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苏教版高一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手机版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学生能了解欧•亨利式结局的妙处。  

2.        能力目标: 

(1)      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2)      能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        情感目标: 

(1)     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2)    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二、  教学重难点: 

1.        学生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2.        能理解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三、  教学方式:文本研习 

四、  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秋天到了,不知大家是否留意过教室外边树上的叶子?有这么一片小小的树叶,却联系着两个人的生命。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欧•亨利笔下这片神奇的叶子。

(二)亮标

   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大家首先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解题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作者欧•亨利)

介绍作者: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他的大部分作品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的作品往往有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出人意料的结局(欧•亨利式的结尾),故事奇特又耐人寻味,情节动人而笔触细腻。

(四)学生阅读文章 

(那么我们下面就一起来领略他的文章,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环境、人物、情节。阅读的时候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研读)

1明确:引导学生从环境、人物、情节角度进行概括总结  

环境: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古色古香  穷苦

人物:贝尔曼    琼珊   苏艾    医生   ——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情节: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 

注:设置这一复述的环节,让学生能够熟悉小说的情节,同时能够抓住文本,提炼出小说三要素并概括出其特点 

(情节的发展离不开时间的变化,那么大家下面找出有关时间的句子,并且注意和这一时间有关的人和事)

2.让学生找出时间线索和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明确: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十一月:琼珊病倒; 

第一天:琼珊病重;贝尔曼画叶; 

第二天: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琼珊转好,贝尔曼住院; 

第四天:琼珊脱险,贝尔曼去世。 

注:这里有两条线索,学生对于琼珊病情的那条线索很容易通过老师引导找出,但是对于贝尔曼何时画藤叶则需要老师启发学生从最后一段医生的话里“他还肺炎,只病了两天。”找出。

3.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是由什么将其串在一起的呢? 

明确:正是这片常春藤叶才将琼珊和贝尔曼联系到了一起。 

注:对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会答到“苏艾”上,但是如果不是常春藤叶,仅有苏艾并不能使情节得以发展,推动情节的关键正是这最后一片叶子。 

4.引导学生对叶子展开探讨研习。 

  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叶子虽然是假的,但它对琼珊和贝尔曼却有不同的含义。大家可以讨论思考这个问题)

画出的叶子,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其内涵:

第一, 对琼珊来说,这片叶子是支撑琼珊活下去的精神支点;

第二,对贝尔曼来说,是绝笔和杰作;

第三,从整片叶子中,我们能看到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看到了贝尔曼高尚的人格和善良的品德,从这片叶子中,我们看到的是人间的真情真爱,人性之美的光辉

5. 欧•亨利式结尾的探讨

(1)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创造者? 

贝尔曼冒雨画叶子可能吗?符合贝尔曼的性格吗? 

明确: 

初见贝尔曼: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牢骚满腹 

——一个穷困潦倒、失意消沉、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的老画家。(外貌描写) 

又见贝尔曼: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语言描写) 

联系课文: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姗”“可恶的叶子” 

重见贝尔曼(结局):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爱心(侧面描写) 

联系课文: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苏艾:。“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结论:贝尔曼冒雨画叶子,符合他的性格的发展,他原本是一个虽然平凡、潦倒、失意、好高骛远的老画家,但是他具有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而最后的结局恰恰又使贝尔曼的人格得到升华,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爱心,具有崇高的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 

注:让学生在对贝尔曼的形象进行分析时,能抓住外貌、语言、侧面多角度展开。对第二次的语言描写的赏析,老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来进行体验。

(2)探讨:叶子的不落?

 (现在,我们都知道最后的树叶是假的,那么前面有没有伏笔呢) 

文中有没有暗示最后的一片叶子是假的?有伏笔吗? 

明确:有,文中有三处伏笔。 

“仍旧有一片常春藤叶贴在墙上”的“贴”字。 

“黄昏时,孤零零的藤叶依旧依附在茎上。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那片常春藤叶仍在树上。” 

“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 

注:是作为欧•亨利小说结局的鉴赏而提出的。这个问题应提示学生在文章后半部分找出有关叶子的句子,再来分析。。

( 刚才我们一起从人物和结构上分析了欧•亨利的文章美妙,下面我们再一起简要了解他的语言风格)

6.欧•亨利小说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风格上,结合小说第四、五自然节,让学生来品味鉴赏。

比如:“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明确: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笑”。 

(五).总结:欧•亨利笔下这片小小的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在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坚强支柱。          

       琼珊因有生的信念、对自己生命的珍爱而活了下来;老贝尔曼因对他人生命的珍爱,虽然死去,但精神至今感动人心,他的生命通过那片永恒的叶子在琼珊的身上得到延续,他活在了人们的心里。

同时她也告诉我们:不管面对什么困难、挫折,永远不要放弃,坚持,一直坚持下去,总能看见风雨后灿烂的阳光。

(六).拓展训练

欧•亨利作为短篇小说的巨匠,以其独特的构思向我们讲述了关于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故事,换个角度,如果让我们来讲述一个关于老贝尔曼的故事,你觉得哪一个情节必不可少? 

请用你手中的笔补写出这一想象的情节。 

要求:1、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 

           2、有适当情境描写。 

明确:引导学生得出“贝尔曼在风雨中画叶子“的情节必不可少,最震撼人心。 

补写举例:老贝尔曼喝完最后一口松子酒,嘴里还泛着酒味,并不时嘀咕着“可怜的孩子哪!”他缓缓地走向那堵墙,手里拿着几只用秃了的笔和那块已经褪了色的画板……他吃力地爬上那把梯子,衰老的身体在风中颤抖着,风雨无情地灌紧了他单薄的衣服,但此时的他却无比清醒,他执著地用那画笔在墙上一笔笔画着,那星星点点的黄色和绿色的颜料在风雨中熠熠生辉……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并交流,加深学生对老贝尔曼这个形象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

第一天:琼珊病重,贝尔曼画叶; 最后   琼姗   : 精神支点

第二天: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  的                                                         

第三天:琼珊转好,贝尔曼住院; 常春   贝尔曼 :绝笔和杰作                                                      

第四天:琼珊脱险,贝尔曼去世。 藤叶

珍爱生命   关爱他人

七、教后反思

     老师讲的多,学生思考的较少。学生参与的较少,应多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思考。还有,是否可以大胆的让学生提问题,让学生互动。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