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人教版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学生分析]

人物传记,是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课外读物之一。名人们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往往为人们所景仰。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道路的起点,他们自然而然地把名人奉为自己崇拜的偶像,处处效仿名人。

《邓稼先》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名人传记,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引导:①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学生阅读起来可能从整体上不容易把握,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章思路。②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作者既有传统眼光,又有历史视野,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体会深沉的情感。③文章语言很有特色,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并试着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教学建议]

    叶圣陶曾经说过,国文教学的目的,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呼唤教育回归生活,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新《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四个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力的语文课程,不难看出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仍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何谓“发展为本”?即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地发展,个性得到充分地发展。因此对于本文的教学,笔者认为由于篇幅较长,内容较深,可拟设为问题讨论课,同时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背景资料,为了解文章内容作铺垫。其具体目标如下:

一、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小标题,复述并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二、通过默读与精读,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通过朗读,体会文中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多变的句式特点,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教学设计]

一、教学过程

(一)导语

由“我心中的邓稼先”这一话题导入。学生交流资料,谈自己心目中的邓稼先,,老师适时点出“常人眼中的邓稼先”特点所在,那么科学家眼中的邓稼先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杨振宁的《邓稼先》,共同揭开这个谜底。

(二) 整体把握情节,理清思路

1.速读全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学生为标题寻找合适的修饰语,如:伟大、舍己为人、公而忘私……(学生自由发言)

2.全班分为6个小组,每组派一个代表对文章6个部分进行抽签选择,组员用5分钟时间对自己负责的部分作复述准备,并用最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可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语言)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

         ①在历史的背景上引出邓稼先

         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③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④作者的情感

         ⑤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

⑥评价邓稼先

3.课文六部分间是否可以调换顺序?如果不能,你能试着找出它们的联系吗?

   学生合作研讨,教师点拨:

                                   ③补充、延伸和扩展

①引子        ②经历贡献           ④从另一角度扩展           ⑥总结

                                   ⑤具体化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1.学习第三部分

(1)默读并划出表现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性格和为人的句子或词语。

点名回答:

奥本海默—— 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邓稼先—— 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直诚坦白,从不骄人……

(2) 文中重点写的是谁?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同桌间两两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重点写邓稼先;运用对比手法;其作用是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自然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你能试着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吗?

   学生小组内研讨交流,教师点拨:

①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截然不同,“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② 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 邓稼先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我们的祖国有千万个像邓稼先一样的忠实儿女在为她奋斗,你还知道谁给大家说一说。

    学生自由发言

2. 学习第五部分 

(1) 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

(2) 自由研读,提出理解中的疑难。 

学生提出的疑难可能有:

①  作者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是什么?

② “也不知道……什么心情”“不知道邓稼先……手有没有颤抖”这两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③ 结尾处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有什么作用?

师生共同探究:

① 《吊古战场文》是唐代散文家李晔的名篇,文中描述了古战场荒凉凄惨的景象,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以及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痛苦,文中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在于烘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辛。

② 作者与邓稼先有着半个世纪的真挚情谊,这两句话以细腻的询问充满了对老友真诚的关怀与深情。

③ “中国男儿” 即邓稼先,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将他对民族的贡献放在了“五•四”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中,这又与在历史的背景中推出邓稼先的第一部分相呼应。

(3) 资料延伸

这一部分中邓稼先一句“我不能走”,将自己的赤子之心解剖在了人民面前。其实,象文中的例子在邓稼先身上还有很多,比如身为核武器研究院院长的他,在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总是站在操作人员身边;再如,一次航投实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他也因此肝脏被损、骨髓中侵入放射物。当身患癌症的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时,却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会来得这么快。”这些不禁让我们想起邓小平同志说过的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邓稼先是当之无愧的。

(4)教师教唱《中国男儿歌》,师生共同感受激情。

一曲《中国男儿歌》,气壮河山,唱出了多少中华儿女的心声,  “要将双手撑天空”,是一种气概,同时也是一种使命,千百年来,无数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自己的天空。臧克家、钱三强、陈景润、华罗庚、童第周、张光斗、陈岱孙、于光远……这些在中国历史上始终闪烁着光芒的名字,这些民族脊梁式的人物、爱国家甚于爱自己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祖国母亲的一方天空。今天,当我们再次唱响《中国男儿歌》,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5)播放音乐《龙的传人》和MTV动画,学生畅所欲言。 

3.学习其余部分

(1)在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中,你能说说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吗?

学生自由研讨,教师归纳:

突出邓稼先的巨大贡献,说明他是对中国近一百年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 研读第四部分

① 邓稼先对“谣言”仍然亲自调查,你从中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

② 你认为杨振宁流泪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① 邓稼先事实求是的品质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② 当杨振宁知道是中国人独立完成原子弹工程的时候,他的眼泪既是为朋友而自豪,更是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一种表现。

(四)品味语言

1.本文不仅在内容上较之一般的传记高出一筹,语言也毫不逊色,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同学们试试看,能否有所发现。

   学生合作研讨,教师点拨:

(1) 修辞手法的运用

① 对比    

第三部分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② 引用    

第二部分中描述邓稼先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第五部分对《吊古战场文》和《中国男儿歌》的引用。 

③ 排比

   第一部分中2—5段,第三部分中第3段,第六部分中所引述的话。

其作用是:语言凝练,增加气势,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2)句式的多变

① 句式十分整齐

第一部分中列举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第二部分以时间为序介绍邓稼先简历和贡献的句子;第五部分第3段等。

② 长短句交错使用

   第三部分第4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与为人。

选择什么样的句式,是根据思想感情的表达需要决定的,前者有气势,读来琅琅上口,后者则形成一种交错美,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3)文章无华丽词藻,平实的语言中饱含感情。

第四部分的末段一个“热泪满眶”将作者的感情震荡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五部分第二、三段两句询问对朋友流露出的深情。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大声朗读,以“我最喜欢……句,因为它……”的形式在组内交流。

(五)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屈原的《九歌•国殇》,体会二者共同的思想感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请以“假如我是名人”为话题,组织一段话。

(六) 结束语

让生命绽放一次灿烂,让感情澎湃一次潮汐,让思想散发一次光芒,让信念穿透一次时空,邓稼先做到了,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为了灵魂深处的希望,邓稼先让生命喷发着绚烂激情,他对生活乃至人生永恒的理解和感悟,丰富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虽然邓稼先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会永远活在炎黄子孙的心中。

(七)作业布置

1.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学了本文后自己有什么收获。

2.收集“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请参照课文选择一人为他写小传。

二、教学反馈

(一)达标检测

1.请试着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至死不懈:         锋芒毕露:    

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          平沙无垠:         马革裹尸:

2.请仿照《邓稼先》一文中的“……时代,恐怕是……最……最……的年代,德国强占了……租借……俄国强占了……租借……法国强占了……租借……” 的句式,写一段话。(原句式的词语只保留:“恐怕是……最……最……”,句子形式要保留)

提示:可从写国家、学校、家庭、个人等发生的事件,主要训练用整句的形式,排比的修辞手法来写几件事。

3.请仔细阅读《我不能走》部分,完成下列各题:

① 你能概括出本文段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吗?

② 你知道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是什么吗?

4.你能谈谈本文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吗?

参考答案

1. qì,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xiǎn,很少有人知道。                   xiè,一直到死也没有松懈过。 

lù,比喻显露出来的才华。               yù,每家每户都知道。

rú ,连妇女小孩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  yín,旷野(沙漠)无边无际。

guǒ,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2.略。

3.①一次实验出现意外,别人请他离开,他却不愿离开。表现他献身国防科技,无私奉献的精神。

②烘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辛。

4.略。

(二)检测建议

本课作为名人传记,留给学生的空间较宽泛。因此,教学反馈的途径尽可多样化,笔者以为除检测题外,还可采用以下方式:

1.学生利用收集到的“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制作小报或课件,在班内交流;

2.选出学生所写小传的优秀作品,编成集子,予以表扬;

3.以“名人故事大家讲”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

4.班内举行一次相关知识竞赛;

三、教学反思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本文由于篇幅较长,历经三个课时的学习,学生易陷入疲乏状态,因此,第一课时的导入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调动其学习的热情。对于学生介绍的资料,教师可作适当补充,尤其是作者与邓稼先非同一般的感情。教学中,小组内的活动,教师可采用竞争、评比的方法充分实现生生间的互动。对于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则可让其他学生畅所欲言,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讲解一些关键语句时,教师也可只提供一种思路,更多的让学生踊跃发言。教学中一些完全谈个人感想的环节,则更应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甚至于鼓励他们到台上演说。拓展部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适当补充屈原的相关知识。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让教师与学生始终处于合作状态,学生担任课堂的主要角色与参与者。

[案例推荐]

案例一:

《邓稼先》教案

教学要求: 

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4.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分析课文、总结课文 

教学步骤:

一.阅读分析课文: 

(一)默读第一部分。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历史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闪亮的一笔,突出了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二)默读第三部分。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 

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 

(三)默读第四部分。说说你对“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的理解。 

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还有其他的句子,请同学们在书中找一找,并体会体会。) 

(四)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译文如下: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淹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2)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 又要有稳健的判断”这组排比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4)体会《中国男儿歌》的壮美。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这一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五)朗读第六部分。体会第2~5节的排比所抒发的强烈的感情。

二. 总结课文: 

(一)、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写作特色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三、课后练习部分解答: 

练习三:文章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旨在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同时也为了说明邓稼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性格和品质,与他所生长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说明了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的必然性。 

四、作业: 

     课后练习:三、四

             (初中语文 → 教学交流 → 【教案选编】 → 广东省 佛山市南海里水旗峰中学)

案例二:

11、《邓稼先》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思想内容;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伟大精神;

3、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

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完成下列各题: 

1、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课堂设计

1、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同学:阅读课文,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 

任人宰割: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教师: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再次闪亮登场发言。归纳学生发言: 

①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②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③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④我发现“——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走过的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写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段话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3、教师:同学们肯定还有许多发现,诸如在修辞手法上、标点符号上、结构安排上、描写方法上等,请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出来。 

学生:发现文中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和细节描写等,并争先发言。教师总结归纳出下列内容: 

①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②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用的是发现阅读法,它也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探究问题

1、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2、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3、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教后记:结合台湾问题导入课文,让学生了解一些武器的知识,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军事力量对一个国家国防的重要意义,导入邓稼先。他是“‘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是一个“大写的人”!我们做人就是要做这样的人!我们随着作者饱含深情的笔触,来感悟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

课后记:本文主要通过六部分来展示人物的主要事迹,通过对比的写作手法突现人物的伟大人格,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感受这一创作风格,更好的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忱,树立学生为中华民族振兴而读书的伟大志向。

(青岛市第六十五中学     孙平)

[练习题库]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

1.请试着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彷(    )徨      鲜(    )为人知      筹(    )划      开拓(    )

殷(    )红      颤(    )抖      兽铤(    )亡群     热泪满眶(    )

呼xiào(    )   qiān(   )字     zhì(     )友         diàn(   )基   

yǎng mù(   )(    )bá(    )尖

2.你能为下列词语写上正确的字吗?

至死不(    )    锋(    )毕露    妇(    )皆知     

马革(    )尸    (    )出不穷    知人之(    )     

3.请将下列这段话,美观大方地抄写在方框内。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4.你能从下列词语中任选四个写一段话吗?试试看。

   仰慕    可歌可泣    当之无愧    鲜为人知    家喻户晓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阅读理解

①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1945年从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学习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被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②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③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④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⑤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安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⑥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⑦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⑨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1.解释下列成语。

(1)任人宰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死不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之无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几段文字,可分成四层。请用“||”在文中标出,并归纳层意。

3.这几段文字的主旨是                                         。

4.邓稼先一生的主要工作及其贡献是什么?他的贡献对中华民族有什么意义?

5.对邓稼先一生工作的评价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一)

跨越百年的美丽(节选)

   1998年是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100周年。

   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的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她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当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无力。而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科学定理,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她得到了永恒。“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就像化学的置换反应一样,她的青春美丽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屹经百年,这是用她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六岁的小女孩去当玩具。上帝给的美貌她不为所累,           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实事求是,超形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在一般人要做到这两个自知,排除干扰并终身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               ;有的人止于勇,               ;有的人止于心,               ;有的人达于理,               。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刀;毛泽东指挥军民万众,在战斗中打出一个中国,却不授军衔,不背一枪。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恃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

1.在节选第三段中“上帝给的美貌她都不为所累,                       ”这句横线上选择最恰当的一句是(    )

A、尘世给的美誉她也许不肯背负在身。

B、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背负在身呢?

C、尘世给的美誉她是不可能背负在身的。

D、尘世给的美誉她肯定不会背负在身。

2.在“有的人止于形,               ;有的人止于勇,               ;有的人止于心,               ;有的人达于理,               ”这段话在横线上选填恰当的一组是(    )

A.而售其貌;而呈其力;而用其智;而有其技

B.而呈其力;而售其貌;而有其技;而用其智

C.而售其貌;而呈其力;而有其技;而用其智

D.而呈其力;而售其貌;而用其智;而有其技

3.作者在文末说:“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文中谈到的理由是:

(1)                          (2)                         (3)                    

4.在第三段画横线句后补充论据,要求符合语境。

5.分析文中第二段划线句的特点,用“……从……,变成……,变成……,变成……”写句话。

                    (二)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记得那是12月,我进入巴黎十二大学。我们每周都有一节对话课,为时两个半钟头。在课堂上,每个人都必须提出或回答问题。问题或大或小,或严肃或轻松,千般百样,无奇不有。

入学前,前云南省《滇池》月刊的一位编辑向我介绍过一位上对话课的教授:“他留着大胡子而以教学严谨闻名于全校。有时他也提问,且问题刁钻古怪得很。总而言之你小心,他几乎让所有的学生都从他的课堂上领教了什么叫做‘难堪’……”我是插班生,进校时,别人已上了两个多月的课。我上第一堂对话课时,就被教授点着名来提问:“作为记者,请概括一下您在中国是如何工作的?”①

我说:“概括一下来讲,我写我愿意写的东西。”

我听见班里有人窃笑。

教授弯起一根食指顶了顶他的无边眼镜:“我想你会给予我这种荣幸:让我明白您的主编是怎样工作的?”②

我说:“概括一下来讲,我的主编发他愿意发的东西。”

全班“哄”地一下笑起来。那个来自苏丹王国的阿卜杜勒鬼鬼 (SuìSuì) 地朝我(Shù)大拇指。

教授两只手都插入裤袋,挺直了胸膛问道:“我可以知道您是来自哪个中国的么?③

班上当即冷场。我慢慢地对我的教授说:“先生,我没听清楚你的问题。”他清清楚楚一字一句,又重复一遍。我看看他的脸,那脸,大部分掩在浓密的毛发下。我告诉那张脸,我对法兰西人的这种表达很陌生,不明白“哪个”中国一说可以有什么样的解释。

“那么”教授说,“我是想知道,您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 ④

雪花在窗外默默地飘。在这间三面墙壁都是落地玻璃的教室里,我明白地感受到了那种突然冻结的沉寂,几十双眼睛,蓝的绿的褐的灰的,骨碌碌瞪大了盯着三个人来回看,看教授,看我,看我对面那位台湾同学。

“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我说。马上,教授和全班同学一起,都转了脸去看那位台湾人。那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同胞正视了我,连眼睛也不眨一眨,冷冷地慢慢道来:“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

话音才刚落,教室里便响起一片椅子松动的咔咔声。

教授先生盯牢了我,又递来一句话:“您走遍了中国么?”⑤

“除台湾省外,先生。”

“为什么您不去台湾呢?”⑥

“政府不允许,先生。”

“那么,”教授将屁股放了一边在讲台上,搓搓手看我,“您认为在台湾问题上,该是谁负主要责任呢?”⑦

“该是我们的父辈,教授先生,那会儿他们还年纪轻轻哩!”

教室里又有了笑声。教授却始终不肯放过我:“依您之见,台湾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如今?”⑧

“教授先生,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一人做事一人当’。我们的父辈还健在哩!”我说,也朝着他笑,“我没有那种权力去剥夺父辈们解决他们自己酿就的难题的资格。”

我惊奇地发现,我的对话课的教授思路十分敏捷,他不笑,而是顺理成章地接了我的话去:“我想,您不会否认邓小平先生该是你们的父辈。您是否知道他想如何解决台湾问题?”⑨

“我想,如今摆在邓小平先生桌面的,台湾问题并非最重要的。”

教授浓浓的眉毛如旗般展开来,向上升起:“什么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呢,在邓小平先生的桌面上?”⑩

“依我之见,如何使中国尽早富强起来是他最迫切需要考虑的。”

教授将他另一边屁股也挪上讲台,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坐好,依然对我穷究下去:“我实在愿意请教:中国富强的标准是什么?这儿坐了二十几个国家的学生,我想大家都有兴趣弄清楚这一点。”

我突然一下感慨万千,竟恨得牙根发痒,狠狠用眼戳(  )着这个刁(  )钻古怪的教授,站了起来对他说,一字一字地:“最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我的同胞,再不会受到像我今日要承受的这类刁难。”

教授倏地离开了讲台向我走来,我才发现他的眼睛很明亮,笑容很灿烂。他将一只手掌放在我的肩上,轻轻说:“丝毫没有刁难您的意思,我只是想知道,一个普通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们自己的国家的。”然后,他两步走到教室中央,大声宣布:“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下课。”

出了教室,台湾同胞与我并排儿走。好一会儿后,两人不约而同地看着对方说:“一起喝杯咖啡好吗?”

1.将下列该写拼音的注上拼音,该填汉字的填写汉字。

(1)阿卜杜勒鬼鬼 (SuìSuì   ) 地朝我(Shù   )大拇指。

(2)我狠狠用眼戳(  )着这个刁(  )钻古怪的教授

2.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1)“教授先生,我们的父辈还健在哩!”

(2)我狠狠用眼戳着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

3.文章要注意前后照应,与画线句“教室了便响起一片椅子松动的咔咔声。”相照应的两个句子是:

(1)                                      

(2)                                      

4. 本文与都德的《最后一课》同样都体现了         这一主题,都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最后一课》运用了景物、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多种描写方法,而本文主要采用       描写。

5. 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请将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成一段话,200字左右。

答: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

1.páng、xiǎn、chóu、tuò、yān、tǐng、chàn、kuàng、啸、签、挚、奠、仰慕、拔

2.懈、芒、孺、裹、层、明

3.略

二、理解鉴赏

1.⑴任凭别人随便欺侮。

⑵到死都不松懈,形容坚持到底。

⑶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⑷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一点也不用惭愧。

2.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第一层:写邓稼先在国内外求学和开始研究原子弹的理论。

第二层:写邓稼先成功设计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并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第三层:写邓稼先在病重期间和于敏写了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最后因病逝世。

第四层:高度评价邓稼先的一生。

3. 通过邓稼先一身的经历,表现了他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歌颂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4.主要工作是研制成功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他的工作使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日子。

5.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三、拓展延伸

(一)1.B      2.C

   3.⑴完成对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⑵她实事求是,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

     ⑶她执著进取,自由地驾驭规律,永葆一种女性的美丽

   4.略

   5.略

(二)1.⑴祟祟、竖; ⑵chuō diāo         2.⑴健康地活着;⑵盯、瞪。

3.⑴班上当即冷场      ⑵我明白地感受到了那种突然冻结的沉寂

4.爱国主义、对话 

5.略。

[资料链接]

有一种人总让我们泪流满面——邓稼先夫人访谈

以下文章转贴自凤凰卫视鲁豫访谈

许鹿希:在58年8月那一天,我们一点预感都没有。钱三强先生把邓稼先叫去了,那时候钱三强是核工业部的副部长兼原子能所的所长。他叫去他就给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个工作怎么样?这个国家要放个大炮仗你说这炮仗得多大,邓稼先马上就明白了这是要放原子弹,对吧,调他去做原子弹,他当时回答就说,我能行吗?那个钱先生实际上他们已经决定了,这里调令呀,不是说征求你个人意见。后来他服从调动。

1958年八月,时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所研究员的邓稼先突然接到命令,要其参加核试验,邓稼先又是兴奋又是紧张,与许鹿希匆匆一别,在荒凉的大漠上开始了中国的核试验,当时苏联、美国、法国相继宣布拥有核武器,而中国想要在世界之林立一席之地,不受外强凌辱,建造自己的核武器是当务之急,而此时,独守家中的许鹿希除了思念就是每日惴惴不安的担心。

许鹿希:那天晚上回家以后,他也一夜没睡,我也一夜没睡。 

主持人:他怎么跟您说,他也不能跟您说什么是吗? 

许鹿希:他不能跟我说做什么,他就跟我说,他要调动工作,我说问他调哪去,他说这不能说,做什么工作他不能说。我说你给我一个信箱的号码,我跟你通信,他说这不行,反正弄的我当时很生气,我当时30岁,他当时34岁,我们孩子很小对吧,因为我不知道他干什么去,可是他态度很坚决,他说我如果,就是做好这件事,我这一生就活的很有价值。他这么说以后,我当时就感觉到他已经下决心了,后来他突然说一句,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他说这话以后,后来我就哭了,我说你干吗去,做什么事情要这么样子,下这个决心。当然那个时候我不知道,后来过了一些时候我知道了,这个工作一干就28年。 

主持人:当时您完全没猜到是原子弹,那时候您一点都没猜到。 

许鹿希:我为什么一点都没猜到,当时国家太苦了,我们连汽车也造不了飞机也造不了,你知道抗美援朝,你看过《聂帅回忆录》吧,就是抗美援朝的时候,所有的飞机是从苏联买的,对吧,喀秋莎大炮也是买的苏联的,什么武器都是人家的,咱们自己什么也造不了。那个时候再用什么小米加步枪那根本是不可能的,这个就是后来我才知道,就是在抗美援朝的时候,美国已经把原子弹运到的冲绳岛,如果板门店谈判再失败的话,咱们当时就要吃原子弹了,他不过就欺负咱们没有。那个是谁,英国的撒切尔首相说一句话,但凡你中国有一颗原子弹,人家也不敢惹你。对,就是这样,实力嘛。所以这样的话,这个转折是非常突然的。

主持人:一夜之间。

许鹿希:一夜之间,后来我看邓稼先这么坚决,他说家里事情他都管不了了,一切都托给我了,我回答他一句,我说我支持你。 

主持人:许鹿希老人对我说,很多人都问过她,为什么能够忍受和丈夫分离长达28年?她说是因为她不仅见过洋人,还见过洋鬼子,不仅见过飞机,还见过敌人的飞机在空中盘旋轰炸自己的家园,不仅捱过饿,还被敌人的炮火逼着躲进防空洞忍饥捱冻,她说因为有了经历,使她能够理解邓稼先,理解他因为要造原子弹而和自己分离28年之久。 

许鹿希:也不是说28年他完全一天都不回来,也有中间回来,就是他的这个工作因为它保密性质太强了,而且他那个所谓的当时规则也是非常的严厉,就是不许接触这个不许接触那个,甚至于我北京医科大学的同事也不能到我家里去,免得出事。另外就是嘱咐我说,不要向北医的领导,不能向他人说明你家里丈夫干什么事,这些都不能说,领导要问的话,你就说做保密工作,真正北医领导知道我丈夫是干什么事,是在追悼会的报纸上。 

主持人:当时邓先生偶尔回来,您怎么跟他聊天呢,总要问一问最近的工作,但是很多又不能说,那说什么呢?工作完全碰都不能碰。 

许鹿希:一点都不能聊天,他们的规矩是片纸只字不能往回家带,不能带出来。至于他突然回来和突然走,什么时候回来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走的话,一个电话汽车马上就在底下等着,警卫员一上来马上就走了。我们中国的核试验一共做了45次,第一次成功是1964年10月16号,15点就是下午三点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们最后一次呢,第45次核试验呢是在1996年7月29日。 

主持人:在签定协议之前的一天吧,等于是。 

许鹿希:1996年7月29号做最后一次核试验,为什么挑这个日子呢,因为邓稼先逝世是在1986年的7月29号。在邓稼先逝世十周年的这一天,做最后一次核试验,做完以后,马上第二天,在各个报纸上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授命,从此以后我们中国暂停核试验。这就表明我们中国已经达到了跟其他核大国完全一样的水平,我们已经有了原子弹,有了氢弹,有了中子弹,有了小型化,有了在实验室模拟这个高度。 

主持人:这45次实验邓先生领导了多少次。

许鹿希:他生前一共有32次,32次里头有15次是他亲自在现场指挥,其他的不是每次都是他亲自指挥,可是因为他后来是做核武器研究院的院长,就是他前面虽然做核武器研究院的副院长,可是院长是党委书记,他是主要的业务负责任,我们国家在一个原子弹氢弹做成以后要有一个专家签字,向国家签字等于向国家保证,这个弹行了,你可以放了。这个签字是邓稼先去签,签完这字邓稼先说非常紧张,好比就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万一不行就不得了,可是每次都行了,所以人家给邓稼先一个外号嘛,说邓稼先是福将,这福将可真太难了。

主持人:这种压力一般人没法想象。 

许鹿希:没错,所以曾经有人问我,说是在第一次原子弹成功以后,那天晚上北京城里头,买号外呀,因为当时虽然是下午三点钟,就爆炸成功的,当时那个总指挥在罗布泊的总指挥室张爱萍将军,是吧,他给这边的中南海打电话,周恩来总理跟聂荣臻元帅守着这边电话,他打电话过来说成功了,可是周总理汇报给毛主席以后,毛泽东主席提了一个建议,他说,先压一下,等日本等外国的反映,因为这个灰尘,很快到那边去,他们马上上飞机去抓,一抓以后日本人先报道,说中国爆炸了原子弹,等他们报完以后,我们的判断结果一切都出来,肯定是核爆炸,因为要不是核爆炸要报错就不得了是吧,所以晚上十点种的时候,新闻广播才广播的,十点以后,满街都是号外,有很多人,我说你是不是拿的套红的号外,就又跳又蹦高兴的不得了。 

    1964 年10月16 日,我国自行开发研制的原子弹在当日下午三时许成功试爆,冲天的蘑菇云,使全国人民为之振奋,当时的号外有着醒目的标题: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正当全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时候,思念着丈夫的许鹿希才在家中缓缓地舒了口气,放下了悬了已久的心。 

邓稼先以诚交友

邓稼先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在氢弹和原子弹的研制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职务。他与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宁从小就是好朋友。 

他们的父母都是清华大学的老师,都住在清华园。很小的时候两个人就在一块儿玩,后来还在一个中学读书。他们俩都很聪明,但是性格不同,杨振宁比较机灵,邓稼先沉稳老实。可是他们都很敬重对方,比对方的优点为榜样互相学习。这样两人成了好朋友。 

长大以后,他们都在美国留学,并且都学习理论物理学,搞原子核物理研究。邓稼先毕业后不久返回祖国,支持祖国的科技建设,杨振宁则继续留在美国搞科学研究。 

邓稼先回国以后,被派去领导和组织原子弹的研制工作。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1964年10月2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杨振宁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很为自己的祖国高兴,同时他也很想知道自己的好朋友邓稼先是否也参与了原子弹的研究工作。但他知道这是国家机密,如果问邓稼先,会让他为难的,所以就一直没问过。 

1971年,杨振宇回国,邓稼先到首都机场迎接分别整整二十年的老朋友,两人一见面就没完没了地聊了起来。但是由于邓稼先从事的工作都是国家机密,两人的谈话总是点到为止,尽量不涉及这方面的问题。可是杨振宁十分想知道邓稼先是否参与了原子弹的研究,于是就绕着弯子问他:“听说中国研究原子弹的专家中有美国人,有这么回事么?” 

这个问题让邓稼先很为难。如果回答说“没有”,就证明了自己很了解参加原子弹试验的成员,这实际上是承认了自己也参与了原子弹的研制;如果回答说“不知道”,又是在欺骗老朋友。于是他就想出一个既不泄密,也不欺骗朋友的办法,说:“我以后再告诉你吧。” 

于是,邓稼先把这个问题向上级汇报,最终得到周总理的批准。邓稼先这才如实地答复了老朋友的问题。 

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个诚实正直的人,无论是对待国家还是朋友,都以诚为本。 

1986年,邓稼先病逝,杨振宁为失去这样一位好朋友而十分悲痛,他在从美国发来的电报中说:“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 

大漠孤烟

胡  帆

大喜与大悲往往连在一起,至忠与至孝往往难以两全。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正沉浸在喜悦中的邓稼先,突然听说妻子许鹿希告急:母亲病危。他的心一沉,脑子全乱了。

    北京,那挂着“松风水月”横匾的家,永远让他感到温馨,永远让他牵牵挂挂。正是在那萤火纷飞的榆树下,母亲给他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让他萌发了上天摘星揽月的神奇想法。

    赶到北京,早已守候在机场的妻子,没让他回家,带着他直往医院奔。

    消瘦的母亲躺在病床上,床边挂着吊瓶,药水正一滴一滴地滴进血管里……在母亲年迈体弱,最需要照顾时,邓稼先却长年在戈壁荒原,把侍奉老父老母和抚养幼子幼女的担子压在妻子一个人肩上,他觉得愧对老母,更愧对妻子。他扑上前抓住了母亲的手,另一支手却被妻子握住了。他哭喊着:“姆妈,我回来了,我在这儿”弥留之际,母亲已无法说话,似乎微微睁了睁眼,失神的目光中,似乎透着一丝安慰,一丝欣喜。

    邓稼先哽咽着,凄怆的抽泣,像秋夜的驼铃,伴母亲西去

相惜

    1985年7月,邓稼先进京开会。他对妻子说,肛门痛得厉害,大便困难,妻子逼着他上了医院。本想要点润肠药就回来,没想到,和蔼的医生却说:“别走了,立即住院。”他告诉医生,他在开一个很重要的会议,由他主持,不能住院。医生还是那么和蔼,还是那么不容商量地说:“这里不是会议室,这是医院。”

    他被确诊为直肠癌,这一天,是1985年7月31日。

    8月10日手术,许鹿希噙着泪水守候着。没过多长时间,因白血球数目太低,血像太差,必须中断治疗,医生建议他回家休养。由妻子陪着,他到地坛逛庙会,各种小吃,各种土特产,各种表演,都深深地吸引着他。1986年3月29日,又作了一次小手术。他预感到日子不多了,对许鹿希说:“我有两件事必须做完,那就是一份建议书和一本书。”他指的是关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和规范论。5月16日,做了第二次大手术,身体越来越差,虚弱得几乎无法挪步。

    在邓稼先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突然过上了一种使他很不习惯的生活,他身不由己地被记者们的鲜花、相机与话筒包围着。6月24日,《解放军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长篇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与报纸摘要”中播发了这则新闻。

    7月4日,胡启立代表党中央与胡耀邦前来看望,7月17日,国务院副总理李鹏代表国务院将“七五”期间第一枚全国劳动模范奖章授予他。7月20日,留学美国的女儿典典来了,7月28日,他的得力助手胡仁宇副院长从大山深处赶来……

    有一天,他拉着许鹿希的手,向她描述原子弹爆炸时的壮丽:奇异的闪光,比雷声大得多的响声翻滚过来,一股挡不住的烟柱笔直地升起……沉浸在这自己创造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意中,他的声音虽然微弱,却是那么坚定:

   “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今天,在舒伯特迷人的音乐中,他又一次拉着许鹿希的手,默默地吟诵着肖贝尔的歌词:

     你安慰了我生命中的痛苦,使我心中充满了温暖和爱情……

     一代英豪,就这样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全中国都记住了这一悲痛的时刻:

     1986年7月29日,下午1时50分。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