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鉴赏(高三)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一、教学目标:能够整体把握诗词,并且多角度的鉴赏; 二、教学重点 1、诗词鉴赏中的重要专业术语 2、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等的答题步骤 三、教学课时:2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语 诗歌是文学领域里一个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够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高考中出现的诗词鉴赏题目,无非是借此提升青少年的鉴赏能力,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但是,好多同学面对诗词,总是无从下手。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二)教学过程 ※ 唤起学生共识,让学生说出鉴赏诗歌的角度 师: 以前面对诗词的时候,你是如何鉴赏的? 生:鉴赏?没有明确的标准吧?就是把该背的背过,做题是它问什么就答什么。 师:结果怎样? 生:我觉得都写上了,可就是不给分。为什么呢? 师;哦?那么你给老师讲讲平时你都做了那些题目?你又是如何解答的? 生:比如,它问这个字用的好不好,我就答好,能够给人一种更好的感觉;它让简要赏析一下哪句诗,我就答出这句话的意思,在说说情感什么的。我觉得还差不多,可总是给我一两分。 师:据你所说,老师已基本了解你答题中遇到的困惑。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这种困惑,好不好?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高考考点(即我们所说的答题角度) ※ 老师补充鉴赏诗歌的角度,并强调专业术语的应用(重点讲解重要的常用术语) 师:诗歌鉴赏重在专业术语的应用,所以我们要积累一定的专业鉴赏术语。下面我们就针对不同的考点来具体分析一下。 (依据北京市语文考试说明) 考点一:语言 考查诗歌语言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客观题形式出现,一是以主观题出现。客观题主要从细节上考虑,主观题则从答题步骤上考虑,我们主要针对主观题来说。 考点二: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比喻――形象生动 拟人――-人格化,利于抒发感情 对偶――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意义集中含蓄 夸张――突出表达事物作用 用典――含蓄、洗练、委婉 衬托对比――突出强调 表现手法:情-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象征 赋比兴 联想&想象 借古讽今&借古抒怀 描写技巧:渲染&烘托 (正面渲染、侧面烘托)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正侧结合 点面结合 细节描写 白描工笔 诗中有画 篇章结构:开门见山 曲笔入题 伏笔 照应 考点三:诗歌的意象及意境 (注: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以问答的形式呈现,抓住学生不懂的术语重点讲解,以便灵活应用) ※ 对诗歌语言的鉴赏,注意答题步骤 诗眼类 常见的提问方式是: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那里? 3与他字比较哪个字用的更好?试比较说明。 解题步骤:1含义及内涵;2展开联想将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明烘托的意境,或表达的感情 及作用 【例析1】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1)古典诗词中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画”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画”,即“即兴画出”;“峰”本来是景物中的客观存在,用一画字,似乎说峰并不存在,却由造物以云为毫末,以天为纸即兴画出,不仅写出峰的美妙如画,而且传达出观者的惊奇与喜悦,使整首诗别有情趣。 (注:先让学生自己审题、解题,然后教师指导) 【例析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分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潮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汾上惊秋 苏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1)李瑛在《诗法易简录》中说,《秋风引》中“为孤客传神”的正在于“最先”二字,使“无限情怀,溢于言表”。请具体说明“最先”二字的好处。(2分) 答:“最先”表示时间早,按理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该有先后之分。而孤客最先听到,可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以此表现出孤客的羁旅之情&思归之心,曲折含蓄,耐人寻味。 (注:学生自己练习,然后给老师讲解) ※ 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提问方式:1这句诗采用了那种手法?简要赏析 2 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答题步骤:1揭示手法;2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在诗歌中的运用;3表达情感及作用 【例析1】 少年游 柳 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谈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注:桡rao(三声),借指小舟。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3分)(AC) A.词以景起,总揽灞桥全景,“风物”句紧承首句拓展词意,将现实的故国之思与历史兴亡之感交织。 B.“楚宫腰”即“细腰”,原指女子因思念亲人而清瘦的体态,此处用来形容纤细轻柔的柳条。 C.从 “衰杨古柳”写到闲静浅淡的夕阳和已届衰老的秋光,使上下篇过渡自然,色调和谐,营造衰飒气氛。 D.“离思满蘅皋”中的“蘅皋”极言水边高地的美好,但此地却不可久留,愈加反衬“离思”无法抑制。 E.“一曲《阳关》,断肠声尽” 转而从听觉角度抒写天涯沦落之人的离愁,直抒胸臆,尽写别离之苦。 解析:抓住细节 (2)同是以柳写伤别,词中“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与《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相比较,在写法上有何不同?(4分) 答:都是借景抒情,(以柳写伤别),柳诗以哀景(衰杨古柳)写伤情,而《诗经》里以乐景(轻柔的柳条)写伤情 (注:先让学生自己审题、解题,然后教师指导。以此题为例,讲解面对客观选择题时,该如何入手,如何准确解题) 【例析2】 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确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简要分析首句“新年都未有芳华”在全诗中的作用。 形式上:开宗明义,引出下文; 内容上:抒发诗人对春天的渴盼之情 (2)唐代诗人东方虬亦有一首同题诗:“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哪个)是真梅。”相比之下,作为咏物诗,在写雪方面,韩愈的《春雪》显然更胜一筹。试比较分析韩诗的妙处。 (注:学生自己练习,然后给老师讲解) ※诗歌鉴赏如此,词与曲的鉴赏也是如此,指导学生练习两首词曲。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7分) 淡黄柳 江夔 (原序)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阙,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近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释:①江左: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在今江苏省一带。②寒食:清明节前一日为寒食节,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饮,所以叫寒食。 ①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3分) A、在合肥萧条的空城里,词人听到清晨的戍角响起,路边垂杨也显得陌生。 B、“马上单衣寒恻恻”意思是词人骑马而行,衣着单薄,感到寒冷、凄恻。 C、虽然周围寂静清冷,词人想到第二天是寒食节,打算携酒访友庆贺佳节。 D、词人见到梨花,联想到梨花,联想到梨花的凋落,生怕看到像秋天木叶零落般的景色。 E、燕子飞过来,寻找春天的踪迹,只有碧绿的池塘还显示着春天的颜色。 [ ] [ ] ②作者在描绘春天的景象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南吕]四块玉 马嵬坡 马致远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1南吕是宫调,“四块玉”是---------,“马嵬坡”是--------- 2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睡海棠,春将晚”,这是以花喻人,说杨贵妃就像晚春时节的睡海棠一样娇柔妩媚。 B“恨不得明皇掌中看”是说杨贵妃恨不得让唐明皇把她想海棠一样放在手掌上把玩观赏,表现了她恃宠娇恣的心态。 C此曲前半部分(以不因为界)主要是描写,着重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荒淫作乐的生活,简明精炼,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D此曲化用李白“蜀道难”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唐明皇因红颜误国而仓皇西逃,前路莫测。 3有人说此曲后半部分把安史之乱的主要责任归咎于杨贵妃,是沿袭了“女色误国”的传统论见,体现了作者的偏见,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简要谈谈看法。 (三)课堂小结 课堂气氛融洽,学生基本掌握解题技巧,课下需要学生练习及教师配合指导 (四)课下作业 (略)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