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后进生转化(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一、 现 状 记得上高三那年,班上的补习生在平时考试中总是占据着前三、四名,可高考时却落后了,那前三、四名中的两个只勉强考上了中专。按一般的说法,是他们没发挥好,但究其根源,是心理在作祟。他们背着沉重的心理包袱,喘息于考场之上,怎能发挥好呢? 教育学认为,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大致可根据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德素质等。其中心理素质是人本身素质结构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试想:一个心理素质缺欠,存有心理障碍甚至心理变态的人,能期望他成就什么呢?一个人能在实践中获得多少成功是由他本身素质决定的,而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素质结构中最低(或最差)的部分。名列前茅的补习生,在高考考场上,他素质中最低的部分——心理素质决定了他的高考成绩并不像平时那么优异。 据报载:一位参加完高考的学生,由于老担心自己不被录取,在极度恐惧和焦虑之中,竟自杀身亡了。然而,就在次日,高考录取通知书寄到了家里。还有被誉为“天才的朦胧诗人”的顾城,竟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妻子后,也把自己的尸身丢在异国他乡的丛林中。他杀人而又自杀的动机据说是为了“爱”。 他们身体并无缺陷,文化素质不低,那么,在他们身上缺的究竟是什么呢?是什么“制约”了他们的专长最后导致了自己的毁灭呢?显然,是心理素质的缺欠。 人的成长、各种素质的形成应该是相辅相承、统一于一体的。但这“统一”却绝对不是“同一”。这就要求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必须注重受教育者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应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但实际上,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远未认识到这一点。更为可悲的是我们往往与之背道而驰。 “中国是个心理病大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更是令人担忧。据一项抽样调查表明,当代中学生30%左右的人存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初中生占有13.76%,高中生占18.79%,比例都高于其他人群,而在这些比例中,学习上的差生又占了多数。差生心理上的不健康在很大程度上牵制着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学习上的落后又反作用于心理,形成恶心性循环,导致心理障碍甚至心理变态。 就差生的具体情况看,大致可分四类:(1)品优、学劣、智优类。在心理上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感兴趣,甚至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2)品优、学劣、智劣类。在心理上,主要表现为有较强的自卑感。(3)品劣、学劣、智优类。在心理上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得过且过,甚至对抗、主生逆反心理。(4)品劣、学劣、智劣的“三劣”类。在心理上,主要表现为兴趣不稳定,不通情理,行为乖张。 可见,这些差生在心理上都存在着严重制约学习、制约成绩提高的因素。这些因素也从根本上制约着我们的差生转化工作。 二、 根 源 童年受过亲人虐待的希特勒,没人去观注他心理上的异常,终成战争刽子手。台湾作家三毛,上小学时教师一次无端的辱骂,心灵上留下终生难愈的伤痕,终因积郁自杀身亡。 “变态心理学”认为:凡是与环境抵触的内心活动引起的焦虑、痛苦,往往被压抑,但是这此压抑到意识中去的观念、欲望、冲动并未消失,只不过是在意识监察下暂时潜伏着而已,如果得不到关怀、呵护和疏导,就会越积越多,一旦爆发出来,就会影响个人行为,如:失言、笔误、焦虑不安、行为失控、动作失误、记忆丧失等。这个时候,品德素质、文化素质、甚至身体素质的培养就受到影响甚至落空了。 既然心理素质是人本身素质的重要方面,那么作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素质的增培养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他们心理的指针出现偏差时,更需要我们去矫正。 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总是忘记和回避心理健康的教育。传统的应试教育将学生和教师都推到分数的浪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怀着焦躁与不安的心情在频繁的考与被考中失缺了心理的平衡。教师没有稳定的社会理想和个人品格,也就不会尊重人的情感,不会尊重人的心理需求,哪里还会去研究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和针对性地去教育呢? 当我们用一张张灰蒙蒙的面孔,死盯着差生那仅有的一点点分数时,我们的差生也由一个活泼好动的青春少年逐渐变成了一个老气横秋的“小大人”,而分数仍有减无增。 事实已有力地证明:不健全的教育造就心理素质差的人,以致影响了人的成长与成就。 (一)不完备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评价上的误导。 我们的教育方针原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后来加进了“美、劳”。看似很全面,但美好心灵并不等于“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在组织教育教学中,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忽视了对差生的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在部分地区、部分学校、部分教师身上很零碎地、很有限地出现或提到过,很难形成连续性的、系统的一项工伯内容。绝大多数教育机构或教师在上观上根本无此意识。 传统的应试教育和以学科成绩为主的单一考核办法,使得学校和教师围着分数团团转,急于求成绩,忙于挖书本,手脚被束缚,无意识更无精力进行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差生转化上更是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结果是越转化越“差”。 (二)不健全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造成学生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 大部分教师都有共同的感受:在教学上,“轻车熟路”好走。一本教科书,一个旧教案,一套老办法,万变不离其宗。这些似乎与学生心理素质关系不大,但事实上,教学态度生硬,教学方法死板、单一,或者是空洞、不切实际的说教,不符合科学原则的强制手段,甚至用作业来惩罚学生,对学生情感心理的伤害都是非常严重的。 我们教师对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正常关系都很清楚,但却处理不好。“填鸭式”的教学使相当多的学生只是学习活动中的“容器”,他们很难从上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寻找到自我价质而满足,出现了失落感,哪里还有愉悦可言呢? 一旦学生由兴趣索然到厌倦、不满,就会产生逆反心理,经年累月,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育环境中的痛苦将导致心理的偏差,如不及时发现并引导,不仅差生转化不了,我们的中等生甚至优等生也会加入到差生的行列。 (三)感情虐待和心理惩罚最终将导致心理障碍或心理变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对学生“伤筋动骨“的”武体罚是少了,而对“伤心动志”的“文”体罚——心理上的惩罚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差生的感情虐待和心理惩罚更是随处可见。这各经常性、习惯性指责的行为,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不易遭人责难。在大多人的心目中,只是把它当作对学生“严”的主要方面。孰不知,经常对学生指责,其心理应就会感到一各压抑,长期下去,就会导致学习障碍症甚至心理变态,在学习上无从下手,在老师面前无所适从。 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不喜欢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这就使差生承受着比其他学生多几倍的冷眼和指责。教师在差生的转化过程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味只追求成绩的些许变化,在心理上却多是虐待。这各虐待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一是支配。盲目地制定分类段,并要求差们一定达到;学生在心理斗争的“内耗”中能保持原有成绩其实已经很不错了。二是贬低。有相当部分的差生在学习上并未完全丧失信心,他们往往喜欢突发奇想或向老师提出一些令人费解的问题以引起其他学生的关注或老师的肯定,而老师却往往认为这些学生不入正道,是无聊的表现,于是当头一棍,并设法贬损他,挫其锐气。三是疏远。转化不成,成绩不见提高,于是认为不救药,置之不理,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学生则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四是剥夺他们的发言权;作业不规矩,认为没必要评改。长此以往,这些差生不仅明里暗里跟老师对着干,且很可能发展到心理变态的地步,成为心理残废的人。 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底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诚然,相当一部分差生在我们的冷眼、讥笑、指责中已走向了极端,难怪我们的差生转化工作举步维艰。 三、 办 法 严峻的现实已促使我们不得不转变认识和观念,改进态度和方法,使我们的教育方向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科学的素质教育倾斜,把学生心理素质的增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来进行。让学生走出封闭的心理深院,以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平和的心理状态步入知识的殿堂,让差生们也感受学习上成功的喜悦,从而大面积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 (一)应转变认识和观念。 教育管理机构应把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指导教育和考核的一项内容。教育者应认识到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文化素质提高的必要条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切实处理好各种素质间的关系,把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做到系统化。特别要注意占心理不健康学生多数的差生的心理疏导和培养,以促进其学习成绩的提高,从而达到转化的目的。 (二)改进教学态度和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中学生大都还是未成年人,他们喜欢生动活泼;学生最不喜欢那些不会幽默、边个笑脸都没有的老师。如果老师能讲求教学艺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灵活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地引导学生步入科学殿堂,学生的浮躁、焦虑心情就能得到遏止。 在语文教学上,我在高中偿试地进行着“学生试讲”的教法。采用这一方法,上所有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差生学习上的“三无”心理——无目标、无所谓、无兴趣有了较大转变。在初一,切合学生心理特点,采用讲故事、背诵比赛、知识竞答等形式,使差生在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中积极地参与进来了,他们接近了老师,接近了知识,厌学情绪大大减弱了。 (三)注重鼓励原则,克服心理惩罚。 差生大多有自卑心理,但又很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肯定,总的说来,心理是较脆弱的。这就需要我们彻底克服对学生的心理虐待和惩罚;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住他们成功的一点一滴,多给予肯定和鼓励。 首先,要对他们寄予期望。有位教育家曾说过这样的话:“教育的力量不于你说了多少话、做了多少事,而在于你满怀期待的热忱之中。”一种善意的手势、一个期望与鼓励的眼神,也许就会引发他们心底里奋斗的信心和力量。 其次,要多加肯定和表扬。苏霍姆林斯苦基曾说过:“你向自己的学生提出一条禁律,就应当同时提出十条鼓励——鼓励他们从事积极的活动。”要引导差生全身心投入他们应该从事的最为“积极的活动”——学习,是很重要的。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肯定他们哪怕是很微小的成绩,并适时在同学面前提出表扬。这样,他们会增强信心,对学习有了兴趣,逆反心理也会消减以至消失。 为了通过教学有意识地鼓励差生,在作文教学中,我把小作文改成了日记。通过学生日记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在批阅上,特别注意运用评语对差生进行思想和心理的开导,并科就写作中成功的地方多加肯定,之后选出进步较大的数篇在全班宣读并提出表扬,这样差生也有了成功的自豪感,对写作文的畏难情绪也有了一定的消减。在一次题为《发生在我们班里的一件好事》的作文训练中,尽管有些差生在作文里想像了各种办法对做了好事的赵丹英同学进行“围追堵截”,甚至有同学不惜用了“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俗语作结。按要求,这些作文是失败的,但是他们大胆的想像,文中跳动的生气是以往作文中少见的,对他们思想上的单纯和表述上的错误我没有讥笑、指责,而对他们成功的地方作出了充分地肯定;然后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之后,受过表扬的这些差生在写作中明显有话可说了。 (四)拓宽视野,激励争论。 传统的教育使学生思想变得非常单纯,学到以历史为题材的文章,就认为是在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学到以现实为题材的文章,则认为是在表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教师则大多只是遵从教材,一篇文章“三步曲”——中心、段落、特点一交待就完了,这样,所谓的优等生只能是紧跟老师、紧跟教材的高分低能儿。而大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长期被压制埋没了,从而造成心理压抑,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沦为差生。 所以,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打破封闭的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发并继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以平衡的心理状态主动地投入思考、投入学习。 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质疑,不受“行家学说”的束缚。比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有学生说蔺相如会把和氏璧击碎吗;在学习《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一文时有学生说“平陆事件”毕竟是一次食物中毒事件,要是现在准被“焦点时刻”曝光了,难道只称颂,不从其中记取什么教训吗?等等。而提出这些问题的,都还是平时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对此,我们绝不能理解成是在为难老师或耍小聪明,而应肯定并激励他们进行争论,然后进行引导、提升,使之达到统一的、较高的认识。 同时,要把书本的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使他们认识到除了“三厅一吧”,还有其它该去的场所,除了社会的腐败现象,更有代表社会进步的美好事物。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特别是差生心理上对书本与现实的差别所造成的下意识的对抗情绪,纠正部分学生特别是差生认为书上一套、现实一套,甚至认为当今中国就是恶人遍地的错误认识。有了正确的认识,才有可能消除那种小小年纪已经玩世不恭、行为乖张的心理,也才有可以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使他们的素质结构得到合理、平衡的建构。这样,差生转化才不至于是一句空话。 四、 结 语 总之,差生转化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更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而又艰辛的劳动。但这并不等于我们代替学生做好良好心理素质培养中的所有工作。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的全部工作在于通过引导,使我们的教育对象最终成为具有进行自我疏导、调整、平衡能力的人,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的人,才可以认为是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差生转化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联系地址:甘肃省华亭县第一中学 邮编:744100 电话:0933—3275501 Email:xin.ping.ok@163.com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