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复习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第一单元

《白杨礼赞》⑴

一.要点

     1.作者:茅盾,现代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2.本文的线索: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3.中心思想:本文用象征的写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4..疑点探析:

①《白杨礼赞》的这一文题,为什么不写成“礼赞白杨”呢?

“白杨礼赞”中的“礼赞”这一动词,就是起到了强调白杨树的作用,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而“礼赞”即崇敬和赞美,是对白杨树表示敬意和称赞。充分表现出作者对白杨树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②作者写白杨树为什么要写西北高原的景象呢?

衬托作用:环境不平凡自然孕育出不平凡的白杨树;

暗示作用。

西北高原暗示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为下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中心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写白杨树外形的目的是什么?

       为下文由树及人 ,点明象征意义作了很好的铺垫。

④第七自然段的结构及写法。文中运用怎样的句式由树写到人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七自然段分二层:第一层是(1 ~ 4句)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第二层(5~8句)连用四个反问句式组成排比句,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一层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

将白杨树的内在气质揭示出来,充分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第二层作者用了排比反问的句式。

            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运用这种句式能增强语言气势,使语言连贯有力,激发人们思考。

⑤白杨树总的形象:力争上游 

外部形态: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质朴)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  参天耸立 不折不挠

象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⑥白杨树和楠木对比,作用是什么?

写楠木的目的是为了对比。白杨树和楠木相比,更突出白杨树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以人比人,以北方的农民和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相比,表明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贱视民众的反动派的斥责。

 ⑦字词积累: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锤炼〕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主宰〕支配。〔垠(yín)〕 

〔坦荡如砥(dǐ)〕平坦得像磨刀石。〔潜滋暗长〕暗暗的生长。滋,生长。   

〔恹恹(yān yān)〕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 楠(nán)木〕       〔颀(qí)〕高。

〔旁逸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原有“超过”的意思。

〔晕(yùn)〕    〔虬(qiú)枝〕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二、学以致用: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  ),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值、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 ]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到平坦的大地上[ ]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到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到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白杨树一样[ ]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的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 ]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虬枝        婆娑        盘旋      纵横

2.下列词语从不同的角度来赞美白杨树的,请选出错误的一项( )

A.朴质:从品质方面来赞美的。

B.伟岸:从外部形态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

C.正值:从态度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

D.坚强不屈:从精神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

3.按原文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入文中(     )里。

A.因为……,所以……

B.如果……,那么……

C.即使……,也……

D.虽然……,但是……

4.根据原文选择相应的词语,把符号填入[    ]里。

A.力求上进 B.傲然挺立 C.坚强不屈 

5.结合语境,分析判断“傲然”一词的感情色彩,将其序号填入括号中( )

A. 褒义 B.贬义 C.中性

6.这段文字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

A.比喻 B.拟人 C.衬托 D.象征

7.下列由反问句改成的陈述句,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你也应该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B.你应该觉得它只是树?

C.你应该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农民。

D.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答案:1.qiú suō xuán zòng  2.C  3.B  4.C 、B、 B、 A  5.A  6.D  7.B

 三、提高练习  

1.选出下列拼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虬(qiú)枝  刹(chà)那  屈曲(qū) 

   B.秀(xiù)颀  干涸(hé)  毡(zhān)子 ⑵

   C.晕(yūn)圈  婆娑(suō)  潜(qiǎn)入 

   D.贱(jiàn)视  诸(zhū)如  倦怠(dài) 

2.为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旁逸斜出(      )  A 超出一般   B 散失  C 斜伸出来 

    ②潜滋暗长(      )  A 增添  B 生长  C 增多 

    ③坦荡如砥(      )  A 磨刀石  B 平地  C平坦 

3.找出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B.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视野的,是一条黄绿错综的大毡子。

    C.远处灯塔上的红光镶嵌在黑暗的空间,象是一野红玉。 

    D.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4.选出下列判断中有错误的一项(       )

    A.散文有的是托物言志,如《白杨礼赞》;有的是借景抒情,如《听潮》;有的是边叙边议,如《钓胜于鱼》等。

    B.《白杨礼赞》是一篇抒情散文,以赞美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为线索。

    C.《白杨礼赞》最大的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由白杨树联想出与之有关的人和物,联想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D.《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茅盾,他原名叫沈雁冰,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代表作品有《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

5.“礼赞”的含义是(        )

    A.表示某种礼貌风格。

    B.表示尊敬和赞美。

    C.表示高度的赞扬与歌颂。

    D.表示对白杨树的崇敬。   

参考答案:1.C   2.C B A   3.D   4.A    5.B

四.重点练习题的解题指导

     (1)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2)也许你要说它不美。(3)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4)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5)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6)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7)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8)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段中前四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2.第五句的反问,引起读者的(                                           )

 3.第六句的反问是由树联想到(                                           )

 4.第七句的反问是从树联想到(                                          )

 5.第八句的反问进一步深入发展联想到(                              )

 6.这一段指出了白杨树的许多象征意义,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             ) 

A.象征了北方农民。

B.象征了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C.象征了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D.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解题指导]:解上面的题,要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明确由树及人联想的层次和内容。

[参考答案]:

                 1.对比;突出表现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深思和联想

3.北方的农民

4.坚持抗战,守卫家乡的哨兵

5.中华儿女决心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6.D 

五、教学内容同步自测题:

(一).基础知识

1.选出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   )

A.倔强(juē) 潜滋暗长(qián) 眼睑 (liān) 无边无垠(yīn) 

B.秀颀(qí) 虬枝(qiú) 窗棂(lín) 溺爱(nì)

C.嗥叫(háo) 谆谆(zhūn) 婆娑(suō) 戛然(jiá)

D.玫瑰(guì) 坦荡如砥(dǐ)    云汀(tīng) 恹恹欲睡(yān) 

2.选出下列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

A.深黯 掺杂 依希可见 慵懒

B.战栗 治裁 富丽堂皇 襟怀

C.芳醇 视野 恍惚 宛若

D.刹那 锤练 拨刺 旁逸斜出

3.下列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②.大小的岛拥抱着,偎倚着,也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

③.月光辟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

④.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A.比喻 拟人 拟人 对比

B.夸张 拟人 排比 拟人

C.比喻 拟人 拟人 对比

D.拟人 拟人 比喻 对比

4.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白杨礼赞》选自《见闻杂记》,作者是茅盾,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B.《听潮》节选自《骡子和驴子》,原题目是《听潮的故事》,作者是我国现代作家鲁彦,他的原名是王衡。

C.《白杨礼赞》是以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为全文的抒情线索。

 D.散文的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形散”是指一篇文章中可以确立几个中心,“神不散”是指选材要集中。

5.按课文排列顺序(         )

A.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B.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C.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D.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二)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用“‖”在原文中标出三个层次,并归纳每层的意思。 

(2)请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出白杨树的特点: 

(3)下列的概括最全面的一项是(         )

              A.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一律向上,泛出青色。

              B.力争上游,团结一致,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C.枝干笔直,努力向上,紧紧靠拢,参天耸立。

              D.丫枝向上,光滑泛青,不折不挠,对抗北风。

  (4)如果把“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句中的“虽”“却”两字去掉,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回答。 

五、自测题参考答案:

         (一)1.C 2.C 3..D 4.A    5.B、D、A、C

       (二)(1)…… 笔直的枝。‖……淡青色。‖……西北风。

第一层:概括写白杨树的特点;

第二层:从局部枝、干、叶、皮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第三层:具体写白杨树的性格特征。 

       (2)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3)B

      (4)表达效果:不好,因为原句将环境恶劣与白杨树的顽强生命力做对照,更能突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精神。去掉“虽”“却”两字后,减弱了这种效果。 

《白杨礼赞》

【同步达纲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大毡子(         )          开垦(              )            倦怠(    )

婆娑(         )                晕圈(           )   虬枝(    )

楠木(        )               秀颀(  )             无边无垠(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坦荡如砥(          )                       潜滋暗长(           )

旁逸斜出(         )          秀颀(                   )

无边无垠(          )           恹恹欲睡(             )

     3.简答题

①白杨树象征着什么? 

②为什么说白杨树“极普通”而又“实在是不平凡”? 

③文章描写高原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④作者写楠木的目的何在? 

【创新实践训练】⑶

阅读题。

(一)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从外形、色彩、风格三方面将语段分成三个层次。

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注音和义项。①(         )②(        )

①旁逸斜出(A.yìB.yí)(A安乐B逃跑C散失)

②倔强(A.juéB.juè)(A性子直,态度生硬B刚强C顽强)

3.写白杨树的外形是从干、   、    三方面写的,突出白杨树的  、  、  ,紧扣力争上游。

4.(白杨树)“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这句运用了        修辞手法。

5.这段文字综合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

A.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B.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

C.说明、议论、抒情相结合   D.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二)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从选文中可看出白杨树有怎样的形貌和气质?            

2.找出文中的排比和反问句,分析其作用。

          

3.本文写白杨树有抑有扬,在对比变化中突出它的内在精神。试找出本段中属于“抑”的部分。

           

【学科渗透训练】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1.西北黄土高原有什么特点?从文中摘出三个四字短语填入下面相应的横线上。

色彩:       幅员:    地面:     

2.这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是(     )

A.描写黄土高原的雄伟景象,引出了“不平凡”的白杨树。

B.描写黄土高原的壮美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C.描写黄土高原的雄伟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D.描写黄土高原的壮美景色,引出了“礼赞”的主体——白杨树。

3.试从地理的角度说明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课文难题解答】

练习一:

1.交待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2.形貌:树干笔直,树枝直而紧靠、树叶向上,树皮“微微泛出淡青色”。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象征北方农民和组织领导革命群众的中国共产党。

3.参看【同步达纲练习】3.4参考答案

练习二:参看【词句品味鉴赏】

【同步达纲练习】

1.zhān  kěn  dài  suō  yùn  qiú nán  qí  yín

2.磨刀石  生长  原意是“逃”,此指伸出  高  地域的界限  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3.①白杨树象征着北方农民,象征着组织领导革命群众的中国共产党。

②它极常见,极易生长,所以说它“极普通”,说它“实在是不平凡”,是因为在“单调”的“恹恹欲睡”的情绪中,白杨树的出现出奇制胜,使人清醒,使人振奋。

③交待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暗示北方农民生长的环境,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④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创新能力训练】

(一)1.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青色。‖这是虽在……2.①AB②AC  3.枝、叶,正直、倔强、不屈不挠4.拟人5.D

(二) 

1.形貌: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魁伟、高大。气质:正直、朴质、严肃

2.四个排比和反问句的连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3.“它没有……,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学科渗透训练】

1.黄绿错综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2.C   3.略 

  

《囚绿记 》                                                          

1. 作者:陆蠡,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

2.线索:作者对绿的情感

3.经过:赏绿——囚绿——放绿——思绿

4.绿特点: 蓬勃     向阳 固执

 象征意义: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5.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

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

  6.修辞手法作用:增强文章语言表现力,使语言更加生动优美

  7.主题:作者借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表达了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8.字词积累:涸澈    淅沥   猗郁   蕈菌    揠苗助长

    (1)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2) 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 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 

    (3)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 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贝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了下来,这样的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4)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 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狐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5)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趣沙漠者 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6)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7)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 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8)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象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 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 。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拨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9)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 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 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遵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10)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11)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曰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12)芦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 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曰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 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13)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 

     

6.作者为什么囚绿?请用课文原文回家。

“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这个小小的理由是指什么?

7. 段(3)划线部分有什么作用? 

8.段(4)加波浪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9.说说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深刻含义。

        我好象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芦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第二单元 

《孔乙己》

1.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注:《呐喊》:《呐喊》自序,《呐喊》目录,狂人日记,孔乙己,药 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 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彷 徨》: 祝福,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长明灯, 示众 高老夫子, 孤独者, 伤逝, 兄弟, 离婚

        《故事新编》:序言,补天, 奔月, 理水, 采薇, 铸剑, 出关, 非攻, 起死 

         《野草》: 题辞 秋夜 影的告别 求乞者 我的失恋 复仇 复仇(其二) 希望 雪 风筝 好的故事 过客 死火 狗的驳诘 失掉的好地狱 墓碣文 颓败线的颤动 立论 死后 这样的战士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腊叶 淡淡的血痕中 一觉 

        《朝花夕拾》:简介,小引,狗·猫·鼠,阿长和山海经,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 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

2.鲁迅诗词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国民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4.课文分析:

开头三段先说酒店的大概情况,写出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 

     A、把“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喝酒形象作对比,突出了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B、从“我”的职务的变换,可以窥探掌柜冷酷势利的一面。C、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什么好声气:冷酷的酒店氛围,以小见大,更见世态的炎凉 

       作用:揭示了孔乙己不幸的社会根源

5.课文多次写到旁人的笑作用

       小伙计是解脱的笑,掌柜是自私而卑劣的笑,短衣帮是麻木不仁的笑,小孩是天真无邪的笑

       以乐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6.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侧面描写:其他人(掌柜、伙计、长衫主顾、短衣帮、小孩子)

     正面描写:孔乙己(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

     孔乙己:自命清高、好喝懒做、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穷困潦倒、热心善良 

(1)“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里”,“踱”字,活现出阔绰的长衫主顾的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身份地位。

     (2)“排出九文大钱”,这个“排”字,生动地表现了孔乙己虚荣与诚实。后文“摸出四文”中的“摸”字,则形象的表明孔乙己境况的悲惨,由“排”到“摸”写出孔乙己命运的重大变化。

    (3)“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这段话生动传神地描绘出,孔乙己处境十分难堪,深感气恼和羞耻。

    (4)“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这里的一个“慌”一个“罩”,传神地写出了这个善良、贫寒、迂腐的老年读书人的性格

7.悲剧原因:

 ①、社会原因:封建社会和封建教育制度

 ②、自身原因:身受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热衷科举、自命不凡、好吃懒做、鄙视体力劳动……

8.小说的主题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精神的麻木。

9.小说写“我”一这个12岁的小伙计有什么作用?

(1)‘我”一12 岁的酒店小伙计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小说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

( 2)可以使故事情节集中,内容简要;

(3)可以表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连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使作品更增加了悲凉的意味。

10.字词积累:

阔绰(chuò)阔气。绰:宽绰    羼(chàn)混和,掺杂     绽出(zhàn)突露出来。

间或(jiàn)偶然,有时候。拭(shì)擦    蘸(zhàn)  打折(shé)打断

 附和(hè)(言语动作)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不屑置辩(xiè):认为不值得争辩

 颓唐(tuí)精神萎靡,不振作      戕害(qiāng)伤害。 戕:杀害。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一、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阔绰(    )          咸亨酒店(    )      笔墨纸砚(    )

附和(    )          不屑置辩(    )      颓唐(    )

二、本文中省略号的作用一般有:

A.表示思维的跃进。      B.表因人抢白话未说完。

C.表心情矛盾。          D.表思索在进行。

试指出下列各句中省略号的作用,只填字母。

1.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

2.“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

3.“读过书,……我便考你一回。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       )

4.“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

三、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短衣帮站着喝酒,穿长衫的慢慢坐喝,这种穷富等级社会地位的差别正是孔乙己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小说中描写的社会背景(    )

2.“窃书不能算偷”,把“偷”说成“窃”,一是为了遮丑,二是炫耀才学,这正好暴露了孔乙己虚荣心被损伤后的内心痛苦。(    )

3.“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句话反映了孔乙己被封建教育毒害至深遭人唾弃的情景。(    )

4.“孔乙己自己摇着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其中“多乎哉?不多也。”引自《论语》,在这里表现了孔乙己书呆子气十足。(    )

四、揣摩“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

  A.孔乙己免不了做些偷窃的事,从小说看主要是偷哪类东西?                             

  B.孔乙己既“免不了做些偷窃的事”,为何又说“品行比别人都好”,这岂非前后矛盾?正是这种表现,正好体现出孔乙己身上怎样的双重性格?

         1.                              

         2.                                      

【基本能力达标学习】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做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了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1.文段选自            的小说集               ,我们还学过他的小说             、            、            

2.“站着喝酒”说明孔乙己                        ,而又“穿长衫”说明孔乙己                      ,句中的“唯一”不能去掉,它突出了                      。

3.“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这句话表现了孔乙己                 的性格特征,说明他                              。

4.作者介绍孔乙己姓名的来历,是为了说明                              。

5.最能表现孔乙己性格特征的外貌描写的句子是:                                                          

                                                                                                                                       

6.“偷”和“窃”是一对同义词,它们语体色彩的差别在于,前者是        ,后者是    ,酒客取笑孔乙己偷东西,“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头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表明了孔乙己                              的迂腐性格。

7.文中加黑“排”字说明                              。

8.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表现了孔乙己                          。

 9.本语段通过对人物                              的描写来反映其性格。

10.作者写人们对孔乙己的态度,用意在于                              。

11.“店内外充满快活的空气”在原小说中反复出现,其表达效果是                              。

12.联系全文,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是                        ,社会原因是                。

13.从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出作者对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态度是                                               。

14.这段文字可以划分为三层,根据提示,概括段意:

第一层(开头到“也没有洗”)描写                                                     ;

第二层(“他对人说话……叫做孔乙己”)介绍                                   ;

第三层:(“孔乙己一到店”到段末)写人们对他的取笑和孔乙己的争辩。 

理解运用探究学习】

一、学习《孔乙己》一文对人物肖像的描写,自己选取两位年龄或性别不同的人物形象进行一番描写。

 

二、在本文中,“我”自从在咸亨酒店最后一次见到孔乙己,一直没有看见他。请你设想一下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之后所发生的事情。写一篇500—600字的记叙文,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一、chuò hénɡ yàn hè xiè tuí  

二、1.B  2.C  3.A  4.D  

三、1.√  2.√  3.×  4.√  

四、A.书籍一类  B.①不矛盾  ②轻视劳动和质朴忠厚 

      【基本能力达标学习】

1.鲁迅《呐喊》《社戏》《一件小事》《故乡》

2.社会地位低下,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特殊身份  

3.迂腐,好卖弄学问;受封建教育的毒害很深

4.他社会地位低下,身份卑微  

5.“穿的虽然……也没有洗”

6.口语;书面语;又恼又羞,自欺欺人  

7.孔乙己拮据而穷酸  

8.事实上并不清白却想要清白的名声,死要面子。  

9.肖像、语言、动作、神态。  

10.表明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  

11.增加悲剧气氛,以乐衬哀  

12.受尽非人折磨,罪恶的封建制度

13.既批判又同情。 

14.衣着,容貌;绰号的由来。 

【理解运用探究学习】 

A。(一)甲、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个三天,掌声柜正在慢慢的结帐,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帐。

乙、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丙、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12、甲段中的“取下粉板忽然说”中的“忽然”一词去掉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的表达会有怎样的影响? 

13、甲段采用侧面描写交代了孔乙己被打断腿,除了能突出丁举人的豪强霸道、凶恶残酷特点外,也更符合孔乙己 性格特征,并从乙段文中找出证明这种性格的证据                                                     。

14、指出文中“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中“竟”一词的表达作用。 

15、乙文开头部分的“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这句自然环境描写,除了给孔乙己的穷途末路增加悲凉意味,同时也通过中秋过后的天气预示了孔乙己的境况是       。

16、和乙文中“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相照应的语句是                                          。

17、在甲、乙、丙三段选文中,在哪段中通过什么情节揭示了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的? 

18、作者为何不确切交代孔乙己的死活? 

19、联系全文谈谈孔乙己落得如此悲惨结局的总的原因是什么? 

   B。(一)(甲)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乙)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手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1、选文甲红色部分运用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主人公的遭遇?他之所以这样说明什么? 

2、选文乙中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刻画范进这一人物的?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3、选文甲画横线句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4、选文乙中“把报录人和邻居吓了一跳”一句,烘托出了                                      

5、选文乙中作者反复描写了范进__________的动作。 

6、联系两篇选文的全文看,两篇小说共同反映了怎样的主题。 

答案:

1、肖像描写,说明封建科举制度和那个社会对孔乙己的迫害之甚。

2、夸张的讽刺。使范进发疯的丑态跃然纸上,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尖锐抨击了它的罪恶。

3、我对孔乙己冷漠,鄙弃的心理,反映了当时世态炎凉,人和人之间冷漠的感情和麻木不仁的心理。

4、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了整个社会。

5、拍手与笑着

6、反映出范进和孔乙己这样的封建知识分子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揭露并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罪恶。 

《一厘米》

作者:毕淑敏  当代女作家

字词积累:戳     皲裂    挑剔    脱臼   雄赳赳   温文尔雅   锲而不舍 

 冥思苦想  彬彬有礼    狡黠 

第三单元

《中国失掉自信力了吗》

作者:鲁迅

字词积累:搽   诓骗   虎视眈眈    玄虚   渺茫    老谋深算

★对方的错误论点是什么?他们有哪些论据可证明?

论据: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希望国联

        现在:求神拜佛

论敌的错误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中国的脊梁”指脚踏实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

①埋头苦干的人,主要指广大劳动人民,指历史上那些改革家、发明家,如毕昇、李时珍等;②拼命硬干的人,指历代起义反抗封建统治和抵御外来侵略压迫的英雄人物,前者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等,后者如岳飞、文天祥等;③为民请命的人,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吁的人,如杜甫、关汉卿、海瑞、包拯等;④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

意义: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本文中的比喻义:

①脂粉;指统治阶级及其御用文人炮制的、“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麻醉自己”的欺骗宣传;

②筋骨和脊梁;指历史上那些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和当今一些“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斗”的中国人;

③状元宰相:指反动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

④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在当时指中国共产党。

◎本文揭露和批判了国民党上层人物投降卖国的事实,指明广大人民是“中国的脊梁”,鼓励人民增强抗日信心。 

[课内语段精读]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上面语段的敌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上面语段的敌论据是:两年以前,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着国联;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

3“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如果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因为

4上面语段批驳的方式是( C )

A直接批驳

B通过驳论据来驳敌论点

C通过驳论证来驳敌论点

D间接反驳(通过下面立论来驳论点)

5上面语段的“他信力”指相信和依赖其他事物的思想和心态(两年以前,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着国联)

“自欺力’是指自己欺骗自己的思想和心态(求神拜佛 )

6.上文在“他信力”和“自欺力”上加引号,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A. 表引用B.表强调C.表特殊称谓D.表讽刺否定

7.文中第二、三节中的两个“中国人”的含义相同吗?请写出其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如果你面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论调,你将如何去批驳? 

《吴汉何尝杀妻》

作者:邓拓   当代史学家、杂文家

字词积累:

刎   死心塌地   典籍   无稽   

作者说:“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结合你看过的有关历史剧,谈谈你的看法。

人们都说历史剧“三分实,七分虚”。

如《三国演义》曹操被丑化,孔明被神化;《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是虚构的等。 

第六单元 

     《秋水》

     1选自《庄子·秋水》      庄子,名周。约前369-前286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子》52篇。今存33篇,分内7篇、外15篇、杂11篇,为郭象注本。

      2出自课文成语:

①望洋兴叹

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②贻笑大方

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3.庄子寓言:

东施效颦   安知鱼乐     涸辙之鱼     庖丁解牛

4.其它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至于北海         百川灌河 

                         于是焉河泊始旋其面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大方:古义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望洋向若而叹曰(海神名,名词)

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动词)

闻道百/且夫吾尝闻(听到,动词)

少仲尼之闻(学识,名词)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才,副词)

始吾弗信(开始,名词)

         5.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6.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7.小结: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8.启示:为了祖国的腾飞,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更应该开拓视野,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攀登高峰,创造辉煌。 

【同步达纲练习】

1.解释下列带点的字:①时令,季节;②全;③掉头;④脸向东;⑤轻视;⑥危险

①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    )

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

③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

④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

⑤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

⑥吾非至于子之门测贻矣(    )

2.翻译下列句子。

望洋向著而叹曰  译:                                         

以为莫己若者  译: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                                         

3.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以为莫己若者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D.若会郑以为东道言

4.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两项是(    )

A.径流之大

B.两氵矣 湾崖之间

C.野语有之曰

D.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E.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①时令,季节;②全;③掉头;④脸向东;⑤轻视;⑥危险;  2.(略)  3.C  4.AD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解释划横线的词语:(2.5分)

秋水时至 (           )百川灌河 (         ) 河伯始旋其面目 (         )

少仲尼之闻(                       )见笑于大方之家(                          )

 2、翻译:(6分)

(1)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2)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3)始吾弗信                                                                                      

 3、给下列文字加标点(1.5)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捕蛇者说》

⒈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⒉  课文可分三部分。第1段为第1部分,交代捕蛇的缘由。第2~4段,通过与蒋氏的对话揭示赋敛之毒甚于捕蛇。第5段为第三部分,点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全文是按“缘起——访查——询问——感情”的顺序来写的。 

⒊本文共写了两件事,即捕蛇之危险和赋敛之毒害

    写赋敛之毒,是通过捕蛇和纳税两件事的对比,用蛇之毒衬托出来的,两件事又是主要通过访问蒋氏得知的。

 ⒋写作特点:

      用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文章的主题。 

     对比角度  

   乡邻赋敛之苦                                                                                   蒋氏捕蛇之“乐

一、生存情况 

 因赋税务而号呼转徙,饥渴顿踣,死者相藉,十室九空              以捕蛇独存 

二、生活状况 

 因赋税而受悍吏的骚扰,哗然而骗,鸡狗不宁                             弛然而卧   熙熙而乐 

三、危险次数 

             旦旦有是                                                                                   一岁之犯死者二 

四、死亡先后 

               先                                                                                                        后 

☆通过对比揭露“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⒌正音: 啮(niè)腊(xī)挛(luán)碗(wǎn)瘘(1òu)疠(lì)  当(dàng)

 其租入 嗣(sì) 几(jī)死者数   (shu6)矣莅(lì)  蹙(cù)  殚(dān)

  踣(b6)  死者相藉(jiè)囊(nǎng) 隳(huī)  恂(xún)   缶(fǔu)

  谨食(sì)之  熙(xī)   以俟(sì)夫(fú) 

      ㈠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当其租人 当:__________________(2)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嗣:_________________

 (3)貌若甚戚者 戚:_________________ (4)故为之说 说:_________________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若毒之乎 B.太医以王命聚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岁赋其二 更若役,复若赋 D.又安敢毒耶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21.翻译“君将哀而生之乎”和“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两句为现代汉语。(4分)

译文:(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选文中,最能反映蒋氏内心沉痛之情,打动作者的是哪一句?(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㈡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