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名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在谈到自己写杂文目的时说:(请全班同学一起把这段话读一下)“现在是多么切迫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予反响或战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这就告诉我们鲁迅写杂文完全是时代的要求,斗争的需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正是这样应运而生。

    这篇文章写作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三周年,1931年9月18日后,短短几个月日本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拒绝了国民政府的请求,面对日本的铁蹄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资产阶级的〈大公报〉发表社论提出民族自尊力自信力已荡然无存,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在黑暗中愤起呐喊,唤起民族的自信力。

二、教师范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自由朗读、整理思路

    鲁迅的文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直是比较难懂的,这不单单是因为他跟我们有着难以跨越的时代代沟,更因为他的文章尤其是杂文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深刻的思想,灵活多变的语言。

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文章里作者所指的“有害的事物”是什么?

2、鲁迅是如何“立刻给予反响或战争”的?

1、提出社会上有人认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悲观论调(1、2两节)

2、▲直接反驳错误论调因为作者认为中国人失掉他信力,发展着自

欺力。(3-5)

▲论述我们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来间接反驳。(6—8)

    总结一下同学们刚才讲的这些内容作者先提出社会上有人认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悲观论调(1、2两节)接着通过分析直接反驳错误论调因为作者认为中国人失掉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3-5)

最后热情讴歌我们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这其实是一种议论方法,叫驳论,先树把子再把它打倒既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先破后立、先台后贬。

四、分析及反驳对方论点

1、什么是鲁迅所提到的“有害的事物”呢?请同学们朗读1、2两节

请同学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衢秋白曾对鲁迅的杂文这样评价“神圣的憎恶和讽刺的锋芒”,指向着一切敌人,以“燃烧着的猛烈的火焰在扫射着猥劣腐烂的黑暗世界”(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续言》)

2、要读出鲁迅特有的讽刺语调。哪些语言最具讽刺效果,我们要重点处理的呢?为什么呢?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为统治者服务的文字,不被统治者所允许的文字是不能公开的(举例:本文加点字曾被国民党检查机关删掉,为什么呢?生读这两句,穿插背景介绍,矛头直指戴季陶之流,烧香拜佛的伪爱国,实质是转移百姓视线,麻痹人民心志,针对性太强,所以要删掉)因此这个“公开的文字”实际上的是表面的,非主流的。

“总”:一贯的意思,刻画两年以前统治阶级盲目骄傲,夜郎自大的姿态。“两年前”是什么时候?九一八事变前,统治阶级目空一切,例:西方传教士和商人曾经将最先进的火枪和大炮赠送给乾隆,希望能够博得皇帝的赏识和好感,乾隆不但没有从中看到自己国家的危机,还将那些高科技产品诉诸高阁,直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才在仓库发现那些枪炮;蒋介石曾多次公开演讲提到我中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只”仅仅、唯一盲目崇拜外援的可怜姿态,背景穿插介绍。“国联”实质是一战几个资本主义大国调和胜利果实瓜分不均的产物,是不可能为中国“主持公道”的,但蒋介石却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发表演讲:“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把国联当作救命稻草,而不是对外敌奋力抵抗。

一味;沉迷于神佛的,自欺欺人的可笑姿态。作者虽然一再强调这三个事实并提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个观点,但是字里行间语言尖锐泼辣,漫画式地刻画了悲观者的脸谱。

3、针对悲观者的言论鲁迅的反驳也是毫不留情的,请同桌讨论:鲁迅是如何反驳的?

分析:自夸“地大物博”    ——信物     不是自信力的体现

      只希望“国联”      ——信国联   他信力的体现

      一味求神拜佛        ——信神     发展自欺力的体现

总结:因为这部分中国人,因为他们本来就没有自信过,何来失去?中国人失掉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有何危害?

4、鲁迅是个语言大师,他擅长造词,在这里他造了两个新词汇,哪两个?

他信力     自欺力

你觉得这两个词语造得好吗?

自欺力什么意思?有什么危害?

四、分析作者观点

过渡语:鲁迅先生是个不平则鸣的人,他文章的文章对敌人是投枪、是匕首;对于同志是春雷,是战鼓。在这里他以尖锐、泼辣的笔墨漫画式地勾画了悲观者的可笑嘴脸,对于悲观者的论调给予激烈的反驳并指出其严重的危害性,那接下来他是如何进一步唤起民族自信力的呢?请学生齐朗读6——9节

1、请学生评价:朗读得怎样?

2、朗读这部分内容我们要带有怎样的感情?(鲁迅的语言对敌人愤概,对英雄却无比的赞誉)这一节朗读时应注重什么语气?(坚定、激昂、赞美)请学生再读朗读

3、鲁迅指出,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里的中国人指那些人?举例子。处境如何?

第7节 “埋头苦干……舍身求法的人……” ……表明中国的脊梁又何止这些人呢?

读出什么感情来?----自信坚强

4、这些人有哪些共同特征?

---用鲁迅的话说是“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为了真理为了理想而奋斗不止,虽然“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

这里我想到了鲁迅先生在《华盖集》收录的一篇文章《最先与最后》这里有一段话: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年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然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鲁迅《最先与最后》收入《华盖集》) 

    5、这里的脊梁指的是那些人?跟课文的脊梁一样吗?

一样,都为了理想、信仰执着地追求着。

举例子:

1931年9月到12月曾发动过三次大规模的学生请原运动

总结:虽然现实的黑暗令人窒息,麻木的民众令人失望,但始终有那么一批批人敢于冲破铁屋子令军呐喊。因此,“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污蔑” 朗读指导(读出愤怒)

全班齐读最后一节

7、这里的中国人指那些人?

8、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野草》)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他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以为同志,是自引以为荣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总结:

   正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说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予反响或战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在这里他毫不避讳地将矛头直指社会的焦点问题,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中国人有没有失掉自信力?尖锐犀利地批判了悲观者的所谓论调,热情洋溢地赞美了那些为了理想为了民族独立奋斗不止的中国的脊梁。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