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 一、导入。 1.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其主要特点是一事一议,要求作者写出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或对某种现象的看法。如:《爱莲说》。 2.作者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父母早亡,由嫂抚养。卒谥“文”,又世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3.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二、初读课文,疏解文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生字:祗 枥 通假字:祗同只 食同饲 见同现 邪同耶 材同才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世有伯乐(lè),然后有千里马 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 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 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这里的“食”同“饲”,喂养的意思,所以读(sì) 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这里的“见”同“现”,显现的意思, 所以读(xiàn)。 6.学生齐读。 7、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夫) 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本指小米,这里泛指粮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这,这样的)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犹,尚且) (等同,一样)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哪里) 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执策而临之 (握,拿) (面对着) 8.串讲课文 第二课时 讲读课文 三、 辨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养) 食不饱 (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 (喂养) 不以千里称也 (用,拿) 策之不以其道 (按) 虽有千里之能 (的) 执策而临之 (代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节助词,无义)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的标志)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千里马) 其真无马耶 (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 (驱使) 执策而临之 (鞭子) 策勋十二转 (记载) 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故虽有名马 (即使)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完) 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尽)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转折连词,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顺承连词,来) 2、 翻译句子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③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④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⑦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⑧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四、再读课文,课文分析,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五、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主,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六、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七、文章的主旨: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 八、辩论:当今社会还需要“伯乐”吗?如果没有“伯乐”怎么办?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1.千里马和伯乐究竟谁更重要 2.如果你怀才不遇 你学哪位古人?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学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 C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 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 其真不知马也 (深刻嘲讽) 附: 文章结尾一句话值得注意:“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真不知马”是论证的中心。是谁不认识“千里马”呢?是他们(其)。“他们”又是“谁”,是当时的唐代统治者,是他们埋没人才、迫害人才。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行为。第一个“其”字也可解释为被借用的“岂”,作“难道”讲。 韩愈所以能写出如此尖锐的杂文,是和他的亲身遭遇分不开的。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棗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当然,我们也不能把本文的主旨局限于此,而要从他个人推广到整个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里,压抑人才、埋没人才是普遍现象。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