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审题立意妙法(人教版高三)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第一讲 审题立意——话题作文审题立意妙法 目标与要求 掌握审题的主要方法: 1.四步审题的方法.2.分项类比法审题. 掌握立意的主要方法: 1.议论文的联想法。2.记叙文的标新立异法,以小见大法、结尾的开掘法. 规律与方法 话题作文是材料作文的一种.它的主旨或寓意往往是比较明显的,但在实际考试中,离题者并不少.什么原因呢?主要是有些考生审题上出了毛病.因此在训练话题作文写作的时候,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审题问题. 话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随着高考作文题目的日趋开放,从1999年起,出现了更为开放的“话题作文”形式,它限制因素减少,提示因素增多。从最近几年话题作文的发展变化看,文体不限了,题目自拟了,但审题的难度丝毫没有减轻.话题本身不是写作的题目;题目要求考生自拟.怎样在自拟题目之前做到考试说明中的“切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呢? 1.四步审题法 高中比较复杂的议论文,主要体现在命题内涵比较丰富,具有思辩色彩和哲理性等方面.其中材料作文,要求学生根据某一事、名言警句、诗歌,图画以及寓言故事等内容加以联想,得出正确的寓意后才能作文.这样,难度增大了,因此,审好题,就成为写作的关键. 考场上,同学们可以把审题的思路分为四步; 找、 析、 辨、 提 (1)找——找材料的诸要素。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所给材料中提取最能反映主旨的要点。由于高中作文较为复杂,材料要点往往不只一个,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所以审题的第一步,先得找准要素. 例如 一片树叶,在空中与一只鸟并排飞着。“瞧,我能像你一样飞啦!”树叶十分得意地对鸟儿说着.一会儿,风停了,鸟仍在飞着.而树叶却一头跌入了下面的河里。 步骤:审题时,同学们要先把这则材料阅读一遍,做到读懂、读全,准确领会材料内容.然后,找到材料的关键语句——一要累,以把握材料的精髓,分析这个材料,要抓住:一.鸟和树叶齐飞;二、风停了,鸟仍在飞着,而树叶却落下来. (2)析一对材料要点的因果进行分析。 这一步,学生应采用因果联想的方法对原材料进行由果推因或由因推果的思考.这一思维过程,实际上包括丁这样两步:一是找结果,二是找原因.这种思考为后面的提出观点做了准备。例如上面的这则材料,我们可以这样思考:为什么风停了,鸟仍在飞,而树叶却落下来?进而,要求同学们分析原因:一是鸟儿能飞因为它具有飞的本领,二是树叶跌落是因为它不具有飞的本领,而只是依赖外部条件. (3)辨——分辨材料间的关系。 学生应辨析材料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从这则材料采看,应明确:鸟之所以能够飞是因为它具有飞的条件(内部条件),而树叶不能飞是因为它没有这种条件,只凭外部条件(外因)是不能取得成功的,由此可见,这则材料讲的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4)提——提出中心论点。 这一步是根据(2)由果推因,进一步推导出其中的“理”的过程.这个“理”,可以说就是作文的中心论点.(当然,有时推导出来的“理’不止一个,要选出最适于自己论述的一个)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这则材料谈的是内固外因的关系问题,因此推出的论点为: ①事物的发展取决于内因。 ②人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成功。 ③只有自身具有能力方可实现理想. 2.分项类比法 这种方法是借助联想中的相似部分而进行的。相似联想是由对一件事物的感知引起的和它在性质上或形态上相似的事物的联想.作为议论文中的这种联想,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是由此及彼,即由这一事物联想到另一类属性相同的事物;第二步是推论:引申出一个新的观点来。其中的由此及彼的联想是关键,它对观点的正确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审题中的分项类比就是利用这种联想的相似性而纠正错误的一种方法. 同学们在审题时出现的主要错误之一是类比不相似.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采用分项类比法:在审题时将中心论点写出来,然后,把找出的要素与要用的事实论据采用画表的方法进行类比.其表如下: 文章的中心论点:―――――――――――――――――――――――― 序号 材料要素 论据A 论据B 1 2 例如 有这样一则写作材料:居里夫人把伦敦皇家协会奖给她的一枚金质奖章给女儿玩.采访的客人十分惊讶:“夫人,您怎么把这么贵重的奖章给孩子玩?”居里夫人说,“我是故意给她玩的,我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如同玩具.如果让孩子躺在父母的荣誉簿上,她将来必定一事无成.”由于居里夫人的良好教育,24午后,她的女儿伊雷娜也获得了诺贝尔奖。 这个材料我们怎样审题呢? 第一步,按“四步审题法”找到这个材料的要素: ①居里夫人对人类有着卓越的贡献. ②正确对待荣誉.把奖章当玩具. ③结果,女儿也获得诺贝尔奖. 根据这几个要素,推知女儿也获奖的原因是:①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成功。②人应该正确对待荣誉· 第二步,进行联想.同学们要联想到与之相类似的事例. 第三步,将联想的事例放到表格里一一对应,进行类比. 例如上面的材料: 序号 材料要素 论据A 1 居里夫人贡献大 台湾王永庆成为塑料大王 2 教育子女把荣誉当玩具 对孩子的生活要求苛刻,女儿在国外学习,住在冬天没暖气且不许关窗的学校 3 结果,女儿也获得诺贝尔奖 结果,女儿自立自强,成为著名的企业家 这样就使论据与材料要素成一一对应的状态,类比的内容一目了然. 在采用画表类比的方法时,还要做到对应和对等,这样形成的论据才能具有相似点. 议论文的联想立意法 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联想呢?主要有这样的步骤: 1:锐意穷搜 根据文体的材料找到联想点,尽一切可能接二连三地、广泛地想下去.这样,经过联翩思考,可以开启同学们的思路,由此可以想出新意。 2:比较对照,根据选优 这一部分是对前面的联想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的过程,从而得出最佳的中心论点.同学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1)要先找到材料之间的联结点。 如果是多个材料,一般要找它们的共同点或相互之间的关系.为此;学生应学会对一则或多则材料进行概括.首先要对材料的要点进行归纳,了解材料的结合情况,找到材料的联结点.其中,有的材料是形异质同,虽材料不同,但内涵是相同的;有的材料形式、内容都不同,内涵也相异,此时尤其要仔细思考,才能找到材料的关联之处.这就需要对材料各自的视角进行扩展和延伸,在延长线上找到交接点. (2)升华,达到由个别到一般的概括。 概括在写作中,往往以得到的启示或中心论点的形式出现。此时的概括,已经脱离了原材料的表面意思,上升为一般的规律.因此它可以作为论断,成为论述的中心论点. 例如: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读小学的时候,一次,上劳作课。同学们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泥鸭、布娃娃等.惟有爱因斯埋没有交,直到第二天,他才送去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小板凳.老师看了很不满意,说:“我想世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了。”爱固斯坦说;“有的.”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底下拿出两个小板凳,举起左手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它还不能使人满意,但总比这两只强些。” 拿到这个材料之后,同学们首先要将材料的要点进行归纳,然后,找到材料的联结点.这个材料的要点有两个: ①老师认为这个是最差的板凳. ②爱因斯坦认为这个总比以前的两只好. 接着,学生要找到这两个材料的联结点:爱因斯坦和老师对板凳的态度。 最后,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升华.先分析:爱因斯坦和教师看问题的角度:爱因斯坦是纵向比较,老师是横向比较,可见,二者都失之片面.在此基础上,可以概括出这个材料给我们的启示:看问题不仅要横比还要纵比,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以上是谈到一则材料的归纳,对于两则以上的材料的归纳也是如此. 3.采用因果联想法,确立论点 我们在分析材料时还可以从因想到果,也可以从果联想到因. 材料一:哑巴卖刀/天生不用叫卖/一把菜刀,斩钉截铁/把一根铁丝切成寸寸节节/也切断了主妇们的犹豫不决.——就这样,许多家庭多出了一把生锈的菜刀. 分析哑巴能卖出刀的原因: ①刀货真价实; ②有真才实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例段:哑人卖刀的诀窍在于用事实说话.如果卖刀的不是哑人,不作刀斩如泥的表演,而是一个伶牙利齿的推销员,只在那里口若悬河地大讲他的菜刀如何的削铁如泥,怕未必能收到哑人卖刀的效果. 分析“主妇们的犹豫不决”的原因: ①确实需要买,但怕质量不好; ’ ②不需要,被卖刀的说得动了心,在犹豫. 根据以上原因得出:不需要买而冲动性的购买,刀不用才会生锈.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我们做事不要盲从. 我们再来看下面的这则材料; 材料二:几个人同喝一口井水,只是有人用金杯玉盏盛着喝,有人用瓷碗盛着喝,有人干脆用双手捧着喝.于是用金玉之人觉得—自己富贵了许多,而用泥瓷之人则觉得自己贫贱了许多,只有那用双手捧水喝的人痛快地说:“好解渴啊!” 解题思路:用“从结果联想原因”的方法: (分析一) 用金杯玉盏盛着喝觉得自己富贵和用瓷碗盛着喝觉得自己贫贱的原固,是他们被外物所役使,主宰. (分析二) 空手捧着喝的人觉得解渴:原固是无外物拘束. 联系实际分析: 对空手棒着喝的人进行赞扬.分析的思路:一一对应分析: 空手捧着喝——淡泊名利; 解渴——品味生活的真谛; 无外物拘束——超然物外. 最后,归纳主旨:只有超然物外,不被外物所役使,才能品味人生的真谛,享受到生活的乐趣. 记叙文立意的主要方法 1.采用标新立异法,使文章立意深刻透彻 标新立异指的是在文章中充分展示个人的独创性,使文章不落俗套,别具匠心,富有新意.正如古人言:“意新词不俗.” 比较常见的标新立异有三种形式. (1)立意上的标新立异。 没有旧就无所谓新,没有同谈不上异,所有的标新立异都存在于同前人作品的比较之上。标新立异一般是指写作中使用了前人使用过的相同的材料,然而确立主题却与前人相异.比如,将看了几辈人的小红帽的故事拿来,确立一个保护动物的主题,该怎么写?你可以联想构思,那老狼因为其他的狼都被人们猎杀,自己实在孤独,特别无奈,就偷了小红帽奶奶的衣服坐在小红帽奶奶的院中等待(穿衣服是因为怕一时吓坏小红帽;而不与小红帽奶奶接触是因为小红帽奶奶太顽固),它期望善良的小红帽能够挺身而出,保护自己这只森林中最后一只狼……这样构思不是就避开了以往的“旧”,还体现了现实中的一种新观念吗? 这就是“反其意”的立意法.在使用“反其意”立意法时,我们可以利用头脑中存储的各种反义词,反义短语,反义句子与相反的各个事物,通过对比联想筛选进行构思,以实现这种立意上的标新立异. (2)选材上标新立异。 指的是与其他作品表达相同的主题,然而因为使用了不同的材料而使立意更加深刻透彻.清代的赵翼在<论诗)中说过:“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这就是说诗文贵在创新,那些选材趋熟,拾人牙慧的文章是毫无可读性的,因为它缺少了作者写作的灵气和个性,选用材料除了追求恰当、典型以外,还必须力求新颖,舍弃大家都用的角度,选用那些令读者眼睛一亮,怦然心动的新材料,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选材新,应该表现为事件新,生活新,感受新、体验新等方面.新材料是阅读者的听力、目力所不及的,这样就会使你的文章变得靓丽,给人以惊喜,最易出彩. ①选在时代中发生了变化的事情做写作材料. 80年代.同学们写老爷爷去街头学跳舞,赛跳舞,就不如写老爷爷下象棋选材来得新颖;而2000年,有同学写(大姥姥的“搜狐”),从“我”教太姥姥学上网起,写到太姥姥通过上网交友,老年生活又添情趣一事,表现了新世纪人们的新观念,就颇有些戏剧性,真实地表现了“时代潮”对人们的巨大影响了. ②选在人们观念中发生了逆转的事情做写作材料. 相声演员牛群当县长,不务正业,还是……探圳的人才榜上钳工与盯人报酬相等,是IT们水平低了,还是…凡此种种,均是构思的思路. 为在选材上更好地标新立异,我们应该注意:一要扩展阅读范围,留心社会生活和国内外热点,为写作贮蓄“例源”,写作时才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二是思维不可僵化,思维的触角不可老是“顾后”,更多的还应“瞻前”,要避免恋旧趋熟的思维定势,多想想最新的热门话题,身边的新人新事,最新的一些读物,在用例方面充分显示出你的与众不同,从而张扬你的写作个性。 2.通过以小见大法,使文章的立意深刻透彻 所谓以小见大,就是要善于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情,视野中的小角度,来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提示出深刻的社会主题.英国诗人布莱克有这样一首诗:“一粒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看出一个天堂.把无限抓 在你的手掌里,把永恒放进一刹那的时光。”由此我们可 以引申出“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实际上就是以小见大,即从小事中表现大的道理.这种方法,要求同学们善于从平凡的材料中,揭示出深刻的中心思想来. 怎样做才能使文章的构思深刻透彻呢?其主要方法有; (1)写小事情悟大道理。 这是一种“尺水兴波”的方法.“尺水兴波”指的是在选材时从小的事情上能够反映出大的道理来,’小题大作”,要求人们能够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的小事,来反映较为深刻的道理.“绘千里于尺素,窥全豹于一斑”,用人物的“一天”或“一个晚上”来概括他的一生,用一个或几个场景来概括生活的全部.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从生活中提炼,因为意义是含在生活之中的,我们要善于从生活小事中提取.有些同学一听说有意义,就把眼睛向上看,专注于大的事件活动,而对生活中的小事却往往不注意.殊不知,从一滴水中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更何况人的活动呢? (2)写小人物显大精神。 课文(夜走灵官峡)正是这样选材写人的,作者在千千万万个铁路工人家庭中选取一个家庭,在这个四口之家申,选取丁七八岁的孩子,真可算是小中之小了.正是这“一滴水”映出了太阳的光辉,表现了重大的主题,展现了铁路工人心灵深处最壮丽的风采。 3.借助结尾的开掘,使文章构思深刻透彻 其主要的方法是要从事物局部的、外表的、肤浅的认识过渡到对事物全体的、本质的、深入的认识,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 在写作实践中善于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个别看到一般是“由事及理”的关键.这种以小见大的方法,可以借助排比抒情来升华主题。 示范与分析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2002全国高考作文)。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个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 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②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宇;⑤不得抄袭。 (解析》这份试题命题形式为话题作文.它允许并要求考生以自己擅长的文体,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对这道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从材料和“注意”了解范围。 从题目的要求来看,有以下限制:①话题限定:“心灵的选择”;②字数的限定为不少于800字;③文风的要求,不得抄袭.但在立意,文体和题目方面都给考生以较大的选择空间. (2)从材料及说明文字了解提示的内涵。 命题对考生作了多方面颇具启发性的提示,有强烈的暗示作用.它的提示包含在材料和材料后的说明文字里.材料用心理描写的细节揭示出登山人生死抉择的心灵历程.其中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心灵深处翻江例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都可以引发联翩浮想.它可以使我们想到,心灵选择的价值往往在严峻考验的关键时刻体现.而选择了舍己助人也同样意味着选择了温暖自己的身心. 题目又作出这样的提示;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推而广之,结合我们的实际,再从“怎样选择”和“应该如何选择”两个层面作出开拓纵深的联想,不能只局限在“歹徒行凶”、“考场作弊”等狭小空间. {3}联系实际,确立中心。 “心灵的选择”,是指内心的、精神的、思想的活动,作文时必须涉及精神层面的东西,不论是打算选择,正在选择、还是已经作出选择,都必须扣住精神层面.如果是记叙文体,还必须写出思维过程,能够描写内心斗争时的情景。在作文里,不能只提到了“选择”,未扣准“心灵”. 要尽量在生与死、集体与个人、金钱与荣誉、前行与后退、创造与守旧、亲情与友情、现实与理想、灵活性与原则性,以及爱国、正义、道德、纪律等广阔天地驰骋,进而写出富有人生哲理的好文章。 例如,广东的一篇满分作文,写的是买东西时找回一张假币,究竟是用出去还是不用,或者另作处理,让其难以选择.像这样贴近生活,内心冲突又较为剧烈,而且能对自己的选择自圆其说的作文就容易得高分。 (4)要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 从高考的实际来看,50%的考生写的是议沦文,30%的考生写记叙文,还有不少人以小说、寓言、诗歌、书信或童话的形式来写.有一位考生独具匠心模拟了一场“实话实说”,请来“崔永元”,邀“嘉宾”共谈(心灵的选择),令改卷老师耳目一新.还有一个学生写了(葛朗台的来生选择),让世界文学长廊中著名的吝啬鬼来了一回“洗心革面”,让人忍俊不禁.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语言流畅。如果能恰如其分地引用名言名句就能为文章增添文采.同时要“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不要凑热闹.不能出现当年城区考生父母闹离婚,农村考生则身陷失学困境的局面: “爸爸,妈妈正在闹离婚,他们每人都用尽办法拉拢我……”以父母离婚为话题的作文多半这样开头,身为第三者的“我”便面临艰难的选择;不管跟谁;…我”都会有丰厚的奖励,但爸爸妈妈总有一人被伤害。最后,经过一番斗争,“我”通过种种努力让父母和好如初。家庭危机平安度过.据说,因为写父母离婚的作文太多,当年成了“离婚年”。 无独有偶;“失学”则是当年农村考生高考作文中又一热门选题,很多考生有着惊人相似的经历:因为家境贫寒,父母只能供两个子女中的一个上学,是抓阄上学还是主动把机会让出?经过“心灵的选择”,“我”放弃了惟一的上学机会……像这样的立意是不可取的。 示范 登山人的心灵选择 有一座山,高耸入云.飞鸟难越,矗不知其几千万米.山前山后有两条路供攀登峰顶,一览天下大观。前山大路石级铺就,笔直坦荡;后山小路,荆榛丛生,蜿蜓曲折。 一天,父子三人来到山脚。父亲举手遮阳,眺望峰顶,声如洪钟:“你俩比赛爬上这山,上山有两条路,大路夷以近,小路脸面远——选择哪条路,你们自己裁夺。”哥俩思忖再三,各自凭着自己的选择,踏上征程. 时间过去了两个月,一个西装革履的身影出现在峰顶,哥哥走来了.他面色潮红,略显发福,油光可鉴的额头下眼神明亮。他神采飞扬地掸丁一下笔挺的襟袖,走向充满期待的父亲,气字轩昂地朗声说:“我赢了,我赢了!这一路真是春风得意。在坦荡的大路上我只需向前!向前!舒缓的坡度让我走得从容,平整的石砌供我心旷神怡。这里没有岔道让我伤神,这里更有浓荫为我遮阳。我的心灵没有欺骗我,是英明的选择助我胜利,实践证明:在乎坦和崎岖间,只有傻瓜才会放弃平坦、选择崎岖.聪明的选择使我有了多么得意的旅程啊.我获得了胜利,我理当获得胜利!” 父亲慈祥地看着他:“你选择得的确聪明,一路走得也十足风光——我的好儿子……” 这之后不知过丁多久,再一个身影出现了;他步伐稳健,全身透出不尽的活力;尽管黝黑瘦削,衣衫褴楼,但双目炯炯有神.映射着青春光采。弟弟微笑着走向父亲和哥哥,从从容容地讲起路上的故事;“哦,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次旅程!感谢您,父亲,感谢您给我选择的机会。一路上陡峭的山崖阻挡着我攀爬的脚步,丛生的荆棘刺破我裸露的臂膊,疲惫的身心增添着孤独的酸楚。但我坚持住了,终于我学会了灵活与选择,学会了机敏与自护,学会了独立与坚忍。偶尔路边也会有美丽景色,这时我就会放慢脚步.在山脚下,我看见山花烂 漫,彩蝶纷飞,于是我与山花同歌,伴彩蝶共舞.在山腰,我看见绿草如茵,华木如盖,清澈的小溪静静流淌在林间,朝圣的百鸟尽情放歌于林梢.我拥抱自然的和弦,追逐欢快的浪花.这些往往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可更多的时候是阴冷浓雾的环抱,荆榛丛棘的阻隔.放眼 望去,黄叶连天,衰草满路,但我在黄叶阵中看到丰硕的果实,从衰草丛内悟出新生的希望。在萧瑟的紧逼环绕中,我感觉自己在成熟,一寸寸地成熟.再往上,是没有一点生机的寒风和石砾,我曾想放弃,但曾经的艰辛温暖着我,启迪着我,给我力量,给我信心,使我忘掉比艰险更艰险的死寂,抛掉比痛苦更痛苦的迷茫!我最终到达了这里!一路上,我阅尽山间春色,也饱尝征途冷暖,为此,我感谢您,父亲,感谢您给我选择的权力,我从自己心灵的选择中懂得了很多很多……” 哥哥眼中露出不解,但旋即消失,他不无得意地说:“可是你输了!”“是的,”父亲遗憾地说,“孩子,你输掉了比赛——” 弟弟极目远方,脸上露出平和的微笑:“但,我赢得了人生!” (分析) 文章以输掉了比赛却赢得了人生为主题,精心刻画了一个放弃平坦、选择崎岖的弟弟的形象.作者采用对比的方法.表现了不同的人生观。 思考与练习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就地煮好了鱼,吃了个精光,不久,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提着鱼竿艰难地走向目的地——海边,结果没到目的地就饿死了。 要求:①根据这件事的内容,运用横向思维展开联想.②想像与之不同的做法,并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解析)我们可以联想到另外一种结果: 在拿到各自的东西以后,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采用什么样的办法去寻找大海.在路途中他们每次只吃一条豆,精打细算,最后,终于来到了海边,开始了以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由此得到启示:只有互助合作,才能实现理想.或是,只有团结,才能使每个人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成功,需要有互相协作的精神;合作,会使双方受益;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是明智的选择等. 在论证时,要注意论据的新颖: 例如,我们可以用“亚运会”的例子:我国成功举办了亚运会,也给人同一种启示——团队精神. 我们还可以将比较陈旧的例子加以改造:翻翻历史资料,也不难看出,许多发明者,并不是靠一个人的努力而成功的;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使她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在她提炼镭的过程中,是与他人的密切合作分不开的,举世闻名的莱特兄弟,他们并不是亲兄弟,但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互相协作,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中国历史上的大泽乡起义,不也是陈胜吴广两个人一起谋划倡导的吗?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其中的奋斗过程无不结合了两个人的智慧.有句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合成个诸葛亮”,这充分说明了合作的重要性. 根据原文的内容,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提出中心论点: ① 从择鱼者的角度,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没有远大的目标,得到的只是短暂的欢娱,他是不会成功的。 ②从赐者的角度:赐人以实物、工具,还是教人以本领、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 ③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 A.人在生活中既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目光短浅,又不能好高骛远。 B.只有互助合作,才能实现理想。或是,只有团结,才能使每个人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C.成功,需要有互相协作的精神。合作,会使双方受益,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是明智的选择等。 例文 读(鱼与鱼竿曲故事)有感 从前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饥饿的人面对长者的恩赐,其一要了一篓鲜鱼后,便“急急忙忙开膛破肚准备就餐”:另一个要了那根鱼竿就头也不回地朝钓鱼的方向走去.此二人的选择不同,可结果却完全相同:被活活饿死。 长者恩赐鱼和鱼竿真可谓用心良苦:一篓鲜鱼是为了让他们暂解饥饿,再使他们用鱼竿自食其力地生存下去. 如果此二人按照长者的意愿去做,他们的结果也不会如此可怜。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他们缺乏远见:只盯住鼻子尖底下的这点好处,一气把鱼篓里的鱼吃个精光,断送了自己,真是可悲!而另一个人放眼过远,在没有填饱肚子之时,就想下海捕大鱼,真是可笑! 如果把深入社会比做下海捕大鱼,那么“鱼”就好比维持人生活的物质基础,“鱼竿”——就是建造物质基础的武器和工具. 从这里我们可以悟出·几分道理:凡事既不能贪图眼前小利,更不能空想妄想.无论有再多鱼也有吃完的一天;不论设想得多完美,脱离了实际也是天方夜谭。 卢瑟福曾经说过:“再没有比那些只顾鼻子尖底下一点事的人更可悲的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首经亲身体会到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在物质上过得好一点,一面节衣缩食,一面拼命赚钱.而子女呢?他们坐享其成,不学无米,结果一事无成。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他们只能等待自然淘汰. 青少年时代是长知识打基础的时候.我们既不能做“吃鱼人”,贪图眼前小利,沉迷于父母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也不能做“钓鱼人”,脱离实际空想,而应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从而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青少年朋友们,当我们享用那“鲜鱼”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学会使用“鱼竿”,让那故事中被饿死的可怜人永远留在故事中吧! (评点) 本文的主要特点是持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进行引申,从而得出“鱼就好比维持人生活的物质基础,鱼竿就是建造物质基础的武器和工具”的引申意思。概括出的论点比其他同学囿于事件本身深刻得多。 另外,在联系实际方面,将现实社会中的父母教育与青少年自身的修养结合起来,立意深刻。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