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把握文言知识点。 2、文初步感知课文,理解作者摹写秋声的方法。 3、通过文本研习,了解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研读文本,理解作者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的方法。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相关知识补充 1、走近作者: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2、文题背景: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3、赋: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我们学过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掌握生字,翻译课文1、2两段,把握文言知识点;初步感知作品写景抒情的结构特点。 一.导入 自然界的秋天是一个百卉俱腓,众芳摇落的季节。可在我们学到的文学作品中,秋天总是萧瑟肃杀的,它常常寄寓着一种繁华的消逝或一种心绪的黯然。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到过的描写萧瑟肃杀之秋的一些名句或名文: …… 枫桥夜泊(唐•张 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天净沙 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登高(唐•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雨霖铃(宋•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汉乐府•长歌行》:常恐秋节至,煜黄华叶衰。 其实只要我们了解我们祖国沧桑的历史,我们会理解,这是与中国古代文人普遍而深刻的失落心态有着某种自然的契合,于是我们常常在描写秋天的诗文中,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伤感。其中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应该是写尽了秋的悲凉。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秋声赋》。 二.先听课文录音,整体感悟内容。 …… 1.读准下面几个词语 悚(sǒng)然 萧飒(sà) 鏦(cōng)鏦铮(zhēng)铮 砭(biān)人肌肤 戕(qiāng)贼 2.这是一篇文赋。文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再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我们学过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结合这样的理解,思考一下,文章哪些自然段是描写秋声的。 …… 第1、2两段。 三.朗读第1段,结合有关资料翻译第一段。 …… 欧阳先生我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声,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好像金属相互撞击。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听不到到任何号令声,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1.注意下面几个实词的意思 方:正 夜读书:在夜里读书。夜,在夜里,名词作状语。 悚然:惊恐的样子。 淅沥、萧飒:细雨声、风声。 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 兵:军队。 但:只。 明河:银河。 2.注意下面几个虚词的作用。 悚然而听之:表修饰,地。 忽奔腾而砰湃:表并列,又 初淅沥以萧飒:表并列,而。 3.注意下面几个句子。 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听见有从西南方向来的声音。定语后置。 此何声也:这是什么声音。判断句、疑问句。 4.齐读第一段,思考,第一段文字是怎样描写秋声的。 …… 明确:比喻。 (1)淅沥以萧飒:比喻成细雨声 (2)忽奔腾而砰湃:比喻成波涛声 (3)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比喻成金属撞击声 (4)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比喻成军队行走声。 5.作者对秋声的摹写,是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完成的。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明确: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 6.除了比喻之外,作者还巧妙运用自己的感觉来写秋声:悚然!突出了秋声的使人惊悚,为下文做了铺垫。 7.集体朗读第1段。 归纳:课文第一段直接描写了秋声,突出了秋声的苍凉、悲伤,为下文做了铺垫。 四.朗读第2段,翻译。 …… 我恍然大悟,叹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什么而来呢(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的情景是:它的色调凄凄惨淡,烟霭飘散,云气密集;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彼此争盛,丰美繁茂;树木葱茏青翠,令人心旷神怡。然而一旦秋风吹过,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衰败。 1.这一段描写了秋声的情状,请同学们找出来,是哪几句话。 …… 其色……;其容……;其气……;其意…… 2.秋是一个肃杀的季节。作者借用对比来形象的表达了秋的这种特点。请找出来。 ……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前两句写出了草木在夏季繁茂,生机勃勃的景象;后两句写草木因秋而凋谢枯败。前后对比,突出了秋的肃杀。 3.除了描写秋苍凉、肃杀之外,这节文字还写了什么? …… 探索了秋声“悲凉、肃杀”的原因: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然后列举了一系列跟秋肃杀有关的例子。请找出来。 …… 明确:(1)“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 (2)“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3)在乐声上属于“商声”“夷则”,而“商声”“夷则”又是音乐中属悲的。 作者运用铺排手法,句式上又运用骈偶句,极力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 这是作者对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对人类思想的思考,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 4.再一起把第二段朗读一遍。 五.归纳:课文第1、2两节在“赋”的写法上属于“铺采离文”,是铺垫,文章直接描写了秋声,抓住了秋声的凄凉、悲伤,并从哲理和心理的角度探索了秋声悲凉的原因。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体物写志”做好了铺垫。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 了解作者欧阳修;朗读全文,翻译第三.四段,掌握部分重点词语,理解作者就“秋声”而生发的感悟。 一.复习回顾。 昨天我们又学习了一篇文赋,大家回顾一下题目和作者: …… 《秋声赋》 欧阳修 1.了解作者。 说起欧阳修,我们已经不陌生了,我们在初中时学过他著名的散文——《醉翁亭记》,下面请几个同学来介绍一下欧阳修: ……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2.介绍背景。 《秋声赋》被公认为是写秋的经典。文章都是作者心灵的再现,其实,欧阳修写《秋声赋》也是由原因的。本文写于作者53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又加上这一年的秋天又如期而至。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文章第一段描写秋声,第二段探索了悲秋的原因。 3.齐读全文。 二.这是一篇文赋,1、2两段属于“铺采离文”,这种手法最先源自《诗经》,现铺陈外物,成为文章的发端,然后引发作者的情感。今天我们主要学习课文第三、四段,看看作者在大量铺陈之后又如何引出自己的感慨,排遣自己的情感的。 1.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三段。其他同学准备翻译。 …… 2.翻译第三段。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磨难,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3.面对着萧条肃杀的秋景,作者有何感叹? …… 明确:(1)人类像草木一样遭受社会“百忧”,人生“万事”的困扰,所以“必摇其精”。 (2)人类还要“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因此少年变白发。 4.仔细分析“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于秋声!”,面对自然百态,社会万象对人身心的伤害,作者又是怎样想的? …… 否定“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表达出一种“自足自安”的人生态度。 归纳:只要结合欧阳修的坎坷人生,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在这里发出这样的感叹。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升沉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所以在这篇53岁时写成的《秋声赋》流露出了这种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同时,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人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6.再看结尾,短短一句话,我们看作者是怎样加重这种苦闷和感叹的。 …… 童子垂头而睡,童子是不理解作者的这种感叹的。 四壁惟有虫声唧唧,而虫声也是不了解作者的这种感叹的。 作者借助对这两个与自己无法共鸣的人和物的叙写,反衬自己心中有的是无法派遣的苦闷,这种苦闷岂是仅仅“秋声”所能他体现的! 三.小结 1.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赋每伤于俳俪。如此又简峭,又精练,又径直,又波折,真是后学作文之点金神丹也。 2.写作借鉴:(1)无形——有形 (2)自然——人生(生活、社会) 四.朗读全文。 五.作业。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