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课题 云南的歌会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三课时 授课 喻安君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领会文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 3.学习运用多样的手法描写不同场合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4.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用心品味,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与作者直接交流; 5.分小组讨论分析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 情感与价值目标 6.了解云南的民情民风,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学会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准备 1.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2.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及沈从文表现湘西农村生活的有关文章。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诗云:“彩云之南游赏罢,踏花归来马蹄香。”你们知道“彩云之南”是我国的哪个省吗?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而且几乎每个民族都能歌善舞,甚至有人说他们“会说话的都会唱歌,会走路的都会跳舞”。每逢集会或节目,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岁月在变,不变的是他们的民族气息。今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美妙抒情的笔触,去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二、简介民歌,了解作者 1.云南民歌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据说,解放前的傈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原告、被告以歌唱申诉各自的理由,解决人也以歌唱进行裁决。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也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而一个高明的民歌手也就常常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的特别尊敬。 云南各民族民歌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民族历史上重大事件,生活中的婚丧礼俗,几乎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在民歌中都有生动的反映。 2.作者简介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面教学做铺垫。 板书课题。 学生念读查找的资料后,教师再作补充。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检查字词,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ǐ)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ǖ) 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蹲踞:蹲或坐。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譬喻:比喻。 淳朴:诚实朴素。 即物起兴:开头先咏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龙吟凤哕:龙在吟啸,凤在鸣叫。 四、朗读课文,理清脉络 课文分为四部分,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 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 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五、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 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文中所描绘的三个唱歌场合在手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在手法上,三个部分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 “山野对歌”主要写唱歌人,对歌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云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更是盛况空前。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 学生当堂完成,及时订正。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宛如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 六、赏析品读,加深理解 1.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2.赏读“山野对歌” 教师导引: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机智才能) 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动作、神态、外貌)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明确: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3.赏读“山路漫歌”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 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悦耳好听的山歌) 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淳朴本色美) 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 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等会让大家分享一下。(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 例: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例:写实。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引导。 运用精读“山路漫歌”的阅读方法,阅读“山野对歌”和“村寨传歌”。 此处全凭学生自己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任务优美的歌! 4.赏读“村寨传歌” “金满斗会”呢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人多――时间长――盛装) 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盛况空前,十年难逢)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侧重写的是唱歌的场面,既有全局描绘,又有细部刻画。 5.赏读完三个歌唱场面,让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个表格,以更好的体会各个场面独特的风格。板书如下: 内容 特点 写作手法 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重点写唱歌人 山野漫歌 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重点写唱歌环境 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云南民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重点写唱歌场面 七、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风花雪月积美景,大理三月好风光,美不胜收云南美景,百听不厌各地歌。让我们记住云南,记住云南的歌会,记住沈从文,让人性的光辉照亮每一个角落。 2.拓展延伸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以致用,学方法用方法,进行自主阅读。 引导学生用表格形式概括课文内容。 教师小结。 布置作业 相应的资料练习。 板书设计 见“教学过程”(六)。 教学后记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