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孩子的心声:我在海外教中文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育新闻 → 手机版 | ||||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1-02-10 闲雨 “自由自在地生活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假如你有幸得到一个星期绝对的自由(由你自己来安排做什么),你将会怎样安排并度过它呢?”这是我给我的中文班的孩子们出的作文题目,说是作文,其实我只是想以这种方式来透视一点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想了解一下他们对现有生活的满意程度,想知道他们所想与所做的差距。 我所得到的“答卷”不多,却很有代表性,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现实型 这一类孩子年龄在13岁以上,都已在中学读书,他们对现实基本满意,因为他们对一周的安排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差无几。他们大多数所梦想的只不过是要独立安排这一切,而不要父母太多的干预。他们较理智,对物质生活极为满意,对事物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认为学习是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学习新的知识。允允甚至写道:“梦寐以求的生活就在今天!”她感谢父母给她创造的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并渴望成为一个有知识并对社会有用的人。可以说,他们已经立足于现实与社会思考人生,追求自己的梦了。 第二类:幻想型 这一类孩子年龄普遍较小,多在9至11岁之间,未上中学(一个例外)。从他们的“答卷”中我发现了孩子们的“表里不一”。一贯争强好胜的嘉嘉梦想的是“不用做作业(包括中文、德文、数学)”,“躺在阳光下海边的长条凳上晒太阳,吃冰激凌”,“那该多舒服呀!!!”3个感叹号足以说明愿望之强烈。人小胆儿小的月月却有一个极大的梦想:独闯马耳他海边玩3天!还认为“旅游之后坐在电影院里看两场喜欢看的电影是最合适的”。她还要花一天时间和好朋友一起逛街,看Diddl老鼠,最后一天则要锻炼身体,以保持健康的体魄(是啊,否则怎么享受生活呢?)。还有那个体如山东大汉,但人未开口脸先红的晓晓,居然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想当皇帝(真是“人不可貌相”!)。他想“搬到一个很大很大的房子里,每个周末都邀请朋友来做Party,早晨4点钟他们才可以回家睡觉”。他还梦想着自己拥有一个大游泳池,“地方大,又不用花钱”。“学校是过去的事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要是这一切都是真的,那该多幸福呀!”从这一类幻想型的孩子身上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梦想与现实相差之遥,自由与常规相距之远。他们大多想到海边旅游,沙滩上晒太阳,海水里游泳,显然大海在孩子的心目中成了自由的象征,也正如成年人所感受的一样。 我们该怎样理解这批“表里不一”的孩子呢?他们还不能将梦想与现实有机地融合,自由与常规相互地渗透,他们的心灵还处于完全自由的状态。这个时期孩子的可塑性很强,需要老师、家长以及社会的精心呵护,因势利导。由他们的“表里不一”我还得到极为重要的一点:一贯内向的孩子并非没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尤其那些学习好的孩子。老师的提问其实他们都会,但却无法克服心理上的某种障碍(如:害羞、缺乏自信等等)而主动举手。内向的孩子多数较敏感,需要老师用更多的耐心“读”懂他们的愿望,给予加倍的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根据我的观察,他们的内心好像总存在着“举手”与“不举手”的矛盾。而此时此刻如果老师能用半商量半激将的口吻问一句:“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他们的自信经常能够战胜障碍,而给你一个显然早已准备好了的漂亮的回答。之后你会明显地感到,孩子由于战胜了一次自我而获得的由衷的喜悦,我时常会被他们感动,为他们高兴,也为自己猜透一次孩子的“心思”而自豪。 能够对自己生活满足的现实型的孩子是快乐的。可我觉得有“非分”梦想的幻想型的孩子同样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恰恰就在于“梦”和“想”的逍遥与自在!正如嘉嘉所说的:“其实这些都是我的梦想,现实中的我可不是这样一个人。”这说明她明白有些梦想与现实之间有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可想想不也很“舒服”吗? 时常聆听孩子们的心声,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对于中文学校老师的教学和家长的教育无疑会大有帮助。 (寄自德国)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