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分析二人的人物形象特征。 2、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思考生与死的价值。 【教学重点】文言词句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教学难点】由屈原的悲剧命运思考生与死的选择,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课前预习:自主解决字词,翻译课文,划出疑难。 一、导入: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面对人生困境的发问。生与死的确是一个让人难以选择的问题。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而我们的先辈孟子却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来解读生与死的内涵。(屏显题目) 二、朗读课文: 1、范读(播放任志宏的朗读) 2、生自由读(要求:准确、洪亮) 三、检查预习:(生回答,师生共同明确) 1、屈原既放:已经或……之后 2、行吟泽畔:边走边唱 3、颜色憔悴:脸色 4、形容枯槁:形体容貌 5、是以见放:被 6、圣人不凝滞于物:被 7、何故深思高举:思考深刻,行为高出于世 8、吾闻之:音节助词 9、安能以身之察察:结构助词,的 四、分析课文: 1、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全文是以怎样的形式展开的? 生明确:渔父和屈原两个人物。(屏显屈原和渔父的生平资料): 屈原(公元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为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渔父:不知姓名和来历,驾一叶之扁舟,垂钓于江上。 全文是以人物间的对话形式展开的。 2、渔父向屈原询问了几个问题?屈原是如何回答的? 师生共同明确:两个问题,“何故至于斯?”“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分析中落实翻译)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屈原: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宁赴湘流。 渔父:水清濯缨,水清濯足。 归纳人物形象: 屈原,品质高洁,始终不渝的坚持理想,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形象。 渔父,明哲保身、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人生态度,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的超然姿态。 3、师总结:文章开篇以屈原从落魄中走来,向我们展示了他生的不幸,接尾是以渔父在歌唱中离去而结束,预示了屈原必死的结局。其实,屈原也只有一死,才成就了我们心中伟大的屈原,正如司马迁只有选择忍辱偷生,完成史记,才能永垂不朽一样。那么,二者同样明垂史册,却是生与死不同的选择,我们该如何看待呢?或者说,他们在进行人生选择时,都有什么选择的标准呢?(生: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理想)我们还比较年轻,不会很快的面对生与死的选择,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选择,应该根据什么标准呢?(生:选择理想,实现价值。)(屏显) 年轻的我们,也许离生死很遥远,然而在生活中的每一天,我们都要面对更为具体的选择,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呢?只要谨记 一点:理想,永远沿着理想的道路前行! 谨记理想,乐观的度过每一天! 谨记理想,努力的度过每一年! 谨记理想,坚强的度过这一生! 五、作业:背诵全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