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想:

本文短小精悍,语言的凝练传神,那么对语言艺术的体会把握自然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无论是“十八字写景”的精妙,还是“无月字而写月景”的高明,以及结尾之处的“微妙复杂”,都体现了苏轼在语言艺术上的造诣。本课教学就从“语言品味”做切入点,争取让学生能有所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渲染气氛,出示一副月光如水的幻灯片。请学生描述。 

2、导语:宋朝伟大的文学家苏轼对月光情有独钟,他常常把月光赋予人情味,寄托自己真挚细腻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就真实地记录了他贬谪生活的一个片段。(出示作者和课题)

二、示标: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 

2、体会语言凝练含蓄、生动传神的特点。

3、理解作者的特殊心情。

三、梳理文意,理清结构:

1、对照书下注释,三分钟后准备翻译课文。

2、学生接力翻译课文,互相纠错、补充。

重点句备注: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

②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起。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3、理清文章结构:

(提示:可以根据表达方式不同,将短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明确:从开头到“相与步于中庭。”为第一层(叙事);“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为第二层(描写);其余部分为第三层(抒情)。

四、品析语言:

1、提问:文中并未明确写出张怀民是苏轼知己好友,但读者都能感受到他俩的亲密关系。请你思考,文中哪两个词语最能体现出他们的这种关系?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 

参考:“遂”和“亦”。“遂”表现出苏轼想找怀民月夜漫步时的不假思索,由此可见二人友谊;而“亦”字更是体现出二人的不谋而合、心有灵犀。这也证明两人乃同道好友。

2、由此你看出苏轼语言的什么特点?

明确:词简义丰。

全班齐读、体会。

3、品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十八字写月景却又一字未提到“月”,巧妙而生动传神,令人叹为观止。请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比喻 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将月光下摇曳的竹柏影比喻成水里漂浮的水草,奇妙脱俗,生动传神,把我们带入到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4、由此你又看出苏轼语言的什么特点?

明确:奇巧新颖  

全班齐读体会。

5、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要能“知人论世”,也就是说要了解作者本人的思想状况以及所处背景。请你依据课文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体现了苏轼当时怎样一种微妙的心境。(投影作者作品背景)

学生结合背景资料进行分析揣摩并交流。

明确:有以下这些情感:有志不得伸、有才不得展的悲凉落寞;贬谪后相对的轻松闲适;欣赏到月夜美景的欣喜;面对人生逆境的达观等。

6、由此你又看出苏轼语言的什么特点?

明确:含蓄微妙,耐人寻味。

全班齐读体会。

小结:品味语言的方法:①抓关键词语②体会言外之意③结合相关背景、作者思想。

五、总结及布置作业:

1、总结: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2、作业:①以散文化的形式,将课文内容改写。

②试着模仿作者写月景的手法,对一种景物进行描写。

教后记:

品味语言不能空泛,要教给学生怎么找切入点,有哪些方法。本课教学在这方面做得较为成功。学生在品品读读过程中对本文语言的艺术魅力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