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名句与读书(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  063100)

读书是一项伟大的运动。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采,足以长才。”这句话非常经典地概括了读书于人的重要意义。中国人历来有读书的传统。中国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这些文化成果大多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的很多文学家,自幼博览群书,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创作养分,为他们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惟如此,他们还把在读书中的思考和感悟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产生了为数不少的优秀作品。其中有的句子由于含义隽永,耐人咀嚼,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今天我们重读这些佳句,在字里行间体味古人的哲思,探寻先哲的足迹,依旧会获益良多。

读书的意义

1.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两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意思是说只要读很多书,胸藏万卷,写作时就能得心应手,像有神助一般自如。

这两句揭示了读书和写作的密切关系,也是诗人从诗歌创作实践中得到的真理。“博览群书”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积累素材,对培养写作能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很难想像一个阅读贫乏者,能取得很高的写作成就。古今中外历史上,那些闻名于世的大作家、大文豪、大诗人,无不是靠刻苦读书而成才的!一代枭雄曹操,好读不倦。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大诗人,他的诗作《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大气磅礴,文采飞扬,千古称颂。这些文学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勤奋读书、知识渊博。

杜甫用这两句诗告诉人们,只有苦读勤学,才能有妙笔生花的真功夫,正所谓“劳于读书,逸于写作”。后人把这两句视为读书与写作关系的不刊之论。

2.读书可以提高人的修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句诗出自北宋大诗人苏轼的《和董传留别》。这是苏轼写给朋友董传的一首留别诗。董传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饰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

苏轼的这首《和董传留别》可能不为普通读者所熟知,而这一句却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腹有诗书”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气”可以理解为“气质”或“精神风貌”。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

董传身处贫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显然,苏轼对董传的人生态度还是非常欣赏的。

读书的方法

1.读书要勤奋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陆游曾给自己的小儿子子聿写下组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教育他如何读书为学,共8首,这两句出自其中的第3首。诗人用这两句告诉儿子: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只有少年时加倍努力,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应趁着青春年少精力旺盛,不遗余力地发奋求索,并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读书,首先要勤奋刻苦。只有刻苦读书,才能读出境界,读出成绩。在这方面是有很多例子的,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负薪挂角等典故,都是勤奋读书的千古美谈。陆游也是勤奋读书的楷模。他“少小喜读书,彻夜守短檠”、“万卷纵横眼欲枯”,被人称“书癫”(指读书入迷、忘形似癫的人)。他的住所称“书巢”,柜里装书,桌上堆书,床上铺书,睡觉枕书。“客来不能入,既入不能出。”“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与书共俱。”正是因为他刻苦读书,才成了知识渊博的人,成了我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一位诗人。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晚唐诗人王贞白就读于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时,写下了《白鹿洞二首》,诗歌讲述了自己一次潜心读书的经历,说明了时间宝贵以及应勤于治学的道理。

王贞白就是一个勤奋的人,他在晚唐诗界颇负盛名应与他的勤奋不无关系。当年他在白鹿洞潜心读书,达到了物我皆忘的痴迷境界,由于沉浸在古人的情思中而忘记了季节的变化,不觉已是春深时节,诗人不由得发出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慨叹。这一名句,既写出了时光宝贵的真理,也是诗人的切身感受。金子无疑是非常宝贵的,人们常用它来衡量贵重物品的价值,无论什么事物,一和金子相提并论,价值自然就非同一般。“一寸光阴一寸金”所包含的比喻非常浅显,但它所揭示的道理却比任何一个关于时间的比喻都直观、通俗。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这两句出自唐代颜真卿的《劝学》一诗。颜真卿是唐朝的大书法家,并不是以写诗见长,但这首《劝学》诗却因为立意深刻,感情真挚,成为我国古代勉励刻苦勤学的诗篇中流传最广的一首。它以平实的语言勉励青少年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学习,不虚度光阴。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人生中最可宝贵的,莫过于青少年时期。事业的成功依赖于人在青年时期的努力学习。如果荒废了青春年华,人生必将碌碌无为,就像春天不播种,秋天没收获一样。“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两句,正是告诫青少年朋友,应当珍惜大好的青春时光,发愤读书,为将来的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用“黑发”代少年,“白首”代老年,在黑白的对比中更能给人一种紧迫感。如果年轻时不知道趁早勤奋学习,年纪大了学业无成,就会后悔读书太晚。但垂暮之年的哀叹,却无论如何也唤不回灿烂的青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错过了就永远无法挽回。要想没有暮年的哀叹,青少年必须及早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莫要虚度年华。

2、读书要有恒心

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

清代文史学家乌尔济•法式善,曾与纪晓岚一起修纂《四库全书》。他有一首《读书》诗,“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是该诗的前二句。

这两句文字浅显,说明的道理却非常深刻。它以种植树木为喻,说明读书要持之以恒。种植树木,必须遵循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不能期望它在一天之间长成参天大树。一棵小树,每天沐浴阳光雨露,吸收天地精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才能枝繁叶茂,高可凌云。读书就像树木生长一样,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读书不必追求一次读完多少本书,重要的是读书要有合理的计划。制订了计划,就要认真执行,绝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明朝学者胡居仁有一幅对联:“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强调读书贵在坚持。读书学习只有甘于寂寞,不怕孤独,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必然渐入佳境。

这两句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说明读书要坚持不懈,才能见到成效。“活到老,学到老。”在提倡终身学习的今天,读书应该是伴随我们一生的事情。

3.读书要和实践相结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两句是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组诗的第三首的后两句。大意是: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体现古人读书思辩的非常有代表性的经典名句。它深入探讨了哲学中的知行关系。知即理论,行是实践,理论从实践中来,理论的正确与否要以实践作为检验的标准。理论和实践必须紧密结合,即知行合一,才能掌握真理,做事才能游刃有余。“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博览群书,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为我所用,还有待实践去检验。作者认为,从书本得来的知识终究是肤浅的,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他是在告诫儿子不要仅仅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消化吸收,获得真知。

4、读书要认真思考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这两句出自北宋苏轼的《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一诗。这是苏轼写给一个名叫安惇的秀才的赠别诗。安惇参加科举考试落第,苏轼写这首诗给他,旨在劝慰、鼓励他,希望他不要过分在意考试的成败,而应当回家安心读书。

这两句历来被看作是读书治学的重要门径。这里面实际包含着两种读书方法:一种是熟读,一种是深思。熟读,就是反复阅读。苏轼告诫安惇:对经典著作应当“不厌百回读”。反复诵读,久而久之,烂熟于心,自然能够融会贯通。即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当然,“百回读”只是强调多读,并非一定要读一百遍。反复阅读的过程实际就是不断领悟的过程。北宋哲学家程颢云:“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熟读还必须与深思结合起来。认真思考,是读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韩愈在《劝学解》中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读出书中的妙处,就如吃饭时只顾狼吞虎咽一样,虽然填饱了肚子,却不知其中滋味。苏轼的本意,是劝慰安惇秀才不可急于求成,静下心来“熟读深思”,自然会理解经典的奥妙,他日定能科场得意。他提供的读书方法在今天看来毫不过时。

                                        2006年6月29日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