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字词,掌握“炫耀、称职、滑稽、头衔、呈报、陛下、精致、勋章、赏赐、御聘爵士、骇人听闻、随声附和”等词语的读音及词义。 2.了解有关童话的文学常识,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 1.作阅读提要,用连贯的语句复述故事情节,理解写作思路。 2.在分角色朗读中,揣摩人物心理,品析人物形象,提高语言感受力。 3.理解童话中夸张和想像的作用,提高阅读浅析童话的能力。 德育目标 多元解读童话主题,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在感染和熏陶中培养健康人格。 ●教学重点 1.从语言、心理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2.增补课文情节,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教学难点 对童话主旨和借助夸张、想像反映生活的写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感知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分角色朗读,激发阅读体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2.讨论法。就情节发展、传神写法和课文主旨的解读设疑,更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组织课堂讨论、合作探究,深入品评童话故事。 3.探究拓展法。如故事情节的增补训练,改编剧本、童话主题的多元阐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情节脉络,分析皇帝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服饰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文化的厚重积淀,尤其在当今它已衍化为一种个性审美追求的展示。穿衣的目的除去御寒保暖,还在于蔽体遮羞。世界上是否会有看不见的衣服?一个天才的想像。如果有这样的衣服可以穿在身上,那么赤裸的身体倒成了能够看得见的,可见,回答只能是没有。然而,有人却用“看不见的衣服”骗倒了皇帝,骗倒了大臣,骗倒了满京城的人……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板书文题),将给我们讲述故事的前因后果…… 设计(二):用讲童话故事的方法导入 同学们,诗意的童话故事装点着我们幸福的童年记忆,像《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哪位同学能流畅生动地讲出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童话给大家听呢?(待1~2名同学讲完后)优美的故事总是令人醉心的。今天,我们一起倾听十九世纪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给我们讲《皇帝的新装》(板书文题)。 二、背景材料:安徒生和童话 投影: 1.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文学的代表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写了一百六十余篇。在《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废物》等篇中,作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想像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安徒生童话创造的艺术形象,如没有穿衣服的皇帝、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丑小鸭、红鞋等,已成为欧洲语言中的典故。他的童话脍炙人口,到今天乃为世界上众多的成年人和儿童所传诵。 2.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三、听朗读录音,勾画出下列字词,掌握其形、音、义 多媒体显示: 1.注音: 炫耀(xuàn) 称职(chèn) 滑稽(jī) 赏赐(cì) 爵(jué)士 御聘(pìn) 骇人听闻(hài) 随声附和(hè) 勋(xūn)章 2.释义: 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文中是荒唐的意思。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称职: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称,适合、相当。 精致:精巧细致。 呈报:报告(上级)。 炫耀:夸耀。 四、整体感知,理清情节脉络 1.请同学们默读猜想故事情节。 这篇童话,充分体现了作者天才的想像能力,极尽夸张之能事。同学们边读边想,每到一个新情节的开头,自己停下来去设想故事的发展情形,然后把自己所想像的情节同课文作比较,体会安徒生丰富、精妙的想像力。 例如:读到“为了穿得漂亮”,可以想像这个皇帝图漂亮到了什么程度。 读到“来了两个骗子”,可以想像这两个骗子会怎样行骗。 读到“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可以想像这个老大臣看到骗局会有怎样的表现。 读到“皇帝很想亲自去看一次”,可以想像这个皇帝看到骗局又会有什么表现。 读到“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可以想像宫内宫外看着光身子的皇帝将会怎么样,结局会怎么样。 2.“皇帝的新装”在情节结构上起到了线索作用,而贯穿这个离奇而生动故事始终的主线则是“新装”的奇怪特性,作者展开情节、安排材料、刻画人物都是围绕主线进行的。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依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用简练语句勾勒故事发展的梗概。 学生概括,教师归纳: 皇帝对新装的痴迷(引子)→骗子投饵诱皇帝上钩(开端)→两大臣和皇帝去看新装(发展)→皇帝穿新装参加游行大典(高潮)→新衣真面目被揭穿,皇帝及其官员丑态毕露(结局) 课文是按照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两大臣和皇帝看新装、游行穿新装、揭穿伪新装的思路安排情节的。 3.有关童话故事的主要情节如果用一个字来勾连、概括的话,你会选用哪一个字呢? 就学生丰富多彩的选字,小组合作探究,结合课文内容,运用检验法、比较法进行筛选。最后达成共识,选定“骗”字最为切合,那么情节围绕“骗”而展开,即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 4.请同学们就下面设定的情境,展开大胆想像,对故事情节进行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合理增补,体会童话想像丰富、情节生动的特色。 (1)有一天,皇帝在更衣室里,有个大臣来报重要军情 (想像一下,皇帝的反应) (2)老大臣走后,两个骗子 (想像一下骗子会说什么) (3)城里的人们都在怎样讨论这种神奇的布料,说什么,想什么? (4)皇帝看到新装后,回到宫里 (想像皇帝想什么,做什么) (5)游行大典后,皇帝回到宫中 (想像他会怎么做) (6)假如孩子没有把真话说出来,事情会怎样发展? 5.按照情节发展的线索用连贯的语句复述课文,注意突出关键性的情节和细节。 五、研习关键性的情节和细节,分析皇帝这一人物形象 1.朗读全文,圈点勾画出描写皇帝的爱好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分析用笔的精妙。 就学生举出的语句,教师设疑以诱导,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如: (1)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第一句强调的重点是什么?“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极尽夸张,它有什么表达效果?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2)“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但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 皇帝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这段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说明了什么? (3)“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皇帝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不同,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4)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皇帝已经感觉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为什么反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1)这段话用概括、对比的手法写出皇帝爱新装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第一句强调的重点是“除非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用夸张突出强调皇帝爱慕虚荣、生活奢靡。 (2)联系课文对他爱好新衣的描写,不难看出,皇帝自己其实心很虚,他很怕自己看不见,被人知道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而且对自己是否聪明也不自信,所以他心里感到“不大自然”。 这段精彩的、一波三折的心理描写,把皇帝不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3)一句“骇人听闻”,一句“最可怕的事情”,两个“难道”的反问,都是皇帝心里所想,这几句心理描写,突出了皇帝极端恐惧的心理。他虽然什么也没看见,嘴上却极力赞美,而且用了“极”“十分”等程度非常深的修饰语。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相反,表现了皇帝的虚伪和骄横。 (4)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权威,他不能在公众面前暴露自己其实愚蠢和不称职,只好硬撑住,用“更骄傲的神气”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恰暴露了他的外强中干。 2.就童话中的皇帝形象,依据个人感知,在“一个 皇帝”句式中选用切合的形容词给皇帝以准确的标示、定位,并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如骄奢淫逸、昏庸虚荣、愚蠢无能、自欺欺人等。 小组讨论辨析,选定“自欺欺人”。童话以骗开始,又以骗结束,以至演出皇帝赤身裸体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看似荒诞无稽,而骗局却成功施展,一方面在于两个骗子毒辣地利用了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可以检验是否称职或愚蠢的奇怪特性,更主要的在于从皇帝到大臣,到满京城的人自欺欺人的心理本质。 六、课堂小结 《皇帝的新装》是一篇享誉世界的童话佳作。安徒生以他天才的想像,把皇帝、大臣本质的“丑”在并不存在的新装的“美”的比照中,展示得淋漓尽致。读过之后的笑声,恰是对以皇帝为首的一伙丑类的讽刺。 七、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完成下列题目: 1.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常通过丰富的 和 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教育。《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的作者是 (国家)作家 (姓名),他的童话作品还有 、 、 等。 2.下列句子不是心理描写的一项是( ) A.“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 B.“我要派我诚实的老大臣到织工那儿去。” C.“我什么也没有看见!” D.“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3.童话通过丰富的想像和夸张来叙写故事,表现主题。指出下列句中没有运用夸张手法的一句是( ) A.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 B.他们装作从织布机上取下布料,用两把大剪刀在空中裁了一阵子。 C.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D.(他们说)“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4.皇帝之所以不穿衣服在街上游行,因为他相信骗子的话(多项选择) ……( ) A.他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 B.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 C.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D.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 参考答案: 1.想像 夸张 丹麦 安徒生 《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 2.D 3.B 4.ABCD 八、布置作业 作家对故事结局的描写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留给读者很大的想像和思考的空间。愚蠢的皇帝在游行大典完毕后回到宫里,他会怎么办呢?是处死那说真话的小孩,还是从此悔过自新,把精力放到料理朝政上去呢?请展开想像的翅膀,学习安徒生夸张讽刺的笔法,为童话故事写一个别致的续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就课文的内容,如主题解读、特色写法等展开深入研讨,并以分角色朗读加深体悟。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小组成员相互传看,每组推举1~2篇有创新的优秀习作在班上交流,学生评议。 二、问题研讨 1.教师范读全文。 2.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骗子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 (2)写大臣、官员和皇帝三次察看骗子织布的情景,场面相同,但写法各不相同,试就其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进行比较。 (3)这场骗局是由一个小孩说出真相,这说明了什么? (4)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如果你身处当时的情境,会怎样做呢? (5)对于这篇童话的主题,你怎么认识?如果说它仅仅是揭露了皇帝及大臣们的丑恶灵魂,你如何看?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1)童话一开头就对皇帝嗜新衣成癖极尽渲染,两个骗子毫无顾忌、大胆行骗,竟在皇帝身上施展拳脚,正是抓住了皇帝的致命弱点。赋予奇怪特性的新装,不但迎合皇帝的虚荣,而且用以检验臣民,巩固统治,这样对皇帝就更具吸引力,骗局和皇权就结合起来。在骗局中揭露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的自欺欺人的恶行。 (2)三个场面类似而不同,情趣横生,刻画了皇帝和他的臣属丑恶可笑的嘴脸。①老大臣和官员察看织布的神态、动作各有不同。老大臣在惊奇之余,先是“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然后又一边称赞,“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最后则“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而那个官员只是“看了又看”,并没进一步的动作。②心理描写也各有不同。写老大臣用祈使句,表示他的可怜和哀叹;写皇帝则多用疑问句,表示吃惊和怀疑;官员用疑问句,年轻得志自我怀疑。③语言描写也各有特色。老大臣不仅反复称赞,而且答应要呈报皇上,表现了他的虚伪、自欺欺人,也再现他当时惶恐的心态。总之,三个人中对老大臣用了较多的笔墨描述。而对大臣的描述则是对皇帝的陪衬和烘托,揭露出整个宫廷,乃至整个社会说假话、互相欺骗、随声附和的恶习。 (3)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讲出真相:“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这句话既天真又大胆,既率直又肯定,符合孩子的身份。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孩子无所顾忌、直言不讳,因无私才无畏。相形之下,皇帝、骗子、臣民们说假话无不缘于自私自利。 (4)鼓励学生谈出真实、有创新的想法。 (5)对主题从社会学的角度作出的单一化阐释,传统归结为: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丑恶,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显然淡化了文章其他文化底蕴的开掘。 “最奇异的童话都是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出来的”(安徒生语)。《皇帝的新装》是对现实真相的无情解剖,揭露出社会的病态。但童话在浓墨重彩地嘲讽皇帝、大臣的极端虚伪之后,又描写了普通百姓,区别之处在于嘲讽程度的不一样,对前者是尖刻的,对后者则是善意的,毕竟百姓在小孩道出真情后有个艰难的转变过程,而促成这个转变的又是作为与成人对立面的无知无畏的“小孩”,而这种鲜明艺术对比恰揭示了受社会浸染的成人们虚伪的性格弱点。所以,鼓励学生对童话主题作出多元解读,如对人性的弱点——虚伪的批判。 三、分角色朗读 1.听朗读录音,揣摩人物心理,把握角色形象。 角色形象及语气特征提示: (1)旁白:语气亲切、自然,语调平缓。 (2)皇帝:语调傲慢、神情自负。 (3)骗子:油腔滑调,阿谀奉承。 (4)老大臣:老于世故,语调迟缓,故作镇定。 (5)诚实的官员:故作姿态,语调低沉。 (6)骑士们:随声附和。 (7)典礼官:讨好皇帝,语调温柔。 (8)百姓们:不敢说真话,心里明白。 (9)小孩子:天真单纯,高声叫了出来。 (10)小孩的父亲:说话坦然,但声音较低。 另:人物心理活动由角色朗读,声音可适当放低,似乎是自言自语。 2.选定、分配角色,进行朗读表演。学生简短评议。 3.讨论:听读之后,你受到什么启发和教育,有什么联想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1)说假话的人大多有私心杂念。 (2)昏庸无能的人常会任用阿谀奉迎、说假话的人。 (3)骗子骗人总是投其所好,满足被骗人的私欲和虚荣心。 四、课堂小结 一篇《皇帝的新装》,一场欺骗的闹剧,在嘲讽、讥笑过后,总觉诙谐中寄寓着严肃的主题,催促我们去思考人性中那份脆弱的、易受社会浸染的纯美,如诚信、无私,该怎样去呵护、去坚持,让心灵家园永远烂漫、秀美。愿这不会只是善良的翘盼。 五、课堂练习 比较《皇帝的新装》与西班牙民间故事《卢卡诺伯爵•赤身裸体的国王》,体味安徒生创作上的匠心独运。 多媒体显示: 故事梗概: 从前有三个流氓来见一位国王,说他们是织布的能工巧匠。他们特别会织一种料子,这种料子人人都能看得见,只要他有一个世人公认的父亲,他又真是这个父亲的儿子。但谁要不是他想像中的父亲的儿子,那他就看不见。这使国王大为喜欢,因为他以为借着这种纺织品的帮助,可以知道自己的王国里,哪些人是法定父亲的儿子,哪些人不是。这样,他便能调整王国中的许多事情。因为在摩尔如果他们不是父亲真正的儿子,便不能继承他们父亲的遗产。于是他下令召那三人进宫来工作。三人告诉国王,确保不搞欺骗,可以把他们锁在皇宫里,直到织完那段料子。这使国王非常高兴。国王由于对新布的“图案”和“色彩”什么也看不出,被一种死亡般的恐怖震惊了,因为他相信他不可能是他认作父亲的那位国王的儿子。他穿上了那看不见的衣服,骑着马在城中巡游,亏他运气好,那时正是夏天。 最后是一位照管御骑而自身又不担心损失什么的黑人走到国王跟前,说出了真话。 明确:《皇帝的新装》同原型相比,有三处重要的更动:一是在塑造人物方面。原作中的皇帝只是在故事情节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缺乏典型性,而安徒生童话中的皇帝则是一个典型形象。二是原作中说凡是私生子看不见衣服,安徒生把它改为“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笨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三是原作中由一个没有财产继承权的黑人来点破真相,安徒生则通过一个孩子之口来戳穿骗局。后面的两处改动,加强了童话细节描写的典型性。总的说来,《皇帝的新装》中的这些改动,使人物塑造和细节描写更加典型化,这样就增强了作品的教育性和艺术魅力。正因为如此,所以直到现在,人们批判那些自欺欺人的行为,往往还要引用那个没穿衣服、还自以为穿得很漂亮的皇帝的愚笨相来作比喻。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改编剧本。依照故事发生较为集中的皇宫、织房和由更衣室到游行广场三个场景编排幕次。 ●板书设计 皇帝的新装 (丹麦)安徒生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