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08届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一)(人教版高三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高2008届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一) 一、2007年命题特点与规律 1、唐诗为主,词曲偶现;分数权重,明显加强;名人名篇,渐次减少;对比赏析,凸显鼎势;题型丰富,异彩纷呈;“点”的考查是主流;强调文学素养,注重宏观考查; 2、用文学评论的笔法赏析、评价,切入角度小,以对全诗的理解为主,且离不开景、情、境; 3、文字浅显,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离别之恨、相思之苦、羁旅之愁、失意之痛、闲适淡泊之趣、建功立业之情、报国无门之憾、忧国忧民之心等等; 4、更多地把考生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融入鉴赏,强调赏析而不仅仅是简单作答,赋予考生更大的个性表达空间。 5、命题材料基本圈定在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各省市的选题富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6、就考查内容而言,近几年越考越细,大到主旨、意象、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在诗法的考查上,借景抒情这种手法考得最多),小到炼字、炼句、修辞,尽在测试范围之内; 7、试题难度有所加大,背景信息提供越来越少,2006年比较阅读、赏析题明显增多,如湖南卷把仿写和鉴赏结合起来。 二、初高中诗词鉴赏衔接:区分几个概念,明确答题的内容角度 问“写什么”: 写景抒情 咏物言志(情) 怀古咏史 即事感怀 边塞征战 山水田园 意象 意境 主旨…… 问“怎么写”:(表达技巧) ——问“表达方式”,则答叙述、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铺陈等; ——问“修辞手法”,则答所运用的修辞格; ——问“艺术技巧”或“表现手法”,则答想象、联想、衬托(正衬、反衬)、对比、象征、用典等 问“为何写”: 抒发……的思想感情 反映……的社会现实 表现……的情趣 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 表达……的追求 流露……的倾向 发出……的感叹 …… 初高中诗词鉴赏衔接:复习策略 1、“读诗”的问题:似懂非懂 ——回归教材,重视积累,培养学生立足具体诗句理解诗词的“细读”意识,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解读隐含信息;在读诗做题时提醒学生先整体感悟后具体深入。 2、“答题”的问题:概念混淆,表述不清 ——熟悉诗词体裁,落实鉴赏术语、答题步骤,评讲时重点讲答题思路和表述层次;体会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训练联想想象的能力,提倡鉴赏评价“散文化”。 3、“学养”的问题:文学素养底子薄 ——重温高中语文教材的诗词单元,模仿借鉴课堂学习老师的鉴赏示范。 (一)、首先要看清诗歌标题,有些标题就显示或暗示了诗歌的内容或诗人主要思想感情;还要看看作者是谁,熟悉的可以通过他的其它诗来帮助读解。有的注释也不容忽视。 (二)、研读诗作,整体感知,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抒之情。 不管题干有没有问这方面的问题,这一思考步骤是少不了的。因为它是解答其他鉴赏问题的前提和入门。如果是比较熟悉的诗人的作品,还须知人论世:通过诗人的生平和诗风,类推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三)、审读题干,弄清要求,认真细分鉴赏要点,要求答什么就答什么。抓准答题的角度和切人点。直奔鉴赏中心话题。作答时一定要扣紧诗句,适当摘录诗中词句作答,才会既简洁、又充实。 分类解析: (一)形象意境类 名词解释: 形象――形象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象、物象、意象(事象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等,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考查方向:1. 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 2. 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 3、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 题目类型: 1.“╳╳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2.“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什么意思”,“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3、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格式: 1、人物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体会意境:客观形象图景+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答题要领: 可分为三个部分 ——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 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概括形象意境特点; 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剖析作者思想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 答题步骤: 形象类: (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意境类: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例析: 西 楼 ○11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 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 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6分) 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附:常见意象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③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④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 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⑥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⑦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⑧松,坚贞高洁 ⑨莲,表达爱情 ⑩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11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12鹧鸪鸟,离愁别绪 ○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菊”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应景意境? [答题范式]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I第12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高考标准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描图景)。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鸣”之景都显示了山中的宁静(点氛围),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感情)。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每小题4分,共8分) 北斋雨后① 文 风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 雨后双禽来占竹,深秋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 野性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 ① 此诗为作者熙宁七年(1074)任兴元府知府时所作;北斋是他庭院中的书斋。 (1) 近代诗人陈衍认为颔联中“占、寻”两字最为传神,“下得切”,你同意吗?为什么? (2) 诗人通过雨后情景的描写,主要表现了—种什么样的心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13.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 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 荀子和韩愈都主张人应该加强学习。荀子说通过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学生可以超过老师,用了两个比喻句“ ”“ ”。韩愈也认为老师不一定比学生强,他说得更直截了当:“是故 ,如是而已。” (2) 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夜雨寄北》) 李煜和李清照都是婉约派词人,都为我们留下了写“愁”的名句。如李煜在《虞美人》的结尾写道:“ ”他用的是比喻;李清照在《声声慢》的末尾则说:“ ”则是直抒胸臆。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