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23、马说

韩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积累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而、虽、之、以、食、是、见、等、安、策、临、其。

(2)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感受千里马的不幸遭遇,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重视人才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重、难点:

  1、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背诵课文。

  2、难点: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字音,教师课上检查。

  2、阅读课文,查字典,查资料,看课文注释翻译全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韩愈(768—842),字退子,南阳(现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文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2、导语。

  本文以“千里马”为题,通过千里马的命运,阐述了封建社会中大量人才得不到赏识这一现象,表述了作者的个人见解。那么,到底怎样将千里马的命运与人才的命运相联系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板书)。

  3、解题。

  《马说》是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4、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乐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面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宵。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三、正课

  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理解全文大意。

  1、学习课文第1段。

  (1)学习课文第1段。

  (2)教师补充讲解词义。

  伯乐善于相马的“相”字怎么解释?

  明确字义:察看,仔细地看。

  “相马”就是仔细审视、察验马的优劣。

  骈:并。骈死:并死,成双成对地死、一个接着一个地死。

  槽,是放饲料的食槽;枥,是系马、拴马的马棚、马厩,这两个字合起来可以不分开解释,用槽枥借指马食宿的整个环境,既养马的处所。

  介词“于”,可作“在”字讲。介词“以”,可以作“因为”讲。

  (3)学生逐句读、译。

  (4)教师归纳讲析。

  提问: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面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

  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指奴隶,而是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称”:著名、著称、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全句说:因此即使有了好马,也只能在无知的养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继死在马厩里。可见由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1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齐读第1段。

  2、学习课文第2段。

  (1)朗读第2段。

  (2)正音、析义。

  外见(   ):见同“现”。

  是:此,这。

  且:副词,犹,尚且。

  安:疑问副词,怎么。

  (3)逐句读、译。

  (4)教师归纳、讲析:

  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因为马才能、本领特殊,所以食量也特殊。由于没有识马的人,只由喂马的将它一般地喂养,便显示不出它的特殊本领来。“而”字是连词,表示顺接,联系“不知”和“食(喂)”两个动作。不懂得它一天能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也”字表陈述语气,“是马也”,“也”字表句中语气的停顿。“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应译作:而且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达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提问: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明确: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第2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5)齐读第2段。

  3、学习课文第3段。

  (1)朗读第3段。

  (2)学生读、译第3段。

  (3)归纳、讲析:

  提问:“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明确: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问: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明确: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执策”的“策”:马鞭子,名词。

  “临之”:面对着它(千里马)。

  三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

  “其……其……”:道……,那……;难道真的是没有千里马吗?那是真正不识得千里马呀!

  第一个“其”同“岂”,第二个“其”作“那”讲。末一个“也”字,表感叹语气。

  全段综述不识马者的表现,活画出不识马者昏庸无知而又妄言天下无马的丑态,归结到要害是不知马。呼应了前文,证明了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伯乐。

  第3段大意:妄言无千里马,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4)齐读第3段。

  4、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小结

  1、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

    吃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 吃一顿    一食或尽粟一石

    通“饲”,喂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鞭子     执策而临之



    用鞭子打   策之不以其道

    有的人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有时     一食或尽粟一石

    才能     虽有千里之能



    能够     安求其能千里也

  (2)通假字

  “食”通“饲”,喂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见”通“现”,表现    才美不外见

  “邪”通“耶”语气词,吗  其真无马邪

  (3)虚词

  之  表示定语后置   马之千里者

  代词 它 策之不以其道

  助词 的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其  代词 它的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 它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 他们 其真不知马也

  语气词 加强反问语气  其真无马邪

  2、文章主旨

  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明确: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3、写作特点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