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2、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复述课文内容并排演课本剧。 3、欣赏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一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掌握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独特之处,容易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地加入到背诵,了解大意,归纳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中来。 相应对策:通过听读、示范朗读、课本剧表演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以读、演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并自主地进行文言知识的总结归纳。 三、教学方法: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4、劝说练习实践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掌握古汉语基础知识,熟悉课文情节。 一、了解《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及语言特点。课前教师布置,由学生查阅资料,在课堂上展示。 二、录音朗读,学生听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自由读。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的情节及烛之武的说辞艺术。 三、学生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先自己疏通文意,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句子,批注有疑问的内容,然后师生共同解疑,归纳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现象。 四、总结字词句: 重点字词 1、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 2、敢以烦执事:(表谦敬的副词)(对对方的敬称) 3、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 ,意动用法) 4、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 , 为什么) 5、朝济而夕设版焉: (于此 兼词)6、既东封郑: (名作状)(使……成为边邑,使动用法) 7、夫晋,何厌之有:(句首发语词)(宾语前置)8、阙秦以利晋: (使……削减,使……得利,使动用法)  ̄9、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主人) 10、行李之往来 :(古:出使的人;今: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否定副词)(那个人)12、不知:通“智” 13、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范南 驻军 名词作动词 2、因人之力而敝之 损害 形词作动词 3、且贰于楚也 从属二主 数词作动词 4、既东封郑 以……为边界 5、夜缒而出 在夜里,连夜 名词作状语 6、与郑人盟 结盟 名词作动词 句式: 1.何厌之有? 译:有什么满足呢?(宾语前置) 2.以其无理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介词结构后置) 通假字 1.失其所与,不知。 智=明智 2. 秦伯说,与郑人盟。 悦=高兴 3.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供=供给、提供 4 无能为也已 矣=了 5.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欠缺=损害 7.何厌之有 餍=满足 8.焉用亡郑而陪邻 倍=增加 古今异义: 1、行李之往来: 出使的人 2、舍郑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一词多义 如果 连词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 1.若 你 代词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 像 动词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2. 知 知道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明智 失其所与,不知 3. 能 才能 名词 今老矣,无能为也。 能够 动词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 陈说 动词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4、说 杂说 名词 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通“悦” 秦伯说 推脱 动词 不辞劳苦 5辞 告别 动词 停数日,辞去。 推辞 动词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边远的地方 名词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6鄙 边境 名词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浅陋 鄙俗 形容词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细小 形容词 防微杜渐 7 微 隐约地 形容词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稍微 副词 见其发矢十总八九,但微颔之 没有不 副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到 动词 辍耕之垄上 他们 代词 子犯请击之 8、之 的 助词 是寡人之过也 结构助词 无意义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五、个别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熟悉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劝说成功的原因并赏析劝说艺术 一、 导入新课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三寸之舌”真有这么大的作用吗?不信,请看下面的故事。 二、学生表演课本剧。 1、学生三至四人评课本剧表演的情况。(可从情节,性格,氛围渲染等方面评价,表演、评价的过程就是学生进一步熟悉、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2、师结:临危受命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只靠说辞,两支人马自动撤离。下面我们就先来赏析烛之武的劝说艺术,提高同学们的劝说能力。(板书:烛之武退秦师 ↓→赏析劝说艺术) 三、朗读并讨论 师语:下面,同学们朗读课文,并思考:烛之武是怎样劝说秦伯退兵的? 1、集体朗读课文。 2、分析讨论退兵的理由,提示学生先引用原文,再做分析。(本篇课文要求背诵,这样能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有助于背诵。) 3、根据学生的分析,教师可能板书下面的内容。 ① 示弱臣服:欲扬先抑,巧设问题――“郑既知忘矣。”(满足胜利者的虚荣心) ② 亡郑利晋:设身处地,点明利弊――“焉用亡郑已陪邻?”(假设灭郑的危害性) ③ 舍郑利秦:委婉曲折,层层深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已无所害。”(说明保存郑国的好处) ④ 晋言无信:回顾历史,点醒秦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朝济而夕设版焉”(回顾晋君对秦不守信用的历史) ⑤ 阙秦利晋:察言观色,道明主旨――“阙秦利晋,唯君图之”(假设灭郑,两国未来的局势) 师结: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国君,本是求人,却能够不卑不亢,从容辞令,可谓是有理有利有节有度,出色地完成了劝说使命。 四、总结劝说成功的方法: 师语:除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还学过哪些劝说成功的例子?结合这些故事和生活经验,总结一下他们劝说成功的方法或条件是什么? 1、学生讲述学过的或看过的劝说成功的例子。学生可能会说到初中学过的课文《孙权劝学》《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等,或自己课外看到的劝说成功的例子。 2、学生从故事中分析总结劝说成功的方法,教师补充并板书以下内容。 ①有针对性(为对方打算,替对方着想),摸透对方的心思。所谓的“浇花浇根上,说话说心上”,烛之武出使是为了郑国利益,却处处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最终打动了秦伯。 ②语言委婉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邹忌劝说齐王治理国家的事,却从家庭小事说起,更易被人接受。 ③方法得当(现身说法)。劝说也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如举例子、打比方、激将法等。 ④抓住机会,场合。恰当的机会,合适的场合,也是劝说成功的条件之一。 ⑤注意语气态度。态度要和蔼,让对方有亲切感,拉近和对方的情感距离,更有益劝说成功。 五、拓展练习。 设计四个话题,让同学们来劝说:网瘾现象、早恋现象、厌学现象、以强欺弱现象(吃饭插队等学生生活中的现象)。讨论时要明确角色,谁是劝者,谁是被劝者。这样讨论会更有针对性。(同学们分组讨论,相互劝说。教师巡回指导,及时指导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 方法: ①、分组讨论3分钟左右。 ②、每一组学生上台劝告完,其他同学评价。 ③、主要根据劝说的方法评论,说优点也说缺点。 ④、教师评价时强调劝说所用的方法。 ⑤、师生共同分析有没有更好的劝说方法。 六、师结: 烛之武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让乾坤倒转。生活中也同样需要劝说。让劝说成为沟通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吧! 七、探究拓展: 1、推荐课外阅读《重耳之亡》、《子鱼论鱼》、《介之推不言禄》等篇目,开拓视野。 2、体会《左传》整体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及表达特点。 板书设计: 示弱臣服 有针对性 亡郑利晋 委婉得体 舍郑利秦 烛之武退秦师 方法得当 晋言无信 ↓ 机会场合 阙秦利晋 → 赏析劝说艺术 语气态度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