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解析与点评(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宁波市鄞州五乡中学   

第1卷(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孤独,荡涤(dí)人的矫饰和浮躁;孤独,诠释人的淳朴和淡泊;孤独,凝聚人的内涵和睿智;孤独,提升人的品位和境界。

   B、利害攸关而实话实说,连遇强手而毫不怯懦,检点省(shěng)察而幡然知耻,路见不平而拔刀相助:这就是勇敢。

   C、傅雷先生耻于蝇利蜗名之争,奋而辞职,闭门译述,翻译艺术日臻(zhēn)完美,终以卷帙浩繁的译著,享誉学界。

   D、《古文观止》是由康熙年间两位名不见经传的选家所编,他们披沙捡金,遴选了二百多篇琅琅(lǎng)上口、百读不厌的佳作。

答案A。错误之处在于:B项中“省”应读“xǐng”,C项中“奋而辞职”应为“愤而辞职”,D项中“披沙捡金”应为“披沙拣金”。“捡”,指从地上拾起来,而“拣”则是挑选。同时“琅琅上口”的“琅”也应念“láng”。

点评:将语音和字形合二为一,既减少题量,又扩大了试卷知识点的覆盖面。在能力要求上,依然重视基本的字音、字形的考查,同时也避免纯记忆的复习方法,而注重音义、形义关系上去把握正确的字音、字形。

   2、依次填人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面对“两会”代表、委员的依法     ,有的官员虽然还不能圆满答复,但都表现出虚心接受、认真反思的态度。

   ②在5月4日结束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杭州市有关部门与中国动画学会签订了合作   ,准备共同培养动漫人才,开发动漫资源。

   ③距离同济大学校庆还有5天,世界各地的校友    将启程,前往上海参加庆典,共贺母校百年华诞。

     A、质对     协议     不日                B、质对     协约     翌日

C、质询     协约     翌日                D、质询     协议     不日

答案:D。“质对”是对证、对质之意,并不符合第一个句子的句意,而“质询”是质疑询问之意,符合句意。“协约”是协商订立条约,词义较重,多用于国与国之间的重大条约,“协议”指“共同计议、协商”或“经过谈判、协商而制定的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文件”,第二个句子应用“协议”。“不日”是几天之间、近几天的意思。而“翌日”是指第二天,如《促织》中的“翼(翌)日进宰”一句。世界各地的校友不会是第二天同时出发,故应选用“不日”。

点评:词语的选用既要注意词义的区别,更要结合句意,这是词语选用题的解题关键。同时试题在例句的选择上也重视了生活的实用性,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A、我国不少理工科院校把大学语文排斥在必修课之外,而近年来,外国留学生报考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大幅度上升,真可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B、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人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无归,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命途多舛。

   C、同学们,考人大学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志存高远,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老师们的推波助澜下,直挂云帆济沧梅!

   D、等我赶到赛场,乒乓球赛已经结束,遇见小李,我忙打听战绩,他说:“我们几个本来就是‘马尾巴串豆腐’,碰到强手,当然是‘孔夫子搬家’了!”

答案:D。“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又可说成“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意思是好像外面来的人都会办事,都是人才,能力都很强,用在此句中显然不合适。“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C项褒贬误用,“推波助澜”是指“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是个贬义词。D项“马尾巴串豆腐”是歇后语指“别提了”或“提不起来”,一般指没有能力,水平不行,不值得提起等。

点评:熟语的考察与以往一样,依然是成语与俗语的结合,重在掌握其意义与用法。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国正在实施公民旅游素质提升工程,在又一个“黄金周”到来之际,每位游客尤其是出境游客应该意识到自己是祖国的“形象大使”。

   B、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种新型手机已经问世,它使用了太阳能电池,具有指纹识别功能,能耗较低,有光即可充电。

   C、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主题是“和谐之旅”,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杜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D、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看,国民阅读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比阅读率较高的国家可以发现,主要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答案:A。B项错误在于词语的顺序,改成“它具有指纹识别的功能,(同时)由于使用太阳能电池,能耗较低,并且有光即可充电”比较合理。C项错误在于成分残缺,“表达了”后面没有相响应的词语,可在句子最后加上“的良好心愿”等词语。D项是结构混乱,既可说“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也可说“从‘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看”,还可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三种说法选一即可。

点评:语病的判断虽然是选择题型的,但解题的正误却体现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同时也需具备一定的句子语法分析能力。

   5、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联是

   A、碧桃献岁宜家受福 花甲逢春获寿延年         B、为学有宗古稀成庆 诲人无倦恩重及门

   C、乐道安贫音容宛在 因材施教手泽犹存         D、执掌教坛垂七十载 栽培桃李满三千株

答案:B。A项中的“花甲”表明适用于六十岁寿辰。B项中的“古稀”则指人生七十岁,“诲人无倦”表明是指“老师”,最符合题意。C项是没有表示年龄的词语,但“音容宛在”则说明这是一对挽联,适用于纪念已经去世的人。D项中“执掌教坛垂七十载”则表明是从教七十年,而非指年龄七十岁。

点评:这道题目重在测试学生对最基本古文化常识的了解程度。在多年未考古文化常识之后今年再次涉及,实出意外,但却能体现语文学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功能。

   6、下面是学生默写的古诗文名句,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①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②渐黄昏,戍角悲吟,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

B、 ①夙兴夜寐,靡室劳矣。(《诗经•氓》)            

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C、 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D、 ①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膝王阁序》)

        ②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孤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

答案:C。A项②句应为“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B项①句应为“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D项②句应为“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点评:背诵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功,高考每年都保留了背诵默写题。今年高考试卷中将默写题型改成了判断题,其用意应是降低难度,但由于四项中句子的出处包括了《离骚》《诗经•氓》《李凭箜篌引》《桂枝香》这些相当偏僻深奥的诗文,有悖于“常见”的原则,难度反而是提高了。这道题目的设置应该是失败的。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lO题。

    从乐器的角度看,声音好当然是第一位的。但关键是,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呢?这就像问上等巧克力的味道,实在是个用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述的问题。不过办法总是有的,直接、正面的回答不上来,可以用间接、侧面的,最现成而著名的答案是白居易在其名篇《琵琶行》中的那句“大珠小珠落玉盘”。然而,即便是专业琵琶界,有谁真听到过珍珠落在玉盘里的声音呢?再说,就算有人真听到过,多半也会失望的,因为“珠落玉盘”所发出的压根就不是“乐音”。那么为什么一千多年来,人们不但认可而且还无数次地引用这句话呢?我想它至少说出了琵琶在发音上的三个要点:颗粒状的发音形态;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音效果;声音上要具备珠和玉的美学品质。

    我国历来把“珠”和“玉”视为“珍宝”,或者说它们是中国人“美的理想”。在大自然中,很少有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而“珠”能接近正圆体,这恐怕是珠能引起美感的原因之一,所谓“物以稀为贵”。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越接近正圆体的珠就越珍贵,称为“走盘珠”,其可贵即在浑圆与饱满。而“玉”则致密、细腻,是一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握在手里还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感,这里“温”“润”“泽”都带有三点水,这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的特性。其实珠也是一种美石——珍珠贝的“结石”,它与玉都有一种光彩,这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即所谓东方人的含蓄之美。说“在声音上要具备珠与玉的美学品质”,具体地也是笨拙地说,就是声音要具有圆润、饱满、结实、细腻、有分量、有光泽、水灵灵等性质。把一类事物的特性比附到另一类不同的事物上去,或者说把一种感官对象的性质移到另一种感官对象上去,这在修辞学上叫“通感”或“移觉”。例如,用“高”“低”和“明亮”“甘甜”来称呼和形容声音。事实上作为听觉对象的声音,并不具有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才有的明亮、甘甜的性质,之所以这样来称呼和形容,就是“通感”的原理在起作用。

    用“珠落玉盘”来描述琵琶的声音,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感”以“会意”。它不但在制作上,同时也在演奏上为琵琶的基本音质作了“指归”——“珠玉之美”。这话也许反过来说更有力,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其发音最具珠玉之美的,是琵琶。

    其实,单从制作上来要求好的琵琶声音,历来也是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的,那就是行话所说的:“尖”,指高音区的发音明亮;“堂”,指低音区的发音洪亮;“松”,指按弹时发音灵敏,余音强而长;“脆”,指发音清脆;“爆”,指发音坚实而有分量。但由于这五条标准由来已久,可见它们是针对“丝弦琵琶”而言的,因为“钢弦琵琶”只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40多年的事。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因丝弦张力小的缘故,也许在“余韵”和“声势”方面往往会感到不足,所以提出了从字面上看有点矫枉过正的五项标准,尤其是那个“尖”字,越来越难以使人认可,故已有人把它改为“亮”了。但对钢弦琵琶而言,这五条标准怕的不是做不到,而是过了头。所以能把“尖、堂、松、脆、爆”这五条标准结合“珠玉之美”这一条来综合考察,对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的理解,应该是有裨益的。

   7、下面各项陈述中,最能说明“通感”特征的一项是

   A、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音效果。      

B、玉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的特性。

   C、珠与玉的光彩,有着东方人的含蓄之美。             

D、在中国民族乐器中,琵琶最具珠玉之美。

    答案:B。原文中对“通感”有明确的解释“把一类事物的特性比附到另一类不同的事物上去,或者说把一种感官对象的性质移到另一种感官对象上去”。因此参照此解释进行判断,只有B项才符合特征,是听觉与视觉形象的沟通。

   8、下面对“珠落玉盘”用来形窖琵琶声能引起美感的原因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珠是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玉是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B、珠和玉的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

   C、人们把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转移到琵琶声上。

   D、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感”以“会意”。

    答案:C。原文中有一段文字这样说“事实上作为听觉对象的声音,并不具有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才有的明亮、甘甜的性质,之所以这样来称呼和形容,就是“通感”的原理在起作用”。这些文字说明通感原理作用的结果使人们用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来形容声音,并不专指琵琶声,也不能说明琵琶声引起人们美感的原因。

   9、文章开头说难以正面、直接回咎什么样的瑟琶声是好的,但最后一段叉说历来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下面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起到先抑后扬的作用,从而强调“五字标准”的长处。  

B、起到以退为进的作用,从而强调“五字标准”的缺陷。

C、起到正反对比的作用,能够说明“五字标准”的优点。

D、起到前后比较的作用,能够说明“五字标准”的局限。

答案:D。这道题目解答的关键是注意四个选项中的不同点。先看各项前半句中 “先抑后扬”“以退为进”“正反对比”“前后比较” 的说法,思考全文的内容联系,可以排除“先抑后扬”“以退为进”,因为作者对于在最后一段文字中所引用的“五字标准”并不赞同。“正反对比”的说法也不合理。再看后半句“五字标准的长处”“五字标准的缺陷”“五字标准的优点”“五字标准的局限”,对照文章中“矫枉过正”“越来越难以使人认可”“过了头”等词语,可知作者对这“五字标准”并不认可。故选D。

   10、根据全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从“乐音“的角度考虑,以“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琵琶声并不合适。

   B、浑圆之珠,温润之玉,光彩绚烂,给人以美感,成为中国人“美的理想”。

   C、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故而最具珠玉之美。

   D、与丝弦琵琶相比,钢弦琵琶发音更“尖”、更“脆”,余音更长,声势更大。

    答案:C。原文“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用以说明“五字标准”的不足。

    点评:本段文字阅读四道题目涉及概念(通感)的理解、句子间逻辑联系的把握、作者态度的判断及文章内容的理解等能力要求。既注重对原文的理解与把握,重视基本阅读能力,又有一定的灵活性。题目的设置应该说是成功的。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一14题。

                                王定国①诗集叙   (宋)苏轼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其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注】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鸟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②眊眊:昏乱,糊涂。

参考译文: 

司马迁评论《诗经》时认为“《国风》虽然有许多描写男女恋情之作,但却不过分;《小雅》虽然充满了百姓对朝政的怨恨,但却不违背礼义。”以我的观点看,这只是了解《风》、《雅》中那些产生于周衰之际的作品罢了,哪能说辨析了《诗经》的主体呢?从前先王的恩泽衰微,然后《风》中周衰之际的作品也于情理之中而发生,虽然恩泽衰微但没有枯竭,所以这些作品还是符合礼义规范,认为贤士在无人知晓的地方罢了。如果要求从本性出发而用忠孝克制自己的话,那些诗怎么可以同日而语呢?古今诗人非常多,杜甫可以称第一,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

现在定国因为我的缘故而获罪,贬谪到边远的海滨长达三年,一个儿子死在他贬谪的地方,一个儿子死在家中,定国也生病差点死了。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可是定国回到江西,把他在岭外所作的几百首诗寄给我,这些诗都是丰腴融合,情感平和有治世之音,诗歌语言和德高望重的长者没什么不同。幽愁怨愤、寄寓感叹的作品,大概也有一些,(但)这只不过是他担心死在岭外,而来不及报答天子的恩德,而有愧于父亲和祖先罢了。孔子说:“不埋怨天,不怪罪别人。”定国尚且不埋怨我,怎么会埋怨上天呢!我然后放下诗卷而感叹,自恨看待别人太肤浅了。

我又考虑到先前定国到彭城来拜访我,住了十天,来回往返中写了几百首诗,我苦恼他的诗作多,但又敬佩他的才思,叹服他诗作的精巧啊。有一天,定国和颜长道游览泗水,登上桓山,他们吹着竹笛,饮着美酒,乘着月色而回来。我也在黄楼上摆上酒宴来等待他们,我说:“李白死了,世间三百年没有如此快乐了。”

现在,我年老了不再作诗,又因为生病而戒了酒,闭门不出,门外几步远就是大江,过了一个月也不曾到过江,(平时又)糊里糊涂地,真像一个老农了。可是定国的诗更加精巧,饮酒毫不衰减,所到之处安闲自在,览尽山水的胜景,不因为困厄衰老而改变他的气度。从今以后,我敬服定国,不只是因为他的诗作啊!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忝其父祖耳   忝:羞辱,有愧于。               B、自恨期人之浅也   期:看待。

   C、畏其敏   畏:担忧。                             D、饮酒不衰   衰:减退。

    答案:C。畏:敬佩。意义同成语“后生可畏”中的“畏”。“畏其敏”意为“敬佩他的才能”。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后变风发乎情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B.定国且不我怨         臣死且不避

C.又以病止酒           梅以曲为美 

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   置杯焉则胶

答案:B。A项分别解释为“从”“比”,B项均解释为“尚且”,C项分别解释为“因为”“把……当作”,D项分别解释为“……的样子”“于此、在此”。

   13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定国豁达或洒脱的一组是

①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              

②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

③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            

④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⑤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  

⑥所至翱翔徜样,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⑥         D、②⑤⑥

    答案:D。①句“犹止于礼义”说明依然受礼义的约束,③句意思是王定国担心自己死于偏远地方,不能报答天子之恩,说明其“忠”,④是作者看到王定国诗之后的心理。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

   B、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

   C、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我”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

   D、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叙事冗沓、说理枯燥之弊;辞简义丰,文气流转,文情酣畅。

    答案:B。作者“废卷而叹”的原因是王定国被贬海上三年,二子均死,自己也差点儿因病死亡,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写出“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与志得道行者无异”的诗歌;即使有“幽忧愤叹”,也是感叹自己不能报答天子之恩。

第Ⅱ卷(共108分)

   四、(17分)

   15(8分) (1)把文盲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3分)

  译文:难道不是因为他赫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除了准确解释词语外,还要注意“岂非……欤”这个特殊的反问句式。

②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2分)

      译文: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

       主要词语“意”“闻”。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3分)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颜氏家训•勉学》

参考译文:明晓六经的要旨,广泛涉略百家著作,即使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行,纯朴社会风俗,也能学到一技之长,得以帮助自己。父母兄弟不可长久地依靠,乡土也不能永远作为保障。一旦流离失所,无人可以庇护你,就当求助于自身了。

文言文阅读点评: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既保留了实词意义的判断、常见虚词用法判定、内容的理解及句子的翻译,同时减少了文言句子的翻译,增加了文言断句题。不仅改变了句子翻译赋分过多的弊端,也使试卷在对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考查更为全面。而断句题采用斜杠断句的办法而非加标点,使得该题的难度不至于过高。这是今年该卷的亮点之一。

   16.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⑦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燕子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兴亡  之感。(2分)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

参考答案: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点评:今年的古诗鉴赏选用三首诗作为鉴赏材料,实出意外。而题目的设置则未超出前几年的命题范围。意象的确定、作者情感的判断、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的分析都是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相对而言,表现手法的确定与语言特色分析较难把握,不仅需要对诗歌的准确的理解,而且对表现手法的类别与语言特色的习惯用语都要了于胸心。解答这一题目,考前的准备必不可少。

   17、下面摘自中学生习作的句子都有文学常识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3分)

   (1)宋初著名词人温庭筠对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其《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表现了一个女子的孤独刚心情。

   错误:宋初           改正:晚唐(答唐、唐朝、唐代也可)

   (2)最近读了茅盾的长篇小说《林家铺子》,我印象最深的是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明争暗斗。

   错误:《林家铺子》     改正:《子夜》 

   (3)在众多外国作家中,我特别喜欢英国作家萨缪尔•贝克特,她创作的《墙上的斑点》是其第一篇意识流小说。

   错误:萨缪尔•贝克特     改正:弗吉尼亚•伍尔夫(答伍尔夫也对,伍也可写成吴,夫也可写成芙。)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查从选择题变成改错题,难度有所提高。同时温庭筠的《菩萨蛮》出自第三册的“其他古诗词背诵篇章”,学生对词作本身掌握相对准备,而对作者的生活年代关注甚少。而《墙上的斑点》也普遍不为师生所重视。只有茅盾的《子夜》比较熟悉。因而本题极低的得分率是可以预见的。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泰山之恩  蔡家园

    关于泰山的来历,《述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栽:“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闻俗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也就是说,泰山乃是盘古氏头部化成,因而也就成为五岳之首。

    自泰始皇于公元前219年登上泰山封禅以后,到了清朝的乾隆皇帝,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求山神   赐福,以保江山永固。江武帝刘彻还留下一连串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臭。”历代的文人墨客对于泰山更是充满了景仰。李白的“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都是极言泰山之雄伟高大。

    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亘古而来的震撼。

    今年六月的一天,我登上了泰山。也许是一种因缘,在登山的过程中,漫天大雾笼罩不散,就像那化不开的思睹,一直缠绕着我。

    从红门到中天门一段,薄雾在风中婷婷袅袅,若轻纱缠绕于古松脖际,如轻烟出岫于山谷岩隙,为山色平添许多妖娆。更有鹧鸪唱和,湿风润面,真是无比清爽。过了中天门,雾气突然变得沉重了,简易雨披上的积水愈来愈多。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那险峻无比的十八盘,在我而言只是喘气更重、流汗更多而已。记得照片上的十八盘如蛇一般蜿蜒在峭壁上,在蓝天苍山下让人望之凛然。可是现在,无论是抬头仰视还是回首来路,我看到的最多也不过十来级台阶,丝毫感觉不到它的气势。原来,失去了烘托,巨人和矮子其实也没有分别。如障的浓雾掩盖了这一切,让我只能在想像中获得慰藉。上到天街,天空下起了小雨,雾更是浓得黏手,四五步开外就看不见人影了。摸到瞻鲁台边,睁大了眼睛,自然仍然什么也看不见。

    徜徉在天街上,看不见四周的景物,我的思绪却如雾一般弥散开来。

    数千年来,泰山已经不仅仅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地理学意义上的名山了。它更是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从一路上的对联和石刻可见一斑:“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峨第一山”、“天下第一名山”、“五岳独宗”、“五岳独尊”。其实,泰山海拔不过1545来,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并不显高。它的风景确有独到之处。但也未必比得上“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但是,那种目空一切、惟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气质却深深侵入了山中每一棵树和每一片岩石,让你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几丝压抑、几缕轻狂。这种洋洋自夸,正暴露出一种锁闭心态。圣人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与其说夸赞的是一种阔大胸怀,不如说它是坐井观天;俗话说“有眼不识泰山”,与其说推崇的是权威,不如说它流露的是一种卑怯意识。正如那浓雾封锁了眼睛,泰山文化中积淀的太多东西也锁闭了它的灵性与心智。泰山之所以最初赢得“群山之祖.五岳之宗”的尊崇,根本原因可以归结到古人求天地正中而居的地理观念;而其后人们对泰山的崇拜,则与民族的思堆模式有着根本的联系。一座泰山,象征看一个民族的文化,也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命运!

    站在无字碑前,我请人拍了一张照片。尽管迷雾重重,画面十分模糊,但我愿意留下一个纪念。泰山上有数以千计的名碑名刻,或记封禅盛况.或抒豪情壮志,或咏奇瑰风光,惟有此碑不着一字,却给人无穷遐思。无字其实就是有字,这些字是活的精灵,镌刻在历史前行的每一个瞬间。它是深沉的,也是博大的;它是开放的,更是无边的……

    站在雾中的泰山上,四顾茫然,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

                                                            (本文略有删改)

   18从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样的“锁闭心态”,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各不超过2个字)(2分)

   (1)口口 (2)口口

参考答案:(1)自大(答自夸、自狂、轻狂或狭隘等均可) (2)卑怯(答自卑也可)

本文谈到泰山文化的主要是第七段,文中说“圣人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与其说夸赞的是一种阔大胸怀,不如说它是坐井观天;俗话说“有眼不识泰山”,与其说推崇的是权威,不如说它流露的是一种卑怯意识。正如那浓雾封锁了眼睛,泰山文化中积淀的太多东西也锁闭了它的灵性与心智。”两个“不如说……”正是对泰山锁闭心态的高度概括,据此提炼出两个关键的词语“自大”和“卑怯”。

   19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4分)

    参考答案:①《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⑦历代君王登临泰山封禅。@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②答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福也可)

    “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一句出自第三节,其内容依据是第二段,故分析第二段的层次内容即不难得出答案。

   20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5分)

    参考答案: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②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对于语言技巧的分析既要指出其运用的方法,也要分析其表达作用。此答案即据此而得。

   21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7分)

   参考答案:①照应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递进句式的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②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③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的思考。

    点评:今年现代散文阅读的变化就在于第21题。将选择题改为文字表述题,题目灵活性提高了不少。要求学生不仅能从上下文内容联系与全文的结构关系上去理解此句的内容与作用,还要会有条理地表达。题目难度虽大,但却不失为一道能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与文字表达能力的好题目。

   六、(13分)

   22针对下面反方的说法,写一个反问句,把正方的话补充完整。(4分)

   反方:如果美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诗人李白感受到的月亮之美,难道和你是一样的吗?

   正方:如果美不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 

    此题解答时需从正反对立的角度去拟定答案。反方是强调区别性,那么正方就应突出共同性。

答案示例:埃及人赞美的金字塔,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就不美吗?

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古人与今人不同样感到赏心悦目吗?

贝多芬的交响乐,难道国人就感受不到美吗?

……

   23下面是一份虚拟的稿件处理单,请你在终审意见栏写上不予发表的理由。(不超过80字)(6分)

稿件处理单

题名 一个平淡故事的悬念 文体 小说

作者姓名 王某 职业 作家 通讯地址  北京

一审意见    这篇小说虽然写得一般,但作者王某是著名作家,对提高我刊的知名度和发行量极为有利。建议作为重点稿件刊发。 

                                                     责任编辑:张x x 

                                                    x年x月x日

二审意见     此稿从质量看不像著名作家王某所写,而且据了解.近两个月王某一直在美国,不可能从北京寄稿,作者不留详细地址,显然是另一个王某。不过张编辑的意见也有一定道理。是否刊发,请王主编酌定。

                                                    编辑部主任:李x x 

                                                ×年x月x日

终审意见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执行主编:王x x 

                                                  x年x月x日

    解题提示:题目要求是填写“不予发表的理由”,其实“一审意见”与“二审意见”中对此均已有所涉及。前者的“写得一般”,后者的“不像是著名作家王某所写”都说明了稿件质量不高。而这两者意见中犹豫之处也有共同点:无非是借著名作家的名声而已。因此“终审意见”只要归纳出这两方面的理由即可。

答案示例:质量是立刊之本,必须维护我刊的声誉。此稿质量一般,不能刊发。现在社会上存在投机取巧恶意炒作的现象,此风不可长!

    

24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写出寓意。(3分)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感到自由自在,于是他积极修炼,终于化成了蝴蝶。蝴蝶日日为食物奔波,还要防备天敌。蝴蝶很怀念曾经是庄周的日子。

    解题提示:寓言的分析与提炼在语文课的训练中也是有所涉及的,因此此题类型新,但能力要求却并不高。

答案示例:没得到的总比已有的好,拥有了又怀念失去的。

理想总是美好无比,而一旦变成现实,却又觉得不过如此。

生活中的 “围城现象”是普遍的。

 七、(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个字。⑤不得抄袭。

   点评:“行走在消逝中”从表面看似乎突出了“行走”一词,但从本质看依然是关系型话题作文,要求在“行走”(发展、前进、进步等)与“消逝”(消失、湮没、逝去、舍弃等)之间的关系中选择自己的作文内容。话题涉及人类社会发展与消失的人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人文、关注文化、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历程与规律。

    审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行走”和“消逝”的关系,可以提炼出社会的发展变迁、人的成长历程、观念的时代性更新、事物的发展与衰败、历史的进步与倒退等内容;同时也要表达出对“消逝”的情感态度(喜怒哀乐等)。

初看此话题,感觉颇有难度。但细细分析,深入思考,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很有思辨性的话题。

参考例文:                      逝去的与留下的 

(学军中学   何  莹  保送北京外国语大学)

    普希金有一首诗叫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里面有句话,我特别喜欢: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而那过去的就会成为亲切的回忆。的确如此,逝去的岁月留下了珍贵的记忆。这记忆落在血肉之上化成了阡陌纵横般深深的皱纹,这记忆落在纸页上化成了记载文明的沉沉的文字。 

    曾与人讨论起这句诗,她的回答让我久久地陷入了思考,她说:“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这么说来恐怕太过悲观,任凭岁月流逝,似乎有点认命的感觉。她又说:“乐天知命罢了,与其说认命,不如说淡泊,流逝是注定。”一笑,淡泊与认命,仿佛截然相反,却又如出一辙。认命是悲观的淡泊,淡泊是乐观的认命。她也笑道:“那过去的不是会成为亲切的回忆吗?只要有回忆,逝去便是值得。”醍醐灌顶,恍然大悟,谁也阻止不了时间的流逝,人注定行走在流逝中,但求自己的记忆不是一片空白,一片虚无,那此生便没有虚度。 

    或许,现实磨灭梦想,成熟代替单纯,童年的美好一去不复返,然而在记忆中我们仍然能够留恋小小糖果就能带来的快乐与满足。流逝中产生了记忆,这记忆又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流逝一词固然稍显悲凉,但若非流逝,倘若时间真的凝固,我们将永远轮回般地重复着每一天,那该有多么恐怖!如果永远处于童年,怎么能体会到少年到青年以至人的完整的生命历程中的丰富多彩的甜美与幸福呢?惟有走过了,才能够清楚地明白,惟有逝去了,才能在得失之间、现实与记忆之间对比出感悟,才能在行进中活出精彩的人生。

    玛雅人认为,历史是以千万年为单位推延的无尽轮回。他们的文明虽然辉煌灿烂,然而历史没有轮回,历史只是记住了他们灿烂的文明。千百年后,当古老的文明重现在世人面前时,人们为之惊叹,为之折服。而堙没与重现之间留下了的那一段记忆的空白则为古老文明披上了更加神秘的面纱,那段消逝的文明变得让人们更加心驰神往却又遥不可及。但我们感受和赞叹这些文明,正是为了创造超越前人的文明,在历史上留下我们曾经昂然行进的一页,这也就无愧于我们的人生了。

纵使,韶华已逝,满院落英。然而曾经花香的记忆却久久不会淡去。

——摘自《中小学教学资源站》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