获是空前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人的力量和可能性是不可穷尽的。一个学生可能在一整年里都没有把某种东西弄懂弄会,可是终于有那么一天,他懂了,会了。这种‘恍然大悟’的内在精神力量,是在学生的意识里逐渐积累起来的,而且我们做教师的人,是在用自己的信心帮助它的积累。”

语文教学为美育开辟了“英雄用武之地”,美育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情趣。今天,我们的时代需要美,我们的生活需要美,我们的心灵需要美,我们的教学需要美,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是要陶冶美的心灵,酿造美的甘泉,播下美的种子。如果语文教学没有一条美育的清泉,就不能绽开学生心中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美丽之果。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