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一、默写 1.卫风•氓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2.秦风•无衣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3.邶风•静女 ①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②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4.孔雀东南飞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5.迢迢牵牛星 ①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②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6.短歌行 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②概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③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④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⑤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7.归园田居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8.梦游天姥吟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9.琵琶行 ①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②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0.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1.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2.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3.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14.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5.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6.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7.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8.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9.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0.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2.扬州慢(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二、字音字形、词语辨识 1.记念刘和珍君 1)字音 长歌当(dàng)哭 祭品菲薄(bó) 赁(lìn)屋上课 无端喋(dié)血 攒(cuán)射 惩创(chuāng)学生 浸渍(zì) 干(gàn)练坚决 山阿(ē) 殒(yǔn)身不恤 2)字形(括号内的字是错别字) 编辑(缉)期刊 销行寥(谬)落 奉(俸)献灵前 惨(残)淡人生 时光流逝(失) 广有羽翼(冀) 赁(凭)屋上课 桀骜(傲)锋利 黯(暗)然泣下 和蔼(霭)可亲 无端喋(渫)血 流言蜚(匪)语 屠戮(戳)妇婴 寥寥(了了)无几 阴谋诡(鬼)计 3)词语辨识 (1)爆发•暴发 “爆发”,①指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外迸出,如“火山爆发”;②指通过外部冲突而发生的质变,如“爆发革命”;③指力量、情绪等忽然发作,或事变突然发生,如“会场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暴发”,①指突然发作,如“山洪暴发”;②指突然发财得势,多含贬义,如“暴发户”。 (2)奉献•贡献 二者都有“献出”的意思,动词,褒义。不同的是感情色彩的程度有所区别。“奉献”指恭恭敬敬地呈献,“贡献”指一般性地献出。 (3)居然•果然•竟然 三者都是副词,经常用作状语,都表明预想和结果的关系。其区别是: “居然”表示结果和预想的相反,含有“没有料到真会有这样”的意思,如“现在居然有了一条牦牛,怎么不叫人高兴呢!” “果然”含有表示结果和预想一致,含有“真的、果真如此”的意思,如“等到第二天早晨,山头上的云雾果然消散了”。 “竟然”也表示结果和预期的相反,多用在不好的方面,指“不应该这样而这样”,常用于假设句,语气较重,如“为了种出不落桃的棉花,他竟然遭受到那么残酷的迫害,经历了那么严重的斗争”。 总之,主观愿望与结果一致的用“果然”,主观愿望与结果不一致的用“居然”和“竟然”。 (4)微漠•微弱二者都有轻微之意。不同的是,“微漠”表示淡漠,多指抽象事物;“微弱”表示小而弱,多指力量、呼吸等表示动态的事物。 例:下列句子的横线上所填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的话音刚落,会场里立刻___________出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②我作为这位大作家的弟子,就将拙作作为祭品,___________在他的灵前吧。 ③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___________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A.爆发 贡献 微弱 B.爆发 奉献 微漠 C.暴发 贡献 微漠 D.暴发 奉献 微弱 2.故都的秋 1)识记字音 混沌(dùn) 潭柘(zhè)寺 一椽(chuán)破屋 疏疏落落(là) 点缀(zhuì) 落蕊(ruǐ) 触(chù)觉 细腻(nì) 希里索落(luō) 著(zhuó)着单衣 椭(tuǒ)圆形 颓(tuí)废 2)字形(括号里的字是错别字) 环境清静(净) 耳根清净(静) 使作陪(倍)衬 感到落寞(漠) 秋蝉嘶(斯)叫 椭(隋)圆形 态度严厉(历) 普陀(驼)山 3.词语辩识 (1)合式•合适 二者都有符合的意思。其主要区别是,“合式”指符合程式,如“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式的”。“合适”指符合实际情况或客观要求,如“这个词用在这里不合适”。 (2)不单•不但 二者都可用在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的上半句前,但具体用法不同。“不单”主要有两种用法。①相当于“不止”,如“超额完成任务的不单是这个班组”;②用法与“不但”接近,相当于“不单单”,如“他不单教孩子识字,还照顾他们的生活”。“不但”是个连词,用在递进复句的上半句前,下半句里通常有连词“而且、并且”或副词“也、还”等相呼应,如“他不但以身作则,而且乐于助人”。 3.道士塔 1)字音 一溜(liù)空地 坍(tān)弛 朔(shuò)风 敦(dūn)煌石窟(kū) 呆滞(zhì) 把(bǎ)持 漠(mò)然 酝酿(niàng) 拎(līn)来石灰 衣冠(guān) 憨(hān)厚 婀(ē)娜 尴(gān)尬(gà) 筹(chóu)划 2)字形(括号里的字是错别字) 圆形(型) 竖(树)一木桩 垒(磊)以青砖 凛冽(洌) 逃荒(慌) 倾泄(泻) 躯(驱)体 滔滔(涛涛)奏折 雕(凋)塑 歆(欣)羡 干燥(躁) 安慰(尉) 晃(幌)动 裂(列)缝 遗憾(撼) 肮脏(赃) 佩(配)服 浮(肤)现 无可辩(辨)驳 3)词语辨识 (1)富裕•富余 二者都表示富有的意思。不同的是:“富裕”强调“充裕”,如“家庭富裕”;“富余”强调有余,如“粮食富余”。 (2)圣地•胜地 二者读音相同,词性也相同,但意义不同。“圣地”主要有两种意义,一种指宗教徒称与教主生平事迹有重大关系的地方,如“基督徒称耶路撒冷为圣地”;一种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作用的地方,如“延安是中国人民革命的圣地”。“胜地”指有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如“青岛是避暑胜地”。 (3)未免•不免 都是语气助词,作状语,用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区别是“未免”用来缓和句子的语气,不能作谓语,如“这封挂号信倘要遗失,未免可惜”;“不免”是免不了之意,用来加重句子的语气,有时还可以作谓语,如“老栓见这样子,不免皱了皱展开的眉心”。 4.泪珠与珍珠 1)字音 颔(hàn)首 郁(yù)结 荒芜(wú) 庐(lú)墓 自诩(xǔ) 冥(míng)顽不灵 泪痕(hén) 颤(chàn)抖 牡蛎(lì) 分泌(mì) 花瓣(bàn) 观(guān)音 罪孽(niè) 虔(qián)诚 背(bēi)负 涕(tì)泪 2)字形(括号里的字是错别字) 饱经忧(扰)患 领(拎)悟 境界尤(尢)高 备(倍)尝苦难 海峡(狭)两岸 相拥而哭(苦) 阔(括)别 傻愣愣(楞) 淘(陶)气 催(摧)泪 真挚(贽) 耶稣(苏) 3)词语辨识 (1)启示•启事 “启示”即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动词,如“从他的发明中,我们受到了很大的启示”。“启事”是常用文体的一种,指为了公开声明某事而登在报刊或贴在墙壁上的文字,名词,如“征稿启事”。 (2)何尝•何曾 二者都是副词。“何尝”用反问语气表示未曾或并非,如“我何尝不想去,只是没有时间罢了”。“何曾”用反问语气表示未曾发生,如“我何曾忘记过家乡的一草一木”。 5.灯下漫笔 1)字音 纷乘(chéng) 嗜(shì)好 累(léi)坠 兑(duì)现 勒(lè)令 偕(xié)同 钦(qīn)定书 编纂(zuǎn) 万姓胪(lú)欢 墁(màn)地 数(shuò)见不鲜 国粹(cuì) 2)字形(括号里的字是错别字) 提炼(练) 情理交融(容) 灯下漫(慢)笔 羡慕(幕) 心悦诚(成)服 磕(瞌)头 直截(接)了当 攥(攒)住 国粹(萃) 发祥(详) 执(知)迷不悟 3)词语辨识 (1)品位•品味 二者读音相同,但词性和意义不同:“品位”指作品或产品的档次,名词,如“作家只有深入社会生活,才能写出高品位的作品”;“品味”指品尝,动词,如“这篇散文含义隽永,值得仔细品味”。 (2)嗜好•癖好 二者都形容对某一事物表现出特别的兴趣,都是形容词。不同的是,“嗜好”形容特别深的爱好,多指不良的喜好。“癖好”形容积久的特殊嗜好,也指不良的喜好,语义程度比“嗜好”更重一点。 (3)兑现•兑换•对换 三者都有“换”的意思,不同的是:兑现指凭票据向银行换取现款,或比喻说到做到,实现诺言,如“他的诺言已经兑现了”。“兑换”指用一种货币或物品折换另一种货币或物品,如“用十斤白面可以兑换十二斤大米”。“对换”指对位互换,如“对换工作岗位”。 (4)审查•审察 相同点:都有查看的意思,都是动词。不同点:“审查”指检查核对是否正确、妥当,多指计划、提案、著作、个人资历等,如“试卷答完后,要仔细审查”。“审察”指仔细观察,如“经过反复审察,他终于找到了案件的侦破线索”。 (5)祛除•驱除 相同点:都表示除去,动词,中性。不同点:除去的对象不同。“祛除”指除去疾病、疑惧或迷信人所谓的邪魔等,如“祛除病魔”。“驱除”指赶走,除掉,主要用于入侵的人等,如“把敌寇驱除出境”。 例:下列横线上依次所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个家伙上台后,大肆侵吞国家资财,贪污受贿,无所不用其极,东窗事发之后,组织上决定对其隔离_______。 ②两年来,他更加吝啬了,正如一个人一切年深日久的痴情与_______一样。 ③《通知》还规定,1953年发行的这种旧票据必须于6月5日_______完毕。 A.审察 癖好 对现 B.审查 嗜好 对现 C.审查 癖好 兑换 D.审察 嗜好 兑换 6.漫话清高 1)字音 怪癖(pǐ) 褒(bāo)义 恬(tián)退 蓬(pén )蒿 宫阙(què) 禅(shàn)让 馨(xīn)露 勾(gòu)当 混(hùn)水摸鱼 2)字形(括号里的字是错别字) 因缘(原) 德高望(往)重 样板(版) 典型(形) 竟(竞)然 规(轨)定 显贵(桂) 高卧隆(陇)中 辅(扶)佐 丞(拯)相 固(故)然 实至(致)名归 梅(霉)妻鹤子 隐(殷)居 疏(梳)影横斜(邪) 浮(肤)动 烟(菸)火 传诵(颂) 做(作)官 3)词语辨识 (1)传诵、传扬 二者都有把好的事情传播出去的意思。不同的是:“传诵”指辗转传布颂扬,褒义,如“他的事迹广泛传颂”;“传扬”指传播开去,没有辗转之意,中性。 (2)坚挺•坚强 二者都有“坚”的意思。不同的是:“坚挺”形容硬而直,强调“挺”,多用于客观事物;“坚强”重在“强”,形容坚固,不可摧毁,不动摇,多用于抽象事物。 (3)包含•饱含•包涵 三者都有含有的意思,但含有的浓度或对象不同。“包含”仅指里边含有,如“这句话包含好几层意思。”“饱含”指所含的量特别充足,如“饱含着深厚的阶级感情”。“包涵”指客套话,请人原谅,如“唱得不好,请大家多多包涵”。 (4)树立•竖立 “树立”指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如“树立榜样”。“竖立”指物体垂直,一端向上,一端接触地面或埋在地里,如“门前竖立着一根旗杆”。 例:依次填入下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句是( ) ①这首散文诗___________激情,讴歌了新的历史时期内人与人之间的手足之情。 ②这个贪官被绳之以法的消息到处__________,人们无不为除去了一大祸患而拍手称快。 ③要想攻克科学的难关,必须要有____________的意志,还要有“韧”的战斗精神。 A.饱含 传诵 坚挺 B.饱含 传扬 坚强 C.包含 传扬 坚挺 D.包含 传诵 坚强 7.巴尔扎克葬词 1)字形(括号里的字是错别字) 举国哀悼(吊) 为之震(振)惊 涌(拥)现 显赫(郝) 名列前茅(毛) 佼佼(姣)者 至(致)善至 美粗卑(鄙) 愤世嫉(疾)俗 熠熠(亦)发光 不知疲(罴)倦 奥秘(密) 诚挚(贽) 不厌其烦(繁) 睿(锐)智 永恒(衡) 2)词语辨识 (1)显赫•烜赫 二者都形容名声、声势很大。不同的是:“显赫”还用来形容权势盛大,如“显赫一时”、“地位显赫”。“烜赫”只形容名声很大,声势很盛,如“气势烜赫”。 (2)奥秘•奥妙 二者都可指未知的领域,不同的是:“奥秘”指奥妙神秘的东西或道理等,如“探索宇宙的奥秘”。“奥妙”多用来形容道理、内容深奥微妙,如“奥妙无穷”。 例: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个人一上台,先是在本单位提拔了一大批“干部”,接着陆就是大兴土木,其中的___________谁也说不清楚。 ②这位政绩突出,__________一时的自治区人大主席,原来竟是一名特大贪污犯。 ③巴尔扎克这位伟大的文学巨匠逝世的消息传来,全世界人民无不___________。 A.奥秘 显赫 震惊 B.奥妙 显赫 震撼 C.奥秘 烜赫 震撼 D.奥妙 烜赫 震惊 8.短文两篇 1)字音 瑕疵(cī) 怏(yàng)怏不乐 畸(jī)形 苦难(nàn) 吹拂(fú) 边缘(yuán) 战栗(lì) 境界(jiè) 矫(jiǎo)正 微薄(bó) 遏(è)制 2)字形(括号里的字是错别字) 遏制(治) 单纯(醇) 阵阵巨(具)风 动荡(档)不定 生涯(崖) 深沉(陈) 绝(决)望 孤(狐)寂 冷酷(苦)无底 深渊(源) 缩(宿)影 饥(讥)饿 折磨(摩) 孤苦无依(倚) 微薄(溥) 减(简)轻 欣(新)然接受 赐予(于) 3)词语辨识 (1)抱负•报复“抱负”指远大的志向,褒义,如“青年人应该有理想,有抱负”;“报复”指对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进行反击,贬义,如“他善于对提意见的人打击报复”。 (2)以致•以至“以致”表示某种做法所产生的结果,多用于不好的结果,“以至”表示程度的延伸。 (3)遏制•遏止“遏制”指制止,如“政府官员的腐败现象现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遏制”;“遏止”指用力阻止,如“不可遏止的革命洪流”。 例: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解放前这个地方不但没有水浇地,________连吃的水也得从几十里外挑来。 ②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________从前神话中的一些幻想都可能成为现实。 ③他没有从上次的错误中认真吸取教训,________这次又犯了类似的错误。 A.以至 以致 甚至 B.甚至 以至 以致 C.以致 以至 甚至 D.以致 甚至 以至 三、现代文阅读 1.记念刘和珍君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对“惨象,……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的意思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 A.流言比刀枪更惊心动魄 B.流言和刀枪同样险恶 C.应提防流言与刀枪的伤害 D.革命者决不怕流言和刀枪 2)“沉默啊……沉默中灭亡”所表达的意义与下列诗句基本相合的一句是( ) A.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B.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故都的秋 1)作者写对故都之秋的想念时,突出写了住在北平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时的所见所闻,而对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等名胜,只用一笔带过。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 ) A.作者是浙江省富阳县人,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产生一种想走异地,饱尝故都之秋的心情。 B.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都缺乏秋味,体现不出故都之秋来。 C.作者在《住所的话》中写过“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不愿去陶然亭等处,当然就写不出那些 地方的秋景。 D.写租住破屋时所见所感,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主观感情。 2)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 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选出对上段文字分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 ) A.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B.作者运用白描式的语言,凭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把秋天槐树的特征,有动有静地表现出来,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感情热烈明快。 C.作者用简洁清丽的语言,从自己的主观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文字细腻清新,充满诗情画意,使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 D.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表达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3)下列句子中,不能反映《故都的秋》的作者主观感情的一句是( ) A.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 B.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C.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D.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阳光。 4)本文以“清”“静”“悲凉”构成全文的基调和底色。这是因为( ) A.作者当时由于受到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思想苦闷,“清”“静”“悲凉”是当时作者的“主观色彩”,所以,作者着力表现故都的“清”“静”“悲凉”的特色之美。 B.故都之秋的特色就是“清”“静”“悲凉”,作者作了客观的描写。 C.作者认为“清”“静”“悲凉”的秋色最美,所以作者着力渲染了这些特色。 D.秋天的美体现在“清”“静”“悲凉”之中,故都的秋景正体现了这种美。 3.灯下漫笔 1)对画线的“中立”一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揭示中国百姓无力争取“人”的尊严,甘当奴隶或下奴隶;作者对此寄予深深的同情。 B.暴露了中国百姓下于被官兵和强盗杀戮的地位及被官兵和强盗蹂躏的悲惨命运。 C.讽刺中国百姓的精神麻木,批判其缺少反抗的奴性性格。 D.用词形象,能准确地概括中国百姓的形象特征,又能揭示其本质。 2)下列说法,不属于“奴隶规则”内涵的一项是( ) A.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B.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C.除了老板的服役纳粮以外,还要不受意外的灾殃。 D.那些作乱人物,以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 3)下列不能成为鲁迅划分“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依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在“乱”世连奴隶(牛马)也做不成,因此愿意做“治”世的奴隶(牛马)。 B.百姓渴望有人定出奴隶规则,过“治”世的奴隶生活,一旦有人定出,就“万民胪观”了。 C.学者们修史时出的“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过于铺张,不符合历史事实。 D.中国历史总陷于“治”“乱”的循环中,就像孟子说的“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4)对这篇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画线的“价格”指做人的资格、尊严、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 B.文中的“皇恩浩荡”“天下太平”等词语都是反语,起讽刺作用。 C.鲁迅的两个时代的论断与孟子的“一治一乱”说意思是一致的。 D.本文从历史角度揭示封建专制的本质,批判了国民的奴性性格。 4.漫话清高 四、课文翻译 1.六国论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他们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多到百倍。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想望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当然不在于战争了。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六国终于灭亡,是理所当然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这话对了。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才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如果当初韩、魏、赵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2.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也叫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现在把“华”念作“华实”的“华”,原来是读音错了。 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顺山而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暗深远,走进洞穴十分寒冷,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然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有松气懈怠想要退出的伙伴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于是跟他们一起退出洞来。大约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少了。大概洞更深,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正当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也还足够继续照明。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感慨了。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到达的人就少。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也不能到达。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够到达那里,结果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 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 同游的四个人: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某记。 3.伶官传序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枝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者,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4.石钟山记 《水经》说:“鄱阳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去探寻它的遗迹,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块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敲击,声音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山石被敲打时铿锵作响,到处都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这座称为“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孩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的响声,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磔磔地鸣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地响着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浅,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激荡撞击便产生这样的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的声音,同先前噌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我于是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吗?那噌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时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想像去推断它的有无,可以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夜晚乘着小船停靠在悬崖绝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缘故啊。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记下这件事,叹惜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讥笑李渤的浅陋。 5.项脊轩志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子。屋里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这是已有上百年的老屋子,(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往下流;每当移动书桌时,左看右看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天一过中午就已经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书籍摆满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高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阶前却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可喜的事,也有许多可悲的事。 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在门外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收到功效,这孩子长大,就可以有指望了呀!”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会用到它!”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我已经作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古代的事情,或者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子,什么叫阁子呀?”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小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闲极无聊,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像伞盖一样高高耸立了。 6.五人墓碑记 (墓中的)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激于义愤而死于这件事的。到了现在,本郡有声望的士大夫们向有关当局请求,就清理已被废除的魏忠贤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之前竖立碑石,来表彰他们的事迹。啊,也真是盛大隆重的事情呀! 这五人的死,距离现在建墓安葬,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这十一个月当中,大凡富贵人家的子弟,意气豪放、志得意满的人,他们因患病而死,死后埋没不值得称道的人,也太多了;何况乡间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声名光荣显耀,为什么呢? 我还记得周公被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程,哭声震天动地。差役们按着剑柄上前,问:“在为谁悲痛?”大家不能再忍受了,把他们打倒在地。当时以大中丞职衔作应天府巡抚的是魏忠贤的党羽,周公被捕就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这位大中丞藏在厕所里才得以逃脱。不久,他以苏州人民发动暴乱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杀了五个人,他们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阳、周文元,就是现在一起埋葬在墓中的这五个人。 然而,当五个人临刑的时候,神情慷慨自若,呼喊着中丞的名字骂他,谈笑着死去了。砍下的头放在城头上,脸色一点也没改变。有位有名望的人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下五个人的头并用木匣装起来,最终与尸体合到了一起。所以现在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唉!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中国之大,能有几个人呢?但这五个人生于民间,从来没受过诗书的教诲,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也不回头,又是什么缘故呢?况且当时假托的皇帝的诏书纷纷传出,追捕同党的人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抗击,使阉党不敢再株连治罪;魏忠贤也迟疑不决,畏惧正义,篡夺帝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直到当今的皇上即位,(魏忠贤畏罪)吊死在路上,不能不说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由此看来,那么如今这些高官显贵们,一旦犯罪受罚,有的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各地所容纳;也有的剪发毁容、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何处的,他们那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因此周蓼洲先生的忠义显露在朝廷,赠给他的谥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享受到荣耀;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一座大坟墓,在大堤之上立碑刻名,所有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这里没有不跪拜流泪的,这实在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啊。不这样的话,假使让这五个人保全性命在家中一直生活到老,尽享天年,人人都能够像奴仆一样使唤他们,又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惋惜,抒发他们有志之士的悲叹呢?所以我和我们同社的诸位先生,惋惜这墓前空有一块石碑,就为它作了这篇碑记,也用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 几位有声望的士大夫是:太仆卿吴因之公,太史文起公,姚孟长公。 7.登泰山记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去;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阴谷和阳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时齐国所筑的长城。最高处是日观峰,在长城以南十五里处。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二月,自京都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穿过泰山的西北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个月的二十八日,我与泰安府知府朱子颍从南面山脚下开始登山。山道长四十五里,都是用石头砌成的台阶,一共有七千多级。泰山的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谷环绕泰安城下,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开始顺着这条山谷进去。不到一半路,越过中岭,又顺着西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都是顺着东谷进去,道中有天门。东谷,古人叫它天门溪水,我这次没有到。现在所经过的从中岭到山顶中那些像门坎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世上的人都称它们为天门。山道上迷漫着雾气,非常光滑,那些台阶几乎不能攀登。等到达山顶,看到青翠的山峰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宛如一幅画,半山上停留着云雾,就像飘带一样。 二十九日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和朱子颍一起坐在日观亭上等候日出。这时大风刮起积雪扑打着脸面,亭子以东从脚下起,都被云雾弥漫,渐渐地看到云雾中数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那是山呀。这时天边的云像一条条线似的呈现出不同的颜色,霎时间变得五彩缤纷。太阳出来了,像丹砂一样赤红,下边有摇动着的红光承接,有人说:这就是东海呀。回过头来再看日观峰以西的那些山峰,有的受到日光照射,有的没有被照射到,或红或白,错杂相间,一个个都弯腰曲背,好像在向日观峰鞠躬致敬。 日观亭西边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边。这一天,返回的路上观看了道路两旁的石刻。自从唐高宗以来,那些远古的石刻大都模糊不清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在路旁的,都来不及前往。 泰山多石头,少土。石头都是苍黑色,多是平方的,很少是圆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生长在石缝里,树顶都是平的。到处是冰雪,没有山泉瀑布,没有鸟兽的声音和足迹。到日观峰几十里内没有树,而雪深得与人的膝盖相齐。 桐城人姚鼐记。 8.病梅馆记 江宁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产梅。有的人说:“梅以(枝干)曲折算作美,直了就没有风姿;以(枝干)横斜算作美,端正了就没有景致;以(枝干)疏朗算作美,稠密了就没有美态。”固然如此。这些文人画士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号召,来约束天下的梅;又不可以使天下的人,砍掉笔直的,删掉繁密的,锄掉端正的,把梅弄成奇形怪状,弄成病态,拿这作为职业来赚钱。梅的(枝干的)横斜、疏朗、曲折,又不是蠢蠢地追求金钱的人能凭他们的智慧能力办得到的。有的人把文人画士这种偏嗜成瘾的情趣明白告诉卖梅的人,砍掉那端正的(枝条),培养那横斜的枝条,删掉那些繁密的(枝条),使那些嫩枝弯曲,锄掉那些笔直的(枝干),阻碍它的生机,(这样)来谋求高价: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成为病态的。文人画士所造成的祸害的酷烈,竟到了这个地步啊! 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残的,没有一盆完好的。已经为它们流了三天泪,于是发誓要治好它们:放开它们,使它们顺着(天性生长),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都种到地里,解掉它们棕绳的束缚;以五年为期限,一定要恢复它们(的生机),保全它们(自然的形态)。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甘愿受到(他们的)辱骂,设立一个病梅馆来贮存它们。 唉!怎样才能使我有很多空暇时间,又有很多空闲的田地,来大量存贮江宁、杭州、苏州的病梅,尽我一生的光阴来治疗病梅呢! 五、诗词鉴赏 1.山居秋瞑 这是一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这两句点明了时间(秋季的夜晚)、地点(空山)、天气(新雨后),突出了山的空旷、寂静、清新。全诗以“空”字开头,不仅突出了自然之景的特点,也表达了诗人“身世两忘,万念皆寂”的心境,可谓寄情于景以抒胸怀,托意于物而不露形迹的佳句。 明月松间照,清原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这几句是对秋季夜晚的空山在新雨之后的富有诗情画意的具体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挚爱之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一幅松月石泉图,写出了山居环境的空明与清幽。出句写所见之景,对句写所闻之声(因为泉流则必有声)。这样写,不但使画面富有动感,更加鲜活,而且使人听到淙淙之声,从而反衬出山居环境的寂静。如果说这两句还是绘声绘色的无我之境的客观描写的话,那么,“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由于加上了人物的活动,画面就更富有生活情趣,是有我之境了。这两句从逻辑关系上看应当是“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改为诗句的顺序后,不但写出了生活的真实和诗人的观察之细,而且使得画外有画,更富有诗情画意。“绿叶忽低知鸟立,青萍微动觉鱼行”所用的也是这种写法,是极富情趣的。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句是说,尽管春草时值秋季而衰败了,但这里的空明、寂静和清新,这里的明月、青松和清泉,这里的田园生活,却是诗人所向往的理想境界。诗人可以远离尘嚣,陶醉于大自然之中。“王孙自可留”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萎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诗人归隐山林的胸怀。 2.登高 (1)诵读提示: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语调宜缓慢沉重。 (2)整体思路: 前四句写景,写登高所见,为后四句抒情作衬托。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描述了一幅精美的图画。颔联集中描写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落木萧萧”已为下联写出“悲秋”的意象,“长江滚滚”自然会引起“百年”的身世感慨。第三联颈联用“独登台”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把眼前所见到的秋景和内心的沉痛之情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以“常作客”点明诗人生活漂泊不定,以“百年”写人生过半,又值秋天更加容易产生悲情愁绪,诗意深沉,丰富。尾联承五、六两句写出诗人在饱尝艰难潦倒之苦之后,国家的破败和家庭的愁事使诗人白发日益增多已经“繁霜鬓”了,本可以借酒浇愁,但又因为身体有病而停了酒,悲愁更加难以排遣了。此时此刻,登高所见,更使诗人添了悲凉的心情,而在诗句中蕴含无限悲凉之意。 (3)鉴赏点: ①对仗的运用。 全诗八句皆用对仗。扬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更是推重此诗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以此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在律诗创作上的功底和成就。如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六个词组组成一个意境,天、风、沙、渚、猿啸、鸟飞,不仅上下两两相对,而且在句中自然成对,“天”对“风”,“高”对“急”,“沙”对“渚”,“白”对“清”,从中我们可看到杜甫在诗歌创作中炼句、炼字的精妙,而创造了一个辽阔浑远的艺术境界。 ②情景交融,以景寓情。 在前两联中,作者描写了一幅肃条、悲凉的秋景图,在景物意象的选择和描写中,融 合了诗人复杂、深沉的感情,达到了情景交融、以景寓情的艺术境界。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的落木再加上“萧萧”之声,“不 尽长江”的滚滚气势,融成了一个广阔、深远、气象恢宏的境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激荡不已的心情: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使他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他的乡愁。而不尽的长江,会使诗人超越时空,联想到历代的优秀人物的遭遇,而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情景浑然天成,表现了诗人深而广的忧思。 3.蜀相 (1)诵读提示: 诗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读时把握感伤、叹惋的基调。 (2)整体思路: 开篇以问引起,点出祠堂位置。以“柏森森”象征诸葛丞相的不朽功业和崇高形象。三、四句上承祠堂,写景,下启感喟,抒情,情景兼而有之。一个“自”字写出无情的草木,自生自荣,不顾人事寂寥;一个“空”字写出英雄已去,空留下一个祠庙,好音只会增加哀伤悲悼。两句写出祠堂的荒凉,却蕴含感物思人的情怀。五、六两句正面赞叹歌颂,一句写他的智略才识,一句写他的勤劳忠诚,末了以星辰殒落,英雄泪满襟作结含无限深意。诗人把自己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了千古名句,这个“英雄”是包括诗人在内的仁人志士。 (3)鉴赏要点: 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 它的核心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又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 4.石头城 (1)诵读提示: 这首诗诵读时要体现凄凉的基调,前两句“故国”“空城”后宜稍停顿,以示六代帝王 之都已成空城,“在”“回”二字体现感慨,应重读。后两句重音落在“旧时月”和“还过”上,体现讽喻的意思。 (2)写作背景: 刘禹锡写此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 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剧势力又有所抬头。所以他写了这首讽喻现实的诗歌。 (3)整体思路 这首诗开篇就写空城四周的景色。故国的群山依然高低起伏围绕着它,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而后又寂寞地退回,营造了一个荒凉、空寂令人悲叹的氛围。后两句诗人写那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明月,它曾照过旧时六朝的繁盛,如今它在深夜又移到女墙这一边来了,可是映照的只是一座空城。 (4)鉴赏提示: 1)这也是一首怀古诗。这首诗借描写石头城的萧条景象,寄托着国运衰微的感慨。 诗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茫悲凉的氛围之中。围绕着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如故,潮水拍打着空无余物的城廓冷冷清清地默默退去。言外之意是,山河依旧,而石头城昔日的繁华却已经荡然无存了。如今,那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曾经照耀过昔日繁华的明月,在深夜从城垛(“女墙”)后面升起,只能看到一片荒凉的空城了。 全诗通篇都是写景,景中处处寓情。主旨在讽喻现实,寄托了国运衰微的感慨,表达了希望统治者能以前车为鉴的深意。 2)选择意象,创造深广的意境,表达深沉的感慨是这首诗的特点。 作者怀古以讽今,为了表达这个内含,诗人选取了石头城的山水和明月进行拟人化的描写。江水依旧拍打着六朝旧都的城墙,但这座空城再也没有往昔的繁荣来回应,潮水又寂莫地回去了。明月依旧多情地照着这座城池,只是不知这旧时的月该有什么样的感慨。在这描写的意象中,使人不禁产生今昔之感:繁华昌盛的石头城随着统治者的腐朽灭亡,如今只剩下破败荒凉。讽喻之意不言而自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锦瑟 这首诗是李商隐的代表作,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角度来读,它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下面摘录当代著名学者张中行的一段话供同学们参考: 古今解此诗者总不少于几十家吧,其结果自然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有时想,与其胶柱鼓此瑟,不如重点取意境而不求甚解。我曾用这种办法试解:“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曾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可是梦想和思情都破灭,所得只是眼泪和迷惘。“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现在回想,旧情难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这样解,虽然近于六经皆我注脚,总比大力考索而把意境弄得支离破碎好一些吧?(摘自张中行著《诗词读写丛话》) 张中行的这段话,概括起来有两点:①这首诗的内容和作者以往的梦想或爱情有关;②诗的基调是哀怨的,意境是迷离的。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是用了起兴的手法,意思是说:锦瑟呀,你干什么要这么多条弦?你每条弦上发出的乐音都勾起了我对以往美好时光的回忆,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 颔联“庄生晓梦迷糊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庄生梦蝶,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后来梦醒,自己仍然是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成了庄周。意思是自己曾经像庄周梦蝶一样沉迷在美好却又虚无缥缈的境界里。一是望帝魂化杜鹃的故事,说的是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杜宇禅位退隐,后来不幸国亡身死,死后灵魂化为杜鹃,每至暮春则啼鸣不止,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切,动人肺腑。大意是,我只能像望帝那样,把自己的爱心托付给杜鹃了。本联表达了诗人追求的美好以及追求中的迷惘与痛苦。 律诗一过颔联,“起(首联)”“承(颔联)”之后,已到“转(颈联)”笔之时。写到此处,大抵前面文情已经到了小小一顿之处,似结非结,含意待申。颈联落笔,好像重新再起似的。其笔势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藕断丝连,或者推笔宕开,或者明缓暗紧⋯⋯而神理脉络却是一以贯之的。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美丽的画面。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描绘了鲛人泣泪成珠的景象。这源于美好的民间传说。月是天上的明珠,珠像水中的明月;以珠喻泪,自古而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就是落入海中的皎月吧?在诗人笔下,月光、珠光、泪光已经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这是一种美丽的痛苦,或说是痛苦的美丽,这种美的确是痛入骨髓、震撼人心的。后一幅以蓝田秀丽的群山和温暖的阳光为背景,描绘了玉生烟的景象。美玉埋于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在空中,为山色增辉。这个想象来源于古老的说法。蓝田,山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是有名的产玉之地。此山为日光所照,蕴藏其中的玉气(古人认为宝物都有一种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冉冉升腾,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则无,所以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下——这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理想的景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两幅画面尽管色调不同,但在表达作者怅惘、悲伤之情上却是完全一致的。 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合”。诗句是说这种情怀哪里是今日回忆时才感到无限愁怅,就是在当年早就令人不胜怅惘了。言外之意是:今日追忆,更是令人不堪回首。 6.书愤 (1)诵读提示: 诵读时的基调是悲愤而不绝望,以悲壮为主调。前两联中重读“气如山”,颔联读出诗人炽烈、向往之情。颈联和尾联应体现出悲愤,豪壮之情。 (2)整体思路: 诗的前四句回顾往事,写早年的壮志和经历。“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是说年轻的时候,哪里懂得世事的复杂和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世事艰”并不是指金兵的强大,而是指投降派的阻挠和破坏。“气如山”描写出陆游当年的壮志豪情。“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追述了25年前的两次胜仗。一次是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冬天的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宋军的楼船蔽江横空,气势如虹,在瓜洲渡一举击退了进犯的敌军;一次是于次年,宋将吴璘从西北前线出击,一举收复了大散关。这两次战斗的胜利,说明宋军是完全可以战胜敌军收复中原的。 诗的后四句抒发岁月不再,壮志难酬的感慨。“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这两句是说,年轻时自己曾以扬名边地、保卫国家的名将自许,结果却落了空,如今两鬓斑白,已经衰老了。“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是说,一千年来,谁可以比得上写了名传后世的《出师表》,坚持北伐的诸葛亮呢?两句既赞扬了诸葛亮坚持北伐的雄心壮志,也是以诸葛亮自比,表达诗人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的志向。 (3)鉴赏要点: 这首七律诗概括了诗人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格调悲壮,词采宏丽,气韵雄浑,是他七律中的名作。 为了抒发内心的深沉的思想感情,诗人在回忆和现实中选择了几个点来刻划,恰当地表达了贯穿他一生的志向。 “早岁”和颈联的“衰鬓”形成鲜明对比,写了不谙世事的少年诗人收复国家失地的“气如山”的豪迈情怀。“楼船”对“铁马”,“夜雪”对“秋风”,精炼、准确地描绘出古代战争兵船作战、与队交峰的战斗场面,不用一个动词,却写出了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颈联的一个“空”字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愤,空有满腔的报复却无以施展,这是何等的悲哀,而镜中的斑斑自发就更使诗人悲从中来,由少年到现在,已是暮年苍老,仍是在心中空有如云般的壮志。尾联是悲而不颓败,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话,诗人虽然已年老退居在家乡,但他力图恢复中原的志向是至死不变的,这从诸葛亮的形象中就可以体现出来。 7.虞美人 (1)诵读提示: 这首词表现的是作者的故国之恋。整首词先抑后扬,读时应低缓,体现出惆怅。 (2)内容理解: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全词是说,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何时才能了结呢?一看到它,就有无限的往事涌上心头,想到在南唐时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在东风吹拂的月明夜,金陵的故国生活令人不堪回首。那里的宫殿应该还在,只是昔日曾经生活在那里的宫女们却因为愁苦变得憔悴了。如果要问究竟有多少愁苦,就像向东流去的一江春水那样,无有尽时。 “春花秋月”本是四季中最美的景色,为什么面对美景却如此惆怅呢?这里因为眼前的美景引起了他对往日美好生活的回忆,而那种美好生活如今却一去不复返了,怎不令人肝肠寸断呢? “雕栏玉砌人犹在,只是朱颜改”,含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那里的宫女们因为国破家亡、江山易主和主奴关系的变更而愁苦得面容憔悴不堪了。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令人想像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头望着浩荡东去的长江,满腔的愁绪简直就像翻腾不息的江水向东流去,无有尽时。 李煜的这首词,不光表达了他个人的愁苦,而且也写出了所有有亡国之痛的人们所共有的排遣不尽的痛苦感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3)鉴赏要点提示 1)起伏跌宕的笔法 开篇自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眼前景物,写实景,接着自叹,“往事知多少”表明已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虚写,感慨韶光易逝。忽然又转到眼前的景物“小楼昨夜又东风”,登楼遥望却“故国不堪回首”,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自然过渡到下阕,开始是虚写,想象中“故国”的景象,把“雕栏玉砌”和“朱颜”对照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集中到一个“愁”字上,愁情是真实而深沉的。 2)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这首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名句。令人想象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无时不刻不在翻波涌浪流向东海。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可以确切感受到作者感情的深度。 8.雨霖铃 (1)诵读提示: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表述词人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尤其要和心爱的人分离更觉痛苦的复杂心情。韵脚要读得短促而清晰,韵脚是(切、歇、发、噎、阔、别、节、月、设、说),注意词句的节拍停顿不像诗句那样整齐。 (2)内容理解 上片写送别。描述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在傍晚暴雨刚刚停止,于京城之外设帐饯行,到兰舟催促,执手难以分舍,写出了送别的场景和双方的离情别绪。 下片设想别后的景况,“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尽了分别之后的境况是冷清,是凄凉。从全词看真是压抑十分,痛苦万状,心情极其复杂,于是也就触人之心。 (3)鉴赏提示和名句赏析 1)融情入景的写法 词人在写分别时,融情、事、景于一体,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开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句不仅仅是交代了季节(寒蝉)、时间(晚)、地点(长亭),气候(骤雨初歇),而且以寒秋、日暮、急雨构成一种凄苦悲凉的气氛,更突出地表现了将别未分别时的那种痛苦复杂的心情,蝉在深秋的时令里是嘶鸣,使人听了不禁悲切,而宋代都门外的汴河两岸植柳,而这寒蝉正是柳上之蝉,那种悲切之感就更加浓厚。长亭在文学作品中历来是送别的场所,在长亭的傍晚,听着柳树上寒蝉的哀鸣,就是平常人也有悲秋之感,更何况是一个即将和心上人分别的人那种痛苦是难以言状的。开篇一句融情于景,为下文的“无绪”、“凝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虚实相济 词的上片是写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抒发了不忍分别而又不得不别的痛苦心情。下面 却是虚写,设想分别以后的凄凉,孤寂,突出刻划词人的孤单寂寞的心情。以想象中的孤苦凄凉更映衬出词人和所爱之人即将分别时的那种“帐饮无绪”,“无语凝噎”的痛苦复杂的心情。分别的“良辰美景”都是虚设的,没有所爱之人在身边,再美的景也是徒添痛苦而已。虚实相映,以虚写实,是这首词独特的艺术手法。 3)名句赏析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历代传诵的名句。 a.融情入景,把杨柳、风、月这三个最能融动离愁的事物放在一起,组成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使离人之愁更加浓厚,离人之感更加悲伤。 b.点明酒醒特定的时刻,李白有“举杯浇愁愁更愁”的诗句,如果说为了伤离别而酒入愁肠,在醉意中忘却了离别,那么酒醒之后呢?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9.念奴娇•赤壁怀古 (1)诵读提示 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应当读得铿锵有力,表现词人对历史上英雄的景仰,最后结束语有些消极,语气应体现出洒脱,不应消沉、颓废。 (2)内容理解 上阕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写出赤壁古战场的位置,然后描述它的险要形势,并称颂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下阕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抒发作者的感慨,归结出全词的主旨,从而借咏史怀古,抒发他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 (3)鉴赏提示和名句赏析 1)气象磅礴,情调豪壮,境界宏大 词人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在来黄州之前,因 “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他是一个襟怀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 从来没有失去生活信心。这首词就在这种复杂的心境中写的,在词中抒发了他内心的郁闷, 但整首词的格调激昂,气势雄壮,有着雄阔的意境。被称赞为豪放派的代表作。 这首词的豪壮格调首先体现在对景物的描写上。开篇词人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不 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在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也可以品味到作者独立江边凭吊胜地、英雄的那种激荡的情怀,气魄极大,笔力不凡。以“故垒西边”一句点出赤壁古战场的所在,同时引出词人心中最景仰的古代英雄––––周瑜。“周郎赤壁”既合词题,又为下阕缅怀周公瑾打下伏笔。接着描写古战场的险要地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在描写中尽力刻画赤壁景物的雄奇壮阔,把读者带进一个惊心动魄,险要非凡的境界。然后用慨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轻轻结住,把江山名胜和怀古豪情融合在一起,使读者内心激荡,精神振奋。 词中的豪迈气势还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刻划上。词人在下阕着力塑造了风流倜傥、雄姿勃发的儒将––––周瑜的形象,表明了词人对英雄的景仰和向往。在刻画人物时,词人精心选择了几个点进行艺术加工,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小乔初嫁了”,以美人衬英雄,显出英雄的丰姿潇洒,年轻有为。“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外在的形象上刻画周瑜的儒雅风度,表现出指挥作战的周瑜临战时的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场战争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了。用“灰飞烟灭”写尽了曹军的惨败,周瑜的功绩。这种气势是多么地让人景仰,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又是多么地让人羡慕啊。在词人对周瑜的称颂赞美之中,表明了他内心的渴望,他也渴望自己能够像周瑜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立丰功伟业。以如此的气魄在词中刻画雄姿勃发的英雄在词中还是首次,为用词体表达严肃、重大的社会题材开辟了新的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 有人说,词的最后一层含有消极成分,与上面的豪壮不合谐。内心报国建立功业的豪情和被贬黄州的现实相抵触,使词人在从遥想回到现实中,不禁悲从中来,顿生感慨,但作者又不是消极颓废,一蹶不振,而是体现了襟怀旷达,同时自解自慰。“一尊还酹江月”,是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心绪,同时也以举酒赏月排遣内心的愁怀。于豪放中略见苍凉,而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 2)烘托和映衬 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在这首词中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到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映衬是烘托的一种,一方面是以乙托甲,但反过来甲也具有托乙的作用。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映衬,实景是赤壁的险要形势,是作者亲眼所见,虚景则是火烧曹营,是作者的想象,二者相互衬托,是虚实相济;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这首词波澜起伏,而章法严整,跟作者巧妙地运用这两种表现技巧有关。 3)名句赏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此句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到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并体味到作者兀立江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极大。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描写赤壁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及诉诸于视觉,听觉的生动描写,把读者顿时带入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开阔,为之一振。 10.鹊桥仙 (1)诵读提示 上下阕各分两小层,前三句是宾,要读轻些,后两句是主,可稍稍重读,最后一小层体现主旨的句子要放慢读速,声音要柔和,要有余韵。 (2)内容理解 这首词记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在鹊桥相会的情形,歌颂他们坚定不移的爱情。 “纤云弄巧”是说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由于传说中织女精于纺织,能将天上的云织成绵缎,所以这句实是赞美织女技艺的巧妙绝纶。但是它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它还暗示出这一天是乞巧节,更重要的是,它还为牛郎织女的相会描写出一个十分美丽的背景。“飞星传恨”一种说法是指牵牛星(见书注),一种说法是指“牛郎织女两星”流露出终年不得见面的离恨。这两种说法都是可以的。“银汉迢迢暗度”是说牛郎织女在夜里渡过辽阔的天河。“金秋玉露”点明了相会的时间是在秋季。“金秋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意思是说牛郎织女在“金秋玉露”的季节的一次难得一见的相会,就抵得上人间的千遍万遍相聚。为什么这样说呢,那就要看下阕了。这样的过渡实在是巧妙得很呢。 下阕写相会时难分难舍的心情,歌颂了永恒的爱情。“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写的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心情。“柔情似水”,写两位主人公的万般柔情犹如微波荡漾的银河之水一样绵绵无绝期。“佳期如梦”,是写心态。因为“相见时难”而“犹恐相逢是梦中”,写出了久别重逢时的惊喜。在现实生活中,久别之人常常只能在梦中相见;如今真的相逢了,却依稀如在梦中,所以这句话也写了别离的痛苦。“忍顾鹊桥归路”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不忍回头看那归去的路”。表达了难分难舍的心情。“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意思是说“尽管相会的时间极其短暂,但只要双方的爱恒久不衰,又何必一定要天天相伴,日日相随相守呢?”至此,词的主旨就升华到了一个哲理的高度。正如明人沈际飞所说:“(世人咏)七夕,往往以双星会少离多为恨,而此词独谓情长不在朝暮,化腐朽为神奇!”的确,这种高尚的爱情观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从字面上看,这首词写的是神话故事,句句是天上,句句写双星;从主意上看,又是句句写人间,句句写人情。从抒情上看,悲中有乐,乐中有悲,悲欢离合,跌宕起伏。从表达方式上看,有写景,有抒情,有议论,融景、情、理于一炉。特别是词作中所表达的高尚的爱情观,使它成为一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3)鉴赏提示及名句赏析 体会这首词的情致理趣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相会的时间极短暂,但只要双方真挚相爱,坚定不移,就是无尽期的爱,永恒的爱;相反,人间夫妻即使形影不离,也终有生离死别之日。至此词升华到哲理的高度,这就是短暂和永恒的辩证法,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11.声声慢 这首词表达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开头连用七个叠词:“寻寻觅觅”写她内心空虚,如有所失;“冷冷清清”,写处境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则极言心情之悲怆。其创意之奇,在宋代的词作中实属罕见。这是全词的基调。 比下分层写出女词人的心境与物境:她想保养好身体,振作一下精神,偏偏遇上“乍暖还寒”的天气;想喝酒解愁,却碰上“晚来风急”。在百无聊赖中,她抬头望见雁行飞过,又不免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昔日,丈夫在身边,看到它们,便会产生“云中谁寄锦书来”。喜悦,而今丈夫永远不会再写信了此恨何时消?再看看院子里满地堆积的黄花,也无心去摘取。挨到黄昏时分,忽又下起细雨,雨滴从梧桐树叶缝隙间不断地落下,女词人的心此刻也像天色一样变得更加阴沉了。最后用一个“愁”字收束全篇,却又用了反问句式,含无穷的意外之意,更置得这“愁”的深重了。 这首词差不多全是用口语写成,然后韵律感极强,由此可见女词人驾驭语言的功夫已到了纯熟的地步。 1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内容理解 词的上阕叙述孙权、刘裕这两位英雄人物的业绩。叹惋英雄千古难再,奢华的帝王生活经不起时代风雨的洗刷。“寻常巷陌”,不妨碍伟大事业,这是对韩佗胄有力的讽刺。下阕追述刘义隆刚愎自用、好大喜功、冒失用兵,结果大败。同时追怀自身的经历,慨叹抗金的大好时机被错过,直到如今,还是社鼓神鸦,粉饰太平,真是不堪回首。结束句用廉颇故事表达愤慨之情。词的结构严谨,层次井然,写景叙事,议论抒情,纵横开阖,一气贯注,思想性艺术性达到高度统一,是辛弃疾的代表作品。 (2)鉴赏提示和名句赏析 用事是用典的一种方式,即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辛词中用事很多, 内容大多和作者的政治态度和个人遭遇有关,特别是这首《永遇乐》,除了回顾词人四十 三年前南下归宋经历那一层之外,全属用事。 上片中,词人用了孙权和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典故。词人来到抗战的前线,他渴望自己 能够实现恢复中原的宿愿,那么对在此地曾经在历史上成就功业的英雄人物自然就怀有景 仰之情,通过叙述这两个英雄人物的事迹也含有以英雄们的业绩鼓励、鞭策自己的意思。 词在用典中,有一条明显的叙事、抒情的线索:词人知道这个地方是孙仲谋创业的地方, 想去探寻它们,可是已无处寻觅,孙权时的繁华已荡然无存,这使他感慨万千;可是看到“斜阳草树”掩映下的刘裕的故居,词人的脑海里映现出刘裕当年誓师北伐的图景,不禁 为“气吞万里如虎”的形象激动不已。在用事的回想中,一个恢复旧土的爱国词人的形象 栩栩如在目前。 下片,词人一开始就描述了一幅令人沮丧的图景:宋文帝元嘉年间王玄谟“草草”出 兵北伐,遭到惨败,“封狼居胥”也是一典,此谓典中套典,意思是说元嘉年草草出兵,想要建立霍去病当年“封狼居山”那样的大功业,只可惜落得个“仓皇北顾”的败局。这是词人回溯历史,意在汲取教训,讽喻韩佗胄,不要打无准备的仗,北伐固然好,但不做充分准备。只能重演历史悲剧,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清醒和深谋远虑,这恰是心系国家大局隐忧。含有委婉劝阻的作用。然后另一件事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长江边的瓜步山上建行宫,词人以此表示:沦陷区的人们安于异族统治,如果不迅速谋求恢复,后果不堪设想。最后用战国时廉颇思赵一事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高潮,而且,体现了词人老当益壮的强烈的战斗意志。 词人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用典贴切,含义丰富,用艺术形象来表现词人的政治 立场和观点,这正是辛词用事的一大特点,需要好好体会。 名句鉴赏: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 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土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一句是词人以战国时期赵国著名老将廉颇自况。此时词人虽已是64岁老人,但仍希望为国效力,这是一况;他的建议,他的忠心不被当权者接纳和理解,很可能与老将廉颇一样被小人挑拨,被掌权者弃置不用,这是二况。事实的发展如词人所料,很快他被免官了。所以这句既表达了词人的报国之心,又抒发了他无可奈何的悲愤。 13.扬州慢 (1)诵读提示: 慢词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因而,读这首词,吐字宜慢,句后停顿也要长一些,要读得从容不迫。 (2)内容理解 上片写词人在过扬州时所见景物,以“尽荠麦青青”突出今日的凄凉情形,表现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下片写感想。先设想唐代诗人杜牧今日重到扬州,用“须惊”和“难赋”说明扬州已被破坏到令人难言的程度。然后写扬州的凄清景象,借“桥边芍药”曲折表现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全词的关键在写眼前的扬州实在已是一座“空城”,昔日是何等繁华,而今却只有“荞麦”,“废池”、“清角”和那不知为谁而生的红芍药,怎能不让人伤怀呢?由此抒发了词前小序中说的“黍离之悲”,这也即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3)鉴赏提示和名句赏析 1)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词的开篇用虚写,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写词人想象中扬州昔日繁华的图景。接 着,虚实结合,以“春风十里”虚写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尽荠麦青青”写出 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在虚实对比中寄寓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下片开始虚写,以唐代诗人杜牧的“重到须惊”和“难赋深情”返照出今日扬州何等 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哀痛;后面实写,叙写扬州著名的景点二十四桥,突出表现二十四 桥明月夜的凄清景象,虚写结合,寓情于景,很好地表达了词人的内心感慨。 上片先虚写后实写,下片仍是先虚后实。虚实的对比在于返照扬州经金兵洗劫已成“空城”,满目凄凉,惨不忍睹,这样写来,有景有情,回环反复,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和难以忘却的心灵的震憾。不仅直抒了对造成昔盛今衰的金兵侵略的愤恨,也形象地揭露了侵略者给扬州和扬州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引用前人诗句 引用前人诗句是用典的一种,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促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词人在词中借用前人诗中的语句,化用语句而加深词的意境。词中“春风十里”“豆 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全出自杜牧的诗句。这些诗句使人联想到杜牧所赞美的 扬州的美好,更突出今日的凄凉、悲惨。 3)名句赏析: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月本来就无声,词人这么一写,反而觉得它本 应有声。这里可以使读者驰骋想象,二十四桥是扬州的著名景点,那么从前的二十四桥明 月夜,游人极多,笑语喧哗,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 起欢笑。可是如今,“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 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