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  体会文章气势恢弘、情理并茂,叙议结合,巧用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与精神的写法。

2、  掌握和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巩固词类活用知识,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从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义举中,领会“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道理,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价值观。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著名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写道:“有的人话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为什么有的人虽生犹死,而有的人却虽死犹生?毛泽东曾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用VCD放电影《谭嗣同》中谭嗣同就义的场面)

谭嗣同用自己的鲜血洗亮了人们的眼睛,告诉人们继续走变法图强的道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言壮语,仿佛仍在我们心中回荡,他虽死犹生。

明代张溥先生的《五人墓碑记》也同样记述了五义士就义的壮举,义士的悲壮故事对生与死的问题做出了响亮的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感受英雄的壮举、豪杰的正气。(板书课题)

二、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思考:课文记述了哪五个义士?他们为什么而死?作者为什么要记述他们的事迹?

明确:五义士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他们“激于义而死”,即为正义而献身。作者因为他们“激于义而死”,“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三、多媒体显示文章背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明末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许多正直人士被杀害。天启七年(1627年),魏阉假借圣旨逮捕了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廷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毫不隐讳,慷慨就义。不到一年,崇祯皇帝即位,阉党失势,魏忠贤畏罪自杀。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了颜佩韦等五人的尸体,把虎丘山塘的魏忠贤的生祠夷为平地,并在他的废祠上修建了五烈士墓。本文即刻在墓碑上的碑文。

由此可见,五人是为了正义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义”是五人精神的核发核心,文章所叙五人抗暴献身的事迹是义举,所议的自然是义举的重大意义,抒发的也是对义举的崇敬之情,文章的主旨即“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让我们齐声朗读一遍课文,感受一下英雄的凛然正气。

四、全班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五、翻译全文,细致理解课文内容

1、分别指名3位同学到讲台上为同学们讲解、翻译课文。

甲:1-2段   乙:3-4段   丙:5-7段

2、师生共同补充、订正,以练习的方式总结以下内容。(多媒体显示)

(一)   词类活用

①   去今之墓而葬焉(墓:词活用为动词,修墓)

②   缇骑按剑而前(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③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抚:名词活用为动词,担任巡抚)

④   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老死)

⑤   亦以明死生之大(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表明;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重大意义)

⑥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先: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表率)

⑦   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名词用作状语,像奴仆一样)

⑧   安能屈豪杰之流(屈:使动用法,使……屈身)

(二)   通假字

①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止”通“只”;“有”通“又”)

    ②敛赀财以送其行(“赀”通“资”)

③亦曷故哉(“曷”通“何”)

(三)   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      

①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②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③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2、被动句

①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②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③不能容于远近

3、判断句

①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②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③斯固百世之遇也

(四)古今异义

①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心腹)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痛恨)

③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头颅)

④颜色不少变(脸色)

⑤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不同寻常)

⑥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品行成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五人之精神,光照千秋,名垂青史,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存。他们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声名皦皦,充满了浩然正气。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体会五壮士的义气以及作者如何用高超的艺术手法来体现五壮士气贯长虹的精神。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聚集体之智慧,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研习课文。

二、分组讨论,探究课文

每小组指定两名同学负责,一人组织讨论,一人负责记录,并推荐代表在下课时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成果,展示才艺。

第一组:理清文章思路,并列出课文结构表。

第二组: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讨论题:

1、  全文如何围绕“义”这一核心展开课文内容?

2、    用表演方式,再现五人慷慨就义时的情景,要求选配一段乐曲渲染气氛。

第三组:体会文章对比的艺术手法。

第四组:体会文章叙议结合的特点,并推荐一名同学,有情感地示范朗读课文。

三、在学生讨论中,教师作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

一、集体成果汇报,学生才艺展示(以下设计供教学时参考)

(一)第一组学习成果汇报:结构严谨,前后照应。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或三部分:

A:“四分法”(按文章内容来分)[多媒体显示]

(一) 立碑原因        激于义而死——独五人之皦皦   

(1-2)

                周公被逮时——为之声义                      

(二)死义经过             ————行之皦皦                                     

(3-4)        五人当刑时——慷慨就义                                        

                                                               

                与缙绅比节气—激昂大义              

(三)重大意义             ————志之皦皦              (5-6)      

                与高爵比死生—勇敢忠义                                    

 

(四)贤士大夫姓名              义士义举

(7)

B:“三分法”(按文章内容来分)[多媒体显示]

      (一)叙述“五人之皦皦”(1-4)

五人墓碑记  (二)议论“五人之皦皦”(5-6)

            (三)补叙贤士大夫姓名(7)

(二)第二组学习成果汇报:气势恢弘,义生泰山。

(1)“义”字是五人精神的核心,是全文的关键。文章开篇说明五人这死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当周顺昌“被逮”之时,“激于义而死”。接下来,文章所叙五人抗暴献身的事迹是义举,吴民“哭声震动天地”“抶而仆之”,其义勇可见到。五人慷慨就义,“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足见五人视死如归的精神和浩然正气。第三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对比,深刻地揭示出五人之死,义重泰山,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2)表演五人慷慨就义的情景

时间:明朝末年

地点:某刑场

人物:颜佩韦等五人、监斩官、刽子手以及群众演员

背景:乌云满天,黑云压城(多媒体显示)

[乐曲《悲歌》响起,男声朗诵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多媒体显示整首词),凶神恶煞的监斩官、刽子手押五壮士上,五壮士昂首挺胸,大义凛然,围观群众上]

壮士甲:今日,我们为周顺昌先生声义而赴黄泉,死得其所!

壮士乙:回想毛一鹭那小子,平时狗仗人势,那天却胆小如鼠,竟然吓得躲到茅房里,屁滚尿流,一定把裤子都尿湿了!(众人大笑)

壮士丙:当时还结果了几个狗官的性命,为民除害,快哉!快哉!

壮士丁:想必那魏忠贤也吓破了胆吧!

壮士戊:可不是,现在连他的走狗、爪牙也不敢迈出京城一步了!(众笑)

刽子手:少废话,斩首时辰到了!

监斩官:开斩!

五壮士(齐声):阉党,你们这群乱臣贼子!我们到了阴间也要和你们拼命,你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刽子手挥刀,五壮士倒地,群众前呼后拥,大呼:“壮士!”)

(乐曲《悲歌》再起,男声朗诵谭嗣同《狱中题壁》诗,多媒体显示)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幕落)

(三)   三组学习成果汇报:巧用对比,深化主题

作者巧用对比手法,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全文共有四处对比:(多媒体显示)

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死而湮没不足道                 死生之大                               

五人激于义而死:皦皦

大阉之乱,

变节易志的缙绅                  五人高洁的节操                                  

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高爵显位:辱人贱行

五人意气扬扬,                   义重泰山

谈笑以死:皦皦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今“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荣于身后、名垂青史

发其志士之悲”

(四)   第四组学习成果汇报:叙议结合,情理并茂

全文叙议紧密结合,事、理、情交融并茂。第一、第二部分叙述五人墓的由来和五人斗争的事迹,是叙事;第三部分评议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是议论。但叙中有议、议中有叙。议论随叙事的内容而发,叙事随议论的需要而叙。叙五人事迹是议论的基础和根据,议论又使五人事迹益见其光辉。文章开头,先叙建碑一事,接着用“呜呼,亦盛矣哉”抒发感情,再用“死而湮没不足道路者”作为反衬,插入“独五人之皦皦”的议论,是以叙为主,叙中有议。在第三部分,作者评论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重大意义时,插入叙述“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来揭示五人之死的巨大影响,是以议为主,议中有叙。这种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方法,使文章事、理、情交融并茂,不仅有说服力,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正如《古文观止》评曰:“议论随叙事而入,感情淋漓,激昂尽致,当与司公(司马迁)、伯夷、屈原三位并垂不朽。”

二、总结、升华

五义士之义举令人敬佩,五义士的事迹千古流传。清代诗人桑调元曾赋诗《五人墓》,把他们比作春秋侠士要离、西汉时期的田横和五百壮士,极尽颂扬之情。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诗,并与本文作对比六言诗阅读。(多媒体显示)

五人墓

桑调元

吴下无斯墓,要离①冢亦孤。

义声嘘侠烈,悲吊有屠沽②。

闒冗③朝廷党④,峥嵘⑤里巷夫⑥。

田横岛⑦中士,还敌五人死?

注:①要离:春秋时刺客,曾被吴公子光派往卫国刺吴王僚之子庆忌,事成后伏剑自杀。墓在苏州,与五人墓毗邻。②屠沽:屠夫和卖酒人,指普通市人。③闒(tà )冗:即闒茸,卑微低贱的意思。④朝廷党:指身居高爵显位的人。⑤峥嵘:高尚,不平凡。⑥里巷夫:指平民。⑦田横岛:楚汉相争时,齐国旧贵族田横曾自立为王,汉朝建立,他与部属五百人逃往海岛,刘邦派人招降。他与二客同赴,因耻于臣汉,自杀于洛阳附近。二客葬田横后亦自杀以殉,岛中五百人闻讯全部自杀。

思考题:1、诗与课文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试作分析。

2、此诗与课文的主旨是否一致?为什么?

参考答案:1、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赞扬了五人出身卑微却品格高尚。诗词还运用了类比的手法,用侠士要离和田横等五百义士来衬托五人的忠肝义胆。

2、此诗与课文的主旨一致,既颂扬五人的高尚品质,也点明义士的正义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意义。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