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末的文学狂欢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2000年12月24日,下午两点,上海美琪大戏院,主题为"让文字动起来"的"第二届网络原创文学作品颁奖典礼"如期举行了。主办方的"榕树下"中文原创作品网再次成为传媒观注的焦点。 

  在赛后得知,本届的评选是非常激烈的,而且评委们内部的分歧是很大的,某些评委甚至动用了粗话用以压倒其他的评委。一位网络作家(大赛评委)无奈地说,这次评选传统作家又占了上风。 

  组委会在评委人选构成上的安排也耐人寻味,在最后各项大奖的评选中,传统作家有7名,网络作家只有4名,这样的组合方式其实在评选之前就分出了强弱的力量对比。 

  获奖作品整体质量提高? 

  在颁奖典礼举行之前,我采访了多名大赛的评委,由于组委会事先进行周密的安排,评委们采取了统一的口径,丝毫不透露最后的评选结果。传统作家和网络作家仿佛都经过外事培训,一个个保持外交家的风度,对于记者的提问均是以"今年的作品质量普遍提高,每一部入围的作品都很优秀"推搪。 

  具有典型代表的是上海本土作家王安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连续以三个"这个不好说"、"这个也不好说"、"这个不能说"典型的外交辞令让记者拿着采访本发呆。令人直惋惜我们多了个著名作家的同时,失去了一个优秀的外交家。 

  网络文学?网络作家? 

  不论在酒会,还是在颁奖典礼之后,都有很多媒体记者围着传统作家们,问他们对网络文学的看法,对网络作家的界定。与记者事先想象的一样,这些作家不仅对网络文学和网络作家的认识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甚至有些作家的认识还处于很肤浅的程度。有些作家直到现在仍在用笔写作,仅仅在开赛前看过几篇作品,你让他对网络文学作出深刻哪怕是整体的理解,都有点勉为其难。 

  去年第一届评比之后,余华曾说过"网络文学就是校园文学的水平"。我就此问题与余华进行了交流,余华并不正面回答,只说今年的作品整体水平有很大提高,大部分的入围作品水平都超出了传统文学刊物上发表的作品。 

  苏童不失为"少女杀手",始终被女孩们围着。他说"网络文学是一个新生事物,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对它下定义为时过早。网络作家也是如此,是否把文章贴到网上发表,就能说他是网络写手这也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马原无论是外形还是说话方式都是典型的东北汉子。他对网络文学的理解与《中国可以说不》的作者之一古清生很相似"真正的网络写作必须是在线的,写完直接就贴,并且有交互性的交流",他认为网络写作的最大特色是"虚拟的、对写作方式的彻底改变"。 

  传统作家与网络写手 

  有一个场面是让人深思的:在颁奖现场,摄象机镜头始终是对着传统作家的。即使是上台颁奖,跟随评委上台的摄象机数量也是与颁奖作家的知名度与受欢迎程度成正比,而这些记者对于哪个奖项更重要、哪个作者获奖似乎不太在意。尤其是余华上台颁奖的时候,大部分的摄象机就像是余华的影子一样,全都尾随而上,即使在此时,镜头对于获奖作者还是很吝啬的,多数的镜头还是对准余华。 

  有些记者更是直言不讳"若不是有这些作家来当评委,他们对这次活动其实是没什么兴趣的"。 

  某几名记者在前一天晚上的酒会之后对几个作家进行了专访,第二天的颁奖会上甚至懒地露面,让我对组委会花钱请他们来感到心痛。 

  新老力量的交锋 

  23号晚上,也就是评出各大奖的那天,我熟悉的某诗歌评委失望地告诉我,他对这些当年号称先锋的作家大为不解,他们曾经坚持和推崇的精神正好是今天他们所反对的,他们采取的方式与当年他们的前辈一样,以文学正统、主流的姿态对入围的作品进行评判。由于其他诗歌评委的缺席,真正懂诗的人,只有他一人,但在最后投票时,却是所有的评委进行表决,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天晚上,参与小说和散文评选的网络作家们聚在一起交流。普遍的反应是传统作家们采取了攻守同盟,即使他们有分歧,也是在内部发生的,在最后的评选中,传统作家们难得地统一了思想,以压倒性的多数决定了投票结果。网络写手们只好郁闷着文学的郁闷,感伤着网络的感伤。由此可看出,别提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抗衡,即使在网络文学这块阵营上,传统作家仍掌握着话语的控制权。 

  喜悦与失望同行 

  今何在多少为网络写手们挣回了点面子。在今年冒出来的网络写手中,给他的掌声最多,找他签名的人与传统作家也不遑多让。一部《悟空传》骗取了无数MM的眼泪。今何在出场的时候,获得的掌声比谁都多,观众的反应很激烈,甚至连一向对网络写手很冷漠的摄象头都对准了他。正是这样的一个写手,最终也只拿到最佳人气奖、最佳小说奖,而小说大奖却旁落于原先芨芨无名的《灰锡时代》。这说明了本次评选和任何的评选没什么不同,同样是各种力量权衡之后的产物,是评委和读者玩的一个猫抓老鼠的游戏,读者与评委的关系和任何政府下的民与官的关系一样。 

  但是这个增设的奖项多少能让今何在在失望之余得到安慰,毕竟这个奖是在榕树下的网站由读者投票选出的,(这个形式让人联系到马拉多纳与贝利世纪最佳球员之争)一部作品能得到大部分读者的认可是任何一个写作的人都梦想达到的境界。 

  文学青年朱威廉 

  网络文学的推广,真的要感谢出生于加里福利亚乡下的朱威廉,他对文学所怀有的梦想让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汗颜。也许有很多人对于他创办榕树下和举行网络文学大赛有多种理解,但谁也无法否认,如果没有他,大众对于网络文学的认识达到今天的程度至少得推迟两年。正是在他和陈村的共同努力下,使得网络文学进入公共的视野,引起媒体的强烈关注。从本次颁奖典礼会场座无虚席的场面和几十家媒体的采访可以看出,他和他的同仁所付出的血汗没有白费。 

  他在致辞的最后,深情地说"有人说我是商人朱威廉,但我要借此机会说,我不是商人,我是文学青年朱威廉"。在这个任何行为都可看作作秀的年代,你有一万个理由怀疑他作秀,但是现场许多冷漠的双手为了他这句话鼓起了掌。观众的掌声是对这个三年来努力传播网络文学的年轻人最好的回报。 

  狂欢,还是末日 

  一次大赛就这么落幕了。在酒店的大堂里,朱威廉说了这么两句话"这是本世纪末最后一次的文学狂欢"、"榕树下的所有活动都不是为了吵作"。对于第二句话,我不做评述,因为陷于这样的是非题中容易把一个正常人搞成弱智,何况本人智商实在不高。 

  对于他的第一句话,我比较感慨,至少在形式上,网络文学的大赛在规模上、受众的注视程度上已经可以与传统文学的评选相当。但是令人疑惑的也正是在这形式上。几年来,网络文学从无到有,从无声到有声,从地下走到前台,一直困于形式之争、体裁之争、载体之争、写作方式之争,而对于最关键的、实质性的问题:网络文学的可持续发展究竟存在哪些制约因素一直没人关注过。 

  网络评论家吴过说,99年网络文学最大的特点是浮出海面,2000年网络写手们纷纷向传统靠拢,网上的作品并不多,网络写手的书却一本接着一本。 

  某网络写手(大赛评委)遗憾地说,今年的网络文学除了《悟空传》与黑通社报道外,鲜有具有网络特色的文本出现。模仿王小波风格的《灰锡时代》获得大奖是对网络文学的极大嘲讽。而网络写手们在网上发帖子比以前带有更强的功利心,利用网络这个载体,一旦成名或时机成熟就转移投靠到传统阵营。 

  或许这正是网络文学的悲哀之处。但愿这世纪末的狂欢不是网络文学的末日。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