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苏教版九年级)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 2、体味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 1、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 2、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对联,导入正课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生澜 诗圣杜甫笔下记载世上疮痍、民间疾苦的作品有哪些?《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春望》等,当然也包括我们今天要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简介创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三、朗读训练 1、学生自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2、朗读方法指导 ①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 ②韵脚读出延长音; ③以手指轻击大腿示拍子配合节奏法; ④边读边想象画面法。 3、进行朗读比赛 四、整体感知 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 明确 :1、描写了四幅画面:秋风怒号图 、群童抱茅图 、娇儿恶卧图、遥望广厦图 2、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五、感受秋天 1、先找出文中描写秋天的相关句子,然后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并感受其特征 2、把你所想象的场面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提示:围绕秋天狂风肆虐、乌云密布、大雨如麻、凄凉肃杀的特征展开想象 六、走进草堂 1、走进草堂看到了怎样的情形?找出描写的语句并感受其特征。 2、请位同学给我们当回导游,带我们去参观当时的草堂。 提示:草堂是一贫如洗的凄伤之地。千疮百孔、摇摇欲坠、摆设极其简陋、棉絮破旧不堪。 七、走近杜甫 把你想象中的诗人情形描述一下 提示: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外貌和表情入手描述 八、聆听杜甫 试想,堂堂一代诗圣,却落得如此境地。这是谁之过? 那颗千疮百孔的心此时又发出怎样的呐喊? 九、遥寄杜甫 此时此刻你想对杜甫说些什么? 十、以诗赏诗,向课外延伸 1、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政治腐败,贫富不均 2、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山河破碎,金瓯尚缺 3、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垂老别》) ——战乱中子孙亡尽的老汉愤然参军告别老妻的凄惨场面。 4、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孝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连年战争重新被征召的士兵的哭诉,这是人亡村衰、空寂萧条的那个社会的缩影。 5、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756年)) ——写安史之乱中逃亡和被俘长安的遭遇,痛诉妻离子散之苦。 6、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写战斗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就连老妇人也要被迫上战场。 十一、布置作业 如今我们生活的常州城内高楼林立,周边乡镇别墅幢幢,百姓安居乐业。假如杜甫看到这种生活情景,他会是什么心情?请发挥想像,从杜甫角度画一幅画,为画配小诗一首或一段心理独白。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