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教案(语文版高一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的 一、结合历史材料诵读课文,初步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 二、积累文言词语; 三、分析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引导分析战争胜败的主客观原因。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积累、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交战双方胜负的主、客观原因。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句诗,大家一定还记得,这里的“王”指的是王导家族琅琊王氏(王羲之家)和谢安陈郡谢氏,此二人都是晋代的名相。 谢安是当时的美男子,他的小儿子谢琰,从小就“美风姿”,琰的第三个儿子谢混长大后“风华江左第一”,是那个时期江南第一美男子,诗也写的好。清华大学的校名“清华”二字就出自他的诗句“水木湛清华”。因而谢家的后代被称为“芝兰玉树”,这个成语后用做对别人子弟的美称。 谢安不仅仅是风姿俊郎,他还指挥了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让我们通过课文更多的了解他。 二、检查预习,初步了解《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重点掌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负责编纂,书名意思:“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旨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三、诵读课文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学生讨论,写出前秦和东晋交战双方的人物表。 (教师可以制作powerpoint,如下图所示,逐项单击显示,以便学生更深入了解课文) 四、布置作业 整理本课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第二课时 一、检查、总结作业 (一)通假字 1.年二十已下“已”通“以” 2.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通“娴”,熟悉,精通 3.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阙”通“缺”,缺少 4.帅精兵五千趣洛涧“趣”通“趋”,奔向 5.秦军逼水而陈“陈”通“阵”,列阵 (二)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 名词作动词 2、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 3、栅淮以遏秦兵 4、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 5、使不得上 6、时方与客围棋 使动用法 7、若败其前锋使……失败 8、欲不战以老秦师使……疲惫 9、击成,大破之使……失败 意动用法 10、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把……视为讨厌和痛苦的事 (三)特殊句式 1、 非汝,谁与成之宾语前置 2、士卒死者万五千人定语后置 3、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状语后置 4、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被动句 5、马倒,为晋兵所杀被动句 二、分析人物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提到,淝水之战,前秦兵马声势浩大,令东晋朝廷吓破了胆。宰相谢安更是以逃避的姿态来躲避现实。谢玄来找他下命令,他就说已经有了别的安排。后来再找他,他干脆跑到山里面去游山玩水了。 1.谢安真的是因为害怕而逃避现实吗?你如何看待谢安出游山墅,围棋别墅的做法? 教师明确:不是害怕。谢安围棋别墅,外示镇定。正是如此,才稳定住了东晋君臣上下的心,而北府兵的士气也十分高涨.这对当时来说,是最正确的做法了。 2.结合课文中甲段和补充的二篇文言文语段,你认为谢安是什么样的人? 【甲】 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申。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别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 ……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补充文言语段 【乙】谢太傅盘桓东山 谢太傅盘桓①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旺,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世说新语•雅量二十八》 注释:①盘桓:滞留不进的样子,这里指隐居。 【丙】惮其旷远 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祚②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③。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世说新语•雅量二十九》 注释:②祚:皇位,国统。③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还像洛阳书生那样,吟诵嵇康的“浩浩洪流”诗句。 教师明确:谢安:行事镇定自若,举重若轻。 ①大兵压境时“夷然”答曰,既而“寂然”。 ②诸将急迫时,出游山墅,聚朋围棋,游至夜还。 ③闻捷报,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谢太傅盘桓东山、惮其旷远,是谢安年轻时的事。这里面,“如果这样惊慌,那就回不去了”,于此可以知道谢安的器量,足以镇服朝廷内外。难道惊慌就能解决问题?难道偏要沿阵以待,举国上下如临大敌?那样就能打败苻坚?谢安一生都是推崇老庄的,举重若轻,是他一贯的作法。而想一想,这做法是很正确的,甚至对现代人做事来说,都是很有帮助的 三、拓展探究 淝水之战是我国军事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这场战争以符坚的强盛始,而又以符坚的失败止。有人认为以前秦强大的军事力量,苻坚的失败是偶然,也有人认为苻坚的失败是必然的,你认为前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偶然原因还是必然结果? 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原因。 1.符坚,性格决定命运。符坚有善良、脆弱的一面。但性格中更突出的是狂妄、专断,不听重臣,不得人心。 从苻坚的轻信用人看,用人之时已经埋下了失败祸根。这是战争失败的必然因素。 ①误用鲜卑族,羌族首领慕容垂、姚苌。这些被压迫的异族分子时刻都在伺机反抗,夺的苻坚的江山。②任用东晋梁州刺史朱序为度支尚书,朱序人在前秦心在东晋。在淝水决战苻坚“少却”时,故意发布“秦兵打败了”的错误信息,引发秦兵退乱,乘机反抗苻坚。③征用“良家子”即汉族富裕子弟参战也是一误,一来他们吃不了苦,不善作战;二来他们不愿与东晋汉人同胞作战。故此,只要有机会便逃,毫无战斗力。 2.偶发因素未尝不是致命要害 ①八公山草木皆兵。洛涧一战,苻坚损兵折将本已伤了锐气,然而八公山触“木”惊“心”,使他陷入极度恐慌之中,他的自负自信开始被自恐瓦解,变得更加狂噪。所以,当决战时刻东晋布下圈套,诸将皆看出不可信,而他却像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徒,根本看不出,听不进,作出急于取胜的错误决定。八公山上草木在特定情况下,给苻坚的心里打击直接影响他后面的决策。 ②风声鹤唳丧胆气。在突然撤退,主帅被杀,晋兵紧逼的非常时刻,恐怖的风声与凄厉的鹤鸣所形成的环境压力,对早已极度惊恐的前秦逃兵来说,具有催命的心理威慑,客观上加剧了前秦的败亡。 ③误导瓦解军心。苻坚撤兵旨在让晋军过河至半时,猛力扑杀,一举歼之。前方刚撤,朱序便陈后大喊“秦兵打败了!”在众兵不知真相的关键时刻,如此误导,牵一发而动全身,立马动摇了秦兵之心,瓦解了斗志,打乱了全局。这么多的偶然因素同时产生也是偶然因素。 必然带出偶然,偶然导致必然。战争无小事,任何一个细小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四、总结 题淝水之战 谢家玉树安东晋,外和内稳解国难。 英雄梦断新平寺,前秦末路淝水边。 补充资料 文言文参考译文: 【甲】文:那时,秦兵气势旺盛,都城震恐。谢玄进京向谢安问计,谢安十分平静,答道:“我已经另有安排。”接着就不说话了。谢玄不敢再说什么,就请张玄重新向谢安问计。谢安于是命令驾车到山间别墅游玩,亲朋都齐聚一起,谢安与张玄下围棋赌博,以别墅作赌注。谢安的棋艺平常比不上张玄,这天张玄害怕了,便旗鼓相当,赢不了谢安了。谢安于是登山游玩,深夜才还。 …… 谢安得到驿书,指导秦兵已败,当时正跟客人下围棋。叠了驿书放在榻床上,一点喜色没有,照常下棋。客人问他什么事,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下完棋回到内宅,跨过门槛的时候,连木屐的齿牙碰断了都没有发现。 【乙】文:谢太傅(谢安)隐居东山时,和孙兴公(孙绰)等人乘船出海游玩。突然风起浪涌,孙绰、王羲之等人神色惊慌,提议叫回去。太傅这时兴致正旺,吟啸不语。船夫觉得太傅散淡高兴,就继续向前划去。不久,风越发大了,浪也猛起来,众人都大声叫嚷,坐立不安。太傅徐徐说道:“如果这样惊慌,那就回不去了。”于此可以知道谢安的器量,足以镇服朝廷内外。 【丙】文:桓公(桓温)埋伏好甲兵,摆下宴席,请朝中的大臣都来赴宴,准备趁此杀掉谢安、王坦之。王很害怕,问谢安:“有什么办法吗?”谢安神色不变,对王坦之说:“晋室的存亡,在此一行。”于是和他一起赴宴。王坦之内心的恐惧,越发在脸上显现出来。谢安的沉着从容,也更是表露在外表。他望着台阶,走到座位上,还像洛阳书生那样,吟诵嵇康的“浩浩洪流”诗句。桓温被谢安的旷达高远的气度所慑服,就急忙撤掉了伏兵。王坦之、谢安以前齐名,自此以后,二人的优劣就分辨出来了。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