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谈诗》(苏教版九年级)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内容。 2、能联系时代背景,读懂诗人的感情,读出诗歌的意境。 3、能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教学过程 模块一:课时目标 老师出镜:导入 诗人顾城的代表作《一代人》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诗歌只有短短的两句:PPT1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一代人》 这首诗该如何理解呢?(明确:抓住“黑夜”、“黑色”以及“光明”,我们可以理解到这一代人追求光明的本性是多么顽强,即使是在最黑暗的环境中生成,但他们追求光明的本性也不会磨灭。黑暗的巨大和善性的顽强在对比中得到了彰显。 一代人被浓缩成一个不屈的形象,无尽话也被浓缩成短短的两行诗。 其实不仅是顾城,有很多的其他诗人作家身处黑暗,也在顽强的追寻光明,像古代的屈原、杜甫,现当代的鲁迅、鲁藜等等。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鲁藜,去体味身处黑暗的他对光明的渴求。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是: PPT2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内容。 2、能联系时代背景,读懂诗人的感情,读出诗歌的意境。 3、能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模块二:诵读品味——音读 一、音读 首先请同学们自己大声朗读这首小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PPT3 诵读品味 一、音读 朗读《一个深夜的记忆》,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朗读、交流,时间约2分钟) 模块三:诵读品味——意读 二、意读 相信刚才同学们一定读得很认真。但学习一首诗,仅仅读准字音和节奏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读懂它的内涵,了解的意象,感受它的美丽。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作者在那个“深夜的记忆”。请再读《一个深夜的记忆》,勾画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所呈现的画面。 PPT4 诵读品味 二、意读 再读《一个深夜的记忆》,勾画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所呈现的画面。 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相信同学们都经过了认真的思考,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诗歌中先后出现的意象有:月光、阳光、深夜、风、月亮、黎明、河岸、山影、流星以及抒情主人公作者。这一切的一切绘成了如画般的美丽PPT4:门前清幽的月光,远处有黑色重墨的山影,山影之上是弯弯的月亮。寂静中,有风,吹动了月亮的弯弦,有星,划破天空,跌落旷野。天好大,地好大,一片沉静中,我如此清醒而寂寞。 PPT5 门前清幽的月光,远处有黑色重墨的山影,山影之上是弯弯的月亮。寂静中,有风,吹动了月亮的弯弦,有星,划破天空,跌落旷野。天好大,地好大,一片沉静中,我如此清醒而寂寞。 画面中的一切是如此美丽又是如此清冷而寂静,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再读这首诗,这次,要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要读出这份属于夜晚的清冷与寂静。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阅读、交流、朗读,时间约4分钟) 模块四:诵读品味——情读 三、情读 刚才大家带着想像读,把简练的诗歌就读得丰满起来了。如果我们能再一边读一边思考,那就能让诗歌从丰满走向深刻。思考什么呢?要思考意象的象征意义,思考诗人在字里行间渗透的感情,思考诗歌的意境。 PPT6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那本诗是怎样把诗人的情与眼前的景有机融合的呢?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这一点,老师给大家链接了一些资料。 PPT7 鲁藜(1914-1999)福建省同安县人。三岁随家到越南侨居,1932年回国,同年参加革命,开始写诗。他的诗富于哲理,诗风纯真清丽,是我国“七月诗派”的卓越代表。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鹅毛集》、《鲁藜诗选》等。本诗选自《醒来的时候》,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除了他身处的延安是解放区之外,整个中国大地还处在一片黑暗之中。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老师提供的资料,再把诗歌好好地读几遍,注意体会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诗歌的字里行间中所蕴涵的诗人的感情。最后,请同学们以在原诗旁加批注的形式写下你独到的感悟与发现。 老师先抛砖引玉,为第一小节加了一点批注。 PPT8 月光流进门槛 1、月光点出这是深夜,渲染一种寂寞的心态; 2、在普通人的世界里,月光总是寂静的东西,而这个“流”字却使其具有了动态感; 3、流进的是“门槛”,在这里,诗人将月光引到自己的屋子里,它将在屋子里与诗人展开对话。 建议:可在意象下加“ ”,在重读的字词下加“•”,在引起关注的词语词语下加“ ”。可在每段下面加段评。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阅读、写批注、交流讨论,时间约15分钟) 相信同学们经过写批注,一定对这首诗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下面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讨论。 PPT9 一个深夜的记忆 鲁藜 月光流进门槛 我以为是阳光 开门,还是深夜 不久,有风从北边来 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 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当作者看见流进门槛的月光时,说“我以为是阳光”,这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件很荒谬的事情,在深夜里,看到月光,作者却认为是阳光,难道作者真的这么这么傻吗?不是,就像李白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是近视眼吗?不是,他这是有意而为之,将深夜里自己的寂寞借助于月光和寒霜表现了出来。而在这里,作者在理智上很明显地知道和确认这是月光,他的情感却使他相信这应该是阳光,凄清寂寞久了,太需要阳光了,需要阳光的温暖,需要在阳光下晒一下,感受一下阳光带来的舒展的心情。现在是月光变成了阳光。下面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诗,读出作者的惊喜与期盼来。 PPT10月光流进门槛 我以为是阳光 可是接下来,却是惊人的一转,说“开门,还是深夜”。让读者期待的心在刹那间落空。期待着阳光,可现实却依旧是深夜,对作者来说,这该是多么沮丧的一件事情。当作者在空想可能到来的美好岁月的时候,却知道了这是虚假的。好比在睡梦中,我们来到了天堂,像尽情的享受天堂的美好时光,却被告知这不是天堂,这是地狱。 一个“还是”包含了几许无奈,几多惆怅!PPT10 PPT11开门,还是深夜 那是不是就没了任何希望了呢,作者并没有到此结束。接下来的“不久,有风从北方来/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作者在发现这是深夜之后,有了片刻的沉思,也许是在悲伤。感受到了带有寒意的“北风”,大家注意,像我在前面提到的“月色”一样,在诗歌传统中,北风是有自己内在的含义的。PPT12在朱自清的《春》的开头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东风带来的是春天,是温暖和希望。而北风,尤其是北方的风,是凛冽刺骨的,它带来的是万物的凋零,死亡和荒凉。但是雪莱在《西风颂》中有一句名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的,黑暗过去之后,必然就是光明。冬天过去之后,必然就是春天。 PPT12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春》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西风颂》 诗人是最为敏感的一个群体,当所有的人都在为冬天和黑暗而感到忧伤的时候,诗人却是“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PPT13 不久,有风从北边来 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 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这是诗人仰望天空所见到的场景,于是诗人不由自主地将视线转向黑暗的大地。PPT14 “河岸被山影压着”,“压”字给人一种很沉重的感觉,让人喘不过气来。这与前面实际上也形成了一种对照。面对天空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希望,看到了即将到来的黎明。但是当我将目光转向无边的黑暗的大地的时候,我却发现自己还处于一种受积压的状态中。 但接着作者又看到“有星流过旷野去”,在诗的词汇中,“星‘也是一种很有意味的景物。在这里星是希望,带给了作者勇气和信心。这颗星星的光虽然很微弱,但它却为旷野增添了亮色。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面对无边黑暗的寂寞大地,面对着月亮和星,作者感觉到了永恒的寂静,在这清冷的夜里,只有自己在思考。这里并不是作者的吹嘘和夸耀,而是对自己的期望。这使我想起了王富仁评价鲁迅的一个词“守夜人”,作者想扮演一个守夜人的角色。在所有的人都沉睡的时候,让自己保持清醒。这两行诗,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强烈地盼望黎明以后发现夜还正深以后的失望,但只是失望而不是绝望,这是看清现实以后的一种冷静和成熟。 PPT14 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老师出镜:电影《死亡诗社》中基丁老师曾如是说:“写一首诗,就是抒发一段情感,表达一份思想,展现一种人生;而读一首诗,则是进入一段情境,品味一份哲理,感受一种人格。”所以我们要读好一首诗,不仅要读清字音,理解内容,更要走进诗人的内心,感动着他的感动,思考着他的思考。在这里,老师想给大家再支一招 PPT15 设身处地→触景生情→情景再现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请同学们想象自己就是鲁藜,在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在那个清冷的夜晚,我长夜难眠,看见: PPT16老师配乐朗读诗歌 PPT16 诵读品味 三、情读 画面与音乐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揣摩,配乐朗读,时间约2分钟) 模块五:课后学习 老师出镜:同学们入情入景的朗读结束了,感动和震撼仍在继续,而真正的思考才刚刚开始,老师在备课时曾在网上看到一个叫蔡骞的同学在他的博客日志上这样来阐述这首小诗所带给他的思考 PPT17 鲁藜之作《一个深夜的记忆》能让人从忧郁,静谧的气氛中感受到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对现实的处之泰然。诗人代表那个时代的呼声,仔细地感应了那个时代的脉搏。 ——蔡骞 请简要谈谈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给你带来的思考。 友情提示:可从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等话题中任选其一,谈出自己的思考与认识,注意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辨析评价,理清作者评论诗歌的思路和他对鲁诗的独到的见解。 2、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作者的观点作出自己的评价。 3、归纳评论的写作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歌评论。 教学过程 模块一:课时目标 老师出镜:导入 各位同学,大家好!老师很喜欢这么一首小诗,题目叫“偶然”,其中有这么几句:你我相逢在黑暗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今天,我们将继续走进《诗人谈诗》,去感受两位诗人交会的一刻,去领略在那一刻,他们“互放的光芒” ! 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是: PPT1 学习目标 1、通过品读辨析,理清曾卓的诗歌评论的行文思路和他对鲁诗的独到的见解。 2、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作者的观点作出自己的评价。 3、通过对比阅读,归纳评论的写作特点,并学习如何表达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 模块二:品读欣赏 在《一个深夜的记忆》中,诗人鲁藜用他那颗敏感细腻的内心为我们记录了那一夜他突然醒来的所见所思,接下来我们去看看诗人曾卓是怎么评价这首诗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PPT2 请自由阅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画出作者对诗歌的评论,并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阅读,叙述交流,时间约8分钟) 相信同学们完成得都很出色。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对比阅读文章的第四小节和诗歌的第二小节,诗中先后出现了风、月亮、河岸、山影、星等意象,而文章第四小节作者进行评价的顺序则出现了一些细微的变化,先描绘“月光下的旷野”以极言其静,再指出“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这里对“夜的沉静”和“动态感”之说,就是他独到的见解,对诗歌创造性的分析。 而且,作者曾卓巧妙地把星和风声组合在一起,一有形无声,一有声无形,作者用自己的联想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使动者成为反衬夜的沉静的参照物,而夜因他们有了动感。 其次,在曾卓笔下,“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这是原诗字面上没有出现的意境。是作者的发挥,从而使诗的主题意蕴进一步加深了。 模块三:疑义与析 同学们学习了这两篇课文,肯定也有自己的看法,请结合自己的积累,阅读屏幕上的这段赏析文字,来评价这位同学写得怎样? PPT3 《一个深夜的记忆》是一首精练、含蓄的小诗。通过完整的结构和清晰的思路来表明诗人诗情流动的轨迹,诗人借助于月光、流星、风声来表现月色幽美景色,从而抒写了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曾卓的诗歌评论结构严谨,见解独到。不仅交代了作者写作的原因:诗人鲁藜是他的好友,所以“偏爱”鲁诗。并以简练明晰的文字阐述了自己对鲁诗独到的见解:它具有“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交流评价时间约8分钟) 同学们讨论得一定很热烈,其中一定不乏许多见仁见智的观点。老师也想就其中的几句话和大家进行一个探讨。 PPT4 《一个深夜的记忆》是一首精练、含蓄的小诗。通过完整的结构和清晰的思路来表明诗人诗情流动的轨迹,诗人借助于月光、流星、风声来表现月色幽美景色,从而抒写了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曾卓的诗歌评论结构严谨,见解独到。不仅交代了作者写作的原因:诗人鲁藜是他的好友,所以“偏爱”鲁诗。并以简练明晰的文字阐述了自己对鲁诗独到的见解:它具有“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诗人诗情流动的轨迹究竟是什么呢?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诗歌先写月光引发的错觉,再写“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再写月光下眺望所见的景物,觉得“我是最初醒来的人”。这种变化过程,表达了人们对光明的渴望之情和赢得光明的乐观情怀。 诗人描写的是月光和月光下的景色,但不是为了表现景物自身的美,而是借以表现革命战争年代人们美好的心灵:盼望“黎明”,渴望光明而又乐观的情怀。 诗人不是因为鲁藜是他的好友而偏爱他的诗,这在曾卓《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一文的最后一小节已做出了回答。诗人如是说: PPT5 我欢喜这首小诗的宁静而深沉的意境,这在一般新诗中是少有的。它反映了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经受过战斗洗礼的诗人的纯净、乐观的心。 那我们究竟该怎么来理解这个“宁静而深沉的意境”呢? PPT6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让我们再次浏览课文,PPT7曾卓所认为的“宁静”既指 “月光下的旷野”的静,又指“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对夜的沉静的反衬,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而“深沉”的意则是指:作者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 PPT7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静 宁静 境 以动衬静 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 深沉 意 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 模块三: PK名家 老师出镜:经过了刚才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相信同学们对这两篇文章一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实善于向权威学习,是一种品德,而不惧权威,也是一种勇气。 PPT8 请同学们再读原文,把你认为与作者的见解不同的地方拿来共同鉴赏。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阅读、交流、鉴赏时间约5分钟) 相信同学们一定提出了许多自己的见解,老师为大家的这种勇于质疑的精神鼓掌。其实,老师在阅读这两篇文章时,也存在着与诗人曾卓不同的见解,现在,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鉴赏辨析。 PPT9 原诗: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曾卓评议:这里的诗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仅是指他自己。 而老师认为:“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面对无边黑暗的寂寞大地,面对着月亮和星,作者感觉到了永恒的寂静,在这清冷的夜里,只有自己在思考。这里并不是作者的吹嘘和夸耀,而是对自己的期望。这使我想起了王富仁评价鲁迅的一个词“守夜人”,作者想扮演一个守夜人的角色。在所有的人都沉睡的时候,让自己保持清醒。这两行诗,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强烈地盼望黎明以后发现夜还正深以后的失望,但只是失望而不是绝望,这是看清现实以后的一种冷静和成熟。 同学们,你们同意谁的观点呢,记得向大家阐述你解读的理由哦。 老师出镜:同学们都说得很有见地,的确,由于我们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情感不同,价值观不同,知识储备也有不同,鉴赏角度也有不同等等原因,造成了我们在阅读诗歌时会有不同的感悟和见解,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观赏圆月的人就有一千个月光下的故事”,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读者在阅读文章,甚至观看电影、电视时一定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而且能自圆其说,切记不要人云亦云。 模块四:学写评论 老师出镜:曾卓,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他以诗人的身份写下的这篇对鲁蓠的《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虽然只有五六百字的篇幅,却以其精练明晰的文字,深刻独到的眼光,为我们如何阅读和评论诗歌打开了一扇门。下面让我们再读这篇评论,向诗人曾卓请教一下诗歌评论究竟该怎么写呢? PPT10 学习曾卓的评论方法 表达“偏爱” 阐发意境,探索情感(要“画龙”更要“点睛”) 概括评价 在“阐发意境,探索情感”的过程中,如果把对原诗画面、内容的阐述称之为“画龙”的话,那么,作者独特阅读感受的阐述,对诗人情感合情合理探索,则成了这篇评论文的点睛之笔,我们学写诗评,就不仅要满足于把“龙”画得形具,更应学会“点睛”,使它“神备”。课后,就请同学们运用这种评论方法,自读鲁藜的《泥土》,从自己独特阅读感受出发,写一篇题为“中学生谈诗”的评论。要求: 1、对诗的理解要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会。 2、要进入诗的意境通过自己的独特感受产生联想,进一步丰富诗的内涵。 3、要做到简练明晰。 PPT11 泥土(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写于1945年12月 自读鲁藜的《泥土》,从自己独特阅读感受出发,写一篇题为“中学生谈诗”的评论。 老师出镜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