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学设计3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的 1、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 2、把握崔莺莺的艺术形象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曲词语言艺术 教学方式 读一读,议一议,品一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难以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剧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白衣秀才张珙,拥有高贵地位的宰相千金与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定终身。但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以,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长的权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的状元才能成亲。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此时此刻,她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让我们来认识崔莺莺这位不同凡响的女子,走进她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二、 整体把握 1. 朗读 四位同学分别读1-3、4-11、12-17、18-19支曲词,教师在每次朗读前介绍剧情,其他同学边听边勾画出表达莺映情感的重要词语。 剧情一:暮秋时节,一辆轻车驶向长亭,车上坐的正是相国千金崔莺莺,面对满眼的秋色,想着即将远去的夫君,她不禁悲从中来。(学生读) 剧情二:车到长亭,她有多少的话要对张生说,可有母亲和普济寺的长老在场,她只能把情思埋在心里,视线却一直被张生所牵。(学生读) 剧情三:母亲先行离开了,莺莺终于有了可以单独和张生在一起的短暂时间,她可以一吐衷肠了。(学生读) 剧情四:十里相送终有一别,望着张生渐渐远去的身影,莺莺心中的愁苦有谁能知呢?(学生读) 2、整体把握崔莺莺的内心情感 我们读到的曲词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时的内心独白,是她内心情感的真情流露。她流露出一些怎样的情感呢?用四字短语概括。 缠绵不舍 痛快忧愁 担忧牵挂 郁闷怨恨 这些情感是从哪些曲词中概括出来的? 三、 具体品味 品读〔端正好〕〔滚绣球〕以鉴赏的眼光分析哪些词句最具有艺术表现力,最传神地表达了莺莺的情感? 1、〔端正好〕鉴赏点 紧 西风紧,秋风里莺莺的心也被张生的离去紧紧地揪着 醉 霜林象喝了酒一样红,莺莺也在离愁的折磨下象喝醉了酒一样不能自持 染 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自然之物中融入了人的愁苦 泪 一路离别泪,一路离别情 在鉴赏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莺莺心中那无以言表却又无处不留露的愁苦,请一位同学朗读。 2、〔滚绣球〕鉴赏点 柳与留、丝与思谐音,表明挽留思念之意。古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在一些描写送别、思念的诗词中就常常能见到柳的影子。(投影显示) 迍迍、慢慢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 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都是恋恋不舍,可疏林挂不住斜阳,柳丝也留不住远行的人,离情年难舍,相处的每一寸光阴都是多么可贵。 学生朗读。 3、恋恋不舍、痛苦担心是夫妻分别是的人之常情,莺莺在送别张生时还有一种特别的心情是一般情侣分别时不一定有的,是什么之情呢?一起品读〔朝天子〕 怨恨 怨恨什么?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在莺莺眼里中状元得功名与她的爱情相比是虚名微利,重要的是两情相悦,长相厮守,对她的观点你是否赞同呢? (作长远打算,中状元后在厮守在一起不是更好吗?) (假如他一去不复返呢?他们的爱情就是悲剧,造成这种悲剧结局的祸首是谁?) 崔莺莺是中国古典文学画廊中一个不同凡响的女性形象,她鄙视功名利禄,鄙视等级观念,反对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反判封建的伦理观念,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正是有这样独特的艺术形象,才使得《西厢记》历久弥新,为大家所喜爱。正如诗人郭沫若所说: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第二课时 一、 鉴赏曲词,分析艺术特色 《西厢记》流传至今,广为传颂,不仅因为它提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理想,还因为它“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下面我们从两个角度作一点鉴赏。 1.从“情、景、”的角度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情、景、境交融得极出色的一折。莺莺的离愁别情与不同环境中的特殊景物融合在一起就营造出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下面请同学们看[端正好]和[一煞]这两支曲子 [端正好]一曲,是莺莺乘车去长亭时唱的,为我们展现一种非常开阔的境界。头上是一方青天,脚下是一片菊花地,境界是如此的空旷,人站在其中,一定会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无依无靠、空荡荡的孤独。这支曲子,莺莺唱到碧云、黄花、西风、归雁、霜林这些深秋之景,而这些深秋之景中,最惹人愁思就是霜林,“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它让人联想到莺莺的血泪在一夜之间将枫林全部染红。所以此时的霜林已经不是普通的霜林,它已经成为莺莺愁思的见证。这一支曲子将途中之境、深秋之景、离人之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一煞]一曲,写莺莺目送张生离去,青山无情,挡住了送行人的视线,疏林不与人方便,没有挽留住斜阳,一骑绝尘去,转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在淡烟暮霭中依稀可见。分别后陪伴莺莺的只有冷清清的斜阳,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都撕裂了莺莺的心。这一曲描写的是四顾无人的郊外之境,又时值黄昏,因而这比[端正好]中途中之境更见凄凉。“青山”、“古道”、“夕阳”、“烟霭”不仅是这种自然环境下特有的自然景象,同时它们也都是传情寄恨的载体。而且这一支曲子通过时间的变化,写出了莺莺对张生的痴情:那种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之情。这一曲又是情、景、境的高度融合。 2. 从“曲、词、意”的角度 《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以唱为主,由于古代的音乐没有音响资料流传,因此宫调的问题就成为曲学的难点。现在,我们只能从一些文字记载来揣测唱腔的风格。那么什么是“宫调”呢? 宫调是音响的高低组成的调式。古代音乐有七声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长亭送别》用正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正宫的声情是“惆帐雄壮”。可见《长亭送别》这一折的音乐应是惆怅的、悲壮的。 上面我们说了宫调,下面我们说一说曲牌和曲词。曲牌就是曲的名称。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压韵,讲究对仗。 《西厢记》的曲词历来被人称道。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 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比如化用范仲淹的词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化用范仲淹的词句的作用是: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 此外,在曲词中还零散可见一些对古典诗词原句或者表现手法的的化用,作一个总结: (1)“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化用苏轼《满庭芳》,表现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2)“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3)“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是“留”“思”的谐音 (4)“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极言愁多。 化用原句或手法的作用:以原句特有的语意、情味和表达效果来与剧中的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 其次,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叨叨令]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具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 最后,全折巧用修辞。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等。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1)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2)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夸张)表现情感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3)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 (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 (4)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 (5)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 《长亭送别》的艺术特点: 情景浑然天成 曲词妙笔生花 有人说:《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我想我们对它的阅读理解还是比较粗浅的,希望对《西厢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选话题,作更深一步的学习。 作业: (1)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整理本课涉及的字、词、句、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 (2) 选择一支曲子改写成散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