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语文创造型教学的基本特征(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到了当今推进素质教育这一课题的核心。创新教育的思想是正确认识“创新”与“知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结果──创新比知识更重要,教育要从知识导向转向创新能力导向。这使人们突然清楚地看到:中学语文教学要以创新教育为灵魂,我们的教学必须由传授型教学向创造型教学的转型。

那么,中学语文创造型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一、定位:在获得新知中学习创造

审视过去的中学语文教学,人们不难发现它是把目标定位在继承和掌握前人积累的语文知识上,这是一种传授型的教学。这种传授型的语文教学的突出弊端,就是违背语文也要从本学科的性质、特点出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这一教学的宗旨,进行机械教条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并与之相适应地推行所谓标准化试题考试。正是由于这种教育定位导致了“教师只授不创,学生只学不创”的封闭性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的认识绝对受制于教师”的僵化的思维模式,使得我们所进行的中学语文教学丧失了创造力培养的功能。

创造型教学,它的目标要定位在“将创造力培养作为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来抓”,体现在教学中,就是要把创造力培养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学过程始终表现为实现学生的创造性价值的过程。语文的性质决定了语文学科是最具创造品格的学科,因而也是最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课程。因为在语文学习中充满着认知探索和审美追求,无论阅读和写作,都允许作多角度与多方向的探寻。我们所说的“中学语文创造型教学”,目标和任务主要是通过语文课教学,使学生具备创造的基本素质,如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创造个性、创造技能、创造道德、创造美感等。创造型教学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是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富有启发诱导性的训练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从“超群出众”的意义上实现人的创造性价值,达到创造力培养的目的。中学语文创造型教学强调的不是把学习所获得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储存起来,而是拿去运用,去获得新知,一句话,也就是在获得新知中学习创造,增长创造能力。因此,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要坚持以“三个面向”为遵循的指针,以激励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教学的主要方面,以帮助学生具备语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本质内涵,以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它一方面要求教学必须围绕语文基础内容,花足够的时间和力气,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掌握它们,建立起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强调教学的实践性,注意知识的应用,特别是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独创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在这方面“超群出众”的学生。

二、途径:以实践为中心组织教学

应当指出,从传授型教学向创造型教学的转型不是语文课本不要了,不是不再讲课文,也不再写作文。语文课本还是要的,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也还是要搞得,只是这一切要按新的关系重新组织。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由一定的要素并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组成的,不同的结构方式具有不同的功能,也就是说,要素的组合方式通常决定事物的功能。当需要事物具备新功能时,人们往往采取按“新关系”组合要素的办法。如果不想改变事物的功能,却要求更合理的结构,其做法也是找到能承载“更合理的结构”的要素的新关系。

我们现在的传授型语文教学有一个重要的特点,这就是它是以知识为中心组织教学的,这样形成了传授型教学的结构(采用“课文分析──知识讲述──作业练习”这样板滞的程式化教学),也就造成了它重在“继承和掌握前人积累的语文知识”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型教学要以实践为中心组织教学,要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到实践对于知识的需要,并以实践的问题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与创造欲,从而形成学生学习的内在的强大动力,造成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局面。以实践为中心组织教学,就形成了创造型教学“实践的任务或课题──知识辅导与理论学习──学生独立研究加师生讨论” 的结构,正是这样新的教学程式造成了它培养与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的功能。例如美国中学生的作文教学就是采用的这种“应用──实践”型的教学,它以实用为目的的文题组织作文教学,强调“在写作中学写作与教学”,他们的教学一是以学生活动作为教学主体,二是采取讨论形式,三是采用多种途径让学生自己动手。这无论对学生的学习知识,还是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都是极好的。

三、内容:培养创造思维与创造想象能力

创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主要是通过创造思维与创造想象实现的,中学语文的创造型教学应当从本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出发,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思维是思维方式之一,它包括发现与解决新问题的思维。发现新问题的思维指提出问题、明确问题,这中间善于质疑是关键,它是创造思维的起点。对于中学语文创造型教学,阅读与写作其本身并不是主要的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锐洞察力,造就学生敏于发现,勤于发现,善于发现的习惯,让学生能在发现习惯的支配下,凭借自身的修养,自主地看到问题的所在。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而不是灌输知识的“结论”。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指提出并验证假设,概括和总结成果,这中间的重要的是推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要满足于让学生找到确凿的材料来证明与说明,而应培养学生“打通”众多材料的内涵,从现象走向抽象,发现事物的内在本质,寻找到事物的种种内在联系,抓住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办法、对策来。

创造性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综合,是夸张了客观事物的某些特性,把经过改造的各种要素纳入新的联系,进行新的排列组合从而建立起新的形象。创造想象形成的基本条件有:①社会实践的要求和人的创造需要。②丰富的知识和表像。③原型的启发和积极的思维活动。想象是创造思维的翅膀,它吸引与推动人们去掌握已知,探明未知,为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在以往中学语文教学中所盛行的机械性作业与标准化试题考试,把学生训练成了一部答题机器,把学生考成了一个模子,有意无意地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是无法适宜瞬息万变的社会的。对于中学语文创造型教学,要强调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例如,阅读教学,就不应死死盯住课文本身,而应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特别是要把学生由课文引向丰富多采的生活,这样就有了让学生驰骋想象的基础与广阔天地。作文教学,则更应从模仿范文、抄袭文章以及人云亦云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在反映什么样的生活,以及怎样反映生活上,自由地驰骋想象。

四、核心:扬弃适应性,发展个性

提倡培养创造性,就意味着不要有适应性。适应性强调的是客观,以一切服从客观存在的现实,它带来的效应是稳定和保存现状;而创造性不同,它强调的是主观,以主观性突破客观现实的局限性,它带来的效应是发展。培养创造性,就要扬弃适应性。如何扬弃适应性呢?现在有一种认识的误区,那就是把发扬创造性与克服适应性简单化为“逆向思维”,即凡事从反面去想一想。应当说“逆向思维”也能造成某种创造性的结果,但绝不能局限于此,扬弃适应性在中学语文创造型教学中可作多方面的努力:1、“一点法”──训练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主体面临问题时思路由一条扩充到多条、由一个方向转移到多个方向的思维方式。这种合理的扩充与转移越多,发现新关系的可能性越大。2、“两点法”──引导类比。类比是通过把某个事物或观念与另一事物或观念进行比较,并通过替代物把熟悉的与不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以熟悉的事物为基础构建一种具有相似意义的新关系。3、“多点法”──运用数轴联想。即从O点(创造目的)出发,分别产生出思维的X、Y轴,再在X轴上的各个点列出一些相关事物,在Y轴上的各个点列出另外的一些相关事物,然后让X、Y轴各个上的各个点相交,看它们的结合能不能产生出一种合理的新关系。

与扬弃适应性紧相联系的是发展个性。创造性是与众不同的个别性,而个性就表现为一种个别性。因此,创造教育必须允许和鼓励个性发展。很多青年人都欢迎和拥护发展个性,但有的青年对个性的认识却进入了一种误区,他们把个性与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等同了起来,这是不对的。创造能力所需要的个性是指勇于和善于从适应性中解脱出来,这种个性在活动中表现为独立性,如独立思考、独特的兴趣爱好、独立的人格等。个性以及见之于行动的独立性,有利于取得创造性成果,是人的创造性的基础,由独立性到创造性是人才培养的普遍规律。个性还指“扬长避短”,不能强迫一个人硬要用他的“短”去适应社会与生活,而应准许他用自己的“长” 去适应社会与生活。并且这个“扬长避短”还要以尊重社会、尊重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前提。

总之,引导学生在获得新知中学习创造,以实践为中心组织教学,重在培养创造思维与创造想象能力,把握扬弃适应性、发展个性这一核心,这就是我们对中学语创造型教学的描述。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