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珠与珍珠(人教版高二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一、教学目标: 1、 整理、分析文章中所写的几种泪 2、 体味文章中蕴涵的感情,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3、 联系实际生活,细细再品味文章中的感情,使之升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体味文章蕴涵的情感,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三、教学设计 课堂主要部分从整理分析几种泪入手的,从离别泪,亲子泪,奋斗泪,慈悲泪,感恩泪来总结本文所真正想阐发的人生哲学,也就是眼泪之所以能变成,珍珠的原因:生活中,每个人心灵中都应有一粒珍珠,它就排除困难的毅力和智慧,虽历尽困苦,流尽辛酸泪,亦需有一颗像珍珠一样明亮,充满光泽,晶莹圆润的珍珠。 四、教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段时间有部连续剧《橘子红了》,它的风格很受观众喜欢。影片比较唯美,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人物内心世界丰富,而这些内心都是通过演员的一个眼神,一丝神情透露出来的,且往往影响整个情节的发展。大家对该片的演员,导演都很熟,但有多少人知道这部作品根据台湾一位非常著名的女作家、教授琦君所写的长篇小说《橘子红了》改编的。 二、介绍作者 琦君,1918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 她的散文大多回忆童年往事,家庭变迁,人生履痕,她善于在回忆中提取细节,营造出一个色彩柔和,气氛温馨的真、善、美的艺术世界。她被称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三、整体感悟。 如果说李商隐的“沧海月明珠有泪”把我们引入了“泪乎、月乎、珍珠乎”的扑朔迷离的境界,那么琦君的《泪珠与珍珠》则带着我们去体验生活的真实。下面老师阅读课文,(配乐朗诵)请大家思考: 1、泪珠与珍珠有什么联系? 2、课文都写了哪些泪珠? 四、分析体会 1、泪珠与珍珠有什么联系? 明确:泪水是感情的表达,对泪水的理解可以真彻领悟生活,这份收获如同珍珠一样珍贵。 2、课文都写了哪些泪珠? 明确:书中泪、分离泪、亲子泪、奋斗泪、慈悲泪、感恩泪 分析 “书中泪” 请同学快速阅读文章1-4小节,看看作者举了哪些书中泪 《小妇人》、冰心散文、《啄木曲》、《新安吏》 一起阅读一下1~~4段中作者引用的这些古典诗歌,来体会一下其中要表达的感情。 “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意在说明人随着阅历的增加会对人生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 “雨后的青山,好象泪洗过的良心。”“雨后的青山是有颜色的,而良心是摸不着、看不见的。聪明的作者,却拿抽象的良心,来比拟具象的青山,真是妙极了。”一个人应当有着自己真实的人生体验,并且越真诚越好。 “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莫近洪炉或,炎气徒相逼。我有两鬓霜,知君销不得。”人生的痛苦只有自己才能感受最深。 “莫自使眼枯,收汝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刻骨铭心的痛楚是一个人经历磨难以后的收获。 “分离泪” 请一位同学读5—6小节 大家仔细品味这两小节的情感,结合韦庄的词来谈谈你对“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理解或描述这样的一种断肠的场面。 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亲子泪” 这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了,我们一起来齐读一下,感受一下琦君的语言风格,缓缓的叙述,浓烈的深情。 作者缓缓的叙述中,却有浓浓的深情溢出,一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所说,“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我们为我们的子女流的泪,我们的母亲也曾经为我们流过。 “奋斗泪” 要大家选择,在第10小节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话? 不管是哪一句,都是在告诉我们生活中有坎坷,有欢笑,我们需要奋斗,要历尽坎坷。 我们可以看出,“泪珠”已具化为我们生命中的诸如坎坷、磨难、艰辛、奋斗的经历,“珍珠”便成为“泪珠”之后的通途、鲜花、掌声、成功的喜悦。“泪珠”是我们心头的痛苦,“珍珠”是我们嘴角的微笑。 “慈悲泪”与“感恩泪” ① 作者在引出珍珠后已经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了,为什么还要加上最后的三段? 人需要有慈悲心,有感恩心,这是做人的一个基本素质。我们要感谢这个世界给予我们的一切,要感谢困难,坎坷让我们成长,让我们有珍珠一般的心灵。 ② 此处我们可以联系琦君的身世及她对母亲的爱来让学生们感受这段文字中流露出的真情。 3、这种种眼泪可不可以颠倒顺序来写?为什幺? 4假如把这些眼泪比做珍珠,那幺贯穿起这些大大小小珍珠的线,也就是主旨句是什幺?它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几次的出现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作者在引出珍珠后已经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了,为什幺还要加上最后的三段? 文章中三次出现了“眼因流多泪而-愈益清明”作用分别是: ① 引入话题,虽然喜爱,但并不真正理解 ② 再次谈及,贯穿全文,说明战胜苦难与忧患的韧性与意志 ③ 与开头相呼应,更深切的体会到我们应感恩这个世界。 散文的特点有二:一、抒情;二、形散神聚。 本文写泪水,意在探询亲情的真谛,评判人生的境界。 联系其它名言佳句中的泪,体会其中的“珍珠”。 ① 世界上的笑容只有一种含义,而眼泪却蕴含很多。(三毛) ②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于谦《立春日感怀》) ③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⑤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四、生活中的沙粒与珍珠 事一:据某报载,与病痛斗争了五年之久,老人王某肾部开刀,取出10个鹅卵石大小的彩色石子。老人高兴的说,等身体恢复好了,我拿它们去参加世界奇石展。 事二:关于失恋——失恋是痛苦的,可是失恋让人更懂得珍惜,更理解怎样更好爱人爱己。 请问有什么共同特点? 五、课堂练习。 1、第一段中“我”对“老泪横流”的理解准确吗?为什么? “我”的理解浮于字面含义的表层,因为“我”缺少人生岁月的历练,无法理解“老泪横流”背后的悲伤。 2、第③段中说:“探亲文学中”“有那么多的泪水”,这反映出人们怎样的感情?作者意在说明什么道理?(第一问不超过35个字;第二问摘录原句作答) 人们因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能得骨肉团聚,感慨不已,悲喜交加;“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即见骨’的哀痛。” 3、简要分析文章中作者笔下的泪水共同的意蕴。 本文写泪水,意在探询亲情的真谛,评判人生的境界。。 4、结合下面这首小诗,说说你对“泪珠”与“珍珠”之间关系的领悟和思考。 珠 贝 不要求一线非分的阳光,不希冀一滴额外的雨露; 没有说一句浮华的话语,悄悄在水下孕育着珍珠。 答案提示:《珠贝》塑造了一个甘于寂寞、用生命和泪水默默地孕育珍珠的奉献者形象。 《泪珠与珍珠》的三种境界 《泪珠与珍珠》,是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意韵别样的散文。文章以奥尔珂德的“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的话为线索,将一些看似信手拈来实为精心经营的不同层面的材料缝合在一起,诠释了“眼因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多种的意蕴,从而展示出人生的三种不同的境界。 第一种境界:纯美 在这一境界中,作者组合了四个方面的材料。开篇引出奥尔珂德的小说《小妇人》中马区夫人的两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接着引用谢冰心散文的句子,“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清新鲜活的比喻,营造出一种清新明朗的意境。两个材料组合成一个层面,旨在表现少谙人世的女孩,对美的文字的美的感悟,这是纯净的少女情怀的折射。 后两个材料,一是写自己莫名地喜欢上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啄木曲》中的诗句,“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莫近烘炉火,炎气徒相逼。我有两鬓霜,知君销不得”,而且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个不停;二是老师对杜甫《新安吏》中的四句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敌终无情”的讲析,以及自己对老泪横流一词的理解。显然,这两个材料较之于前两个材料意义深入了一层,它将泪与愁,圆融在了一起。然而,这里的愁,还完全属于“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还完全停留在文本的层面上,可也正是这样,“不知愁的少女”那种天真无邪的心迹,昭然于笔端。 洁净的情怀,无邪的心迹就是人生的第一种境界——纯美。 第二种境界:至真 这一境界由文本的层面深入到情感的层面,在这一境界里,作者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方方面面展示出不同的人生体验。而这些人生体验的内核更多的又集中于伤痛。 其一,回乡的伤心。这一材料紧承上文,是杜甫诗意“眼枯即见骨”的感性体验。海峡两岸,遥遥相背。一旦那封闭的门打开,返乡就成了一股热潮。探亲接通了中断的血脉,便有了蕴积已久的乡愁的宣泄。无论是骨肉团聚时的相拥而泪,还是家园变迁而滋生出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哀叹,都是内心深处最为本真的东西。 其二,晚景的伤怀。如果说前文表述的是“伤”尚可以流泪的话,那这一材料突出的是“伤”已无泪可流。“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真是可悲”,当然,这其中有生命本身的生理现象,但更多的含有对生命晚景的真实的伤怀,以及对时光不返的大无奈。 其三,怜子的伤情。在母亲的眼里,孩子总有这样和那样的不近如人意之处。作为一个母亲,作者和天下的母亲一样,也总为孩子的冥顽而伤情。孩子永远是母亲眼中催泪的一粒沙子,从古至今,沙子不断,泪水不绝。 其四,生命的历练。“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作者以如此美丽的诗句,引出了阿拉伯诗人笔下的故事:“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这一故事告诉人们,生命的真实就在于历经磨练。人生的挫折也好,不幸也罢,都将会在磨练中提升为“一粒圆润的珍珠”。 其实,生命的种种体验,都是情感的过滤,情感的净化。在这过程中,生命不停地洗掉了种种的尘埃,剥去了样样的伪饰,返扑于一种真实的存在。这种生命的体验愈丰厚,人生真谛的领悟也就愈清明。这便是人生的第二种境界——至真。 第三种境界:至善 这一境界又由情感的层面上升至道德的层面,这一层面充盈着一种圣洁。 观音流泪, 不为一己,只为天下苍生。那晶莹的泪珠里,溶解了芸芸众生所有的“痛苦和罪孽”,普渡,普渡,佛的慈悲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耶稣滴血,滴出的是仁爱的泪,滴出的是促使信徒感恩涟连的泪,滴出的是犹如珍珠般宝贵的泪。“满怀感恩的心”,才是“最最纯洁真挚的”。 文章自此,笔墨之间早已饱蘸着宗教的色泽,这一色泽,缘于作者自己真挚敦厚的禀赋气质,也得力于作者自身儒家忠恕的道德修养。于是,人生的第三种境界,也就呼之欲出,那就是——至善。 三种境界,环环相扣,层层相进,厚实地展现出作者对人生的别样的觉悟,这种觉悟充满了理性的哲思。 有人评说琦君的散文,善于在极细小的生命波动上,寻觅温暖,记述温情,散播温馨”,而《泪珠与珍珠》一文还更多地了“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温厚”,这一词实在意味深长。 据此,人教版的“教参”,以为此文的结构是由四个部分组成,以为“思乡怀人才是文章的主题”,完全有可能是一种误读和误导。 泪水与心灵 如果说李商隐的“沧海月明珠有泪”把我们引入了“泪乎、月乎、珍珠乎”的扑朔迷离的境界,那么琦君的《泪珠与珍珠》则带着我们去体验生活的真实。她在文中叙说自己的生活经历,我们读后会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想到自己的生活。 少女时代的作者,对写泪与愁的句子情有独钟,这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在感性有余理性不足之时对世事能有多少感悟呢。我们是否也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当然不一定是喜爱某些句子。90年代处于中学时的我们,正是琼瑶的爱情小说和金庸的武侠小说泛滥之时,那凄婉的爱情故事曾攥得多少少女的眼泪,那些金庸迷出口成招,眉宇间都有英风侠气。为缠绵悱恻而流泪,为侠肝义胆而慷慨。其实,我们只是读出了虚幻迷离、刀光剑影,却没有读出人生感悟,更没有读出哲学意蕴。 当有一天我们的双脚真正走出了校门,也踏出了家门,那些曾经让我们倾慕的爱情主人公,向往的诗酒人生、仗剑飘零的豪迈,应成为永久的记忆,我们不能带着他们走远,因为一个带着眼泪出走的人是永远也走不远的。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没有眼泪,我们的手中都有一把宝剑,而要想让这把宝剑披荆斩棘,在我们的手中虎虎声风,需要用游子的泪水浸泡、淬火。无泪缺少风情,泪水泛滥又容易把那柄蕴涵着理想抱负的生命长剑泡烂,软化成自己酣睡的床腿。 作者的步履由大陆而台湾又到大洋彼岸的新泽西州,我敢说她肯定是用泪事先淬砺了自己的双脚。远离了故乡,远离了祖国,于是在作者的笔下便有了一种家国的情结。何为故乡,故乡永远在漂泊者的心中,一个至死没有离开过家的人是没有故乡可言的。家是什么,家是长途跋涉的起点,万里征程的归宿。当起点成为永远无法返回的终点时,就是作者所说的“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得”的可悲。 人是要流泪的,流的原因乃是人的经历所致,经历了才能体会的深刻。作者在为人母之后,常为孩子的冥顽不灵气得掉眼泪,此时,她才更为深切地体会到自己的母亲当年是如何的不容易。作者缓缓的叙述中,却有浓浓的深情溢出,一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所说,“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我们为我们的子女流的泪,我们的母亲也曾经为我们流过。 文章对分离之泪与亲子之泪的描写,体现了作者思乡怀人的写作主题。但题目是《泪珠与珍珠》,珍珠并未出现。在第十段作者将两者巧妙结合“可见生命在奋斗历程中,是多么艰苦!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泪珠”已具化为我们生命中的诸如坎坷、磨难、艰辛、奋斗的经历,“珍珠”便成为“泪珠”之后的通途、鲜花、掌声、成功的喜悦。“泪珠”是我们心头的痛苦,“珍珠”是我们嘴角的微笑。作者在引出珍珠后已经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了,为什么又加上最后三段呢? 最后三段作者写了观音的慈悲泪,信徒们的感恩泪。作者对观音的慈悲,信徒的感恩是满怀赞美之情的,她并且说“满怀感恩的心,是最最纯洁真挚的”。但这与题目又有什么关系呢?细细想来,作者是希望我们也有一颗感恩之心。我们需要感谢什么呢?感谢父母的养育,感谢师长的教诲,感谢朋友的挂念。明月清风,山川物盛,“目遇之成色,耳得之为声”,由此可见,一草一木,皆需我们感谢。由此看来,感激是做人的基本素质,我们要感谢这个世界所给予我们的一切,包括苦难和坎坷,因为它砺练了我们的品性。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让我们对世界的一切产生敬畏,从而更好地体会生命。“雨后的天空最明,受过伤的心最真”,原来作者是让我们怀着感恩与慈悲之心去体会生活。如果这样,那么我们所付出的“泪珠”不仅会具化为表形的喜悦,还会让我们的心如“珍珠”一般纯洁明丽。这也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真、善、美的境界。 "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琦君在对生活的细心感受中体味和领悟生活的真谛。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