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与《窦娥冤》一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目标

  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 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难点  《西厢记》的曲文之美;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设想 

1.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初步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能力。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二、讲解元杂剧的有关文学常识

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一本四折(“折”类似“幕”,限用同一种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一个完整的故事。(《长亭送别》五本二十一折)

4、剧的角色:

末(男主角)

旦(女主角)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有特异之处的人,如张飞、李逵等。)

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次要男角)

5、剧本的构成:唱、科、白

三、简介作者和《西厢记》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2、《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金代,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莺莺传》,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3、《西厢记》故事梗概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师,在寺中借厢住下。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园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因而许愿:“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安慰。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当晚,张生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红娘前来探望张生,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张生病即痊愈。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订了终身。此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摇说,张生已做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喜结连理。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五、整体把握

送别途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 

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 

惜别目送:【一煞】【收尾】 

在四个场面中莺莺的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第二课时

一、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一)送别途中

1、朗读【端正好】,找出所描写的景物,体会其作用。

明确:有“碧云、西风、黄花、归雁、枫叶”,点明时令为深秋。

讲解:

※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写秋的诗句,我们学过很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在“西风紧,北雁南飞”的秋景中,莺莺读到的是什么呢?“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莺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离人的血泪染红的。由此可看出,莺莺读到的是离愁,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也因此读到了莺莺因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2、朗读《滚绣球》一曲,找出描写了哪些景物,并体会主人公的情感?

明确:垂柳长条,疏林斜晖,迍迍行的马,快快随的车。

作者因景生情,由情及景地表现了莺莺在送别路上的痛苦心情。

讲解: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诗经》中有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寄托眷眷之情,同时“柳”“留”同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杨柳”在古诗文中是惜别的意象。

※离情难舍,寸阴可贵,恨柳丝难系马,望疏林“挂住”残阳不落,分明是写情,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柳丝飘垂、斜阳挂树、暮色苍然的景色。这是情中见景。 

※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并且一笔双至,莺莺的依恋,张生的难舍,同样传神。 

※莺莺眼中的枫林红叶是离人的泪,垂柳长条是拴征马的缰绳,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这是特定的途中之境与莺莺之情的合一,不可挪移他处。

3、简析【叨叨令】 

【叨叨令】一曲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和五个叠词,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写上与前面【端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曲词的词汇、语句都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二)长亭饯别

环境一变,情随境转,杯盘酒菜都供传情,从广义上来说,这些环境和事物都是作者借以表达莺莺情感的“景”。

朗读这一部分,找出寄托莺莺情感的人和物。

“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暖融融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可以看出莺莺对离别的愁极恨极。

供莺莺传情的人是张生,莺莺所看到的张生是“委屈难言”的。正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样,在诗人的眼中,远在家乡的亲人在登高思念客居他乡的自己,这样移情于他人,更加突出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本文也是采用了这样的手法,通过写莺莺眼里的张生来写莺莺自己的委屈难言,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蜗角虚名”的恨。

(三)临行叮嘱

只剩他俩和红娘,境变景变情又一变,离愁别绪又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本节直抒胸臆,千叮万嘱。

(四)极目远送

1、朗读《一煞》,找出景物特点,体会人物情感。

景物是: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当中的清晨景色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

在这样的背景下,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发出“夕阳古道无人语”的感叹,这种感叹应与柳永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样,是在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是“除却天边月,无人知”的孤独与寂寞。

2、正当万物无语,莺莺极目远送之时,却传来了马的叫声,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妙处吗?

作者用“无声”和“有声”互相映衬,动静映衬的作用是什么呢?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以“牧马还”的动景与“月明戍楼间”的静景互相映衬,突出边塞宁静和平的氛围。本文则是衬托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人已走远,却还在倾听,还在远望。在此画面中,作者所营造的意境就如同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首词以春水喻离愁,借春山表明离愁之远,山在平芜尽处,行人更在春山之外,人渐行渐远,思念之情愈来愈深,由此体会莺莺那种“渐远渐无穷”的离愁。

3、朗读《收尾》,体会作者用什么方法写莺莺的愁?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这种手法叫以实写虚。这种手法,我国古代诗人最善长,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春水喻愁,愁之多不言而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则把离愁写成刀剪之物,更为生动。贺铸《青玉案》再翻新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用季节之景,将弥漫的不尽之愁浮现在眼前。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江中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则和本文用了同一种说法,愁本来是一种情绪,是虚的,而写用车都载不动,使愁有了重量和质感,这样以实写虚,更形象地表现莺莺离愁之重。

作者就是这样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把莺莺惜别这种情写得娓婉尽致。

二、富有文采的语言

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这样评价王实甫作品,“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王实甫这种艺术风格,不仅表现在意境的创造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作者富有文采的语言。

(一)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形象地表现人物心理

找出夸张手法,体会表现人物什么心理?

1、“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表现在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2、“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

3、“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夸张、比喻、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之极。

4、“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

共同点是将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生动的形象展示人物心理。

(二)融古曲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1、“碧云天,黄花地”借用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离别凄凉的氛围。

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借用苏轼的《满庭芳》,表达莺莺孤寂的心情。

共同特点:以其特有的语意、情味和表达效果与剧中的语境相吻合,增添了文采和表现力。同时,借用而不觉借的痕迹,如同“湖畔明月,柳间微风”一样清新自然。

(三)运用了民间生动的口语。

如《叨叨令》把口语巧妙地结合起来,用一连串排比、重叠,造成音节和音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请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 

参考:

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崔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一间破败的亭子孤零零座落在山脚路旁。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飞起。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此处就是分手之地吗?“开席吧!”老夫人冰冷的声音告诉莺莺: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纵有万语千言要讲,却又无从说起。看着南飞的大雁,莺莺在心里对张生说,托付深情的大雁,传来平安的消息吧!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