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洋洋八大怪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今日中国之歌曲,不少榜上有名者,给人的印象是歌词怪诞不经。梳理一下,其怪有八。 第一怪:任意游戏,毫无规则。 歌词作为语言艺术和文学作品,必须讲语法、文法和章法。今日歌词,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之类的不“法”之作,时不时地就蹿上舞台。像“朝花夕拾杯中酒”“真真情情爱不够”“最伤最痛的结果”一类红得发紫的歌曲之词,有谁能够说清词作者遵从的是什么语词规则? 第二怪:思维混乱,胡言一派。 比如,在去年春节中央电视台的晚会大餐中,有两道歌曲大菜,一曰《今宵久久》,一曰《龙禧千年》。不必再看内容了,只见歌名,就让人如坠五里云雾中。 第三怪:古今杂交,文白两败。 一些歌词玩家,本来对文言、古典诗词是半瓶子醋,偏要晃荡着往外倒,就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卖弄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以显示自己学识丰富一样可笑。什么“殇情暗徘徊”、什么“唯苦良心在”、什么“天降仇敌忾”,非驴非马,不文不白。 第四怪:二律背反,又里又外。 如电视剧《胡雪岩》,胡本来是一个妻妾成群的商海巨贾,而歌词形象却是一个淡泊、宁静的隐士,用了“夙愿扁舟寒江钓,风掠须发白”之类的话语来描述。又如电视剧《司马迁》的插曲歌词“孤烟直,落日圆,浩浩长江走千帆”。本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指的是黄河景象,而歌词却指鹿为马、将此写为长江了! 第五怪:大话廉价,侃讪贱卖。 中年人大都记得,1958年有一个“新民歌运动”。那些“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之类的所谓“民歌”,大话假话满天飞。今日的歌词,似也有上述魂兮归来之势。 第六怪:逃避现实,自恋自爱。 躲开改革开放的大潮,钻进死寂的港湾,伤春悲秋,无病呻吟。此类歌词,可谓“小女人鼻涕散文”的姊妹艺术。 第七怪:“文革”虽过,遗风尚在。 “文革”中歌词异化,一是非形象化,概念化,歌词成了教义;二是非格律化,如所谓“语录歌”。今日词界,仍有这些遗痕。比如今天的爱情歌曲,不少歌词根本无形象可言,在那里干叫爱、爱、爱,爱你爱不够,爱你到永远,实际上是一种“新概念化”。 第八怪:模仿做秀,陈腐难耐。 比如,诗人裴多菲写了一首诗《谷子成熟了》,用谷子成熟来比喻爱情的成熟和香甜,而今有一首歌就套用各类水果之成熟来比喻爱情的香甜和成熟。除了把谷子换成了水果之外,还有什么新意? 在中国文学史上,诸多文学体裁,都曾有过兴衰。惟独歌词,一直兴旺发达。可以说,中国语言的开始和文学的发端,始自歌词,即鲁迅先生所论证的“杭育杭育”。《诗经》、“楚辞”、汉“乐府”、南朝吴歌西曲、北朝民歌和入乐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戏曲唱词、鼓词,近代的学堂乐歌填词,现代的抗战歌咏运动和新中国建立后的群众歌曲,这条源远流长的歌词大河,是何等波澜壮阔?歌词,是中国文化的骄傲。难道这条长河,到了我们这一代,必要遭到污染,甚至干涸断流么? 而我们的歌词作坊和歌坛的腕儿们,却见怪不怪,依然我行我素,这不能不令人担忧和悲哀。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