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礼育人,淳物化风(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四川省武胜烈面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纪实

学校是一棵蓬勃的生命之树,物质、行为、制度是它的枝叶,师生的共同愿景、态度、做事方式是它的枝干,学校所处的本土文化和行政文化是它的土壤,而浇灌它、供养它、催生它的学校文化便是“水”,文化贯穿了学校之“树”的全身并成为它的主要成分。四川省武胜烈面中学在长期实践中摸索、探讨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走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诗礼育人,淳物化风”,是四川省武胜烈面中学的一个重要的理念,这是学校的文化标志,其蕴意是:使人物归于淳朴,使民风归于厚道。学校文化推动了学校发展,学校发展经历了一个生命能量的转化的过程。经过短短四年的发展,烈面中学从一所普通镇高中脱颖而出,飞跃跨进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学校从文化营造的“滴水”中增值出“涌泉”的高回报,这是一种效益很高的投入。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烈面中学校园文化是学校中集体成员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是师生共有的价值判断、道德判断,它不止于认知层面的表现,关键是内化于人的情感和意志,这种内化可能被主体认知和意识,也可能是主体不知晓、自发和无意识的。相对于管理制度而言,它属于超制度层面的内容,对师生的作用主要是一种柔性的“精神引领”,并不具备规范制度的强制性,更多的时候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涓涓细流,汇成江河”,烈面中学通过全体师生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才形成共同愿景,产生了如今的团队凝聚力。这既是利益吸引又是方向界定,精神文化形成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汇聚的过程,只有在不断地超越别人和自己的同时,才能完成量的积累而走向质的飞跃,这类似于学者王国维笔下的“求学三境界”,历经了“独上西楼”的目标展望,“衣带渐宽”的执着痴迷,才能享有“蓦然回首”的成功惊喜。学校文化终于磨练出“冲破黄河九曲十八弯”的坚韧,鼓荡起“奔腾到海不复回”的勇气,修养了“不拒细流乃成其大”的雍容气度,把握住“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的神奇造化,终于水滴石穿,水到渠成,涓涓细流,汇成江海。

“人本”,是烈面中学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多数人主导的、强势的态度、理念和行为方式,使身处其中的个体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左右。意识、理念发生变化,产生价值趋同,这种“内隐规则”和“内隐概念”所起的作用就是学校文化的力量。它虽然无形但却有效,虽然缓慢却很坚定,其作用正如春秋时哲学家老子对水的赞美:柔弱胜刚强。

“如鱼得水,冷暖自知”, 烈面中学校园处处皆为文明礼仪,营造了浓厚的育人氛围。学校文化之于学校,正如水对于鱼,平时无色无嗅难以知觉,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学校身处其中如鱼在水,质量、效益不断提高,逐步形成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联想度和忠诚度。

“居安思危”,烈面中学虽然取得了眼前的骄人业绩,但更要具备忧患意识。水源水质一旦被污染和恶化,也会使学校陷入危机,学校文化“能载舟,亦能覆舟”,管理学校亦如“逆水行舟”,时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所以,一所高瞻远瞩的学校不仅要很好地把握“水质”,提高技巧,辨明方向,更要谨慎地维护“水质”,建构和营造学校文化的“防火墙”,使学校文化成为相对封闭、自我循环的绿色生态圈。当然,学校文化固然无法剪断与世界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等大文化的脐带,但教育者在创建学校文化的同时要采用“拿来主义”,防止“伪文化、劣质文化”干扰和侵袭,这是涵养学校文化“清如许”,又确保“唯有源头活水来”的关键。

(武胜烈面中学   余治中)

欢迎编辑采用该稿件

作者简介:余治中(1978—  ),男,汉,四川射洪人,中学语文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

联系方式 地址:四川省武胜烈面中学校  邮编638409    手机13699645230   QQ543115135     邮箱543115135@qq.com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