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你应该去了解肖洛霍夫的相关文学常识及“苏联卫国战争”“柏林战役”等背景知识。 2、你应该品味小说的语言,推敲一些重要的语句,理解本文的叙述和抒情的特色。 3、你应该把握人物的形象:索科洛夫、凡尼亚、朋友家的女主人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 你要能够走进他们,读懂他们的内心世界。 过程和方法: 1、建议你抓住“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去解读作品。 2、细节是读懂本文的钥匙,建议你预习时把文中生动感人的细节画下来,并与其他同 学一起合作研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战争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读了本文,你对战争有什么认识和思考呢?为什么当年德、日全民族走向疯狂呢?人类应作何反思呢?中东、非洲、中亚、台海等地区依然不能实现永久和平,人类如何才能阻止下一场战争悲剧的发生呢? 2、索科洛夫失去了亲人,但他没有丢失的是什么呢?你应从主人公身上学习什么呢? 二、作者了解、背景介绍、基础知识及内容研读见《阳光课堂》第30页 三、相关链接: 1956年我在《真理报》上读到这篇小说,当即被它深深感动。我从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到1945年战争结束,一直替《时代》周刊和《苏联文艺》月刊翻译有关战争的电讯、通讯、特写和短篇小说,对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过程,印象深刻,关于苏联人民的英勇抗敌和壮烈牺牲,脑子里也留下不少难忘的场景。 但是,在读《一个人的遭遇》时,我的内心怎么也无法平静。我立刻把它译成中文,译文很快就在《世界文学》上发表。我在翻译时心情激动,一边擦眼泪,一边停下笔来。书中主人公安德烈·索科洛夫的形象鲜明地浮现在我眼前,他的故事一字一句都打动我的心。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损失粗略估计超过四千万人,因此战后几乎家家餐桌上都留有一个空位子,摆有一副没人动用的餐具。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心酸的景象。索科洛夫的遭遇,是当年千百万苏联人的遭遇,具有普遍性。战前他有一个温柔的妻子、一个儿子、两个女儿,有自己的房子,可以说过着美满的生活。德国入侵苏联,索科洛夫参了军,但不久敌机把他的家炸成一片废墟,妻子和两个女儿炸得影踪全无,儿子当时不在家,总算活了下来,而且也参了军。索科洛夫在战争中曾被德军俘虏,受尽折磨。最后他冒险带着德国军官开车逃回自己人一边,才知道家里发生的悲剧。更出乎意外的,就在胜利那一天,儿子也在攻占柏林时牺牲了。没有了亲人,只剩下了他一个人。 作者在小说里写道:“我在远离故乡的德国土地上,埋葬了我那最后的欢乐和希望。儿子的炮兵连鸣着礼炮,给他们的指挥员送葬。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索科洛夫通过朋友的帮助,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司机的工作,并寄住在朋友家里。他无意中遇到一个孤儿,就冒充他的父亲,小孩也以为真是他的亲生爸爸,两人从此相依为命,走他们人生的道路…… (选自《译者的话》,草婴) 《一个人的遭遇》的成功取决于索科洛夫这个形象。这是一个逼真朴实的英雄形象,他没有光彩夺目的外表,没有气壮山河的言论,甚至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他只是一个在战争中挺过来的普通人。他身上有三种朴素无华而又珍贵无比的东西:坚毅、尊严与温情。凭着这三样东西,他让人在一曲悲凉沉郁的命运交响曲中,听到雄浑激越的战士歌声。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杰作-----论〈一个人的杰作〉》,[苏联]德·勃拉果依) 这篇作品令人感奋的力量、这篇作品的创作思想,在于揭示普通俄罗斯人的“百折不挠的意志”、果敢精神、英雄主义以及他的伟大的、慷慨无私的胸怀。这个普通的俄罗斯人,在他的祖国遭遇到严峻考验的年代,在他个人承受了难以弥补的损失的年代,在无法挽回地失去了一切的情况下,他做到了在内心战胜充满沉痛的悲剧的个人命运,而高踞其上,他做到了以生的名义,用生去征服、去战胜死。肖洛霍夫这篇短篇小说的这种创作思想获得了丰满充实的艺术生命,作者使这篇小说的所有主要成分都与这一创作思想处于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之中,这篇小说以短小的篇幅揭示了丰富的内容,结构严谨紧凑,既不可能删去什么,也无需增加什么。 众所周知,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领域中极端重视精雕细刻的润色修饰工作,极端重视那些几乎难以察觉的“微微细笔”。在真正的巨匠笔下,一部作品借助于此,就可能成为具有真正高度艺术性的作品。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正恰是这样的一个“微微细笔”。 于是这两个各自流浪的、“孤苦伶仃的”、失去了一切的人发,彼此在对方身上赢得了他们的融合为一体的共同命运,互相确实像一个孩子那样生活下去,而且这孩子也可以使这男人“刚强起来”-------永远有信心、永远是一个男子汉。 (试析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傅修延) 四、点击高考 (2005·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回望昨日的感伤 ①茨威格是奥地利犹太人,在很大程度上,他视欧洲为自己的国家。然而,他所亲身经历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那些岁月,实际上却是令他一日日失去祖国乃至失去欧洲的过程。他有一种体无完肤的沧桑之感。他在流亡的日子里怀着伤感和悲观创作这本回忆录《昨日的世界》,这无疑成了他生命的绝唱。不久,他在远离欧洲大陆的巴西自杀身亡,因为他无法承受时代加在他身上的重负,无法忍受没有祖国、没有文化温馨的现实。 ②茨威格正是以感伤的目光回望着过去的时光,并以这样的笔调为我们撰写了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③我读过作者的不少作品,如《人类的群星闪烁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总是为作者对人物心理的透彻描写和细腻的笔触而叹服。记得在一部中篇小说中,他描写过一个赌徒的手。在他的笔下,那只手就仿佛是一个生命,血管、指头的细微变化,被他赋予了强烈的生命动感。从那之后,那只手我再也不可能忘记。 ④在《昨日的世界》这样一部回忆录中,茨威格同样显示出他小说家的才华,但同时更增加了他所擅长的思辨性。这本书的副题为“一个欧洲人的回忆”,非常贴切地表明了他的特殊身份和这部作品的特点。他没有把回忆自己的生活作为主要内容,相反,他将对整个欧洲命运的思考,贯穿于对自己所经历的时代故事的描述之中。这样,读他的书,人们所了解的,不是一个享誉世界的作家如何成长、成功的文学生涯,而是作为一个著名文人,他眼中的传统欧洲文化的衰落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崩溃。 ⑤文化,自始至终萦绕在茨威格心中。他留恋生于斯长于斯的维也纳,那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圣地。它有着博采众长的愿望和接受外来影响的特殊敏感,它把那些最不一致的人才吸引到自己身边,使他们彼此逐渐融洽。对于犹太人来说,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宽容的文化环境之中,没有陌生感和排斥感,已经在情感上属于这里。正如茨威格所说:“这座城市的每一个居民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培养成为一个超民族主义者,一个世界主义者,一个世界的公民。”在他看来,维也纳文化是西方一切文化的综合,对于一个犹太人来说,更是如此。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昔日的文化辉煌已不复存在,而希特勒的出现,这个他心目中的文化圣地,从此就陷入了野蛮之中。 ⑥茨威格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业已爆发的时刻被迫远离祖国的。他所离开的,不仅仅是他所熟悉的街道、建筑,不仅仅是小提琴流淌出的旋律,而且是在他看来欧洲赖以存在的文化价值。难怪他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只是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忧患意识,更是一个文人的深沉忧虑和思考,而浓郁的感伤将这一切笼罩。 ⑦写完这部回忆录后不久,茨威格就告别了人间,那是1942年。他未能看见希特勒的覆灭,未能看到他的祖国重又恢复文化的创造。今天,当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通过现代化媒体手段向全世界现场直播时,亿万听众沉醉在文化的魅力之中,而他所亲身经历的苦难,似乎已成为遥远的回响。 ⑧然而,不管时间流逝如何匆匆,《昨日的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有着永恒的价值。它会使我们想得更多,更深。在二十世纪即将过去的时候,我正是以这样一种心情细细阅读茨威格的这部作品。他的忧虑,他的感伤,深深地触动着我。 ⑨当下个世纪人类回望这个世纪时,又该说些什么呢? 1 、写出课本中茨威格作品的篇名 ( 1 分) 《世界最美的坟墓》 2、第①段里“体无完肤”在文中的含义是 ( 2 分) 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 3 、茨威格将维也纳视为“他心目中的文化圣地”,原因是( 4 分) (1)宽松的生存空间,主要表现在民族与民族之间没有感情的隔阂,能够和谐共处。 (2)宽松的文化环境,博采众长,综合了四方一切文化。 4 、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D A 、茨威格创作的《昨日的世界》是以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 B 、茨威格怀着伤感创作《昨日的世界》,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他失去了祖国。 C 、本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是一篇颇具感染力的人物传记。 D 、本文标题与《昨日的世界》具有内在呼应,寄寓了作者被往事深深触动的情怀。 5 、第⑦段提及“今天”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为了抒发作者 ---- 的情感。( 3 分) 对茨威格未能看到法西斯的覆灭而痛惜 6 、《昨日的世界》“有着永恒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3 分) 字里行间渗透着茨威格对二战时期人类不幸遭遇和欧洲文化衰落的思考与忧患。(意思对即可) 7 、假如让你来回答文末“又该说什么呢”,你会这样说:——————(100 字左右)( 6 分) 要点:感悟、引片(牢记历史教训,不让悲剧重演,珍惜和平,光明战胜黑暗)语言 五、迁移阅读 请多看一眼 二战期间,在一座纳粹德军的集中营里,关押着数万名犹太人,他们中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由于长期见不到阳光和营养不良,他们大都脸色苍白,骨瘦如柴。 在每次放风的时候,有一名小男孩总是欢快地跑出很远,不顾看守的训斥和谩骂,而走到场地边上的一块草坪,摘一两朵小花送给他的父母和姐姐。由于他的热情和开朗,大家都愿意叫他"小天使"。 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人们都为明天是否活着而担心。唯有"小天使"不同,他一有时间就唱歌,或者爬在小小的窗口上向外面眺望,有时候他会安静得不发出一丝声响。 不久,"小天使"的父亲被叫走后再也没有回来,大家都哭了。"小天使"没有哭'他问:"爸爸去了天堂。那儿有快乐和鲜花花吗?" 很快.母亲也被折磨死了,"小天使"对痛苦的姐姐说:天堂里的世界比我们的世界还美好吗?我想是的他们去了天堂就不愿意再回来了。" 最后的日子到来了。数万名犹太人在纳碎的威逼下,缓缓地走向刑场进发。刑场是一个早已挖好的大坑。人们都沉默不语,死亡是如此真实地贴近每一个人的生命。面对死亡,恐惧使数万人没有任何声音。 一个清晰的童音响起,像阳光一样照壳了每个人的心灵:"我们这是去天堂吗?这太好了,天堂里有自由与快乐,为什么我们要留恋这儿呢?""小天使"天真的话语使每个人的心灵为之一震。 一批又一批人倒在了纳粹的屠刀之下。轮到"小天使"了,忽然他向前跨出一步,大声说道:"请等一等,好吗?"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又向远处的草坪望了一眼,继续说:"我很喜欢这个世界,请让我多看一眼吧,让我记住它的美丽,也许天堂还不如它。"人们都流泪了.一起尽情地多看了一眼这个世界:然后他们和"小天使"一起无畏地昂起头.遗笑着面对纳粹的枪口。 暴力能摧毁什么呢?在伟大的爱和无邪的童心面前,暴力只能使暴力者看清自己的丑恶与渺小;无论是如何地身处险境,如何地悲伤失望,请多看一眼吧,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中的许多细节是多么地美好与真实啊!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